李琴純子
摘? 要:小學語文是一門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這四方面能力為主的學科,其中閱讀與寫作既是學生學習語文這門學科的主要方式,又是體現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進入小學中年級階段,學生要面對的學習任務有所增加,而教師有必要將閱讀與寫作二者結合起來。對此,廣大一線教師開始積極地探索有效的讀寫結合教學方法,以期在提高學生閱讀與寫作水平的基礎上,打造高效語文課堂,進而達到新課程改革對語文這門學科的要求。
關鍵詞:小學中段語文;讀寫結合;教學實踐
一、閱讀前拓展文學知識,豐富知識儲備量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寫作時普遍存在著的一大問題便是寫作內容空洞,且從寫作內容就能夠體現出學生的文學知識儲備量有限。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該采取有效的方法,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量,使他們寫出的文章能夠體現出自身的語文素養。對此,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前拓展與閱讀內容相關的文學知識,一方面達到豐富學生知識儲備量的目的,另一方面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在閱讀《題西林壁》這首古詩前,教師可以先介紹這首古詩的作者、創作背景等文學知識。《題西林壁》這首古詩的作者是大家熟知的宋代文學家蘇軾,世稱蘇東坡、蘇仙,而這首詩則是詩人游覽廬山后的總結,且作者在詩中留下一句極具哲理性的語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教師介紹完上述課外文學知識后,同學能夠主動進行記憶和積累,從而在寫作中恰當地運用文學知識,與此同時他們的閱讀興趣也會逐漸被激發出來,為教師開展后續的閱讀教學環節做好鋪墊。通過采用上述這種方法開展導入環節,不僅能夠充分發揮出導入環節的價值,還為提升學生的閱讀與寫作水平做好了重要鋪墊。
二、閱讀中積累好詞好句,美化作文語句
在小學中年級階段的語文課堂中,學生所要學習和創作的文章將不同于以往的看圖寫話、寫日記等形式,而是要求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地針對事物進行描寫,最終完成一篇記敘文。寫作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學生語文學習水平的重要表現,而詞句便是創作出優美篇章的前提,對此教師需要通過閱讀幫助學生積累優美的詞句,從而達到美化學生作文語句的目的。
例如在閱讀《海底世界》這篇課文時,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寫了海底的景色以及豐富的物產。為了能夠展現出海底的景色,作者運用了大量的好詞好句,對此教師可以先請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并且在閱讀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初步了解文中具體寫了哪些內容,另一方面需要提取出文章中的好詞好句。當教師布置完初讀任務后,學生會立即對課文展開閱讀,并在閱讀過程中找出“波濤洶涌”“閃爍”“蘊藏”“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等詞語以及“海面上波濤洶涌的時候……那是有發光器官的深水魚在游動”等句子。在學生完成對課文的初讀后,教師需要帶領學生逐一學習文中的好詞好句,如在學習“波濤洶涌”這一成語時,教師首先講解該成語的釋義,隨后再從原文中找出該成語的位置,并結合具體語句分析運用此成語的好處,如此一來,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相關語句的理解,還促使他們逐步形成將其運用于作文中的能力,進而達到美化作文語句、提升寫作水平的目的。
三、創設閱讀情境,營造寫作氛圍
上文提到,在語文這門學科中,閱讀與寫作二者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在課堂中有必要將二者結合起來開展教學環節。為了開展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師首先需要創設閱讀情境,讓學生深度閱讀課文,隨后再由課文營造出寫作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教師可以嘗試應用情境教學法,即在課堂中圍繞課文內容創設與之對應的教學情境,隨后在情境中引導學生深度閱讀,并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他們的寫作靈感。
例如在閱讀《觀潮》這篇課文時,作者在文中描寫了錢塘江大潮來臨前、來臨時以及潮去后的景象。為了給讀者展現出錢塘江大潮的氣勢洶涌,作者運用了大量的優美語句,對此教師首先請學生初讀課文,并對其中的語句進行積累。在學生完成對課文的初讀后,為了使學生在后續的教學環節中能夠深度閱讀課文,教師可以應用信息技術給同學播放有關錢塘江大潮的圖片、視頻。學生在觀看直觀的影像資料時,也會不由自主地聯系課文中的語句,由此以直觀的視覺角度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初步了解作者的寫作技巧。在學生觀看完影像資料后,教師可以帶領同學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寫出錢塘江大潮景色的,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學習到作者按照時間順序描寫了大潮的景象,同時又以場面描寫襯托出大潮的氣勢洶涌。在完成對課文的閱讀后,教師可以請學生以作文的形式展現出自己曾經看到過的較為難忘的景色,且在寫作時要聯系《觀潮》這篇課文中的寫作方法。通過上述創設的閱讀教學情境,學生的寫作靈感也能夠被激發出來,從而逐步進入寫作狀態中。
四、以多種形式開展隨堂練筆,有效緩解學生寫作恐懼感
在小學語文這門學科中,學生普遍認為寫作是難度最大的學習環節,許多學生對寫作都充滿了恐懼感。針對此問題,廣大一線語文教師進行了長期的調研,發現導致該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的寫作量過少,以至于他們認為寫作是學習任務,而不是必須要掌握的技能。對此,教師需要在日常的語文課堂中,通過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予以解決。為了有效緩解學生面對寫作時的恐懼感,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完課文后以多種形式開展隨堂練筆,包括續寫、仿寫、改寫等。
例如在閱讀完《巨人的花園》這篇課文后,教師便可以通過以上形式帶領學生進行課堂練筆。因為此篇課文為童話,且其中所寫的內容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間,所以當學生完成對課文的閱讀學習后,教師可以先請學生針對課文的后續內容進行討論,在學生集思廣益的過程中,他們的想象和創新能力將得到進一步激發,且逐步產生自己的寫作思路。在完成討論環節后,教師便可以請學生對課文進行續寫、改寫。在進行續寫時,教師可以請學生具體寫一寫巨人和孩子們之間發生的事情;而在進行改寫時,學生可以從巨人的態度轉變之前開始創作。不論學生采用哪種寫作形式,教師都需要充分給予學生發揮的空間,并鼓勵他們積極進行創新。通過上述以多種方法開展課堂練筆,一方面能夠緩解學生面對寫作時的恐懼感,另一方面可以使他們在寫作過程中體會創作的樂趣。
五、引導學生創作讀后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不僅要通過閱讀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還要通過寫作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并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實際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后,可以請學生說一說自己通過閱讀所產生的感想。在完成師生交流的環節后,教師便可以請學生創作讀后感,而讀后感中的內容除了表達自己的感想外,還可以敘述自己在閱讀過程中所學習到的內容。教師還需要開拓學生的寫作思路,避免他們所寫內容僅僅局限于閱讀課文后的感想。通過上述創作讀后感的過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也會逐步加深,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得他們在今后的閱讀過程中能夠主動創作讀后感,發揮出閱讀的有效性。
六、結語
本文對小學語文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進行了分析。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中,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開展教學成為一大趨勢,廣大語文教師有必要積極探索相應的教學方法,從而在提升學生閱讀與寫作水平的同時,培養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最終達到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楊天菊. 讀寫結合促表達——淺議小學中段語文課堂教學有效策略[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1):126.
[2]劉志英.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應用實踐[J]. 新課程(小學),2019(02):44-45.
(責任編輯: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