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修銀



【關鍵詞】邏輯思考力,對比反思,教學理念,教學作為
我們自古對邏輯思維就不重視。葛兆光認為:“古代中國人并不是很善于推究現象之下的深層道理,也并不是非常習慣于用細致的純粹的邏輯進行分析。西方的阿奎那(Thomas Aquinas)在證明上帝存在的時候,用層層推進的五層邏輯即圣托馬斯五路來推論,這樣的事情在中國是很少有的。”[1]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師往往忽視邏輯教育,學生的思考與表達缺失邏輯性的現象比較常見。西村克己是日本邏輯思考大師、芝浦工業大學研究生院客座教授,專攻邏輯思考、戰略思維、經營戰略、技術經營等。他為引導培育日本國人邏輯思考力而著的《邏輯思考力》,2016 年在我國出版后,到2020 年10 月已經印刷13 次。西村克己的研究,為今天基礎教育說理寫作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鑒示。
一、對比反思:學生寫作沒有邏輯思考力的表現
西村克己在書中歸納了沒有邏輯思考力的表現,這些表現也常見于我國中學生的寫作中。具體包括如下幾點。
1. 思維碎片化
西村克己認為,“所謂有邏輯,就是要建立邏輯結構,從而得出結論,使結論的正當性有理可循”;而沒有邏輯的人,“說話的論據時常出現跳躍,語言不連貫”。[2]這些問題在我國中學生的作文里較為常見,比如:孩子不懂事,總是自以為是,未來的路會指向何方?這種擔憂可能是多余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不停地在改變。五十年前的人們奉行“平均主義”,五十年后的我們遵行按勞分配;因此,將孩子懂不懂事作為衡量其未來的標準顯然已跟不上時代。
這段話實際上是指出“ 家長的擔憂是錯誤的”。學生寫“人們的思想觀念也不停地在改變”,沒有回答為什么不用擔憂“孩子不懂事,總是自以為是”;文中人們觀念的變化也是大人而非孩子同年齡人的變化,說服力有限。
語言不連貫的原因在于思維碎片化,這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外延擴大,最為顯著的是將材料作文寫成話題作文。比如材料是“球王貝利說最好的一個球是下一個”,一學生擬題為《不滿現狀,卓越人生》,將材料中的“不滿足優異成績的現狀”擴大為“不滿足優異或落后的現狀”,這是外延的擴大。二是偷換概念。比如一學生寫“個人塑健康之體魄亦對社會有著長遠影響。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說:‘改善社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提升自己。”前者是體魄的提升,后者是能力、認知的提升。學生在說理寫作中沒有概念界定的意識,教師對此要引起注意。
2. 說理情緒化
西村克己認為:“個人情感越強烈,越容易對論據和事實產生不正確的認識。并且如果感情過于激動,就容易草率地得出結論(主張),論據就會沒有連貫性。”[3]他列舉了四種表現:直接就接受對方觀點;歪曲事實,展開自認為正確的論證;感情激動,不夠冷靜,導致語言不連貫;引用典故或名人名言論證自己的主張(只說對自己有利的話)。此外還有一種情感過度介入演繹、說理情緒化的現象,西村克己沒有提及。
說理沒有平和理性的態度,依自己的強烈情緒選擇材料、語言等,這在學生引用典故或名人名言論證自己的主張時表現得最明顯。一是只選取有利于自己的觀點。比如有學生寫反對學古文,就以魯迅《古書與白話》中的“古文已經死掉了”為例,不考慮魯迅此說的特殊語境——魯迅認為“文言文艱澀,繁復,對大多數人不友好,阻礙了新思想傳播”。再說,魯迅喜愛文言,文言功底甚好,從其作品《中國小說史略》《懷舊》等可見。學生這樣寫只是因為對古文的抵觸情緒。二是只選擇能佐證自己觀點的事例。比如一學生寫“不畏挫折就會成功”,引用司馬遷含垢忍辱、忍受宮刑等事例,沒有界定“成功”的概念,沒有分析成功需要的條件、因素,更沒有思考不畏挫折后來卻失敗的案例,而只是選用了符合自己觀點的材料。這樣的寫作和簡單枚舉的例證,如何經得起讀者推敲?
3. 理據泡沫化
西村克己認為:“如果論據不清晰,就不能說具有邏輯”;“有邏輯的主張,是用邏輯武裝自己,論據明確可信”。[4]為此,他提出交流時要考慮“是否在說話時向對方展示了客觀的證據與合理的主張”。他對論據的要求嚴苛:“即使論據清晰明確,如果論據附帶的事實和數據不清楚,也得不出正確的結論。使論據附帶的事實和相關數據具有可信度是非常必要的。”[5]
理據泡沫化,就是論據蒼白空洞。審視學生作文,一是表現為理據模糊,其中又包括兩種情況:一方面是語言漂浮。有的用散文詩的語言如“他仰望蒼穹,腳踏實地,執著耕耘自己的事業”作為“論據”,更有的是未對關鍵詞句作具體描述,比如:“‘無信帶來的慘痛后果在歷史的長河中比比皆是。商紂王為了博美人一笑,用烽火戲諸侯,最后失了信,亡了國;楚懷王失信,失去了一代賢臣屈原,之后國家也遭受滅亡……”商紂王、楚懷王如何失信,作者沒有具體交代,讀者無法感受支撐觀點的張力。另一方面是不標示理據的具體出處,甚至臆造論據。美國學者傅丹靈認為:“美國小學三四年級就開始教育孩子要搞清楚資料從哪里來的,怎么運用。凡引用必有出處,一是尊重別人的知識產權,二是說明材料的真實性,這樣才有權威性,才談得上說服力。”[6]可是我們的教師與學生往往都沒有這樣的意識。
二是表現為以想法代替事實。“‘事實是公認的知識,而‘想法只是個人的看法。任何‘想法都不具有自動的正確性,必須經過證明。”[7]學生在說理中,以想法代替事實的問題比較常見。比如:“值得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充電的重要性。頻繁的‘充電促使他們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提高了生命的價值。他們意識到社會的競爭,拒絕了安逸的生活,而他們學習‘充電的成果開闊了他們的視野。”“他們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充電的成果開闊了他們的視野”等,都屬于沒有事實依據支撐的“想法”,這就是說理蒼白空洞的表現。邏輯是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學生這樣寫,即是沒有現實材料支撐的憑空想象。
二、寫作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實現三個維度轉向
西村克己提出培育邏輯思考力的諸多方法,說理寫作可從三個維度來實現。
1. 視域維度:從平面視域轉向立體視域
其表現為拒絕碎片化的視域,將水平思考與垂直思考結合起來。西村克己認為:“所謂水平思考,就是對事物的整體作淺層次的分析;所謂垂直思考,就是對特定部分進行有深度的分析。”[8“] 水平思考可以幫我們看到事物的整體,然后找到重要的部分,進行重要性排列。一旦確定了重要的點,就可以運用垂直思考了。”[9]我國中學生在理由、問題、解決策略等分析中,往往只作平面分析。比如對于現在的人為什么不愿意守護誠信,只分析原因:一是個人原因,人們擔心老實人吃虧;二是社會原因,沒有保護老實人權利的意識。這樣分析是簡單平面的。教師在教學中應當予以引導矯正。
一方面要先引導學生從水平思考分析誠信缺失的原因,有個人貪小便宜,懼怕吃虧的因素;有社會上不誠信者獲利,誠信者遭遇欺詐的現象;此外還有嫌貧愛富的功利低俗文化糟粕的遺留。水平思考后,就要選定最關鍵的點作垂直思考,如就個人原因與文化原因作深入的關聯分析,而不是隨便選兩三個碎片作無關聯的分析。
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整體把握,這樣“可以使對事物整體的認識邏輯化,并且理順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有一個體系上的把握”[10]。觀諸中學生的說理習作,結尾往往無法體現所要表達的思想:不見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法,一般就是呼吁、期待,有的干脆就是總結,寥寥幾句,草率收束。結尾應就問題提出對策,并做到沒有遺漏和重復,提出具體且符合現實的方案。如為避免“民工為讓患病妻子活下去而私刻公章騙錢”的事件出現,提出具體對策:“規范制度,鼓勵社會力量援助,同時政府加大引導,構建輔助綠色通道,才能真正做到對弱勢群體的保障。而今,我國的醫療制度已經發生了變化,有病先治而不是先交押金,突出了醫者仁心的原則。城鄉合作醫療措施的出現讓百姓更加安心。”這樣的對策不遺漏也不重疊,對策間形成了縝密的邏輯關系。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對這方面的引導足夠重視,從而讓學生的表達“中理也中用”。
2. 思想維度:從情緒性轉向思辨性
情緒性表達,缺失冷靜理性的思考,致使說理也缺失邏輯與張力。對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實現審思與表達從情緒性轉向思辨性。康德認為:“與普通人憑借經驗認識世界不同,哲學家由邏輯思考抵達事物的核心和秘密,思辨具有如上帝俯視世間一切的智慧。”[11]分析西村克己關于提高邏輯思考力的策略,可以看出其追求思辨的品質。
要有思辨性,進行理性審思,首先是避免預設的、情緒化的思考,其次要有探究的意識。西村克己認為:“多問‘為什么‘why,是提高邏輯思考力的關鍵。我們所面對的問題,總是有許多因素交織在一起的,這些蒙蔽了我們的雙眼,使我們看事物表面化。只有探究事物內部的原因,才能發現事物的本質。”[12]學生在說理寫作中,一般是闡釋自己的理由,但鮮有對以下兩個方面的分析,教師在教學中當有清醒的認識。
一是對問題原因的分析。比如以《莫讓一葉障明眸》為題的習作中,學生往往會寫被眼睛欺騙有什么危害:因為信任,所以缺少防備,后果可想而知;當人類被眼前景象蒙騙時,頭腦不再清醒,行為再不理智。而有思辨性的寫作則是探討:人類是聰明的,怎么這么容易被假象所欺騙呢?
二是對駁己觀點的理由分析。美國學者徐賁認為:“‘說理之文,它是作者寫給別人看的,所以必須考慮到它的公共性,必須考慮到別人會要求提供什么論據、可能會有什么不同意見、如何才能有效說服他們。”[13]西村克己沒有意識到對手意識,這是一個缺憾。學生在說理寫作中大多沒有對手意識。比如提倡要有好奇之心,學生就寫“它可以引人探究復雜的未知領域,可以引人創造充滿生命力的新鮮事物”。但這樣寫并不夠,還得思考別人會怎樣駁斥自己的觀點,比如有人質疑:好奇會導致分心或執著,導致迷失自我。這樣的對手意識使思考走向深入,說理就會縝密而合乎邏輯。此外,西村克己提出要用“是或不是”來思考,用兩個不同事物或者相反的事物進行比較。關于對比思辨,教師關注度高,在此不加贅述。
3. 思維維度:從泡沫化轉向縝密化
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反思自己思維的碎片化、泡沫化問題。西村克己提出的三角邏輯概念[14](見圖1),理據關聯嚴謹,彰顯思維的縝密,是很好的借鑒。
對照這個三角邏輯的關系與定義,可以看出我們的理解與西村克己有兩個不同。一是往往將“論據”限定為事例、名言,這其實相當于西村克己所說的“數據”;二是大多用“觀點+事例”來演繹說理,中間缺失原理、原則、法則等的分析。
思維演繹縝密的另一體現,是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表述的流暢。為防止讀者思維被阻斷,西村克己提出要有讀者意識。他認為:“如果對方不具備相應的背景意識,邏輯就會不連貫”,“如果讀者不是專家,就要對專業術語進行解釋”。[15]因此“要考慮讀者的知識面和關心的重點,對文章層次進行界定”[16]。
三、教師作為:從兩個層面實現寫作教學理念的轉向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教師應以課堂為依托,從如下兩個層面探索實現寫作教學理念轉向的策略。
1. 課程設計
沒有課程就無法落實教學,也就無法整體、有序地培育學生的邏輯思考力。教師應借鑒西村克己的培育思想與策略,合理設計課程(見表1):
教師可每學期安排三四節課作專門訓練,在閱讀教學中也可根據教材特點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訓練。學生訓練后,教師還要當面評價,對表達中重疊、交叉、模糊的觀點或材料予以矯正。這樣,學生就會漸漸形成邏輯思維的自覺。
2. 教學作為
教學層面表現為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教學設計中,在作文課時不多的背景下,可以按照邏輯思維的要素,如演繹推理、判斷、區分想法與事實等,來設計教學內容,旨在讓學生掌握關鍵的邏輯思維。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支架,具體如下。
一是內審支架,引導學生運用元認知技能,實現自我監控。可從三個維度搭建支架(見表2)。
二是同行評審支架。“同行評審就是對朋友的作文或發表的內容,互相批評、交換意見。”[17]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評審,以提高寫作效率。首先要求學生端正態度:既要平和而不帶有情緒,也要尊重他人的意見,并包容不同看法。其次要提供支架(見表3),讓學生有評審的方向。
學生有了明晰具體的互審要求,評審就會有針對性與實效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坦誠提出自己的困惑與修改意見。這樣既讓讀者清晰讀懂文章,也讓作者“看見”讀者的困惑。
當下的中學生說理寫作基本處于混亂、茫然的狀態,語文教師都是按照自己理解的寫作要求來開展教學。正因如此,每年高考之后公布的范文選擇標準都不一樣。詹姆士·A. 雷金和安德魯·W. 哈特認為:“議論文是以邏輯為基石、以證據為結構、以說服讀者接受觀點或采取行動(或者兩者兼而有之)為寫作意圖的文章。”[18]可見,在說理寫作教學中借鑒西村克己關于說理邏輯的研究,探討回歸說理邏輯的寫作教學策略,有其現實的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