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偉 姜云龍
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高校思政工作出現了很多的新情況、新問題,傳統思政工作模式的實效性不斷下降,在此背景下,如何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進一步提升思政工作實效性,成為高校必須要深入思考的一個課題。文章對新時期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意義進行了系統論述,在廣泛調查分析的基礎之上,總結歸納了高校思政工作所面臨的各種新問題,圍繞所談到的問題,提出了提升思政工作時效性的具體路徑。希望通過對高校思政工作這一課題的深入探討,了解把握導致高校思政工作實效性下降的問題所在,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以期給高校做好此項工作提供有益參考借鑒。
關鍵詞:高校;思政工作;實效性;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4-0160-04
思政工作被譽為高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堅力量的重要場所,做好思政工作對于培養德才兼備的大學生意義重大。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各種意識形態激烈碰撞,高校大學生思維活躍、自我意識強烈,很容易受到各種不良思想的沖擊和影響,這意味著高校思政工作任務會更加艱巨。
一直以來,高校思政工作開展情況并不太理想,大學生思想狀況形勢嚴峻,進一步提升思政工作的實效性成為廣泛共識。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充分認識到思政工作的重要意義,反思這一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把握思政工作實效性差所帶來的巨大危害,從而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良好的思政工作方案,切實提升思政工作的實效性。
一、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這充分說明了高校思政工作的重大意義,本文通過分析思政工作的主要任務及目標,將做好這一工作的重要意義歸納如下:
(一)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高校人才培養最主要的目的,思政教育相對于智力教育、學識教育地位更加重要。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階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定型,看待各種事物還不夠客觀全面,分辨是非的能力較差,如果這一階段思政工作不到位,那么大學生很容易會出現三觀不正的問題。
當代大學生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有批判態度、創新意識,但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承受能力,看待事物容易走極端,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襲。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加強思政工作的實效性,對大學生的三觀進行引導、匡扶、糾偏十分有必要,通過種種思政工作的開展,讓大學生能夠正確地看待人和事,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讓正確的思想占領大學生“大腦”,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1]。
(二)提升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
高校思政工作主要內容之一是維護意識形態安全,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實,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我國現行的社會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一制度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中國共產黨經過一百年持續探索不斷豐富以及完善這一制度。
實踐已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適合我國國情,這一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無論是經濟建設領域,還是在社會建設領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彰顯了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未來,我國需要牢牢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動搖,在思想政治工作開展中,將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尤其是高校在思政工作開展中,注重工作的實效性,旗幟鮮明地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宣傳,讓大學生有政治自信、理論自信,成為堅決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追隨者、支持者。
(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基礎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經過多年的持續努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依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每一個中國人的努力,高校擔負著為黨育才、為國育才的重要職責,努力做好思政工作,讓每一個大學生都愿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這樣才能夠給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最為堅實的人才支撐。
高校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為重要的一個群體,這一群體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專業素養等,能夠在知識經濟時代,更多地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進步,開展好思政工作,能夠讓這一群體切實承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并努力為之奮斗終身。
二、高校思政工作面臨的新問題
目前高校思政工作領域出現了很多亟待解決的新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了思政工作實效性降低,具體分析如下:
(一)思政工作理念落后
當前高校思政工作理念落后的問題十分突出,高校思政工作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工作模式過于保守,沒有能夠做到隨著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由此導致了這一工作的實效性下降。
具體來說,高校思政工作理念的落后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缺少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高校思政工作更多的是說教、灌輸、命令等,居高臨下的教育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主觀意識、內在動機,思政工作的開展沒有較好地照顧到大學生的成長特點、心理訴求,這樣的思政工作很難得到大學生的充分認同,也不利于這一工作時效性的提升。
二是缺少柔性工作理念,目前高校思政工作較僵化,缺少彈性、柔性,不能夠根據工作開展情況,根據學生的反饋和建議及時進行思政工作的調整,思政工作一刀切,既沒有與時俱進地調整,也沒有做到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優化,這自然會影響該工作的實效性。
三是思政工作與知識學習、法制教育等沒有做到較好結合,德智體美勞沒有能夠齊頭并進,思政工作處于一個相對單打獨斗的局面,難以得到其他方面教育的有力支撐。
(二)思政工作開展協同不足
思政工作主體單一的問題在一些高校較普遍,從目前很多高校思政工作開展情況來看,思政工作主體僅僅是思政課程教師,而思政工作從來就不是思政學科教師獨自承擔的教育任務。當沒有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時,高校思政工作的實效性就會大打折扣,思政工作畢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僅僅是不同主體之間的密切配合。
目前,高校除了思政學科教師、專職思政工作人員外,諸如輔導員、其他任課教師等教職工沒有被納入其中,這也就意味著思政工作開展方面難以形成合力,無法充分調動各方主體的力量來實現思政工作目標。高校沒有對思政工作目標、責任等進行分解,很多教職工都片面地認為思政工作就是專職人員以及思政課程教師的責任,與自己沒有關系,在這一工作的開展方面充當“看客”,沒有貢獻自己的力量、發揮自身的價值。
舉例來說,高校輔導員在思政工作中缺位,輔導員與大學生的聯系很多,但是對于大學生思想關注卻很少,也很少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針對大學生群體思想方面的問題,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這樣的做法自然會影響思政工作的實效性[2]。
(三)互聯網陣地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互聯網時代,網絡已深刻地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學習方式,大學生主要通過網絡了解外部世界,接收各種資訊,每天都有大量的時間用來上網。在這種情況下,互聯網對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影響越來越大,目前互聯網上各種信息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加上大學生并沒有良好的鑒別能力,很容易被一些信息“蠱惑”,產生一些不良的觀念。如產生享樂主義、奢靡主義、盲目攀比、崇洋媚外等觀念,甚至會對黨和政府產生不信任,出現一些極端思想等。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高校思政工作開展中,互聯網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很少有高校在互聯網平臺上積極開展一些思政教育,沒有能夠搶占互聯網這一思政教育高地,甚至在此方面出現了“淪陷”,這就導致了線下思政工作效果大受影響。舉例來說,高校校園網絡整治不力,沒有在校園網、局域網上面開設、發布一些思政教育內容,網絡沒有成為大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平臺。
(四)高校社團載體作用發揮不足
高校各類社團眾多,社團活動被譽為高校第二課堂的重要內容,利用高校社團這一重要的載體平臺來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更有助于全面提升思政工作效果,因為社團更具有吸引力、號召力與凝聚力,更容易被學生們所接受和喜愛。
目前,高校社團在思政工作的載體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高校一部分基層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社團的概念只停留在組織活動和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層面,且社團活動也多以文體娛樂性活動為主,具有豐富思想內涵的活動較少。社團開展與大學生思政教育之間的融合不足,單一枯燥、沒有營養的高校社團活動,對于學生來說就如同雞肋;與此同時,思想政治教育未在社團活動中拓展和延伸,活動創新力不足,從而制約了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渠道和方式[3]。
三、高校思政工作實效性提升路徑
高校思政工作實效性提升難度頗大,圍繞上文所談到的各種問題,本文認為需要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來提升這一工作的實效性。
(一)轉變思政工作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中心環節在于立德樹人。這就意味著高校思政工作需要樹立起以人為本、柔性管理、服務學生、協同教育等理念,摒棄上文所談到的落后的工作理念,這樣才能夠在正確的理念引導下進一步提升這一工作的實效性。
高校思政工作需要做到以人為本,充分考慮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更多地采用“潤物細無聲”的方法進行思政教育。思政工作人員需要真誠、平等地給大學生提供思政教育服務,讓大學生能夠自覺地認同、接受思政教育內容。高校思政教育要盡量貼近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多多從大學生的角度出發來進行思政工作的優化調整。高校需要充分調研大學生的訴求以及個性等方面的客觀差異性,引入柔性管理的模式,定期進行思政工作效果的分析反饋,從而制訂更加切實有效的思政工作模式。
思政工作不應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應是“一刀切”模式,而是需要保持足夠的靈活性以及權變性,根據效果好壞以及內外環境的變化及時進行調整。高校思政工作需要與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園文化建設、黨建工作等進行充分結合,相關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拓展、豐富思政工作內容,尋找這一工作與其他教育內容之間的契合點,從而提升這一工作的實效性。
(二)建立齊抓共管新格局
思政工作內容豐富,這一工作任務的完成、目標的實現需要多方主體的共同努力,因此建立齊抓共管的新格局,推動思政工作更上一個臺階,這是高校的必然選擇。高校需要建立起全員參與的思政工作新模式,具體來說就是將思政課之外其他學科教師、輔導員、學生家長、學校社團等主體引入思政工作體系之內,同時進行職責劃分,讓每一個主體都積極參與其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在思政工作開展方面形成合力。高校要自上而下進行思政工作體系的調整,成立思政工作領導小組,小組成員要囊括學校不同組織機構的領導,小組組長最好由學校黨委書記擔任,領導小組下設各個院系的分支機構,每一個主體都應是思政工作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
舉例來說,高校學生輔導員的職責范圍內就需要有思政工作相關內容,即輔導員要成為大學生思想上的引領者,要與大學生多多進行思想交流,了解學生思想方面的問題,一方面進行引導,提供解決方案,另一方面也需要將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反饋給思政工作領導小組,及時研究相應的解決方案。
(三)搶占互聯網思政工作高地
當前,互聯網對大學生各方面的影響越來越大,高校需要充分意識到搶占互聯網輿論陣地的重要作用,根據思政工作開展的需要,在互聯網上開設專門的思政工作平臺,平臺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新聞資訊、理論研討、常識競賽、思政主題相關活動等??梢雽W習強國積分模式,鼓勵大學生瀏覽學習相關內容,互聯網平臺也可與國內一些有影響力思政網站平臺加強內容的協同,豐富相關內容。
同時,針對互聯網信息給學生帶來的不良影響,可加強網絡的治理,至少要保證校園網的清朗,減少各種不良信息。思政工作模式方面也可更多地去利用互聯網這一載體,優化工作模式和方法,采用大學生更加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做好思政工作[4]。
(四)發揮好高校社團的載體作用
高校在思政工作開展過程中,需要注意發揮社團載體平臺的重要作用,將社團活動與思政工作進行充分結合,從而借助社團來提升思政工作效果。
高校社團活動需要融入更多的思政教育內容,傳遞給大學生一些思政知識、理論等。社團活動要以思想引領為靈魂,提升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團活動中,可先以青年志愿者協會為切入點,在學生成員中宣傳社會公益服務和社會保障服務,提倡積極思想、改善社會風氣、發揚奉獻精神、構筑團體意識,在社會實踐服務中提高學生的組織能力,鍛煉學生的意志力,增強作為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使思政教育在具體工作中被消化和認可,為廣大學生建立思想陣地[5]。
四、結語
總而言之,目前高校思政工作任務十分艱巨,要提升這一工作實效性的迫切性以及重要性,這客觀上要求高校正視思政工作存在的不足,并加強對于這一課題的調研,掌握思政工作的內在規律及技巧,從而全面提升這一工作的實效性。
高校思政工作實效性提升要多措并舉,具體包括創新思政工作理念、建立齊抓共管新格局、打造互聯網思政工作高地、注重思政工作隊伍建設。本文所提出的上述觀點和結論,有對于相關研究成果的總結,也有對部分高校思政工作經驗的借鑒,同時還有自身的工作體會,不過考慮到各個高校情況不同,加上自身的理解也必然有一些偏差,文中提到的提升思政工作實效性的具體路徑并不能夠照搬,而是要結合自身情況進行靈活調整。當前高校思政工作實效性的提升依然任重而道遠,未來依然需要高校在此方面投入更多的關注,不斷優化創新思政工作模式,全面提升這一工作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廖盧琴. “以人為本”理念下提升高校思政工作實效性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21(40):42-45.
[2] 陶賦雯. 增強“微語境”下高校思政工作實效性[J]. 紅旗文稿,2017(23):36-38.
[3] 邵晶晶.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實效性提升研究[J]. 山西青年,2017(20):99.
[4] 蘇軍. 增強高校黨建思政工作實效性的思考研究[J]. 長江叢刊,2019(26):188+190.
[5] 陳雅琴. 強化高校黨建與思政工作實效性探究[J]. 山西青年,2020(14):216-217+239.
(責任編輯:陳華康)
作者簡介:王志偉(1989—),男,碩士,河北北方學院外國語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姜云龍(1976—),男,碩士,河北北方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