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芳
[摘 要]“課程思政”建設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節,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文章主要梳理了自2014年至2021年中國知網的文獻,將現有研究分為內涵本質、建議對策、教學實踐、教材設計和人才培養五類,分析其在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視角和研究對象上存在的局限性,進而對未來研究做出展望。
[關鍵詞]外語課程思政;研究綜述;研究展望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2) 08-0023-04
2018年9月,教育部頒布《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提出要“強化每一位教師的立德樹人意識,在每一門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課程思政”自此成為高校育人體系的必要元素。2019 年,教育部頒布《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要求把“課程思政”建設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節。2020 年 6 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全面實施課程思政,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
一、高校外語課程思政研究現狀
在CNKI(中國知網)搜索2014-2021年的文獻,將“課程思政”AND“外語”作為主題詞和關鍵詞,搜索出共計307篇文獻,其中核心期刊和C刊共計收錄44篇。通過文獻梳理與研讀,本文將高校外語課程思政研究分為:本質內涵類、建議對策類、教學實踐類、教材設計類和人才培養類。
(一)本質內涵類研究
外語課程思政的實質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其本質是一種基于全員、全程和全課程聯動的價值教育理念。其內涵主要包含優秀文化和時代精神。優秀文化既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包括世界優秀文化精髓。時代精神則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
(二)建議對策類研究
針對外語專業課程思政,何玉海提出由“頂層設計→挖掘素材→細化過程→創新評價→頂層設計”構成的四位一體外語“課程思政”閉環路徑。常俊躍和李辰超提出“課程思政模式”“思政課程全外語教學模式”“專業思政教師和外語專業教師合作教學的模式”。此外,劉建達結合我國大學外語課程的特點,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外語課程改革 BIPA (Background 課程背景、Input 課程內容、Process 教學過程和 Assessment 教學評價) 模型,從背景、課程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方面對如何實施課程思政提出了具體建議。文秋芳提出雙維度的外語課程思政描述框架,其縱向維度為思政范圍—主要任務—關鍵策略,其橫向維度為內容—評價—管理—教師言行。
(三)教學實踐類研究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類研究主要涉及教學設計、思政要素和混合式教學。一些學者積極探討了外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例如:楊金才認為需從國家、社會發展需求梳理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的課程思政元素,圍繞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彭康洲和魏玉蘭探討了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和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任務設計。丁鳳等從“全人教育”理念出發,結合中國學生核心素養框架以及外語專業學生培養目標,建立課程思政教育框架。
(四)教材設計類研究
部分學者對高校外語課程教學素材的思政內容或課程思政視角下的外語教材設計展開研究,包括《大學思辨英語教程 寫作 3》《新時代明德大學英語》《新時代明德大學英語綜合教程3》。徐錦芬提出“分析—篩選—增補”三步驟,挖掘與拓展現有英語教學素材的思政元素。孫有中則強調通過跨文化比較培養文化自信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通過價值觀思辨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用外語表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人文素養、文化自信和跨文化能力;通過體驗式語言學習提高道德素養。然而,現有教材由于課程思政明晰度不夠,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方面出現嚴重脫節現象。
(五)人才培養類研究
結合外語人才培養,部分高校對課程思政做出頂層設計。例如:大連理工大學的外語“課程思政”體系包括外語“課程思政”資源庫建設、示范課建設、教學指南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提供標準化素材和教學指導。山東師范大學采用不同模塊課程協同著力、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互配合的課程設置體系。此外,外國語類高校主要探討了課程思政背景下外語人才的培養方案,例如:上海外國語大學積極推動《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版本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并以“三全育人”培養體系創新外語思政教育的組織管理模式:構建“多語種”課程育人體系、“多語種”對外文化傳播為主旨的網絡育人體系、“多語種”海外調查實踐育人體系、“多語種”新型智庫為抓手的科研育人平臺和“多語種”以中外經典閱讀為抓手的文化育人體系;西安外國語大學重視解決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引導和文化自信教育問題,構建了“五位一體”課程思政體系;北京外國語大學針對“英法雙語 +專業”國際治理人才培養,構建并應用了“一體化”思政育人體系。該體系由核心和支撐兩個子體系構成:核心體系位于內圈,涵蓋高校院系課表上的所有課程;支撐體系位于外圈,包括學校(班級)文化、管理制度、實踐活動、家校聯動等主要部分。
二、相關研究的局限性分析
外語課程思政研究從 2014 年開始萌芽,經過近幾年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已初見成效,但現有研究仍存在諸多局限。
(一)研究方法多是思辨性和主觀性論述,實證類研究相對缺乏
現有研究主要探討外語課程思政的意義、本質、內涵、框架和對策,為數不多的實證研究僅是從教材和教師視角進行的調查研究。首先,缺少更大規模的外語課程思政實施現狀調查研究,以便發現不同類別院校和各類課程的實施情況、存在的問題以及影響外語課程思政實施或落實的原因。然后,關于外語課程思政的路徑和框架則需要大量的實證研究驗證其有效性。此外,外語課程思政需要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涉及諸多教學要素,有必要對隱性課程思政教學與具體課程的顯性教學關系、課程思政教學與其他外語教學要素的關系以及外語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進行更深入的實證研究。
(二)研究內容主要面向“教什么、如何教”,思政教學評價重視不足
現有研究以外語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外語教學設計與外語教材設計為主要內容,雖然有研究提到教學評價,但未把思政教學真正納入評價環節。首先,思政元素挖掘不系統,呈現碎片化特點。應結合外語學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和科學性特點,考慮學生需求,系統研究外語課程思政內容體系,以形成由點到線再到面的立體化、系統化的外語課程思政內容體系。第二,現有研究在外語教學設計方面忽視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思考和行動,難以達到言、思、行合一;教學評價要么忽略思政內容,要么思政內容沒有很好地結合課程內容,出現兩層皮現象。第三,外語教材設計方面的研究比較重視語料的選擇、思政素材的安排和教學任務的設計,但較少把思政教學納入效果評估環節。
(三)研究視角重視政策導向和外語學科特點,忽視學生因素
現有研究大都從政策層面論述外語課程思政的意義和重要性,并從思政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途徑、教學管理、教師能力等視角提出宏觀的建議或對策。在外語課程思政素材和內容上,結合外語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點,根據具體課程進行教學設計研究與實踐。無論是對外語課程思政的思辨性論述還是描述性的教學案例研究,只有個別學者提到考慮學生因素,學生特點和需求未得到重視。然而,影響外語課程思政的因素是多維的,除了政策、學科、課程、教師、管理因素外,學生因素不容忽視,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育的對象、教學目標、人才目標的實現最終體現在學生身上。
(四)研究對象主要為大學英語和英語專業,面向其他語種的研究甚為罕見
除了大學英語和英語專業外,現有外語課程思政研究僅發現有德語、法語和日語教學,而且數量鳳毛麟角。《國標》中共有68個外語類專業,很顯然,現有研究的語種覆蓋面極其有限。大學英語和英語專業的課程思政教學研究均聚焦于思政元素挖掘和教學任務設計,不同的是前者更注重在教材設計與開發中引入思政內容,而后者更側重外語人才培養中對課程思政做系統的頂層設計,特別是面向全球治理人才的外語課程思政體系的構建和應用。
三、研究展望
針對上述局限性,筆者分別從本體論、實踐論和方法論視角對未來高校外語課程思政研究做出如下展望:
(一)從本體論看,深入探討外語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
本體論指研究事物的本來面貌。現有研究大多論述了外語課程思政的背景、意義、重要性或必要性,而對其本質內涵的研究相對較少,而且研究不夠深入。外語課程思政的落實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外語課程思政?其本質內涵是什么?根據文獻回顧,一些學者探討了其內涵,但認識不一,共涉及四種觀點,即教育體系觀、課程觀、理念觀和方法觀,這四種觀點從不同側面說明外語課程思政的本質。外語課程思政同思政課程一樣都是落實立德樹人的主要途徑,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育人的作用,而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的復雜工程,涉及各方因素,這就需要從整體觀視角綜合探究其本質內涵。具體說,就是分別從宏觀的育人體系、中觀的課程體系和微觀的教學設計探討外語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
(二)從實踐論看,豐富外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及其實證研究
實踐論是研究具體實施某一計劃的原則、方法和步驟。一些學者結合某門外語課程的具體教學實踐探討了如何在具體課程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提出了具體的原則、方法和步驟。總的來說,這樣的教學實踐探索還處于初級階段,數量不多,主要涉及綜合英語、文化類、文學類課程,其他翻譯類、語言學類課程的實踐探討甚是罕見,而且涉及的語種以英語為主,少量涉及德語、法語和日語,基本上是基于個人教學經驗的案例分析和總結。除了思政元素挖掘和教學路徑外,在教學實踐中還要注重如何把思政目標自然融入教學評價、如何將其由課堂延伸至課外、如何利用“第二課堂”實施課程思政,逐步實現言、思、行合一。未來的研究需要在更多類型的課程和更多語種范圍展開更加豐富的思政教學實踐,并實施理論驅動的實證研究,以便為外語課程思政的理論探索提供更全面、更翔實的實證數據。
(三)從方法論看,加強外語課程思政的多維視角研究
方法論指研究達到某一目標的有效途徑。現有研究大都根據相關政策和外語學科特點,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管理、教師能力等視角論述了外語課程思政的實施途徑。從整體看,外語類院校注重面向全球治理人才的頂層設計研究,而面向大學英語的課程思政研究更側重教材設計與課程思政框架或模型,如:雙維度外語課程思政描述框架,大學外語課程改革BIPA模型。未來研究在做好頂層設計研究的同時,要繼續加強外語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研究,同時還要重視提升外語教師的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
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課程思政應納入外語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須把價值引領與品格塑造融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做到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使學生達到學思結合和知行統一。外語課程思政改革是一個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過程,既要從綜合視角進行系統的頂層設計研究,又要從不同視角進行大量的教學實踐和深入的實證研究,未來研究要繼續深入探討外語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豐富外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及其實證研究,加強外語課程思政的多維視角研究,從而形成從本體論、方法論和實踐論視角對外語課程思政改革系統化研究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常俊躍,李辰超.發揮外語專業自身特殊優勢,促進思政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J].外語電化教學,2020(6):17-22.
[2]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9(7):138-140.
[3]丁鳳,王蘊峰,歐陽護華,梁靜璧,潘春梅,馮蔚.全人教育理念下的課程思政——以“交際英語”課程為例[J].中國外語,2021,18(2):91-96.
[4]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5]何玉海.關于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與實現路徑的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0):130-134.
[6]姜鋒,李巖松.“立德樹人”目標下外語教育的新定位與全球治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外語電化教學,2020(6):27-31.
[7]劉建達.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學外語課程改革[J].外語電化教學,2020(6):38-42.
[8]羅良功.外語專業課程思政的本、質、量[J].中國外語,2021,18(2):60-64.
[9]彭康洲,魏玉蘭.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變邏輯和新路徑:基于大綱的審思[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3):54-57.
[10]孫有中.課程思政視角下的高校外語教材設計[J].外語電化教學,2020(6):46-51.
[11] 王卓.課程思政對外語專業課程建設的導向性與媒介性[J].山東外語教學,2021,42(1):59-68.
[12]王歡.全媒體時代出版高等教育“課程鏈”的構建原則與創新路徑[J].出版發行研究,2020(5):24-29.
[13]文秋芳.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框架[J].中國外語,2021,18(2):47-52.
[14]徐錦芬.高校英語課程教學素材的思政內容建設研究[J].外語界,2021(2):18-24.
[15]楊金才.新時代外語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幾點思考[J].外語教學,2020,41(6):11-14.
[16]岳曼曼,劉正光.混合式教學契合外語課程思政:理念與路徑[J].外語教學,2020,41(6):15-19.
(責任編輯:劉潔)
A Review of Studies on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with Ideological-political Elements
Zhang Mingfang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Courses with Ideological-political Elements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for it relates to the talent cultivating quality. This paper collects the literature works of CNKI from 2014 to 2020 and classifies them into the five types including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recommend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eaching practice, textbook desig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imitations in research contents, methods, perspectives, and subjects, and then looks forward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Foreign language course with ideological-political elements; Research review; Research prosp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