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冬冬 梁世婧

[摘 要]“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這一理念的提出也對“課程思政”的深入推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國文學學科自身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教學中,不僅要求教師能夠對于課程中蘊含的優秀價值導向以及文化內涵進行提煉,也需要教師能夠引領學生在比較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外國文學思想精華的基礎之上進行國家以及世界的關系、社會以及個人關系的重新審視,在教學中強化學生的四個自信,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真正達成“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四個自信;課程思政;外國文學;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2) 08-0089-05
一、“四個自信”“課程思政”背景的提出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95 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明確強調“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正式將“三個自信”上升為“四個自信”。“四個自信”的提出和推行為“課程思政”的不斷深入發展提供了更寬廣的空間、更深層的要求。高校肩負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高校在“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必須不斷改革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思政馬克思專業外,更要結合其他學科專業特色,實現全學科、全范圍的“課程思政”,努力構建“三全育人”的思政教育體系,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對于哲學社會科學的育人功能,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體學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養成科學思維習慣,促進身心和人格健康發展。”這也就證明,在哲學社會科學的教學過程中,必須發揮該類課程的思政功能、育人功能。外國文學正隸屬于哲學社會科學,外國文學的課程內容涵蓋從古代至20世紀的東西方文學,緣循時間順序和文化背景兩條線索,點面結合,兼及文學流派和文學理論。外國文學也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門重要課程,是學生了解世界文化與文明的重要窗口,也是他們溝通世界、融入世界的重要路徑之一。我國歷來就有以文育人的傳統,強調通過“文”的教學向學生傳達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在教學過程中同時兼顧知識傳授和思想教育兩方面的要素,以達到“人”的教育。新時代要求教師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從課程內容出發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外國文學的內涵相當豐富,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引導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反思,從二者的比較中重新審視個人與社會、國家與世界之間的關系。高校要在“四個自信”的視角下把思政育人的要素納入外國文學課程,進一步完善課程設計、優化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以及提高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以進一步增強外國文學思政育人的功能,實現知識傳授和思想政治方面雙重育人目標。旨在通過外國文學的學習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實現“三全育人”總目標。
二、“課程思政”對外國文學課程改革的影響
在“四個自信”“課程思政”大環境的影響下,外國文學課程的建設與改革、外國文學原有的教育觀念和課程知識構建出現新變化,外國文學課程也肩負更深層次的使命。
(一)“課程思政”對外國文學課程教育觀的影響
“課程思政”的本質無異于一場深刻的教育改革,是從思想政治層面出發以塑造全新的、科學的、更適應我國當前發展狀況的教育模式。其最終的指向是以“德”育人。“課程思政”是一種嶄新的教育觀,其中也包含教育結構的變化,除了最基本的“知識傳授”功能之外,更強調外國文學課程的價值目標導向、能力培養導向。外國文學課程要更注重發揮本身的德育功能,要隨著“課程思政”的出現而改變自身的學科教學思維,努力提煉外國文學課程中蘊含的優秀文化內涵和價值導向,將其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載體。“課程思政”這一新的教育觀更強調的是課程對于學生的精神向導,這種對于課程精神層面的關注也給外國文學課程的教育觀念帶來了新的變化。
在倡導“課程思政”之前,外國文學課程教學往往過分強調經驗性知識的客觀傳授,課程目標傾向于停留在“知識與技能”的淺顯層面上,一定程度上掩蓋了課程所涵蓋的精神層面的價值導向,課程中的德育要素沒有完全發揮其作用。實際上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大的削減了專屬于外國文學課程的構建精神的作用。外國文學這一課程中講授了外國文學發展史和名家名作,在這些名家名作及薪火相傳的文化流傳背后蘊藏著不勝枚舉的閃爍著人性光輝的火苗,經典文本中不僅只有經驗客觀層面的知識,更兼有值得學習的精神層面的人文性、審美性。這種精神價值有利于使學生受到心靈的感染與熏陶,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人格和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流意識。也就是說,外國文學“課程思政”的推進不僅僅是將教學停留在知識傳授的層面上,要更強調課程的精神價值,以外國文學為教學載體,帶領學生挖掘隱含在外國文學課程中的德育要素,尤其要以審美教育、道德倫理教育、人文關懷及愛國主義培養等方面作為著力點,最大程度發揮外國文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課程思政”對外國文學課程知識觀的影響
“課程思政”的確是一場徹底的教育革命,不僅重塑了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也對知識體系本身進行了重新闡釋、重新構建。現代教育心理學將知識分為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價值性知識四類。其中價值性知識與人的思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直接聯系。它與一個人三觀的建立、思維方法的塑造、情感審美的形成有直接的關系。外國文學“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即是對外國文學固有知識體系的重新認識、重新構建,是外國文學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齊頭并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把學生的發展、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構建知識觀的主要價值取向,即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入挖掘知識價值層面的內涵。
“課程思政”顯然是直接指向價值性知識的,即更強調在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背后的價值性知識對學生的啟迪和感染。外國文學的課程內容中有數不勝數的名家名作,在這些文本深處想要傳遞的人文精神可以達到“以文化人”的作用。在外國文學教學過程中要強化對學生道德、審美、情操方面的培養,剖開文本浮于表面的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挖掘文本深處的價值性知識,如此才能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三、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及歸因
為全面真實地了解高校外國文學“四個自信”視域下“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以便針對外國文學“課程思政”的進一步發展建言獻策,筆者在閱讀參考大量的文獻的基礎上,編制了針對學習過外國文學相關課程的在校大學生的關于“高校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實施和建設情況”的調查問卷,以學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來分析、探索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在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調查問卷共有15道客觀選擇題,其中包含13道單選和2道多選,主要涉及學生的個人信息、對外國文學課程價值的認識、對外國文學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認識、外國文學“課程思政”的建設程度及對外國文學“課程思政”的認可度和接受度這幾方面的信息。該調查問卷共發放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6份,有效回收率98%。在性別分布上,男38人,女158人;在年級分布上,大一27人,大二31人,大三43人,大四95人。因此本次調查結果具有更廣泛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一)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高校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實施和建設情況”調查問卷的分析發現,當前高校外國文學“課程思政”教學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育人標準的創設、教學理念的凝練、教學方法方式的選擇等方面。
1.育人標準重知識技能輕價值考察
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認為選拔人才的標準應是德才兼備,且德行要放在第一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對于育才標準也提出了要求,文件中指出:“要堅持德才兼備原則,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可見,我國自古以來堅持的育才標準都是德才兼備。但目前高校的外國文學課程教育中,育才標準出現了細微的偏差,存在重知識技能、輕價值考查的傾向。“高校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實施和建設情況”的調查問卷中有一問題為:“您學習外國文學課程的目的?”學生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情況如表1所示。
過半的學生學習外國文學的課程的目的或是為增加就業資本或是為通過研究生考試,也就是把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作為衡量自己的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道德、自身價值等方面的考量。單從知識技能方面去培育人才,忽視對學生思想道德、道德情操的培養,這既影響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又扭曲了我國倡導、要求的育人標準。
2.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不注重課程的思政要素
教學理念是對認識的集中體現,是人們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教學理念直接影響教師教學行為的合理性。就目前情況來看,部分外國文學教師的確存在“只教不育”的傾向。在問及“您覺得您的外國文學課程學習過程中,教師是否做到了知識傳授與思想政治相融合?”這一問題時,調查結果顯示(表2),只有半數的學生選擇了在外國文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是將外國文學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得很好的,也就意味著大部分教師并沒有將“課程思政”貫徹到底。“教書”“育人”是不可分離的,隨著“課程思政”的不斷深入,兩者的關系是更緊密的,對于授課教師來說,重視外國文學的育人功能,形成正確的“課程思政”教學理念,方可順利實施外國文學“課程思政”。
(二)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存在問題的原因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不難發現,當前高校外國文學“課程思政”構建、實施還存在些許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外國文學“課程思政”的順利推進及最終“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對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存在問題原因的分析有助于為解決問題提供指引。
1.高校考核制度忽視育人指標
自“課程思政”提出以來,黨中央和各個高校都在積極推進“課程思政”教學理念的實施,但推進的層面還未真正落實到具體措施,知識傳授和精神層面的價值向導結合的實效似乎差強人意。對于外國文學“課程思政”這個領域來講,也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可以去推行。
一方面,外國文學授課教師的操行評定還未將外國文學“課程思政”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方法的踐行程度列為考查范圍。各個高校往往更看重教師的科研能力、科研成果。這種評定方式實際上對外國文學“課程思政”的踐行、外國文學“課程思政”的推進是有影響的。另一方面,對學生學習外國文學課程過程及課程結束之后的考查方式、考核制度中,也并未將學生對于價值性知識的理解及人文內涵的貫徹程度納入考核范圍。考核范圍往往停留于學生對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的理解,疏漏了對于最核心、最重要、最能貫徹“課程思政”的價值性知識的考查。就總體情況來看,外國文學“課程思政”貫徹程度不佳的一個主要原因便是高校并未真正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考核制度。
2.教育者對外國文學課程價值認識不足、育人內在動力不夠
關于專業課程的價值一般認為有三種,即知識本位、社會本位和學生本位。知識本位認為教育即是知識傳授,再無其他因素,就是強調外國文學課程的學習是引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主張外國文學課程的價值要通過對學科專業知識本質及學科重要性來實現。社會本位論則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要指向于社會,教育的效果也必須靠社會衡量,社會的目的是教育的唯一目的。學生本位論則認為外國文學課程的價值應從學生的個性出發,課程價值要通過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和需要來實現。這三種價值觀,其任何一種都是不夠全面的。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知識傳授,也不是純粹地為社會服務或滿足學生個人的發展,即外國文學課程的價值應是三種價值觀相統一,才能保證外國文學“課程思政”的順利實施。當前高校的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實施效果不盡如人意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正是教育者對于專業課程的價值認識不足。目前仍存在部分教師對于外國文學的定位還局限于向學生傳遞與外國文學相關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傾向于“知識本位”的教育方式,“社會本位”“學生本位”的比重還不夠的問題。
在這種不正確的課程價值觀的帶領下,自然導致外國文學授課教師的育人內勁不足。部分外國文學授課教師只看見了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的重要性,忽視了價值性知識的特殊功能;只看到了自身對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等內容的教書職能,認為只要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豐富學生的知識技能即可。沒有發揮外國文學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德育要素,沒有盡到引導學生全面發展、思想道德完善的育人職責。
四、外國文學“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路徑
(一)以學生為中心 實現求知與立德的統一
若想保證順利實施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以學生為中心”。各個高校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仍然是傾向于以教師為中心,部分教師會以自身的學術研修經歷、院校針對課程、學生所設置的目標或教學傳統來設計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及教學模式等。“課程思政”則把教學的出發點和教學歸宿放在了“立德樹人”上,實際上也是對于重知識傳授輕價值引領的教學觀念的撥正。教育需要回歸本質和初心,徹底落實到學生本身。教育的主體是學生,進行課程思政就必須圍繞學生、服務學生、以學生為中心,找到學生所需,進而“對癥下藥”,才能使學生真正實現全面發展,讓學生成為真正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因此,在“四個自信”視域下,在“課程思政”理念的領導下,外國文學的教學重心、課程重點也要隨之做出調整。外國文學的課程設計要以本學科特色為立足點,充分挖掘外國文學課程中的人文精神和德育要素,在帶領學生剖析、討論經典作家作品時,要時刻以學生為中心,將文學經典與學生生活實際、學生需求結合起來,以實現良好的“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如在學習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時,教師除了要帶領學生學習創作背景、文本內容、文本的文學價值等,還要把教學側重點放在讓學生感受、領悟作品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時刻將自己的追求和祖國、人民利益緊密結合的偉大精神,使學生受到情感的感染、思想的啟迪,進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學習《哈姆雷特》時,教師勢必會帶領學生探討文學作品中哈姆雷特身上閃爍的人文主義光芒。但究其根本,哈姆雷特也是受時代的局限、個人思想的局限,他不可能去發動群眾、依靠群眾,這也是哈姆雷特最后被封建邪惡勢力吞沒的原因之一。該作品也反映了人民群眾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其與我黨依靠群眾、服務群眾、為了群眾的主流價值觀相聯系、相對比,從而發揮文本的德育力量。我國處于繁榮昌盛的和平年代,學生物質生活都較為富足,但部分學生的思想高度是不夠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所欠缺的方面,結合課程內容及課程中隱含的德育要素,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育,逐步滲透“德育”、貫徹落實外國文學“課程思政”目標。
(二)通過隱形思政教育,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對于21世紀新時代的大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自主性更強,接收信息的來源也十分廣泛,他們早已不愿接受被動以及死板單一的學習方式,他們更愿意接受學習渠道寬廣、有自主選擇權的教育方式。這也就意味著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在實施過程中要避免硬性實施,要做到“潤物細無聲”的“無痕教育”。可以在原有的課程中靈活地插入隱形思政元素,如在教學情境創設中巧妙地將外國文學與思政元素相結合,與我國的發展經驗對比、聯系,或可布置教學任務讓學生主動發現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可以結合課程內容帶領學生分組合作完成任務,如合作進行文獻查找、課件制作等,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任務素養、合作意識。也可以擴大外國文學課程考核范圍,在原有的評價體系中引入思想品質、綜合素質、合作創新等符合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評價指標,用結果導向去培育學生。
外國文學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是西方文學,西方文化與我國文化的差異是十分顯著的,學生在學習外國文學過程中難免會將西方文化與我國文化相聯系、相對比。
我們不難發現,外國文學課程中雖然存在普世的價值觀,但難免受地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與我國實際存在一些文化差異、時代背景差異等。這種差異就要求教師在施教過程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中西文學文化的對比意識,強化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感情,對比過程中要注重在不分優劣的基礎上求同存異,進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讓學生通過外國文學的學習以明辨是非、善惡、美丑,最終形成正確的、符合社會主義主流價值的正確三觀。在外國文學“課程思政”教學中,不管是單純的知識講解還是剖析文本背后的人文精神,抑或是任務安排、考核方式,教師都應該有意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絕不能使學生“唯教師論”“唯書本論”,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發揮“課程思政”的作用,從而推動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徹底走上“四個自信”的道路。
(三)轉變教師教育理念,提高教師“課程思政”能力
教師是教育者,在教學活動中具有主導作用,教師不僅要“授業”“解惑”,更重要的還要完成“傳道”。想要將外國文學“課程思政”貫徹落實,就需要一支思想政治水平強、業務能力過硬、育人水平足夠的教師隊伍。長期以來,部分外國文學授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不足,在教學過程中傾向傳授知識技能,忽視了自己身上的育人職責。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首先,要糾正外國文學教師把外國文學定位成傳授外國文學知識、技能的理念,要將“傳道”與“授業”“解惑”相統一。其次教師必須與時俱進、更新教育理念,要堅定樹立“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身為教師,勢必要承擔“教書”“育人”的雙項職責。另外,外國文學授課教師要強化對學生成長及全面發展的認識。當前是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學生的全面發展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教師要加強自身的責任意識,保證學生的健康發展、全面發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外國文學課程知識與思政因素有機融合,避免“大而空”的教學方式,要滿足學生需要、滿足社會需要及切合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教師要注意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課本知識注入感情和生命,把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都激發出來,用科學的理論和正確的立場引導學生,堅持和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利用網絡教學工具,實現外國文學“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
當前正處于“互聯網+”的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大大增多,出于必要性和可能性,學生不必也不愿只依靠傳統的線下課堂教學的方式獲得知識。因此,教師將信息化資源融入教學,有機整合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更易于接受,有效的措施也能夠強化外國文學“課程思政”的導向作用。
單一的線下課堂教學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合理使用信息化資源的線上教學是大勢所趨。目前正規的線上教學平臺已日趨完善,如“學習通”“慕課”“雨課堂”等,教師可在線下教學開始之前,將教學用到的ppt、課程視頻等發到線上平臺中,教師可通過這種方式帶領學生預習課程內容。教師也可選擇線上直播教學或將課程視頻直接上傳線上教學平臺,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阻礙,隨時隨地對課程進行學習。即使在外國文學課程教學結束后,教師仍然可以通過線上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追蹤,學生隨時可通過線上平臺與老師溝通,方便教師對學生進行答疑解惑與溝通交流。但教師使用線上教學時,要注意保證學生不被無效信息所干擾,要注意選擇合理的線上教學方式。信息時代已經來臨,教師需要跟隨時代腳步,將傳統的線下教學與新興的線上教學相融合形成合理的混合式教學,這不但有利于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而且有利于外國文學“課程思政”的推進。
參考文獻:
[1]王媛.外國文學“課程思政”教學初探[J].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0(2):56-61.
[2]劉影.新時代課程思政視域下對“三全育人”的思考[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38(3):25-27.
[3]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20(11):24.
[4]高君.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協同效應[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122-128.
[5]曹勃.高校課程隱性隱形思政元素的生成路徑研究[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1):47-50.
[6]余睿,朱曉映.課程思政語境下的外國文學教學新模態探索[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21(1):109-114.
[7]任彥華.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模式探索[J].科教文匯,2022(8):92-96.
[8]錢龍.課程思政建設中專業課教師主體責任落實路徑研究[J].紅河學院學報,2022,20(2):85-89.
[9]王卓.高校外國文學“課程思政”的內涵與外延[J].當代外語研究,2020(4):66-72.
[10]李旭芝. 高校“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路徑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0.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