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陶然

[摘 要]公安院校創新創業類課程在目標設計、內容選擇、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諸多不足,研究性教學對于解決這些問題具有天然的優勢,其以創新為目標導向,尊重學生個體特點與創新精神,注重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服務創新實踐,為公安院校創新創業課程建設提供了可參考的路徑。“現代警務品牌戰略與創新”課程建設貫徹研究性教學理念,對于提升公安院校創新創業類課程教育教學效果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公安院校;研究性教學;創新創業課程;創新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2) 08-0103-04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型人才培養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核心職能之一。研究性教學作為課程建設的突破口,為當前制度環境下的公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提供了一條可行路徑。
一、公安院校創新創業類課程教學的不足
課程建設是影響公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當前,公安院校創新創業課程教學存在目標導向不清晰、課程內容選擇偏差、教學方式單一枯燥等問題,制約著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成效。
(一)目標導向:缺乏科學規劃,定位不清
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創業就業,是黨和國家大力推行創新創業教育的初衷之一,而國內公安院校大多以專業警務人才為培養目標,學生就業方向相對固定單一,這決定了公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目標導向具有特殊性。[1]一些公安院校教研人員對創新創業理解仍存在偏差,保守地將其局限在“另起爐灶、白手起家”,沒有認識到在原有基礎上開辟新領域、建立新聯系也是創新創業的體現。[2]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創新創業類課程目標定位不清晰、規劃欠科學等問題,特別是內容混雜、因人設課、體系性差的現象突出。
(二)內容選擇:浮于基礎普及,警務特色不顯著
創新創業基礎課程內容目前已相對成熟,網絡課程、教材資源等非常豐富,但是,如果簡單地將其照搬到公安院校教育教學體系中則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很難真正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用。實際上,公安院校創新創業課程建設的重難點就在于如何緊緊圍繞警務工作實際來設計授課內容,促進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與專業實踐深度結合,[3]避免罔顧警務創新需求而僅停留在創新創業基礎知識普及的層次進行授課。如何設置能展現公安專業特點、適應公安行業發展、充分融合公安領域創新創業思維和方法的專業課程,拓展創新理論在警務實踐應用中的廣度和深度,是此類課程建設亟須解決的問題。[4]
(三)形式方法:教學方式枯燥,實踐訓練薄弱
一些創新創業課程仍以枯燥的灌輸式講授為主要教學形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發展。[5]另外,由于相關經費投入、師資隊伍建設、創新氛圍營造等基礎條件的欠缺,公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總體仍處在較低水平。其中,實踐訓練課程作為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往開設較少或在組織安排上不甚合理,一些實踐訓練流于形式,難以真正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動性和基本技能。雖然一些競賽導向型、科研項目型創新課程相對重視實操訓練,但是這類課程對學生個體能力素質要求較高,屬于適用范圍較窄的“精英式”培養,無法有效幫助大多數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面向學生大眾群體的創新創業教學形式和方法亟待改進。
二、研究性教學:公安院校創新創業類課程建設的突破口
改革教育教學模式是優化課程設計的有效途徑,研究性教學是符合現代高等教育改革理念的教育思想理論,對于創新創業類課程建設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
(一)研究性教學的基本理念
研究性教學是教師以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標,通過教學過程的研究性,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從而讓學生掌握知識、培養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教學。[6]其教學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在探索中學習,激發學生好奇心
知識是實踐與反思的產物,學生作為學習和創新的主體,應當在親身體驗的探究中學習鞏固。教師需要修正傳統教育中單向度的知識灌輸,在課堂組織中引導學生“發現”知識,使學生深度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在研究性教學中,要使學生成為主動、積極的知識探究者,首要解決的是學習動力問題,這是改變學生以往被動、消極的知識接受者角色的關鍵所在。因此,研究性教學需要對教學組織精細化設計,通過探索性活動充分激發學生的認知需求,增強知識獲取的內在動力。
2.以問題為牽引,開展生成性教學
吸引學生高度參與知識探究需要借助一些方式方法,研究性教學強調以問題為導向進行生成性教學,即不預先設定教學內容強加于學生,教師通過合理組織設計問題發揮引導作用,在與學生充分討論、實踐的過程中生成知識。教師圍繞著特定問題組織開展課堂教學,有助于緊密銜接理論知識和警務實踐創新,促進專業教育和創新教育關系的協調,解決課程警務特色與創新性不足的問題。然而,對于特定問題的選擇與設計需要深入思考和反復打磨,這是成功獲得新知識、順利轉化舊知識的抓手,也是發揮研究性教學效果的關鍵。問題的選擇需要滿足以下要求:一是與學生學習成長經歷相關聯,在學生的認知范圍之內,以加深認識、引起共鳴;二是與學生未來發展相適應,以增加其重視程度、激發學習動力;三是聚焦專業領域,突出專業學術性,以滿足學生求知欲望;四是緊密結合社會需求,將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相同步,以順應社會發展要求。[7]
3.以學生為中心,優化教-學關系結構
教師開展研究性教學,應激勵、引導和幫助學生主動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培養創新能力、發展自身個性。[8]這種強調能力的培養而非知識的簡單傳授,能夠在教學活動中打破教師中心主義,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的主體性無法真正體現,而研究性教學的基本教學規則是發展學生的主體性,[9]通過改變傳統師生教與學的關系結構,增強教育實效性。研究性教學有助于改變學生被動聽講、被迫灌輸的學習模式,充分尊重學生探究知識的平等權利,實現師生之間開放的平等對話。
(二)研究性教學與公安院校創新創業課程的契合性
研究性教學模式在目標導向、內容安排、教學方式等方面與創新創業課程建設的內在需求深度契合,能夠有力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是深化公安院校創新創業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引擎。
1.滿足現代警務創新的迫切需求
開展研究性教學對于推動現代警務創新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優勢:一是關注創新精神的培養。研究性教學重在激發學生干事創業的進取心,培養其探索發現的主觀能動性,關注警務工作中的新技術、新理論、新實踐,以適應新時代公安工作對于“一專多能”的素質要求。二是以問題為導向,如新業態犯罪治理、新型警察公共關系構建、多警種大融合機制等警務問題亟須通過改革創新來解決。三是教師引導和學生自主學習相配合,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自我建構,在內容上突破了預設知識的限制和束縛,提高學生對現代警務理論和技術的學習、遷移和應用能力。
2.尊重學生個體特點與創新精神
警察職業紀律要求整齊劃一、令行禁止,服從意識滲透到學生個體學習成長的方方面面,創新意識可能被忽視甚至否定。這種保守性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創新性思維的形成,職業的特殊性也限制了部分前沿領域的探索嘗試,因此,如何“戴著鐐銬跳舞”成為公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一大難題。創新的基礎在于創造意識與科學思維,在警務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更要注意遵循教育發展規律,在最大限度內尊重、保護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點與創新精神。在研究性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是一種平等的雙邊互動關系,學生的思想意識得到更多關注:教師面向警察職業發展的多方面需求,結合學生興趣方向、研學情況等設計內容豐富的教學單元,以研究-探索-發現的理念開展啟發式的生成性教學;學生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中積極開拓思路、發散思維,在創新實踐中提高各項技能,通過充分的互動反饋推動教學組織和內容安排的優化。
3.運用多元教學方法服務創新實踐
研究性教學需要“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這與創新實踐類教學要求頗為契合,也為實踐教學發展提供理念和方法上的動能。研究性教學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除有序組織課堂教學以外,還需探索專題調研、情景模擬、實驗實訓等課堂外教學形式,以激發學生興趣、引發深度思考。研究性教學需充分借鑒科學研究的方法組織教學活動,研究方法的多樣性不僅實現了知識內容的創新發展,也為教學方法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研究性教學綜合運用啟發性講授、案例教學、參與式教學、發現式教學、診斷式教學等差異化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自主習得與內化理論知識,增強創新創業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效果。
三、研究性教學在公安院校創新創業類課程中的應用——以“現代警務品牌戰略與創新”為例
浙江警察學院創新創業類課程“現代警務品牌戰略與創新”在內容定位、組織設計、教學方式、考核評價等方面貫徹研究性教學理念,是將研究性教學運用于公安院校創新創業類課程的一次嘗試。
(一)課程內容定位
公安院校創新創業類課程內容定位應充分結合警務發展需求,圍繞最新警務理論和技術創新成果來設計教學內容,著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公安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警務工作更是一項復雜的社會活動,大量的理論和規律性認識亟待探索和挖掘。在實際操作中,要聯系警務工作的創新性、趨勢性問題確定主題,選擇具有遷移價值的理論作為基礎學習的內容。
高水平的科研是高質量教學的源頭活水,是啟發創新思維的實踐基礎。[10]“現代警務品牌戰略與創新”課程建立在扎實的科研基礎之上,教學團隊以科研反哺教學,通過密切關注警務品牌化趨勢,將品牌理論與警務創新相融合,探索出警務品牌建設理論以指導基層警務實踐。商業品牌管理的歷史遠遠早于政務品牌,雖然實施主體與追求目標有所不同,但新公共管理理論為二者邏輯上的共通性奠定了基礎,使警務品牌建設能夠從商業品牌管理理論與實踐中找到參考。本課程內容既是對品牌管理理論的發展創新,又是對警務品牌建設的理論建構和現實指引。
(二)課程組織設計
為確保知識傳授的有效性,該課程在組織設計上實行“W(基礎知識)+X(知識遷移)+Y(案例分析)+Z(情景模擬訓練)”的模式(詳見圖1),并將引導探究法和自主學習法作為基礎方法貫穿在各個環節。
W是指基礎理論學習。在內容上,扎實的基礎理論是創新的前提,基礎理論教學要注意知識內容的深廣度;在形式上,課外研究性學習是形成創新能力所必需的基本訓練,應當貫穿于課程各個教學階段。為了在有限的課時里提供更豐富、優質的教學內容,學生需要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包括閱讀大量文獻、學習網上慕課資源等,通過自主性學習對基本理論熟練掌握。
X為知識遷移模塊。知識遷移的前提是要對警務品牌建設實際情況深入了解,教師要布置學生搜集查閱相關資料,并邀請實務者講述身邊的警務品牌故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挖掘相關品牌理論的共通性,創造性地提出警務品牌的建設的一般規律與理論。這一過程需要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并深度參與教研活動,經由充分的研究論證確定新的知識內容。
Y是案例分析。創新創業課程需要以實踐為導向,在具體案例中強化創新訓練。課程利用校局合作基地的平臺資源,組織學生對西湖景區分局“西子義警”“西湖撈哥”“斷橋大白”、蕭山分局“物聯自治”“平安村社”等品牌案例進行剖析,對知識遷移的內容進行查缺補漏,達到實踐訓練與教學科研服務實戰的雙重目標。
Z為情景模擬訓練。該環節立足現實需求來預設特定情境,訓練學生創新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在批判和借鑒中促進知識的融會貫通。在組織形式上,要為學生提供思想表達、創意展示的舞臺,以小組專題匯報的形式著力培養學生宣傳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三)教學方法手段
研究性課堂教學要求教師“研究性的教”與學生“研究性的學”相結合,[11]增強師生協同互動性。為了將研究性教學理念真正貫徹到警務人才創新教育培養當中,需要以方法作為引領,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組織教學的各個環節?,F代教育技術為創新研究性教學方法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也拓寬了學生的學習路徑。網絡教育平臺海量的課程、文獻資源為知識的獲取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方便了學生自主選題、自主探究和創造性觀點的提出。在教學互動上,教師利用教學軟件中的隨機選人、分組、搶答、投票、主題討論、繪制詞云圖等功能,增強學生參與感和學習體驗的新鮮感。
在整個教學環節當中,教師引導探究和學生自主學習貫穿始終,各環節靈活調整方式方法,層層深入推進知識探索,體現出研究性教學最典型的特征。在基礎知識學習環節,通過課前任務布置、網絡學習和指導,以及課堂講授、現場提問和測驗練習等方式,形成理論知識的積累和鞏固,為后期的知識遷移和創新奠定基礎。在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要結合警務實踐進行知識遷移和理論建構,引導學生深度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使之成為教育價值的提供者和教學效能的貢獻者。在知識遷移環節,主要針對品牌管理中的定位理論、符號理論、傳播理論等主題進行研討式教學,經過加工和修正形成警務品牌建設的一般理論。在案例分析階段,教師會以任務驅動的方式設定核心問題和任務,以任務的完成情況檢驗和總結學習效果,目的是幫助學生對知名警務品牌建設策略進行主動探索,分析驗證理論的真偽及其適用性。最后,利用情景教學法創設警務品牌建設任務,圍繞創新舉措、平臺載體、警務主體等主題,分組進行警務品牌策劃推廣演練,并由各組同學交互提問和點評。
(四)考核方式與評價
考核與評價是課程學習的指揮棒,研究性教學注重對于過程的考核,采用以能力為本位的多元評價方式?;谘芯啃越虒W的創新創業類課程不僅限于考查學生知識掌握情況,而是更重視對學生創新思維、應用拓展能力的考查。本課程考核內容共分為五部分:基礎學習與隨堂測驗占比20%,主要依據學生上課聽講情況、隨堂測試成績等進行打分,目的是對學生基礎知識部分學習效果的進行考查,增強學生對該部分的學習動力;理論遷移和案例分析各占比20%,依據學生參與討論和發言的積極性、內容深度等進行打分,重點考查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舉一反三的能力以及知識應用能力;情境模擬占比20%,結合各小組的整體表現和匯報情況,考查團隊組織協調能力和創新研究能力,該部分采取組內外同學互評打分的形式,每位同學的成績構成為:所在小組成績*小組人數*個人貢獻率,防止組內“搭便車”現象的發生;最后,課程作業占比20%,學生根據前期研究性學習自選主題進行科研論文或研究報告的寫作,主要考查學生思考深度、觀點創新和文字表達的能力。
學生的評價反饋是課程建設的催化劑,也是開展課程情感交流的契機。課程實踐表明,學生往往樂于成為課程建議的提供者,這讓學生感到被尊重和傾聽。當意見被采納時,所產生的榮譽感有助于激發其更大的學習熱情,甚至在課程結束之后仍保持對課程主題持久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利于終身學習習慣的養成。
四、結語
研究性教學是扎實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一種策略選擇,科學地、有計劃地組織實施將有助于推動公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水平的提升。但如何充分發揮這種教學模式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優勢、以此推動創新創業類課程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去嘗試和探索。值得強調的是,研究性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模式是理論知識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相銜接的載體和平臺,只有建立在扎實的科研基礎之上的創新創業教育才能實現高水平育人的目標。因此,公安院校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性教學需要以科研為根本動力,以問題為驅動開展精心的組織設計,以更強的師生互動、科學靈活的考評機制促進學生探索學習,在不斷實踐反思的基礎上鍛造學生創新思維與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建華.“雙創”教育驅動下的公安院校人才培育工作探究[J].科技視界,2019(30):123-124.
[2]付奕銘.基于雙創教育的公安院校學員人才培養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8:15.
[3]劉瑞霞,郭晶,白天嬌.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以西安工程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14):122-124.
[4]高毅,馬越,董家英.基于“雙創”驅動下的公安院校多元育人機制研究[J].遼寧警察學院學報,2019,21(2):108-113.
[5]鄭會青,沈燕梅.論公安本科院校非公安類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J].人力資源管理,2016(8):154-155.
[6]李宏祥,姚利民,史曼莉等.大學研究性教學內涵、特征和過程[J].湖南社會科學,2008(5):172-175.
[7]王洪才.論研究型課堂教學設計——關于構建生成性研究生課堂教學方案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評論,2019,11(1):67-79.
[8]黃亞平,陳小鴻.研究性教學:理論與實踐[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177-180,215.
[9]羅正祥.對推進研究性教學的思考和建議[J].中國高等教育,2006(Z2):44-45.
[10]賀瑋,鄭裕東,何志巍等.“四位一體”研究型教學創新模式探索與實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57-62.
[11]朱越.研究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9,35(9):59-63.
(責任編輯:杜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