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友棚?費廣洪
【摘 要】重復閱讀是幼兒心理與行為發展的一種方式。筆者通過實驗研究法考察了重復閱讀對幼兒理解故事內容的作用,發現重復閱讀不僅能夠促進幼兒對故事角色、故事背景、引發事件、故事問題、故事結局等明顯性內容的理解,而且能夠加深幼兒對角色感受、因果關系、情節預測等隱含性內容的理解。與此同時,研究發現,重復閱讀對幼兒在因果關系、故事主題理解上的促進作用并不明顯。筆者認為,重復閱讀在兒童早期閱讀中具有重要價值,教師和家長在早期閱讀教育中應重視幼兒的重復閱讀行為。
【關鍵詞】重復閱讀 圖畫書閱讀 閱讀理解 早期閱讀 學前教育
重復閱讀是幼兒心理與行為發展的一種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幼兒會對同一本圖畫故事書進行多次閱讀,或要求成人重復講述同一個故事。重復閱讀對兒童閱讀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已有研究發現,重復閱讀有利于加快小學生的閱讀速度,并提高其閱讀理解能力[1]53-55。在重復閱讀的情境下,幼兒閱讀理解是否有更好的表現?換句話說,圖畫故事書重復閱讀是否能夠顯著提高幼兒的閱讀理解水平?此外,相對于閱讀能力原本較強的幼兒,重復閱讀對閱讀能力較弱的幼兒的影響是否會更大?
基于這些問題,我們以4~5歲幼兒為研究對象,以閱讀理解水平為切入點,通過自編的《幼兒閱讀水平測驗工具》篩選出高、低閱讀能力的幼兒,人數分別為31、30。我們邀請每位幼兒每天閱讀一次圖畫故事書《青蛙,你在哪里?》(該圖畫書為黑白線條無字書,由美國無字圖畫創始人梅瑟·邁爾創作完成),堅持五天。其中,在第一次和第五次閱讀后,我們邀請幼兒參與完成自編的“幼兒圖畫故事書閱讀理解水平測驗”,測驗形式包括“故事復述”和“提問”。該測驗工具將故事內容分為明顯性內容和隱含性內容。明顯性內容即幼兒通過觀察圖畫書便可直接獲得的信息,包括“故事角色”“背景(地點)”“起始事件”“問題”“故事結局”。隱含性內容即幼兒在閱讀過程中需要通過思考內化之后才可獲得的信息,包括“角色感受”“因果關系”“角色對話”“情節預測”“故事主題”。
一、重復閱讀對幼兒故事理解能力的促進作用
1. 重復閱讀可顯著提高幼兒的故事理解水平
研究發現,重復閱讀可顯著提高高閱讀水平組和低閱讀水平組幼兒的故事理解水平。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一致。斯托達德(Stoddard)等人(1993年)的研究表明,相對于第一次閱讀,兒童在第七次重復閱讀中的閱讀速度顯著加快,且第三次閱讀和第七次閱讀的理解成績顯著增加[1]62-63。重復閱讀對兒童閱讀理解水平有促進作用,原因可能在于促進了兒童“自動化”的形成[2]。一個熟練的讀者可輕易地對文本進行解碼,并將所有注意力集中于對文本內容的深度理解中,所以閱讀水平較高。但是,由于幼兒缺乏知識經驗及閱讀技能,在閱讀初期需要克服解碼問題,即需要將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解碼上,而不是文本理解上。所以,在閱讀初期,幼兒對文本的整體理解水平較低。但是,隨著閱讀次數的增加,幼兒逐步完成解碼,開始進入“自動化”階段,即在無須集中注意力的前提下就可以輕易解碼,同時對文本內容進行理解[3]??梢姡貜烷喿x在促進幼兒自動解碼的同時,也使得幼兒可以聯系故事的各個內容并對其進行加工,從而提高對故事的理解水平。
2. 重復閱讀可提高幼兒對故事角色、故事背景、引發事件、故事問題、故事結局的理解水平
研究發現,不論是高閱讀水平組,還是低閱讀水平組,幼兒在重復閱讀后對明顯性內容的理解均有所提高。而且,低閱讀水平組幼兒在理解“故事角色”方面的進步程度更大。原因在于,在故事的明顯性內容中,“故事角色”本身較容易為幼兒所理解。高閱讀水平組幼兒由于自身具備較高的閱讀能力,在首次閱讀中便能夠輕易掌握“故事角色”這一要素。數據顯示,高閱讀水平組幼兒在第一次閱讀中的理解分數已接近滿分(M=1.903,SD=0.301;滿分即2分),出現天花板效應,即便重復閱讀,也沒有提高成績的大空間。而低閱讀水平組幼兒由于本身閱讀能力發展尚不充分,在初次閱讀中可能會忽視部分信息,但在重復閱讀的過程中,低閱讀水平組幼兒開始逐漸熟悉故事情節內容,并發現更多信息,因此,對故事角色的理解,進步程度更為顯著。
此外,重復閱讀提高了幼兒對故事結局的理解分數;高閱讀水平組幼兒和低閱讀水平組幼兒在第一次閱讀中關于故事結局的理解分數不存在顯著差異,而在第五次閱讀中,高閱讀水平組幼兒對故事結局的理解分數顯著高于低閱讀水平組的幼兒。而且,在重復閱讀之后,高閱讀水平組幼兒對故事結局理解的進步程度大于低閱讀水平組幼兒。原因可能在于,故事結局屬于故事內容的總結部分,對故事結局的正確理解,勢必要求幼兒要讀懂故事內容。
3. 重復閱讀可提高幼兒關于角色感受、角色對話、情節預測的理解水平
研究發現,重復閱讀可提高幼兒關于角色感受、角色對話、情節預測的理解水平,但對于故事的因果關系、故事主題的理解,重復閱讀的促進作用并不明顯。相對于其他隱含性要素,理解因果關系、故事主題此類要素,需要幼兒具備較好的推理、概括、總結等能力。由于3~6歲幼兒的思維具有直覺行動性和具體形象性的特點,抽象邏輯思維尚未發展起來,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無法對故事的因果關系作出合理的推論,更無法概括、提煉故事主題。所以,僅僅是簡單的重復并不能顯著提高其對故事因果關系、故事主題的理解水平。
重復閱讀可以提高幼兒對“角色感受”的理解分數。高閱讀水平組幼兒在第一次閱讀中角色感受理解的分數顯著高于低閱讀水平組幼兒,而在第五次閱讀中兩組幼兒分數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經過重復閱讀之后,低閱讀水平組幼兒對角色感受的理解水平提升了,且與高閱讀水平組幼兒的理解水平相似,而且,在重復閱讀之后,低閱讀水平組幼兒對角色感受理解的進步程度大于高閱讀水平組幼兒。原因可能在于,高閱讀水平組幼兒本身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在第一次閱讀時對角色感受的理解水平相對較高,但這也意味著,高閱讀水平組幼兒在角色感受方面的進步空間變小。而對于低閱讀水平幼兒而言,由于自身閱讀技能發展較弱,在第一次閱讀時,對故事情節的理解較為模糊,關于角色感受的理解水平也顯著低于高閱讀水平組幼兒(T〈59〉=3.262,P=0.002),這也使低閱讀水平組幼兒有了較大的進步空間。在重復閱讀之后,低閱讀水平組幼兒對前后情節的理解水平有所提高,進而察覺到角色的心理感受。因此,在重復閱讀過程中,低閱讀水平組幼兒對角色心理感受理解的進步更為明顯。
高閱讀水平組幼兒和低閱讀水平組幼兒在第一次閱讀中情節預測的分數不存在顯著差異,而在第五次閱讀中,高閱讀水平組幼兒情節預測的分數顯著高于低閱讀水平組的幼兒,而且高閱讀水平組幼兒在情節預測方面的進步程度更大。正如前文所述,重復閱讀對閱讀理解的影響,受到幼兒一般認知能力和語言的影響。幼兒在進行第一次閱讀時,會使用他們原有的較高水平的一般認知能力來理解文本內容,在此基礎上,又開始進行第二次閱讀,從而提高對文本的理解水平。在閱讀中,要想對現有故事情節進行合理的預測,需要幼兒在充分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閱讀技能、經驗,提煉故事情節的發展變化規律、特點以及人物的個性、心理活動等。相對于低閱讀水平組幼兒,高閱讀水平組幼兒本身具備較為扎實的認知能力和閱讀技能,在重復閱讀過程中,隨著對故事內容理解水平的提高,再運用已有的認知能力,能對故事情節進行較為合理的預測。
二、關于幼兒圖畫書重復閱讀的思考與建議
1. 正確認識重復閱讀的價值意蘊,有效運用重復閱讀的方式促進低閱讀能力幼兒的發展
不論是閱讀能力發展較好的幼兒,還是閱讀能力發展尚不充分的幼兒,在重復閱讀之后,都能夠提高對故事的整體理解水平。教師和家長應該認識圖畫書重復閱讀的重要教育價值,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重復閱讀圖畫書,讓幼兒在重復閱讀中對故事內容的理解更加全面、具體。對于閱讀能力發展較充分的幼兒而言,經過重復閱讀之后,對難度較大、較抽象的故事要素的理解進步程度更大;對于閱讀能力發展尚不充分的幼兒而言,在重復閱讀之后,對故事基本信息的把握會更全面。因此,教師和家長應了解幼兒自身的發展水平,為幼兒挑選難度適宜的圖畫書,如對于閱讀能力發展較好的幼兒,教師和家長可適度提供難度稍大、需要幼兒進行適當邏輯思考的圖畫故事書,讓幼兒在重復閱讀中發展思維能力。而對于閱讀能力發展不充分的幼兒,教師和家長可以為他們提供一些難度適中、故事情節具體、故事信息豐富的圖畫書,讓他們在重復閱讀中發展自身的觀察能力。
2. 成人應根據閱讀材料理解的難易程度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指導
盡管重復閱讀對幼兒閱讀理解的促進作用是明顯的,如幼兒在重復閱讀之后對故事的明顯性內容(故事角色、故事背景、故事問題、情節發展以及故事結局)和隱含性內容中較為具體的角色感受、角色對話、情節預測的理解水平顯著提高。但是,類似于因果關系、故事主題這樣抽象的內容,僅僅讓幼兒獨立地重復閱讀是不能達到提高效果的。也就是說,由于3~6歲的幼兒思維具有具體形象性,邏輯思維能力尚未發展起來,所以,僅僅是簡單的重復閱讀,并不能顯著提高幼兒對故事因果關系、故事主題的理解水平。
參考文獻
[1] STODDARD K,VALCANTE G,SINDELAR P,alt. Increasing reading rate and comprehension: The effects of repeated readings, sentence segmentation, and intonation training[J]. Read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1993(4):53-65.
[2] SAMUELS S J. The method of repeated readings [J]. Reading Teacher,1979(32):403-408.
[3] GELLERT A S. Does repeated reading predict reading development over time? A study of children from Grade 3 to 4 [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4(55):303-310.
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學規劃2018年度重大資助課題“深圳市學前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研究”(課題編號:zdazz18004)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1.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2.深圳大學師范學院)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