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虎
摘? 要: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導致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逐年增多。由于家庭親情的缺失,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令人擔憂,行為習慣較差;心理上也變得更加脆弱和敏感,更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性格孤僻、扭曲,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產生了不良影響,同時也給社會的和諧發展增添了隱憂,成為我們無法回避的社會問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心理狀況,并及時引導和轉變他們的自卑心理,讓他們與其他孩子一樣有精彩的人生。
關鍵詞:留守兒童;自卑心理;引導與轉變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近幾十年來,我國的社會經濟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民工大量外出務工,大部分留守兒童由祖父輩監管,導致父母與孩子的感情漸漸疏遠,在孩子們心目中父母的愛是極為模糊的,以至于“隔代親”“隔代教育”成為了留守兒童的現狀。留守兒童嚴重缺乏幸福感和安全感,從而產生了很多的心理和行為問題,不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也成為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及心理發展現狀
1. 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
父母外出務工,導致留守兒童的生活質量或多或少有所下降。孩子從小就跟祖輩生活,由于祖輩行動能力減弱,對待新鮮事物的觀念也有一定的固化性,甚至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生活習慣已經與社會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差距。祖輩更多的是重視孩子能否吃得飽、穿得暖,作業是否完成等這樣一些表面的問題,對于孩子吃、穿的質量怎么樣等更高層次的需求卻較少關注。在“隔代親”“隔代教育”的影響下,留守兒童在生活質量、自理能力、文明禮儀、衛生習慣和學習習慣等方面相較于非留守兒童都有明顯的差距。
2.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現狀
根據人的知、情、意、行發展的過程來看,認知是基礎。相關研究表明:雖然遺傳是孩子性格形成的一個因素,但是環境對人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恰恰在認知這樣心理發展非常重要的階段,留守兒童的父母缺席了,對于他們的心理發展產生了極大的不良影響。
(1)自卑心理嚴重。
兒童心理發展具有穩定性和可變性。由于留守兒童從小便缺乏父母的管教,尤其是在剛剛認識紛繁復雜的世界時,在最需要父母給予幫助和指導時,最親近的人卻不在身邊,孩子天生的依戀性被硬生生地阻斷了。另外,單親家庭的留守兒童數量也在逐年增加,這些留守兒童的心靈更是烙上了深深的傷痕。長此以往,造成了他們的自卑心理。
孩子在心理發展期是很脆弱的,也是很敏感的。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這一層需求基本可以得到滿足。而第二層次是安全需求,對于大部分留守兒童來說是無法充分滿足的。留守兒童從小就離開了父母的懷抱,他們在潛意識中已經形成了一種“被遺棄”的心理,缺乏安全感。生活和學習中也會遭到同齡人的嘲笑,無處將自己的煩惱和心中的悄悄話傾訴與宣泄,只能默默地留在心中。自卑心理嚴重,導致留守兒童在人際交往、語言表達、學習能力、思維活動,甚至行為習慣和價值觀等方面都產生了一定的偏差。
(2)逆反心理較強,性格產生缺陷。
由于長期處于自卑的心理狀態,祖輩忽視了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而父母遠在外地,他們也沒辦法及時將自己的問題與父母溝通,從而感覺沒人在乎自己,親情在他們眼中也變得漸漸模糊。當父母或者教師去要求、管理留守兒童時,他們會產生心理不平衡現象。久而久之,他們心理上勢必會產生逆反心理,也形成了孤僻、說謊、心胸狹隘、抑郁焦慮等性格上的不良表現。
3. 學習積極性低,學習習慣差
留守兒童長期處于一種孤獨、自卑、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中,他們體驗不到學校生活的樂趣,失去了學習自信心,在教師面前表現為順從、聽話,其實內心則是抵觸的。這樣留守兒童的學習積極性自然不高,如此反復,也越來越不愛學習,具體表現在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按時完成作業等不良的學習習慣。
二、多措并舉,引導與轉變留守兒童的自卑心理
教師要充分掌握留守兒童存在的自卑心理,集社會、學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及時疏導他們的自卑心理,讓他們盡快樹立起學習、生活的信心,健康成長。
1. 促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消除城鄉差距
解決留守兒童諸多問題的有效途徑是減少孩子與父母的分離。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消除城鄉差距,鼓勵和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或就業;進一步保障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完善社會制度,鼓勵和幫助有條件的外出務工人員帶著孩子去務工城市就近入學。從根本上解決家庭結構不完整、親子關系缺失的現狀,從而構建政府、學校、社區、家庭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的網狀格局。
2. 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成立留守兒童之家
留守兒童自卑心理的產生并不是個例,如果學校不重視這一特殊群體的教育問題,勢必會加深留守兒童的自卑心理,嚴重影響其學習效果。久而久之,留守兒童的性格扭曲,對未來的發展也會產生不良影響。學校每年可以和社區或者社會組織對留守兒童進行摸底排查,建立檔案,成立留守兒童之家。在平時的管理和教學活動中,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學校定期利用留守兒童之家開展活動,讓留守兒童的生活豐富多彩,心理上消除他們的孤獨感;社區逢年過節,可以去看望這些孩子,給他們送溫暖,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3. 教師、家長齊抓共管,彌補親情缺失
留守兒童自卑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親子關系缺失,讓其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教師和家長要想辦法彌補這段缺失的親情。學校和教師可以利用留守兒童之家的便利條件,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工作,與留守兒童家長經常利用釘釘、微信、QQ等溝通工具,向他們展示孩子在學校的實際表現,拉近父母與孩子心理上的距離,讓他們經常關注孩子的情況,也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父母一直都在關注他。教師還可以定期進行家訪活動,引導留守兒童的監管人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尤其要注意教育方式,多發現留守兒童的優點,及時對他們提出表揚,多與他們溝通交流,傾聽他們的心里話,給予他們生活上的幫助,使他們找回缺失的親情。
4.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留守兒童自卑心理的產生,主要原因之一是長期壓抑的情緒無法宣泄,越積越久讓他們學會了隱忍。長期的封閉生活,使他們不愿意與其他人交往,總是感覺很孤單。為了打破留守兒童封閉自我式的生活,學??梢栽诖笳n間舉行曳步舞活動,飄逸的舞步和著強烈的音樂節奏,讓他們快樂地跳起來;組織詩歌朗誦會,讓留守兒童也展示自己優秀的一面,激發出留守兒童活潑的天性,增強學校生活對他們的吸引力,提高他們的自信心。
三、結束語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存在自卑心理,但是留守兒童表現得更脆弱、更敏感。教師要懂得去引導他們融入生活、融入集體,學會與人溝通,疏導他們的心理障礙,讓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也一樣精彩。
基金項目:武威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自卑感的疏導方法研究(WW[2020]GH089)。
參考文獻:
[1]顏剛威. 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與對策研究[J].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0(3).
[2]徐風利. 試論班主任對留守兒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7).
[3]李曉惠. 農村留守兒童自卑心理的表現及教育措施探究[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