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中華傳統文化缺乏認同感、思政課堂教學模式單一乏味、思政教師挖掘的課程資源有限、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效果不顯著等,是目前大學生思政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下,高校需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自2017年起,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相關文件,將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新時代,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有效引導當代大學生適應新時代要求,實現自我價值。文章基于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現狀,提出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意義,并對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內容與方法進行探討,為有效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及高校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造有利條件。
關鍵詞:傳統文化;大學生;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8-00-03
1 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現狀
我國傳統文化是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中孕育而生的,內涵深厚,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大學生是國家、民族和社會的希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幫助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是新時代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目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
1.1 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缺乏認同感
95后、00后是當前大學生的主體,也是互聯網原住民,是在現代化、信息化高速發展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追求個性、獨立、自我的新一代。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未完全形成,容易受外界的影響。一方面,這一群體接受新鮮事物的速度較快,有很強的求知欲、好奇心;另一方面,這一群體的思想還不夠成熟,缺乏社會閱歷,對西方的一些多元文化沒有足夠的免疫力,容易出現自我價值迷失的情況,進而對本土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和認同感下降。
1.2 思政課堂教學模式比較單一乏味
當前,高校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多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課,值得注意的是,好的課程要依靠好的課堂教學來實現。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多是由各大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負責,且主要是將課堂教學作為思政教育傳播的主陣地、主渠道,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學習和價值實現之間的關聯性,以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世界、認識社會[1]。但事實上,部分高校在其他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這一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很多大學生反映,思政課課堂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趣味性較差,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因此課堂質量不高,課堂效果大打折扣。
1.3 部分教師挖掘的思政資源比較有限
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據調查,有的教師傳統文化素養不夠,沒有主動深挖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教學中只追求完成教學大綱任務,多是簡單宣講道理,知識積累不足,沒有充分挖掘、設計課程,也沒有結合案例因材施教,更沒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或形式與學生互動、交換看法,致使思想政治課存在重形式輕內容、內容簡單空洞的現象,缺乏說服力和吸引力。
2 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價值意義
2.1 有助于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根本任務[2]。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充分體現出當代中國精神內涵,蘊含著中國全體公民的價值追求,在高等教育中也具有重要的價值內涵。近年來,西方各種社會文化思潮紛繁復雜,大量涌入國內,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漠視傳統文化的現象。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積極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宣揚愛國主義引導下的民族精神,將繼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倫理道德、人文精神作為思政教育課程的重要內容。這對培育和踐行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很大的益處,能夠促使大學生進一步成長,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
2.2 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2016年7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3]。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定“四個自信”說到底是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種深沉而持久、廣泛而深厚的鐫刻在骨子里的自信。當代大學生承載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重大使命,因此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尤為重要,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樹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基礎。延續了幾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的風雨滄桑,其中蘊含著我國各民族獨特的精神文化和氣質內涵,為我國各個民族的發展壯大集聚了能量。高校應在思政課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培養青年大學生的文化品格和文化品位,并在了解、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加入創新元素,進一步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從而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2.3 有利于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高校是為國育人、為黨育才的重要基地,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在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道路上,高校要始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中的一項根本任務,并將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始終堅持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重中之重。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指出,高校要通過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等途徑,持續地、全方位地提高在校大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底層邏輯,使高校大學生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進一步向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漸行漸近。大學生思想政治課是高校完成立德樹人任務的主要課程和主要陣地,有效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持續激發大學生的自豪感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力和發展力的認同感,很好地呼應了構建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新模式的價值訴求。
3 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施路徑
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揚和傳承,有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積累了數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不但充分體現了我國人民的知識智慧,也為我國發展集聚了深厚的文化軟實力[4]。在多元價值并存、多元文化交鋒日漸激烈的今天,高校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須從融入內容和方法著手持續發力,使融入過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1 內容上
3.1.1 紅色基因教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紅色文化的重要性,提出積極學習各個革命老區的紅色精神,高度重視并鼓勵宣傳和弘揚紅色基因精神,并針對紅色精神傳承發表了許多重要講話。高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實施紅色文化育人工程。
在對大學生開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時,應充分激活傳統文化資源中的紅色基因元素,在制定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時,應考慮融入紅色基因文化,促進紅色文化直接進入大學生課堂。同時,充分利用新媒體,與傳統的紅色文化課堂教學相結合,在保證內容的基礎上,拓展紅色文化傳播渠道。此外,思想政治課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對本土或者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文化資源開展項目化研究,在項目研究中進一步踐行紅色文化的德育功效,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愛黨情懷。如筆者所在的學院,利用暑期社會實踐,由指導老師帶隊,將學院的學科特色與紅色文化相結合,開展“紅色主題紀念館GIS展示探索黨日”活動,引導大學生學、思、踐、悟紅色歷史,實現紅史育人的目的。
3.1.2 校園品牌活動
開展校園文化品牌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進而實現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引導學生在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過程中了解不同文化,積極展示自身的個性風采,促進不同人文思想的交流和碰撞[5]。可見,在對大學生開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時,應充分發揮校園品牌活動的典型示范引領作用。南京郵電大學就通過打造形式多樣的校園品牌活動,提升了大學生的文化修養。例如,深入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培養青年大學生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與家國情懷;組織開展夢想公開課、信仰公開課,通過“線上+線下”“會場+現場”等方式,突出青年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價值引領;舉辦大學生科技節,開展“創青春”創新創業活動,助推大學生進一步發展。
3.1.3 志愿服務活動
目前,國內很多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把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作為有效載體和手段,也有部分高校將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直接融入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目標之中。例如,南京郵電大學非常注重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積極培育扶持志愿服務項目,結合西部、蘇北計劃和研究生支教團宣講招募等工作,鼓勵大學生在建功西部、社區服務等方面貢獻青年力量,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做到學以致用,在活動中弘揚志愿者精神。通過實踐活動,有效強化了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效果,引導學生深刻地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也激勵了更多大學生傳承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3.2 方法上
3.2.1 豐富校園文化活動
新形勢下,高校可以依托紅色基因教育、校園品牌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等,全力打造符合新時代特征的校園文化活動,充分挖掘校園文化活動的內在教育資源,如將傳統的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大學新生的入學教育、軍訓工作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舉辦“榜樣的力量”系列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去尋找身邊的文化榜樣,注重文化熏陶和實踐養成,強化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以閱讀經典為切入點,開展“經典閱讀”系列活動;在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期間,學校學工部可以根據節日主題,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主題教育活動,將學生思政工作落實到日常育人實踐中,使大學生了解更多的中國文化、中國故事,促使優秀傳統文化入腦、入心。
3.2.2 推動課程思政建設
課程思政建設是針對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相關教育工作開展的綜合性改革,必須同步開展教書與育人工作。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日常工作的中心環節,轉變教育理念,充分挖掘課程的人文精神底蘊,積極變革,完善課程教育體系。同時,高校教師作為日常對學生開展教育的主體,要加強對日常教學過程的思考,探究如何更好地將思政元素,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人文情懷等,融入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更好地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深度結合,充分挖掘課程教學資源,多采用案例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2.3 增強新媒體的育人功能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而課程教材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95后、00后作為當前大學生的主體,是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成長起來的,思想十分活躍。因此,要想讓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產生積極影響,高校應在利用教材開展課堂教學這一傳統教育方式的基礎上,積極利用微博、專題網、公眾號等新載體,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用更貼近大學生心理的方式,從學生關注的熱點、興趣點和“網紅點”入手,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此外,還可以利用國慶節等重大節假日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在線上大力開展生動、活潑、輕松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文化教育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對大學生的影響存在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因此,在發揮新媒體的育人功能時,應秉承立德樹人的初衷,加強對特色主題活動的宣傳策劃,宣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擴大文化覆蓋面,提升文化影響力,充分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
4 結語
高等教育進入了以提高質量和調整結構為主要特征的新時期,大學生思政教育不僅影響著大學生個人的健康發展,而且深刻影響著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實現。因此,要深入挖掘新時代背景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面臨的困境,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路徑研究,強調大學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體性,整合多方資源平臺,真正做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參考文獻:
[1] 洪早清,袁聲莉.基于課程思政建設的高校課程改革取向與教學質量提升[J].高校教育管理,2022(1):38-46.
[2] 程璐,黃明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社會思維:讀孫其昂教授《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22(2):132.
[3] 高長武.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定位[N].光明日報,2016-09-05(016).
[4] 范曉光.論高校品牌性校園文化活動的隱性育人功能[J].中國成人教育,2014(15):78-79.
[5] 陶然.試論大學生志愿服務“雙內核精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0):35-37.
作者簡介:徐貴玲(1984—),女,河南新鄉人,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