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語文等16個學科的課程標準(2022年版)。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將于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執行。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調育人為本,依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時代新人的培養要求,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修訂后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完善了培養目標,優化了課程設置,細化了實施要求,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此期我們邀請資深教研員,就各個學科課程標準的變化進行分析與解讀,以為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課標精神提供參考。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守正創新的基礎上,將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放到首要位置。其中,學習任務群的增設,讓課程內容更具結構化、綜合化。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小學階段內容“變”與“不變”進行梳理,旨在從育人導向、核心素養、任務群三方面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進行解讀。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任務群
當今世界正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工智能、數字經濟方興未艾。時代的進步,推動著教育從“有學上”向“上好學”的目標轉變,教育者應站在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立場進行思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改革發展應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而促進我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引擎正是國家課程標準,它是國家基礎教育發展的動力和源頭,更是國家教育發展的支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新版課程標準)于2022年4月21日頒布。細讀新版課程標準,前言部分開宗明義地闡明了2001版《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統稱2011版課程標準)的重要性及貢獻。不難發現,新版課程標準吸收了我國多年教育改革的經驗,在守正創新的基礎上將課程目標定位在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將課程從學科立場轉向教育立場。以下是筆者學習新版課程標準在小學階段變化的一些粗淺認識,與大家分享。
一、新版課程標準課程育人導向凸顯,強調文化賦能
2011版課程標準與新版課程標準對比,2011版課程標準課程基本理念提出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新版課程標準課程提出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而且提煉了核心素養的內涵。此提法厘清了過去模糊的觀念和認識——核心素養指向的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培根鑄魂的課標理念內核,更凸顯學生發展,意在建構起核心素養型課程體系,這也是新版課程標準的修訂宗旨。新版課程標準明確地闡明核心素養內涵,同時增加了學習任務群、課程內容和學業質量等內容。這種變化是在繼承2011版課程標準精神的基礎上實現的新突破,更是多版課程標準制定的首創典范。另外,課程實施部分增加了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更可見新版課程標準吸收了十年課改實踐經驗,基于基層教師教學需求做了更全面的補充和調整。
1.堅定立德樹人教育立場
新版課程標準完善了培養目標,從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個方面,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時代新人培養的具體要求,突出強調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轉型應從知識學習到育人為本的素養導向。核心素養是學生的價值追求、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最終可以轉化成學生自身的品質,核心素養建構的宗旨是要培養學生在復雜情境下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從2011版課程標準的語文素養到新版課程標準的核心素養,不難發現國家對“怎樣培養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版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清晰地闡述了核心素養的內涵,并具體細化為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在學科教學中的實施要統整地看——語文學科的語言文字不僅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交際和思維的工具,語言發展的過程更是思維發展的過程,語言的學習與運用同時也是學生審美能力與審美品位提升的重要路徑,所以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相互促進,不可分割。
新版課程標準將核心素養的內涵融入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安全、生命安全與健康等重大主題中。義務教育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通過學科課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愛國情感、集體意識、中華民族自尊心、文化自信等內容滲透給學生,會對學生終身成長與發展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新版課程標準將其育人理念融淬在課程性質、課程理念、教學建議、評價建議、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材編寫建議、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等板塊,不僅使課程內容有層次性地呈現,同時還增強了課程的思想性。細讀可以發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等內容在每一學段的學習內容及任務群中均有具體落實,任務群和學習內容之間又相互勾連,如同一張“核心素養發展網”——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與課程內容架構、學業質量、課程實施是經線;促成學生發展、教師發展的各類評價、教學建議是緯線。這些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語文能力與跨學科學習能力織就成經緯相交的核心素養發展網。
2.挖掘學科內核,厚重育人功能
新版課程標準對課程性質的表述在整合2011版課程標準前言和課程性質的基礎上,更加具體、厚重,凸顯教育規律,體現學科特性。其中,對語文課程的描述,如“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2011版課標的基礎上增加了“國家通用”四個字,這樣闡述語文的課程性質體現著國家意志,更強調了國家語言文字的普適性;新版課程標準保持了對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這一重要學科特性的界定,更強調語言實踐,明確要求在真實的情境中,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掌握語言文字的特點及運用的規律,進行語言積累,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的語言學習與思維發展共生共長,從而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雅的審美情趣,啟智潤心,豐厚文化底蘊。
3.明確課程體系,遵循教育規律
新版課程標準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構建起素養型語文課程體系。課程目標的總目標共有9條,涵蓋立德樹人、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五個維度,其中文化自信是新版課程標準中比較鮮亮的詞語。文化自信是我國致力于實現偉大中國夢的目標之一,“少年強則國強”,若想實現整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對小學生進行文化熏染尤為重要。只有我們的學生從小就認同自己祖國的文化,感受和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關注和參與祖國當代的文化生活,了解和借鑒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視野,才能實現“少年強則國強”的目標。
新版課程標準增加了對語文學習任務群的闡述,這也與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任務群接續,形成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一體化構建。學習任務群的出現打通了基礎教育學段間銜接的壁壘,以核心素養培養、學段課程內容構建起整體發展的任務群課程體系,這也是任何一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都沒有的創舉,不僅體現了時代性,也更具針對性。另外,新版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要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兩個維度新增的要求是必選項。過去我們倡導實踐活動的情境性和實踐性是可選項,新版課程標準強調重視學生語文學習的情境性和實踐性,強調讓學生獲得真實體驗,強調學科內與跨學科課程內容的整合和重組,不僅促進了學生的能力發展,更是想借助變革課程組織形態,帶動學習方式的深刻變革。
二、新版課程標準內容結構清晰,立根核心素養
新版課程標準在繼承發揚2011版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將育人導向內化為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努力將其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課程內容部分明確提出落實的主題和載體,凸顯了新版課程標準的素養型目標體系以及從建構到落實的融合育人特征。
1.學科領域分類彰顯統整性
2011版課程標準的第二部分是課程目標與內容,每個學段由識字與寫字、閱讀、寫話、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大領域構成,新版語文課程標準在小學每個學段的識字與寫字部分名稱并沒有變化,但閱讀變更為“閱讀與鑒賞”,寫話、口語交際變更為“表達與交流”,綜合性學習變更為“梳理與探究”。五大領域所對應的目標在2011版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有所調整、增加。就名稱的變化可以看出,新版課程標準涉及的學習內容更廣,形式更豐富,這也彰顯著課程標準編寫立根于核心素養發展的特性。
2.強化學段要求,滲透素養導向
對比2011版與新版課程標準小學各學段要求具體內容,變化如下:
第一學段
【識字與寫字】基本延襲了2011版的內容,只有個別文字的調整。如,能按基本的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比2011版增加了“基本”二字,使筆順學習的基本目標定位更加清晰。刪除了學會漢語拼音的要求,清晰定位漢語拼音是識字工具的功能。
【閱讀與鑒賞】在2011版閱讀板塊內容的基礎上,新增了嘗試閱讀整本書的具體要求和內容。
【表達與交流】將2011版口語交際與寫話內容整合重組為表達與交流,較2011版此部分第一條在“學說普通話,逐步養成說普通話的習慣”的基礎上,增加了“有表達交流的自信心”,對于這一新增內容,教師要注意在一年級就培養學生愿意表達、敢于表達的信心,這是起始年級對學生表達與交流的基本要求。
【梳理與探究】此部分內容,大體延襲了2011版綜合性學習的內容,新增“觀察字形,體會漢字部件之間的關系。梳理學過的字,感知漢字與生活的聯系”。同時,還增加了“積累活動體驗”以及“結合其他學科的學習和生活經驗交流討論,嘗試提出自己的看法”的內容。透過新增的部分可以看出,新版課程標準更強調低年級識字與寫字的重要性,強調學習與生活的融合。
第二學段
【識字與寫字】在2011版此部分內容的基礎上,將“會用”音序檢字法改為“能用”,強調的是初步意識的培養,同時,在毛筆字臨摹要求中,增加了“感受漢字的書寫特點和形體美”要求。增加了“感知漢字形、音、義之間的聯系,初步建立漢字與生活中事物、行為的聯系,初步感受漢字的文化內涵”等要求,此處修改可以看出,新版課程標準在強化語言學習與運用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由書本學習向生活學習轉化,滲透文化育人,提升審美素養。
【閱讀與鑒賞】在2011版閱讀板塊基礎上新增“學習圈點、批注等閱讀方法”,此學段還新增整本書閱讀要求,由第一學段的主動介紹讀過的書發展為初步理解主要內容,愿意主動分享自己的感受。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學段的變化和要求,新版課程標準更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由學科學習向跨學科學習的轉變。
【表達與交流】在2011版習作、口語交際板塊整合重組的基礎上,新增了“能主動參與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動,根據不同的場合,嘗試運用合適的音量和語氣與他們交流,有禮貌地請教、回應”。此處內容的增加,也回應了之前總目標倡導的認同自己國家的文化、參與社會文化活動的要求。
【梳理與探究】在原版綜合性學習板塊基礎上新增“嘗試分類整理學過的字詞。嘗試發現所學漢字形、音、義和書寫的特點”。新增了“嘗試用表格、圖像、音頻等多種媒介,呈現自己的觀察與探究所得”以及“結合其他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綜合看梳理與探究部分的新增內容,意在強調在語言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現漢字特點,掌握構字規律。相比第一學段,學習方式更加多元。第三條中“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嘗試運用語文并結合其他學科知識解決問題”強調的還是跨學科學習。同時,這一板塊也刪除了2011版解決“簡單的問題”,更強調學生學習的獨立性。
第三學段
【識字與寫字】此部分內容較2011版,在識字量保持原有2500字的基礎上增加“左右”兩個字,增加了“感受漢字的構字組詞特點,體會漢字蘊含的智慧”。新增內容再次凸顯語言文字是文化育人的載體。
【閱讀與鑒賞】此部分在2011版基礎上,首句增加“熟練地”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強調了讀的程度,要求較中年級再次提高。此學段增加的對整本書閱讀的要求,從第二學段的初步了解主要內容到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并能說明推薦的理由,可見隨著年級的升高,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也在提高。另外,此學段提出嘗試使用多種媒介閱讀,指向的是學生閱讀形式的豐富和對跨學科學習的側重。
【表達與交流】此部分內容在對原學段習作與口語交際內容重組的基礎上,增加“樂于表達”及“說清自己的觀點”的內容,新增加的內容使學生的表達程度定位更加清晰,同時也闡釋了教師對學生此能力評價的程度標準。
【梳理與探究】在原綜合性學習內容基礎上新增了“分類整理學過的字詞,發現所學漢字形、音、義和書寫的特點,發展獨立識字和寫字能力”的要求。還增加了“感受不同媒介的表達效果”要求,引導學生初步運用多種方法整理呈現信息。同時,增加了用“調查訪問”“討論演講”方式開展探究活動的要求。從以上變化可以看出,新版課程標準對字詞形、音、義的學習,從觀察到嘗試分類整理的變化,呈現出從體會字形到發現特點再到發展獨立識字寫字的能力進階,三個學段的漢字學習能力要求螺旋上升,也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與運用一脈相承。
學段要求中每一學段的最后部分,都突出強調了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內容,如第一學段是關注傳統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初步感受傳統文化的價值,了解前輩的浴血奮戰歷史,以激發學生的崇敬之情。幾個突出的關鍵詞是關注、初步和激發。第二學段的要求是注重感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文化內涵,初步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和智慧,感悟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高尚品質等,以增強民族自豪感。第三學段是了解中華文化根源,提升文化修養,感受先賢志士的高尚品質,體會捍衛國家和平的偉大精神。通過以上的簡單梳理,我們發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內容,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在各學段目標內容上廣泛滲透,努力讓語文學習潤物無聲,踐行以文化人。因此在教學時,教師不要直接貼標簽。
3.內容結構化促核心素養扎根
新版課程標準,注重課程內容的內在聯系,強化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系,重視學科內外的知識整合,突出體現課程內容的結構化。學習任務群的設立,更強化了課程內容的整合性,促使課程內容更加綜合化。課標編寫的這種變化,從學科理論來說是非常大的突破,它改變了過去逐課教學的低效,強化的是學生自主探究,而且結構化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參與學習進而發現路徑,引領學生進入高階思維。
新版課程標準小學階段設立三個層面的學習任務群: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發展型學習任務群、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三個層面下設6個學習任務群,并在學習任務群中融入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梳理與探究、表達與交流四個彼此互動的任務要求,努力促成語文學習從單篇閱讀到單元閱讀再到學習單元的轉變,體現義務教育課程內容組織與呈現方式的變革,進而真正促進核心素養落地。
基礎型學習任務群
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是基礎型學習任務群,這個任務群的主要任務是奠定語文學習基礎。第一學段包括認識自我、認識自然以及認識漢字,發現漢字基本規律,認讀拼音字母、誦讀、記錄課內外學到的兒歌等,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養成自主積累等習慣。第二學段要求在真實的語言文字運用情境中獨立識字寫字,能初步梳理漢字形、音、義的聯系;能關注校園外發現的漢字與標點符號的使用正確與否,能夠跟伙伴互相正音等。在誦讀積累方面,要求逐步提高,如能體會同義詞和反義詞的作用,發現語言的表現力和創造力。以識字與寫字來說,在第一、二學段,教師應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兩個學段在識寫方面的要求有明顯的變化。第三學段的基礎型學習任務群要求更高,但也更符合第三學段學生的認知及發展規律,如主動利用多種方式獨立識字,培養學生的獨立識字能力,能夠注意詞語的感情色彩等,從不同學段學習內容的要求看,學段間的內容是相互勾連,同時又螺旋上升。同時三個學段的學習內容又是一個整體,三個學段的學習內容構成了小學階段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任務群的整體大任務,意在落實小學階段各個學段必須要達到的語文綜合能力培養目標。
發展型學習任務群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屬于小學階段發展型學習任務群。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意在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的真實情境中,交流自己的發現和感受;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需要引導學生在多元的學習主題中創設閱讀情境,開展創意表達活動;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重在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從這三個任務群的內容梳理來看,學習內容之間同樣存在相互關聯及能力螺旋上升的關系。橫向可見,每個學段內容均涉及發展型任務群、基礎型任務群與拓展型任務群的內容;縱向來看,各任務群之間的學習能力要求也不斷進階。
拓展型任務群
包括整本書閱讀、跨學科閱讀。拓展型任務群從內部關系看,每個學段需要閱讀的整本書內容與程度不同;跨學科學習的主題不同,能力提升要求也不同。但是,各學段之間整本書閱讀的內容是相互承接的。6個學習任務群從外部關系看彼此關聯,又彼此承接,同時隨著年級升高,對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提升程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比對兩版課程標準,語文基礎知識、古詩文背誦篇目設置基本沒有改變,只是基本內容稍有改變。但新版課程標準的內容形式以學習任務群的方式出現是顯著變化。每個任務群都承載著某一學段的具體學習內容,同時,每個任務群中的各個層次要求也不同,各個任務群相互交叉,相互滲透,不同學段又有不同的進階發展要求。所以,無論從學習任務群的內容關系還是外部關系來看,它都將學習內容結構化、綜合化,使得學生在復雜的情境中,不斷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不是單一的一種能力,所以任務群使得學習內容之間具有廣泛的聯系性和輻射性,具備強有力的實用性和遷移性,它的結構化和綜合化,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三、新版課程標準外化實施路徑,提升規則意識
新版課程標準對于學業質量的要求,是又一重大突破。學業質量以教學行為是否落實核心素養為主要衡量標準,倡導課程評價的過程性和整體性。學業質量的呈現為學習活動確定觀察點,還引導著教師在日常生活、文學文化、跨學科學習情境中進行評價。學業質量的增加促進著教學評價的落地,也激發了教師在對學習任務群的評價中向教學評一體化轉化。另外,新版課程標準指導性增強,新增了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8條建議指向終身學習、聚焦問題、研訓一體等理念,指向有效提升教師教學實施力。
新版課程標準細微處變化很多,典范之處是學習任務群的增設,使用課程標準指導教學時,我們要遵循課標精神,尊重教學實際,創設符合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與提升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形成實踐體驗,獲得學習經驗,進而實現生活學習與語文學習的融通。
課題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的研究與實踐”(GZB1320008);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重點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的小學語課堂教學實踐研究”(JJB1422258)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