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杰
在“雙減”政策落地后,針對小學數學作業量做出了明確規定。新形勢下,減少作業,不只要在作業量上做“減法”處理,同時也要追求“質”上的變化,以保證量少的同時能提高質量。本文立足“雙減”政策,分析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時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小學數學作業減負增效的有效方案,希望能為小學數學教師帶來有益參考。
一、小學數學作業布置時的常見問題
最近幾年,小學生作業負擔過大,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很多家長反映孩子數學作業任務繁重,題型較多,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時間。長時期使用“題海戰術”教學模式,直接影響孩子身心健康,挫敗孩子的數學學習自信。筆者結合實際,發現在布置小學數學作業時,普遍存在下面幾點問題。
(一)傳統作業觀念嚴重
即使目前大力推廣素質教育,并強調“以人為本”以及“增效減負”,但依舊存在一些小學數學教師在布置作業之際,僅重視數量而不關注質量的問題。布置數學作業時,由于傳統作業觀念根深蒂固,過于重視規范性及統一性,致使小學生難以自主選擇。長時期面對機械類的重復作業,影響小學生學習效率,并且僵化其數學思維,不利于提升其數學創造力。
(二)作業布置形式單調
個別小學數學教師在布置數學作業之際,常常應用“一刀切”的方法,未結合小學生個體差異設置分層作業,作業布置形式極其單調,通常圍繞教科書內容,強制學習能力稍強及學習能力略為薄弱的學生完成統一性作業。因小學生針對數學知識點掌握程度不一,如果完成相同的作業,極有可能出現一些學生“不夠吃”,而一些學生“吃不下”的問題,無法展現學優生特長,并且還會挫傷學困生的學習能動性,致使班級內學生數學學習“兩極分化”現象愈加嚴重。
(三)作業內容極其單調
一些學生表示數學作業內容相對枯燥,尤其是一些教齡偏大的教師,并未意識到數學作業創新設計的重要意義,直接布置大量的練習作業。比如,在學習四邊形時,教師直接在作業題目中要求學生書寫其不穩定性道理及定義,列出面積公式。設置此類的常規性題目,明顯缺乏創新意識,不利于培育學生手腦并用的能力,直接降低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導致其對數學產生厭煩情緒。
二、“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減負增效的實施方法
(一)突出作業層次,實現減負增效
如今,小學生數學作業負擔過重的原因,主要在于重復性作業以及機械性作業偏多。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重復”屬于學習之母,這一點毋庸置疑。然而,如若學生早已掌握作業題目中的解題技巧以及數學知識點,教師再要求其重復完成此類作業,對學生來講是浪費時間的行為,并且還會增加其數學學習負擔。為了能幫助學生減輕數學學習負擔,緩解數學學習壓力,則應避免設置大量機械性作業以及重復性作業,這就要求教師全面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結合學生學情,對學生進行分層。由此一來,教師即可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量身訂制作業方案。
例如,在講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相關內容時,教師為了能夠達到減負增效的效果,在緊扣數學教材教學內容時,便應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精心設置不同層次的作業。比如,A類作業主要面向學優生,引導其在數學課后溫習長方體及正方體的特點,并嘗試獨立計算長方體的周長、正方體的周長以及二者的表面積;而B類作業主要針對班級中的中等生而設置,要求其在課堂結束后,再次認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并復習二者之間的關系。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針對一些極有必要重復完成的作業,教師可以不“減”。然而,教師要結合學生認知水準,適當減少重復頻率,以便能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實現突出數學作業層次并提高數學作業時效性的目的。
(二)彰顯作業趣味,培養創新意識
數學作業能延伸課堂知識,小學數學教師在布置數學作業之際,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充分使用視聽媒體以及動手操作等方式,為數學作業賦予趣味性。比如,教師為了幫助學生鞏固“平行四邊形具有不穩定性”這一知識,即可設計下面兩道作業題目:其一,要求學生在生活中找出平行四邊形的物品。其二,要求學生使用四根鉛筆,擺出平行四邊形,思考在哪一部位添加一根鉛筆,能夠令平行四邊形更穩固。當小學生完成這兩道作業及題后,便可深層次地了解平行四邊形具有不穩定性的特點,并感受三角形穩定性的本質,從而豐富學生的數學活動體驗。
不得不承認,由于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數學教師則應增強其數學學習興趣,以促使其渴望了解新數學知識。這就需要數學教師布置多元化的數學作業,增加作業趣味性,進而激活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比如,布置一些操作類作業,鼓勵學生獨立制作圓錐立體模型及長方體立體模型,并在模型上標注平面圖形,這樣即可實現手腦并用的目標。再如,學習重量及長度單位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下互相測量同伴的體重及身高,并形成記錄表格。在這一過程中,在強化學生交流溝通之際,還可幫助學生深層次思考。設置多元化趣味作業,極其符合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可以令其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學習數學,并學好數學。
(三)設置多元作業,展現作業作用
小學數學教師布置作業時,需突破傳統書面作業的單調模式。在“雙減”政策實施后,雖然強調要減少學生的作業量,但并不意味著學生沒有課后作業,教師可以在課堂后不為學生布置書寫類作業,而是要求學生回到家中與自己的家長交流一下當日在數學課堂上所學的內容。比如,在學習10以內的數相關知識后,即可要求學生與家長相互講一講生活中都有哪些10以內的數。在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這一過程實則是學生溫習課堂知識的過程。
又如,在學習“圓的認識”后,學生在課堂上已詳細了解了圓的特征,明確車輪是圓形的意義后,教師即可讓學生在課下書寫一篇和“圓的認識”有關的日記,讓學生將其對“圓的認知”以日記的形式加以總結,感受數學和語文學科間的聯系,并且拉近數學和生活的距離。再如,講解“百分數的應用”內容后,教師即可要求學生在課后針對自己所在家庭一個月內的飲食、服飾、住宅、交通、購物等方面的支出進行調查,并繪制成統計表;而在掌握扇形統計圖知識后,又可以將其設計成調查統計圖。當教師設置多樣化作業后,即可令學生意識到數學作業的實用性,吸引學生主動完成作業,并在完成作業過程中掌握相關知識與技巧。
(四)設置作業游戲,促進學生樂學
小學生極易被游戲吸引,數學教師應意識到這一點,在數學作業設計和布置時,嘗試自主設置作業,創新作業內容和形式,為數學作業賦予游戲性內容,以促使學生期待完成這一類作業。比如,數學教師可以設置互動游戲,使學生在玩中練習。“撲克牌”屬于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關鍵素材,設置撲克牌游戲,教師可以結合數學內容,創新撲克牌玩法。比如,在學習數的組成后,教師即可帶著學生參加“選兩張”的游戲,在眾多撲克牌中挑選出可以組成“9”的兩張撲克牌,訓練“9的組成”相關內容,加深學生對這一部分知識的印象。在學習10以內數的計算時,教師即可帶領學生進行“選三張”的游戲,任意挑選三張撲克牌,結合減法算式,在看到三張撲克牌后,隨即說出四個算式。結合課堂上的游戲內容,教師即可讓學生在課下與同伴對玩撲克牌,相互出牌,比一比誰的牌數最大,或者進行“加”與“減”,要求對方說出答案。如果對方能迅速回答,此張撲克牌即歸對方所有。當游戲結束后,手中撲克牌數量最多的學生則為獲勝者,學生在課后與同伴及家長相互玩撲克牌計算游戲,整個過程中樂此不疲,在游戲活動結束后即可夯實學生數學計算基礎,令學生主動參加撲克牌數學游戲,并嘗試創新更多新的玩法,發揮游戲輔助數學學習的作用。
(五)結合生活實踐,活用數學知識
教師為了促使學生真正內化吸收數學知識,并將數學知識變成能力。在設置作業過程中,要注重聯系現實生活,結合生活中的點滴影響,使學生形成學以致用的意識,保持用觀察的眼光看待現實生活,嘗試用數學語言描述世界,用數學知識及方法解決生活問題。例如,在講解人民幣知識后,教師即可布置一系列數學作業,要求學生在課下與家長玩兌換游戲,走到超市進行購物,熟知商品標簽上的價格,將課上所學的人民幣知識應用在現實生活中。
又如,在學習數據收集及整理知識后,教師即可利用周末時間,設置調查類作業,鼓勵學生挖掘生活素材及資源,針對自己極其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調查。在學生完成作業時,不同的學生會選擇不同的調查方式,有人選擇登門訪問,有人選擇撥通電話調查,或者結合網絡渠道調查。學生將自己參加調查活動的照片發送在班級群內,相互借鑒彼此完成作業的經驗,交流作業完成心得,即可令學生在快樂玩耍過程中有效應用數學,并形成多種能力,讓學生的數學能力及數學素養得以發展。
(六)優化評價模式,增強作業效率
在對小學數學作業進行評價時,教師不可采用統一的標準,應結合不同的作業內容,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致力于優化作業評判標準,才可契合小學數學作業改革標準。針對傳統作業評判標準加以優化,將學習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教師不可強制要求學生完成本身不會做的題目,在為學生布置作業后,尤其是學生完成作業任務后,教師應向學生設問:在完成本次作業時,哪幾道題是你獨立完成的?反思一下你不會做的題目,錯誤的原因是什么?完成本次作業任務時,你都應用了哪些數學知識?有什么感悟?在設置一系列問題后,即可促使教師全面掌握學生的作業情況和實際水準,學生也不會再認為未完成作業是一種理所當然的行為,并且不會再抄襲他人作業,可加強數學知識的復習效率,鞏固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對于小學生來講,順利完成數學作業值得表揚,但若學生存在一些無法順利完成的題目時,能夠明白自己未完成的原因,同樣值得鼓勵。在數學教師完善作業評價方式后,即可營造寬松、和諧且包容的氣氛,讓學生把苦學變成樂學,正面應對數學作業難題,大幅度提升作業效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數學作業減負效果。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背景之下,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凸顯學生的主體性,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布置既能減輕學生負擔又能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作業內容。這就意味著,數學教師要放棄題海戰術,設置分層作業以及趣味作業等,致力于鍛煉學生的雙手及大腦,使其在完成作業過程中感受數學魅力,更樂于學習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