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杉杉 楊瑩
摘要:近年來,我國與其他國家的交往日益密切,小語種課程思政對培養國家所需的高素質人才、促進國際交往尤為重要。文章以圈層結構理論為基礎,從高校、教師、學生三個方面出發,提出了構建以課程思政示范高校、課程思政優秀教師、課程思政學生主力軍為核心圈層的三大圈層協同機制,充分發揮三大核心圈層的輻射作用,提升課程思政建設的整體水平。
關鍵詞:小語種;課程思政;結構要素;圈層協同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我國與其他國家的交往日益密切,需要更多小語種人才在國際交往中發揮橋梁作用,向對象國“翻譯”中國。這就要求小語種人才除了語言技能,還要熟悉對象國的思維文化特征。因此,小語種教學要順應時代需求,依據知識、能力和價值觀相統一的人才培養目標,實施課程思政,培養國家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當前,小語種課程思政建設尚未成熟,如何提升小語種課程思政建設能力成為高校教育的重點。
一、圈層結構理論
圈層結構理論最早由德國農業經濟學家馮·杜能提出,他于1826年發表了《孤立國》,提出了城市郊區的農業經濟活動以城市為中心呈圈層式分布。這一結構逐步延伸到區域經濟發展領域,用來反映某區域的社會經濟景觀由核心向外圍呈規則狀的向心空間層次擴散的特征。由內向外分為內圈層(城市)、中圈層(城市邊緣)、外圈層(城市影響區),內圈層作為圈層核心,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對外圍產生輻射帶動作用,輻射效應與距離成反比,從而形成發展程度不同的各個圈層。隨著城市發展不斷向外擴張,內圈層與外圈層的聯系不斷加強,各圈層差距逐漸縮小,從而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
二、小語種課程思政建設的結構要素及其作用機制
課程思政是一項宏大的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協作配合,其中,高校、教師、學生是三類主要結構要素,各自的作用機制如下:
(一)高校引領性育人
從宏觀角度,高校的育人機制主要以教育管理者為主體,從指導方案、配套措施、評估督察三方面形成完備的課程思政建設體系,打造科學有序的育人環境,引領教師育人和學生育己。高校應從三個方面發揮引領性育人作用。
一是指導方案。高校教育管理者應出臺小語種課程思政建設指導方案,針對小語種專業需求優化課程設置,對課程內容、教學過程、評價機制等多層面提出要求,并指導各專業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詳細設計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使課程思政建設有章可循。
二是配套措施。高校應完善教師發展制度,通過教學研討會、教學觀摩等方式培養教師的思政意識與教學能力,并對教師的教研活動提供資金支持。高校還要建立課程思政資源庫,為教師的高質量教學提供支持,為學生打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和實踐平臺。如開展我國經典著作的多語種誦讀會等外語文化活動,創建外語角、文化墻等能體現小語種特色的校園環境,組織中國文化小語種翻譯項目等各類實踐。
三是評估督察。高校應制定合理標準,通過聽課評課、教師和學生反饋等途徑,考查課程思政的實施情況,將課程思政實施效果作為院系評優、教師年終績效、職稱評定的指標之一,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二)教師主導性育人
課堂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陣地”,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執行者,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因素,起著主導性育人作用。教師的育人途徑主要包含兩個方面。
一是課堂教學。在小語種課堂上,教師除了傳授語言知識與技能之外,更要做“塑造靈魂的工程師”,注重引領學生的價值觀。例如,在翻譯課中,教師可將簡單的歷史典故和外宣文本作為練習材料,培養學生的中華文化素養和堅定的政治立場;在文化課上講解對象國文化時,教師可引入我國文化進行對比,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需要注意的是,課程思政絕非在課堂中抽出幾分鐘講思政,“課程”與“思政”的關系應是“如春在花、如鹽化水”,而非“眼中金屑、米中摻沙”,所以教師必須把握好教學的隱性功能,讓課程思政于無形中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
二是言傳身教。“師者為師也為范”,教師的一言一行會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所以教師要在自身的外在表現、精神世界和對學生的態度三個方面下功夫,注意穿著舉止、完善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情操,對學生嚴慈相濟,不斷反思自己,持續提升自我修養,加強示范引導作用。
(三)學生內化性育人
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學生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重要的參與主體,他們通過自我教育,將價值觀念內化到自身已有的認知結構中,發揮內化性育人作用。自我教育即自己教育自己的過程,是主體的我對客體的我的教育與引導過程。學生受到的思想教育如果未能實現自我內化,就會失去效用。因此,學生的自我教育——內化性育人,是課程思政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容忽視。
學生實現“內化”,要依靠自我認識、反思與調節,但人并不具備反觀自身的視角,自我認識無法單純依靠自我意識來完成,必須經過中介的迂回,在勞動和交往中誕生與發展。也就是說,“內化”需借助一定的實踐活動、社會關系等“中介”來實現,除了教師的教育,同學關系、周圍環境等因素都會影響學生的“內化”。因此,高校不應將課程思政局限于課堂教學,而應打造多元化育人環境,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內化”。高校可借助校園文化、榜樣示范、社團與實踐活動等方式,如多語種演講比賽、辯論比賽等,讓學生在環境的影響下,通過反思、激勵、共鳴與探索,逐漸實現道德與價值的內化。
三、小語種課程思政建設的圈層協同機制構建
課程思政建設從高校、教師、學生三個維度,構建以課程思政示范高校、課程思政優秀教師、課程思政學生主力軍為核心的三大圈層協同機制,輻射帶動中、外圈層的高校、教師和學生提升課程思政能力,更有效地運行各自的作用機制,整體提升小語種課程思政建設水平。
(一)“課程思政示范高校”向外輻射的圈層協同
在外語院校和開設有小語種專業的高校打造課程思政示范高校(下文簡稱“示范高校”),構建圈層協同機制,將優秀的課程思政模式輻射到各個外語院校,提升高校引領性育人的能力。
一是圈層間高校教育管理者交流制度。一方面,示范高校主管課程思政的教育管理者可以到中、外圈層高校任職交流,對目的高校的指導方案、教學管理、課程思政資源庫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等各方面進行深入考察分析,針對不足之處提出建議并指導實施;另一方面,中、外圈層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可以到示范高校任職,學習示范高校的成功經驗。
二是圈層間教師交流制度。在中、外圈層高校選拔課程思政優秀教師到示范高校交流進修,示范高校負責對這些教師進行培訓指導,提升他們的課程思政意識和教學能力。根據圈層結構理論,核心圈層實力越強,向外輻射傳導的作用就越強,而教師交流制度可以進一步夯實由這些優秀教師構成的核心圈層,擴大影響力,加快對其他教師的輻射帶動作用。
三是圈層間教育資源共享制度。各高校協同建立資源共享平臺,共享課程思政資源,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思政素材。借助平臺分享各校的年度優秀教案和示范課視頻,供教師瀏覽學習,也可作為教師培訓的案例素材。此外,部分小語種高校所在地缺少實踐機會,高校間可共建實習平臺,共享優秀教材等各類資源,打造高校共同體,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二)“課程思政優秀教師”向外輸出的圈層協同
高校應選擇思政意識強、教學經驗豐富、教學能力優異的教師作為“課程思政優秀教師”(下文簡稱“優秀教師”),借助高校間教師交流制度,“優秀教師”的能力可以得到進一步提升,并帶動其他教師的發展,提高教師主導性育人的能力。教師間的圈層協同可通過三種方式。
一是協同備課。在思政素材的選取、教學設計和評價方式等方面,“優秀教師”要為其他教師把關,如引導教師結合時事開展課程思政。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為例,教師可從國內外抗疫經驗出發展開跨文化對比,中國對外的抗疫援助可以使學生深刻認識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等。此外,教師要創新方法,比如在跨文化課程中加入辯論環節,在口譯、口語課上模擬外交部發言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提升育人效果。
二是定期組織優秀教師經驗分享會、公開課觀摩、教學研討會等,使其他教師直觀地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
三是定期組織思政理論培訓、專題講座等。由“優秀教師”帶頭,對中國家方針政策、國內外熱點時事、社會議題等發表觀點,引導其他教師提升政治素養和文化素養。同時,打造“優秀教師”與其他教師合作科研、合作翻譯等路徑,如課程思政教改項目,中國文化典籍、政治外交著作翻譯項目等。以上協同機制可帶動中、外圈層教師課程思政意識和教學能力的雙向提升,增強教師主導性育人能力。
(三)“課程思政學生主力軍”向外滲透的圈層協同
學生的內化性育人能力存在差異性,為了從整體上強化學生的“內化”能力,高校可以將優秀的畢業校友作為“課程思政學生主力軍”,構建圈層協同,輻射提升全體學生的“內化”能力。畢業生雖已走出校園,但和在校生成長軌跡類似,容易引起在校生的共鳴,促使在校生自我認識、反思與調節。同時畢業生已具備社會經歷,自我塑造相對完整,“內化”能力較強,可以作為該圈層協同機制的核心圈層,高年級學生構成中圈層,逐層輻射帶動低年級學生的自我內化。
第一,高校應發揮優秀校友的榜樣示范作用,通過經驗分享會、校友采訪等形式,以及校友墻、公眾號、廣播等途徑,宣傳校友的模范事跡,激勵低年級學生奮發向上。
第二,選擇高年級學生作為低年級的“班導”,對低年級學生給予引導,比如帶領低年級學生晨讀、練習聽力和口語等語言技能,幫助低年級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
第三,組建學生共同體,并將這種形式運用到課堂教學、校園活動、實習實踐中,讓高年級學生帶領低年級學生參加各類比賽、翻譯實踐、志愿活動等,學生不僅可以發揮外語特長,還能培養個人品格,提高合作意識、大局意識、責任與擔當意識等。
參考文獻:
[1]文秋芳.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框架[J].中國外語,2021(2).
課題項目: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小語種課程思政建設能力提升的模式研究”,課題編號:JG20DB111。
(作者單位:大連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