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傳捷
摘 要:教育改革的發展推動著教學目標從“三維”向“核心素養”發展。實踐力作為核心素養要素之一,加強對學生的培養對推動核心素養與“立德樹人”任務的落實有著重大意義。地理是一門自然與社會結合的學科,當前的地理教學為高考服務,地理實踐教學被不斷弱化,進而影響學生地理實踐力的提升。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各地區紛紛開始了地理研學旅行教學,但這種教學模式還在探索階段,當下高中地理實踐教學開展現狀依然不容樂觀。因此,如何推動實驗教學的開展,并在這一過程中強化學生的實踐力是擺在教師面前的重要研究課題。基于此,文章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對地理實驗教學引領下的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展開了深入的研究,期望在有效策略的指導和推動下優化學生地理實踐力不足的問題,進而為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高中地理;實驗教學;實踐力;實際研究
新課改下的地理教學需要在夯實學生地理基礎的同時,注重學生實踐力的提升,并在這一過程中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勇敢探索的精神。地理實踐力的提出解決了當下地理教學理論過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薄弱的現象。地理實踐力在教學的落實必將引起教育理念的創新與改革。同樣,在學生參與的過程中,還能鍛煉自身,提升自身運用知識和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實現學生從量到質的改變。基于此,文章立足高中地理,從地理實驗視角出發,對如何培養高中生的地理實踐力展開了深入的研究。
一、地理實踐力和地理實驗的關系
地理實踐力與地理實驗是相互影響、作用的關系。地理實驗是學生地理實踐力培養的途徑,而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形成是推動實驗教學有序開展的前提條件。地理實驗可以促進學生實踐力的培養,同樣地理實踐力為實驗教學的開展提供了保障。關于新課標對地理教學的要求,需要教師根據當前活動提升對學生地理實踐力的關注度,并根據不同學段的要求制訂詳細的培育標準,以在落實新課改目標的基礎上,從根本上提升高中地理教學質量。
(一)地理實驗
所謂的地理實驗即采取科學的方法對地理規律進行研究。地理實驗分為廣義與狹義。廣義的地理實驗即采取觀察、觀測等方式對地理事物形成的原因、過程、當下的現象開展研究的過程。狹義的地理實驗即采用工具對地理事物的變化進行探究的過程,以獲得知識與方法,一般指的是室內自然實驗。
(二)地理實踐力
關于實踐,《辭海》下了兩種定義:一是通過行動將想法變為現實;二是人類有計劃、有目的改造自然的活動。地理實踐力即通過學生參與、借助實踐的方式開展的一種學習活動。地理實踐力是對學生行動力、思維品質的考查,通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觀察、分析與研究,運用所學科學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將學以致用落實到位[1]。
(三)地理實驗對地理實踐力的作用
1.推動知識向學生心中的內化
實驗是科學知識獲得的基礎。陶行知先生指出:學生獲取知識分為聞知、說知、親知這三種,聞、說即聽教師的講解,親知即學生的親身參與和實踐。聞知和說知是學生親知的基礎,同樣親知是深化學生對聞知和說知理解的重要途徑。通過開展地理實驗可以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再通過學生的親身參與可以上升為真理的高度。例如:在“河流地貌的發育”的學習中,大部分學生難以理解河流地貌的凸岸與凹岸,此時教師便可以組織學生模擬實驗進行“親知”,具體步驟如下:第一,讓學生準備好長方形塑料泡沫盒、泥沙、軟管、水龍頭等實驗器材;第二,在泡沫盒中鋪上一層5cm厚的泥沙,再用泥沙塑造一條彎曲的河道并保持河道兩岸高度和坡度的一致性;第三,靠近河道的兩端的泡沫盒上開兩個洞(一端排水,一端進水),并保持進水端底部的輕微傾斜,以模擬自流需要的坡度;第四,在河道彎曲處兩岸各插一面棋子,凸岸為A棋,凹岸為B棋;第五,將軟管水龍頭接上打開,讓水從一端進入,一端排出。讓學生通過觀察與分析得出結論,進而明白凹岸侵蝕、凸岸堆積的原理[2]。
2.提升高中生的技能
學生是地理實驗活動開展的參與者,通過他們參與準備材料、設計方案、分析數據、小組交流、得出結論等實驗過程,可以促進學生信息整合、合作交流、數據分析等多項能力的發展。
3.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地理實驗通過讓學生參與其中,可以在豐富學生地理基礎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自主思考、探究的能力,并促進學科求真科學態度的培養。這些優秀的品質是學生未來發展的基礎。
(四)地理實踐力對地理實驗的作用
1.推動地理實驗活動的開展
受制于應試體制的影響,我國的高中地理課堂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因此地理實驗一直被忽視。隨著教育改革的進一步發展,實驗作為提升學生實踐力的重要方式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而學生地理實踐力的提升,必須注重學生操作繪制能力、觀察觀測能力、調查等能力的培養,而這些能力的獲得都可以通過地理實驗活動來獲得。總之,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推動著地理實驗活動的有序開展[3]。
2.助力實驗教學目標的完成
實驗教學作為地理課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夯實學生地理知識、保持學生持續學習興趣、助力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實驗教學目標的完成是一個長期、進階的過程,需要在打好基礎的同時,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在這一過程中形成專業技能。學生只有具備豐富的知識、熟練的技能,其知識靈活應用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實驗操作力才能得到發展,相應的學生的正確價值理念才能得以形成。可見,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是推動地理實驗教學目標完成的一個重要手段。
3.完善地理實驗教學評價
現代化理念下的教學評價要跳出分數的框架,將學生在參與地理學習中表現出的技能、態度、創新精神納入其中。在地理實踐力素養被提出之前,地理實驗教學的評價一直集中在基礎知識掌握、能力獲得上。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眾多學者加強了教學評價的研究,并提出了諸多評價方法。比如李家清教授認為可以將檔案袋評價法、作品展示評價法納入其中;陳林森認為教學評價要擺脫教師一人獨大的局面,引入自評、他評等方法。雖然學者們對評價方法做出了深入的闡述,但對具體的評價過程、地理實驗評價的側重點卻并未進行深入的挖掘。當學生地理實踐力形成之后,可以將評價置于實驗過程中來,通過對學生參與繪圖過程、學習方法應用、實驗材料選擇等的評價,為學生實驗操作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4]。
二、高中地理實驗中地理實踐力的培養策略
地理實踐力即學生在地理學習中形成的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動,地理教學從理論教學開始向著實驗探究的方向發展,地理實踐力作為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一個關鍵組成要素,需要教師深入當下,積極創新教學模式,以改變當下的地理教學現狀,推動高中生的全面提升。基于此,文章從如下幾個方面對如何基于地理實驗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開展了論述。
(一)基于地理實驗,培養學生地理操作繪制能力
1.培養學生的操作繪制意識
意識支配著人的行動,學生因缺乏操作繪制意識,難以有效地參與到地理實踐教學中來。但受到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我國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知識教學,忽視了對他們繪制能力的培養,以至于學生的操作繪制能力薄弱。要想提升學生的操作繪制能力,教師必須有意識將動手操作繪制教育融入其中,以強化學生的操作繪制意識。具體的,教師可以將學生操作繪制意識的培養納入課堂導入、課堂知識講解、課堂小結等中來。比如:在“水循環”的課堂知識講解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紙張上繪制水循環的示意圖。學生操作繪制能力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樹立起先進理念,并將其納入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以為學生的學習指明方向。
2.激勵學生操作繪制創新
學生因經歷、知識積累、學習能力等的不同,在操作繪制中表現出來的能力也大相徑庭。操作繪制能力弱的學生難免在操作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此時,教師要變批評為鼓勵和輔導,和學生一同尋找失敗的原因,并在明確前進方向的同時,將學生引入實驗正軌。對于操作繪制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則要鼓勵他們加強創新,不斷完善自己的地圖,以促進學生創新力的培養[5]。
3.培養學生的操作繪制習慣
美國心理學家華生經過多年的研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一種行為練習的頻率和習慣養成速度呈正比。因此,練習頻率是推動學生練習習慣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操作繪制的訓練,通過逐步地開展推動學生良好操作繪制習慣的養成,并為自身地理操作繪制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具體的,在課堂教學開展中,教師要合理安排實驗活動,在課下布置相應訓練題,通過課內外的共同強化和訓練,為學生良好操作繪制習慣的養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4.優化教學評價
科學、合理的評價是教師得到準確反饋信息的有效手段,根據信息反饋可以把握教學的不足,進而優化教學進度,革新教學手段,以從根本上提升高中地理教學質量。在地理操作繪制實驗開展中,通過健全教學評價機制,可以讓學生不斷地反思課堂教學,進而為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指導。當然,通過評價,學生還能發現自己的問題,并通過優化學習計劃制作成更加優秀的作品。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建立“優秀作品展覽”專欄,將優秀學生的地理模型以圖片的形式收藏起來,也可以將模型放置在儲存室,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保持學生參與操作繪制的熱情[6]。
(二)基于地理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觀測能力
地理觀察觀測活動是學生了解地理事物變化規律的有效手段,是開啟學生智慧、提升學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徑。而學生觀察觀測能力的培養有賴于地理實驗活動的開展,具體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
1.精選觀測內容,明確實驗目的
地理觀測覆蓋地理內容的各個方面,比如天文、氣象、植物等,這就決定了學生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因此,在地理觀測實驗內容的開展中,教師要在明確實驗要求的基礎上,精選觀測內容。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涉及“與植被有關的環境要素”這一問題,教師便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植被與所在自然環境的關系”的觀測活動,活動地點可以選在學校,通過對同一植被不同光照下生長情況的觀察來驗證光照對植被生長的影響。
2.明確觀測順序,做好前期準備
在確定好觀測內容后,要選取觀測路線,提前預測每個觀察步驟下需要解決的問題。一般情況下,地理觀測順序分為時間、空間、時空結合三種。比如:在“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的觀測中,在確定觀測目的內容后,要明確好觀測的順序即同一地點、連續日期中,選擇12時對太陽高度角進行測量。在確定好觀測點后,還必須準備實驗活動開展需要的資料,比如知識與技能準備、工具準備。
3.加強個別指導,明確觀測重點
觀測活動是推動實驗活動開展的重要因素,但地理觀測內容不同、學生實際情況不同,加之觀測情況會受到內外部因素的影響,無法保證學生觀測活動的有序進行。基于此,教師要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指導,指導他們通過聯想、對比等方法分析觀測到的對象,當然還可以用攝影機記錄下來,作為學生日后學習的資料,為學生地理實驗活動的總結、歸納提供依據[7]。
4.整理信息,形成觀測成果
地理事物與現象處于動態發展中,因復雜性、規律性的特征,要想深化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對地理事物規律的把握,必須制訂長期的觀測計劃。在每次觀察之后,通過對數據的整理、分類形成科學的結果,并通過日積月累為學生后續的觀察觀測提供依據。只有做好前期的資料歸納和整理工作,才能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依據,同時才能助力學生良好觀察觀測習慣的養成。
5.構建科學評價體系,推動學生的不斷進步
基于地理觀察觀測活動的復雜性特征,決定了單一的評價無法促進學生地理觀察觀測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師要創新評價模式,將形成、診斷和過程性評價結合起來,不單要關注學生前期準備和實驗參與效果,更要采取科學的評價方法(如觀察法、問卷法、檔案袋法),對學生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另外,在地理觀察觀測實驗進行中,教師要作為觀察者的身份進入實驗中來,通過對學生行為的觀察、設計問卷調查等活動,明確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當然,教師還要定期組織觀察觀測實驗交流活動,讓學生將觀察觀測心得、疑惑分享出來,在大家的共同交流中實現自我的不斷進步。
(三)基于地理實驗,培養學生的地理調查考察能力
地理調查考察是地理學科的一種重要研究方法,也是學生判斷地理信息真偽的有效手段。而地理實踐調查、野外考察是提升學生地理調查考察能力的主要手段。具體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開展:
1.立足新課標,預設調查考察方案
地理調查考察活動是在野外進行的一項實踐活動,對學生體能、時間、物質條件有一定的要求。在具體開展中,首先弄清楚“地理調查考察活動開展的目的”,只有以目的為引領才能確保地理實踐活動的有序開展,才能實現資源整合效果的最大化。因此,在開展之前,教師要加強對新課標的研讀,根據新課標要求、學情、地理調查考察特征等,提前制訂考察方案。方案制訂可由師生共同完成,再選擇時間、明確分工等工作。
2.了解區域狀況,明確考察范圍
在明確好目的之后,就要選擇調查活動的開展范圍。這就需要教師提前了解區域內的地理狀況,再根據教學情況明確范圍。對于區域地理狀況的了解包含地質地貌、氣候類型、區域植被、河流分布、區域植被和土壤分布、區域人口分布與結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區域經濟結構等。對此,可以通過查閱資料、走訪的方式了解區域的地理特征,當然也可以借助VR技術向學生介紹考察地區的地理狀況,在做好前期準備工作的基礎上推動地理活動的有序開展[8]。
3.整合鄉土地理資源,選定考察主題
在明確目的、選定考察范圍之后,就必須選擇開展哪一類型的活動,即考察的主題。缺少主題的考察如同無頭蒼蠅,到處亂撞,無法收到很好的考察效果。具體的可以從本地資源出發,在整合本地鄉土地理資源的基礎上選定主題。比如2008年的南方雪災,對當地經濟、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在學習“自然災害”這部分知識點的時候,教師便可以圍繞氣象災害開展調查活動,了解氣象災害對當地農業、交通設備、人們生活造成的影響,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實際調查情況,對雪災產生的原因、影響進行分析,并嘗試分析優化的方案。在這一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看到地理知識的實用價值,并樹立起保護自然的意識。
4.整合考察資料,撰寫調查研究報告
在調查考察活動結束之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調查的信息、資料進行整理和匯總,并對同類型的資料進行分類,以為學生后續的分析活動提供基礎依據。同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根據活動體驗撰寫報告,并通過交流和分享等形式不斷地修改和完善。
5.健全評價標準,做好信息反饋
高中生調查考察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發展的過程,只有日積月累、加強訓練、善于反饋和總結,才能得到提升。在實際的考察實驗活動開展中,健全評價指標體系對活動有著調節作用。因此,教師要健全評價指標,從不同角度進行構建,比如將學生在參與調查考察實驗活動中的參與情況、知識運用、反饋等納入評價體系中來,還可以將學生思維發展、人地觀念、實踐力形成情況構建評價體系。但無論哪一種類型的評價體系,都要對學生地理實踐力的發展起到反饋和優化的作用,讓學生在評價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優點,以便于在后續地理調查考察中取長補短,以助力自身調查考察能力的提升與發展。
三、基于地理實驗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幾點思考
縱觀以往的地理教學,教師占據著課堂的主體地位,學生全程處于被動狀態,以至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停留在理論層面,因缺少參與實踐的機會弱化了學生的實踐力。隨著新課改理念的推動,基于地理實驗培養學生實踐力受到了大家的關注。但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在具體開展中效果不佳。基于此,文章在全面分析與研究的基礎上總結了幾點開展建議:第一,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地理實驗開展中,通過從簡單到復雜的過渡,可以實現學生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可以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出來。第二,小組交流,產生思維碰撞。小組交流是新課改極力倡導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在小組交流中激蕩出思維的火花,在不斷豐富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地理能力,最后上升為思維品質。第三,提升教師專業素養,開發地理實驗。新時期下的地理教學要突破理論知識的限制,讓學生在參與地理實驗中把握知識、總結規律。但現行教材內的實驗活動不多,需要教師在把握學生情況、整合教材資源的基礎上精心設計,以提升實驗內容的趣味性、操作性,并為學生地理實踐力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比如在地球公轉和自轉的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自制地球儀的活動,通過學生的親身參與感知地球的運動。再如:在海陸熱力差異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整合生活資料諸如沙子和水開展活動,以將學生無法觸摸的地理環境變為可以真切感知的地理空間。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課改的推動提升了地理學科的地位,在優化教學過程、提升教學質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自新課標提出以來,也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提出了一定要求,為改變當下課堂現狀、提升學生地理實踐力提供了基礎保障。新時期下的高中地理教學,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是一項重要的任務,需要教師整合多方資源、開設相應的實驗活動,以促使學生進入地理實驗活動中來,在強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理解、提升學生實驗技能的同時,將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落實到位。
參考文獻
[1]鄭安雯,黃莉敏,黃淵,等.高中生八大地理實踐力核心素養培養的現狀與對策[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9,39(3):116-120.
[2]鄭梅凱,嚴青青.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生地理實踐力培養策略:以“土壤觀察”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2(4):90-93.
[3]李培喜.基于地理實踐力培養的高中地理實驗教學策略[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21(9):207-208.
[4]劉志強.地理實踐力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培養分析[J].文淵(中學版),2019(11):174.
[5]幸瑞新.淺議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實踐力的培養策略[J].愛情婚姻家庭,2021(11):2.
[6]林靈潔.基于地理實踐活動的高中生探究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5.
[7]劉躍智.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實踐力的培養策略初探[J].讀與寫,2021(8):174
[8]劉一明.例談培養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素養的教學策略[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19(4):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