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教師普遍能認識到生命觀念的重要性,也會主動搜集資料,抓住機會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但教師接受的專業培訓還較少,使得很多教師不清楚生命觀念的具體內涵,對如何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也沒有系統的方法、策略。對學生進行試卷測評,發現學生生命觀念素養各要素的表現處于不同水平,這可能與生物學教材的內容安排有較大關系。對此,教研部門應搭建合適的平臺,對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教師應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
關鍵詞:高中生物;生命觀念;調查研究
生命觀念是生物學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是生物學核心素養的標志②。近年來,關于如何培養生命觀念的研究文章不斷增多,但其中涉及對教師的問卷調查的相對較少。對此,我們開展了一項調查研究,包括對教師的問卷調查以及對學生的試卷測評,以期尋找目前高中生物教學中生命觀念培養存在的問題,并嘗試給出相關建議。
一、調查對象
2020年,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作出新的修訂;同年9月,安徽省全面啟用2019年審定的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為更好地了解“雙新”視角下生命觀念培養的情況,2021年寒假期間,我們通過“問卷星”面向合肥市高中生物教師發放調查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112份;同時,通過“問卷星”面向合肥市4所普通高中的高一學生發放測評試卷,共回收有效試卷797份。
二、調查內容
本項調查借鑒趙金玉關于“生命觀念素養的評價體系”的研究①以及高志宏關于“生命觀念指標的構建及運用”的研究②,結合《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稱“課標”)中關于學業質量(核心素養)的水平劃分③,選擇高中階段比較重要的4種生命觀念,制訂生命觀念素養測評試題雙向細目表(詳見表1),從生命觀念測試題庫中分類隨機抽取40道單項選擇題(每題2.5分,共100分),組成學生生命觀念素養水平測評試卷(試題與生命觀念內涵及水平的對應情況如表1所示)。
1—10題考查“結構與功能觀”水平,11—20題考查“物質與能量觀”水平,21—30題考查“穩態與平衡觀”水平,31—40題考查“進化與適應觀”水平。因為測評的對象是剛結束必修一學習的高一學生,而必修一主要培養“結構與功能觀”以及“物質與能量觀”,因此在設置測評試題時這兩種觀念的考查設置了3個水平,而“穩態與平衡觀”以及“進化與適應觀”的考查只設置了2個水平。
針對教師的調查問卷,涉及教師的基本情況、教師對生命觀念素養的了解程度、教師培養學生生命觀念素養的現狀、教師培養學生生命觀念使用的策略及遇到的困難等幾個方面。其中,1—4題涉及教師的性別、教齡、職稱、學歷等基本信息,5—6題調查教師對課標的關注與了解程度,7—13題調查教師對學科核心素養和生命觀念的關注與了解程度,14—15題調查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生命觀念的意識,16—22題調查課堂教學中生命觀念培養的現狀,23—25題調查課堂教學中使用的生命觀念培養策略,26—27題調查生命觀念培養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教師問卷調查結果分析1.教師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中,男、女教師比例相當,教齡在11—19年的教師占大多數(占比40.90%),多為中教一級和中教二級職稱(占比65.45%)。被調查的教師群體相對較為年輕化,對課標的變化有較高的興趣,也較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教學理念。
2.教師對核心素養的關注與理解
教師普遍關注到課標存在變化,其中,72.32%的教師認為自己“基本了解”課標,22.32%的教師認為自己“非常了解”課標。“校本培訓”和“專家講座”是教師獲取課標變化信息的主要途徑。67.86%的教師認同“最能體現生物學學科特色的核心素養是生命觀念”。
3.教師對生命觀念的理解
問卷選取了課標所列的4種生命觀念的對教師的理解情況進行了調查。①
可以發現,教師對生命觀念的理解存在差異,有的觀點的認同度很高,如“結構與功能觀”中的A項(結構決定功能,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物質與能量觀”中的B項(物質和能量是相伴相隨的,物質的合成和分解總是伴隨著能量的儲存和釋放)、“穩態與平衡觀”中的A項(生命系統是一個整體的、開放的以及動態平衡的系統)的認同度達到90%以上。教師對“進化與適應觀”的理解差異相對更大,有的觀點的認同度還不到60%。這說明盡管教師認為生命觀念很重要,也通過多種渠道去了解、學習了,但對生命觀念素養還缺少專業的、統一的、有深度的解讀。
4.課堂教學中生命觀念培養的現狀問卷從課堂教學的多個角度對教師培養學生生命觀念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包括:教師是否會主動搜集一些資料用于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是否會在備課環節明確課堂教學中生命觀念的培養目標,是否會將教材中的內容與相應的生命觀念對應,是否會明確告訴學生生物學中有哪種生命觀念,是否會在教學中有意引導學生從“結構與功能”“物質與能量”“穩態與平衡”“進化與適應”等角度思考分析問題,是否會以“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為主線展開教學,是否會在講解習題時有意指出題目所考查的生命觀念,是否會在完成一個單元的教學后幫助學生梳理本單元涉及的生命觀念等。由圖1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師在努力抓住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而習題講解和單元梳理環節的利用率相對較低。
5.教師對培養生命觀念的策略的理解
教師對教學策略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而認同“合理組織教學過程”“選擇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材料”“制訂教師與學生所遵守的教學行為等程序”以及“教學策略必須是可操作的,同時教學策略不是萬能的,不存在一個能適應任何情況的教學策略”的比例都達到了85%以上。
90%以上的教師在教學中用過問題驅動策略,這個比例遠高于其他幾種策略。這可能與倡導問題串教學以引導學生思考探究有關。教學中模型建構策略、概念建構策略、實驗探究策略的使用率也超過60%。這幾種策略也被教師所接受,認為是能培養學生生命觀念的教學策略。相比之下,PBL教學策略的使用率不高,可能是因為教師對該策略還不夠了解;而接近一半的教師認為該策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也反映出教師可能通過其他渠道了解過該策略。
6.教師在生命觀念培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超過一半的教師認為缺乏專業的指導,使得自己不知道該怎樣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同時高考壓力大,再加上學校的重視程度不夠,也使得教師沒有充足的時間去研究該如何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
(二)學生試卷測評結果分析
本次學生生命觀念素養水平測評中,最高分100分,最低分22.5分,平均分65.61分,分數呈正態分布。將學生每道題的正確率和平均分按照素養水平歸類統計,得到下頁表2。
可以看出,學生“結構與功能觀”的整體水平表現好于另三種觀念;而“穩態與平衡觀”以及“進化與適應觀”僅在水平一(即初步具備水平)中表現不錯,當需要用這兩種觀念去解決簡單情境中的問題時,學生難以應對;同時,學生應用“結構與功能觀”以及“物質與能量觀”解決較為復雜情境中問題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四、調查結論
(一)缺乏專業培訓,使教師對生命觀念的理解不夠深入
教師普遍能認識到生命觀念的重要性,也會主動搜集資料,抓住機會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但教師接受的相關專業培訓還較少,使得很多教師不清楚生命觀念的具體內涵,對如何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也沒有系統的方法、策略。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課標于2017年頒布,2020年再次修訂,新教材的普遍使用也開始于2020年。目前,安徽省依然使用“舊高考”模式,部分學校使用的仍然是舊教材,這使得省級培訓只能分批次進行。此外,因為疫情原因,近兩年的培訓多采用線上模式,這也讓培訓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從培訓的渠道來看,不少縣級和校級培訓由教師培訓中心承擔,邀請的是在本專業或課改方面有研究建樹的專家,而每位專家的解讀都帶有個人特色,這也使得教師接收到的信息有了差異。培訓的內容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理論化程度高的培訓并不太適合一線教師,他們難以理解其內容,也很難將理論轉化為教學實踐。同時,教師個人對待培訓的態度也各不相同,對生命觀念培養的認同自然就有很大差別。
(二)學生的生命觀念素養水平有待提高
經過必修一的學習,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生命觀念素養水平,其中“結構與功能觀”以及“物質與能量觀”水平相對較高,超過半數的學生達到了水平二,即能運用相應觀念解釋較簡單情境中的現象,但達到水平三和水平四的學生還較少。對于“穩態與平衡觀”和“進化與適應觀”,大多數學生還只達到水平一,需要在后面的教學中加強對更高水平的培養。這可能與生物學教材的內容安排有較大關系。必修一著重強調了結構與功能的相適應,在第5章又通過“酶”“ATP”“細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講解加強了物質和能量的聯系;而“進化與適應觀”“穩態與平衡觀”相關內容分別在必修二和選擇性必修一、二中著重介紹。
五、相關建議
(一)教研部門應搭建合適的平臺,對教師進行專業培訓
教師對生命觀念的理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生命觀念素養水平。對此,可嘗試通過網絡、線下等多種平臺,利用專家講座、教師答疑等多種方式進行專業培訓,內容可以涉及課標及新教材解讀、課堂教學實踐、試題命制等多方面。
從培訓內容看,有針對性的培訓才是切實有效的。各教研機構可以搭建教師和專家的交流平臺。在平時的教研活動中,各級教研室可以注意搜集并記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疑惑,逐級上報,由省教研室統籌安排合適的培訓內容。在安排培訓內容時,可以多方兼顧,從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解讀,到課標與教材的編寫理念的解讀,再到教學中專題的設計,層層推進。
從培訓形式看,線下的培訓效果好于線上。近兩年受到疫情的影響,線下培訓組織開展不易,各級教研室可以縮小培訓的規模,將省級培訓分到市級或縣級進行,甚至可以學校、教研組為單位開展。這樣,可以充分調動教師學習的積極性,在教研活動中加強研討與交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豐富對相關概念的理解。
從培訓成果看,各級教研室還應注重將培訓的成果實踐化并進行展示交流。學以致用是培訓的重要目標。在培訓后,教研機構可以設置一些賽事活動以鼓勵教師將所學轉化為實踐,還可通過教研網站進行成果展示。
(二)教師應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
合適教學策略的選擇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我們可以按照生命觀念的具體類型來選擇。“結構與功能觀”的培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建構物理模型,幫助學生理解結構與功能的關系。“物質與能量觀”的培養,教師可以借助實驗探究策略,幫助學生理解能量在物質變化中的作用。“穩態與平衡”的現象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教師可以通過層層聯系的問題,驅動學生的思考。“進化與適應”內容的理論性較強,需要引導學生尋找證據,建構概念,論證式教學策略可能更為合適。
當然,我們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來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比如,在科學史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科學家的思路步步分析,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概念的建構過程,此時,問題驅動策略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實驗類內容可選用項目式教學策略,通過不斷地優化設計最終生成項目成果,有利于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
(王家傳,安徽省肥東縣教育體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