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桂林市崇善龍光小學為例,論述該校通過挖掘二十節氣文化的精神內涵、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勞動教育課程融合、開展以“與時間里的中國智慧相約”為主題的勞動教育,從而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的做法。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 傳統文化 勞動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19-0004-03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學生生活實際,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等要求,為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指明了方向。桂林市崇善龍光小學自2017年建校以來,一直秉承“崇德至善·德厚流光”的辦學理念,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二十節氣文化的精神內涵,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勞動教育課程融合,開展以“與時間里的中國智慧相約”為主題的勞動教育,有力助推了“五育”并舉,進一步豐富了學校綜合育人課程體系,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一、深挖節氣的精神內涵,明確勞動教育的總體思路和主要原則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用于反映季節變化、指導農事活動,至今仍影響著人們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中還蘊含了厚重的德育文化,可用于勞動教育中的勞動觀培養,如“春分”節氣的“天道酬勤,力耕不欺”,“芒種”節氣的“忙收忙種,只爭朝夕”等。
二十四節氣不僅是一種時間體系,還是一種充滿豐富內涵的生活傳統,是中國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可以對其進行“再創造”,充分發掘二十節氣在民眾日常生活、休閑娛樂、飲食養生等方面的功用與價值,引導學生探尋幸福生活的密碼,激發學生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情感。
我們認為,勞動教育并不是簡單的動手勞動,而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綜合體驗。城市中長大的孩子,很多都不清楚瓜果蔬菜和五谷雜糧是怎么長出來的,更不能體會“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實際情形,需要通過有效的載體和方式,引導學生感受勞動過程,習得勞動技能,了解農作物生長知識,培養良好的勞動品質。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的民風民俗、體現的文化內涵,與學生日常生活十分貼近,而且它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可以成為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有效載體,持續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
基于此,我們提出了本校依托二十四節氣開展勞動教育的總體思路:以課堂為主陣地,自編校本教材,開設勞動實踐課程,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內容,以勞動知識的學習與技能的掌握為目標,將勞動教育與課程活動相結合,引導學生在深度體驗的過程中習得方法、掌握知識、提高技能,培養正確向上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明確了上述總體思路后,按照二十節氣的精神內涵,我們明確了開展勞動教育的主要原則。
第一,注重知識普及。將學生德育、學科教育和勞動教育相結合,在每一個節氣到來之際推出“與時間里的中國智慧相約”綜合實踐課程,主要分“節氣知識”“節氣體驗”和“節氣探索”三個板塊:“節氣知識”包含節氣三候、節氣農諺、節氣古詩,幫助學生了解節氣知識、積累傳統文化;“節氣體驗”包含相關的節氣農俗、食俗和民俗,指導學生參與相關活動;“節氣探索”引導學生探究節氣里的科學道理。
第二,遵循節氣規律。農業生產由一系列環節組成,如耕地、播種、灌溉、施肥等,一年中的農業生產要順應農時依次展開。結合“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我們設計了翻土播種忙的“春耕節”、搶收搶種忙的“芒種節”、五谷豐登的“秋收節”、廚藝大比拼的“冬藏節”四大實踐活動,將感悟節氣文化知識、勞動成果展示與勞動技能比武等融為一體,按節氣規律引導學生感悟中國人民的勞動智慧。
第三,理論聯系實際。我們帶領學生走進勞動試驗田,引導學生體驗播種、澆水、施肥等過程,讓他們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手觸摸,真切感受不同時節的勞動情景。我們還制定了“二十四節氣試驗田記錄單”,要求學生按照提示進行科學探究,組織老師、家長和學生一起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從品種選擇、植株間距、種植成本、肥料使用等方面做出科學規劃,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持續提高勞動技能。
二、強化各項基礎保障,有效開展具有校本特色的勞動教育
開展勞動教育,必須有相應的制度、場地、工具、人員等基礎保障。我校從完善制度、改善條件、強化隊伍等方面入手,不斷提升勞動教育的保障水平。
1.出臺制度,加強管理。制定出臺《桂林市崇善龍光小學班級試驗田管理制度》《桂林市崇善龍光小學勞動安全預案》《桂林市崇善龍光小學勞動安全制度》等一系列開展勞動教育的制度,從安全、管理、責任等方面明確勞動教育的章程,讓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配置工具,安全勞動。我校投入一定經費,設立了專門的勞動工具室,購置了鋤頭、鏟子、簸箕、掃帚等各種常見的勞動工具,并按照相應的管理制度,有條理地擺放勞動工具,規范學生的勞動行為。
3.建立基地,拓寬場所。我們在主體教學樓的樓頂建設了900平方米的“二十四節氣試驗田”,作為校內勞動教育綜合實踐基地,并于2021年5月獲批成為桂林市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基地。將實驗田按照種植品種分為三個區域,從南到北分別是“五谷雜糧區”“茶園”“蔬菜區”,把三個區域分配到3—5年級各班,各班學生在班主任、勞動課教師、科學教師和家長的帶領下科學制定種植計劃,按課程目標要求參與勞動。
4.聘請專家,專業指導。我校與廣西植物研究所、廣西茶葉科學研究所、桂林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桂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等單位攜手合作,由這些單位派出技術人員擔任學校勞動教育的指導教師,定期進校指導,并對本校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提升本校勞動師資團隊的整體水平。同時,發揮學生家長的資源優勢,聘請部分擁有種植經驗的家長擔任勞動兼職指導員,加強家校合作,構建一支專業水平較高的勞動師資隊伍。
三、結合節氣內涵和學校實際,開設“與中國智慧節氣相約”實踐課程
《意見》提出“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的要求。我校結合二十節氣的精神內涵,構建“與中國智慧節氣相約”綜合實踐課程,初步形成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針對性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以下僅呈現主要課程)。
(一)開設“農俗”課程,引導學生體驗農耕樂趣
農業生產與節令變化緊密相關,幾乎每一個勞作環節都有相應節氣農諺與之對應,如“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過了夏至節,鋤頭不能歇”等。依據這些節氣農諺,我們開設了“農俗”勞動課程。
1.“春分”種茶樹。依據“立春陽氣生,草木發新根”這一節氣農諺,2021年春分到來之際,我校師生在廣西茶葉科學研究所專家的指導下,種下了“東方神奇樹葉”——堯山秀綠和臺茶12號。學生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主要學習以下技能:了解“雙行雙株”的種植方法,在茶樹周圍鋪上稻草或撒上谷粒殼,這樣既能保證在太陽的暴曬下減少水分的流失,又能讓谷殼、稻草慢慢腐爛成為優質肥料;勤于管理,每兩天把茶樹長出的新芽掐掉,用“抑制生長法”讓新移植的茶株“營養生長”,保證茶樹植株的成活率和分叉率。我們要求學生全程參與上述勞作,體驗一棵優質茶樹從種下、管理到采摘的全過程。
2.“芒種”種紅薯。依據“芒種不種,再種無用”這一農諺,每到芒種時節,我們都會組織學生到學校的試驗田里種紅薯,重在引導學生認真反思、總結經驗。針對前一年種植收獲不大的現象,我們分成兩個班進行不同的種植方式試驗,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不斷改進種植方法,進行兩種養護方法(一攏地一直不摘葉,一攏地每20天摘一次葉)的對比管理。待到秋天收獲時,學生們發現,后一種養護方式收獲的紅薯更多更大,由此總結出了更優的種植方案,從中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
3.“小雪”給樹木刷白。依據“小雪到來,樹干要白”這一農諺,我們每年都會在小雪節氣到來時給樹木“刷白”,讓樹木防蟲保暖,安全過冬。勞動前,我們引導學生對樹木“刷白”這一方式進行了解,認識這樣做的目的和意義。勞動時,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戴好護目鏡、手套,按比例調配好刷白劑,揮舞著小刷子,將石灰水仔仔細細地刷到樹干的指定位置,給校園里的樹木都穿上了白色的冬衣。有些班級還要求學生把自己收集的資料和活動體會做成“給樹木穿冬裝”手抄報,分享勞動經驗和感悟。
(二)開設“民俗”課程,引導學生感受民間文化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深厚的民風民俗。在開展勞動教育過程中,我們注重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勞動教育相結合,設計了“民俗”勞動課程。
1.“清明”做風箏。清明時節做風箏、放風箏是我國的重要民俗。《清嘉錄》有記錄:“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針對學生實際,我們邀請民間藝人進校指導學生扎風箏,培養耐心、細心的勞動精神和動手能力。
2.“處暑”做河燈: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硬紙底座中放上燈盞或蠟燭,在中元夜將其放到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祈保平安。我校的美術教師都會制作荷花燈,我們將美術課與勞動課相結合,指導學生制作荷花燈,并引導學生認識古人制作荷花燈的初衷,理解古人追思先人、祈求平安的情感。
3.“寒露”采茱萸。重陽節插茱萸的習俗,一定程度上與寒露時節氣溫大幅走低有關。《風土記》云:“是月九日,采茱萸插頭鬢,避惡氣而御初寒。”于是每年寒露節氣時,我們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由家校合作,組織學生到郊外山上尋找和采摘茱萸,讓學生充分理解“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美好情感。
(三)開設“食俗”課程,引導學生熱愛生活
二十四節氣是農業生產的指南,對農事生產各環節提出了明確的時間要求,對社會生活的時間安排產生了重要影響,且這些影響往往通過傳統美食和時令菜肴呈現。為此,我校在幾個重要的節氣里推出“節令菜”,引導學生熱愛生活。
1.“清明”做青團。每到清明時節,各地都有做青團的習俗。我校將組織學生做青團作為“食俗”課程的重要一課,要求學生參與摘選艾草、榨取汁液、攪和米團、制作內餡、捏團定型、入鍋蒸熟等制作過程,并向學生講解清明習俗,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2.“芒種”做青梅酒。芒種到來,青梅成熟。這個時候,我們組織學生學做青梅酒,從材料的選擇、泡酒罐的清洗、梅子與酒的配比等方面,引導學生全程參與。當然,盡管制作青梅酒,但我們不建議學生喝酒,而是重在體驗和實踐,細心觀察青梅泡酒后的變化過程,記錄不同配比的酒體顏色變化,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和技能,學會“像科學家一樣思考”。
3.“霜降”做桂花茶。桂花是桂林的市花,每到立秋或霜降節氣,市區里的桂花樹上都會掛滿金黃的桂花,彌漫著濃郁的香氣。每到這個時節,我們便會組織學生做桂花茶。首先,帶領學生來到指定的桂花樹下采摘桂花,指導學生注意篩選顏色鮮亮、花簇飽滿的花束;接著,將采摘到的桂花送到廣西茶葉科學研究所,讓學生參與桂花茶制作,體驗篩選、炒茶、窨制、烘干等制茶過程;然后,指導學生動手設計“桂花茶”標簽,并把設計的標簽貼在玻璃罐上,裝上自己制作的桂花茶;最后,將自己制作的桂花茶作為禮物送給本學年參與“二十四節氣”活動的優秀家庭,分享勞動的快樂。
(四)開展勞動評價,檢驗勞動教育成效
為了檢驗勞動課程的教學目標達成情況,我們制定了“二十節氣勞動教育評價表”,客觀記錄和評價學生的勞動態度、勞動過程和勞動技能習得情況,評價表分別由學生小組長、班干部(主要是勞動委員)、班主任依據學生的實際勞動情況客觀填寫,滿分為100分,60分為及格,持續三次勞動課程評價不及格的學生,班主任與勞動課教師要對其進行“約談”并做出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端正勞動態度、改進勞動方式,以此提升學校勞動教育的實效。
綜上所述,我校通過挖掘二十節氣的精神文化內涵,結合本校實際,開展與其相關的勞動教育,努力構建具有傳統文化味道、體現校本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和生產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豐富生產生活知識,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基本勞動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勞動素養。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2020-03-06)[2022-03-18].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胡蕾,嚴婷婷,殷丹.依托課程體系,開展勞動教育項目化學習:以“跟著節氣勞動”校本課程的開發為例[J].成才,2021(20):18-20.
[3]何紅英.傳承農耕文化,體驗勞動魅力:湘潭市雨湖區護潭學校新時代勞動教育創新案例[J].教師,2021(26):52-53.
作者簡介:李荔平(1971— ),廣西桂林人,中小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管理。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