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芳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重在育智與育德并重。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文本中的德育資源,在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的同時注重德育的滲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健康地發展,真正體現語文教育的育人特點。
關鍵詞:語文教學;德育教育;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教材中落實品德教育的內容很豐富,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德育資源,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德育的滲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健康地發展,真正體現語文教育的育人特點。本文從德育資源、深情朗讀、情境創設、親歷實踐等方面談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品德教育。
一、善用文本資源滲透德育
育德需有源頭。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教材資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文本中蘊含的德育資源,滲透思想道德教育。例如,在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以下統稱“教材”)的《丁香結》一文中,作者由丁香花引發感想,發出人生感悟。這篇文章是很好的德育素材。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后,筆者向學生拋出了第一個問題:丁香結象征什么?當學生通過梳理課文內容,明白其象征意義后,筆者拋出第二個問題:“丁香結”引發了作者對人生怎樣的思考呢?學生很快找到文本中的最后一句話來回答。此時,筆者趁熱打鐵地問道:你們贊同作者的看法嗎?能否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想法?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成了辯論會場。在激烈的辯論會上,學生交流觀點,他們的生活觀、人生觀顯得清晰明了。此時,筆者適時進行總結:同學們,成長是個永恒的話題,我們要像雄鷹一樣勇敢翱翔,經受住風雨的洗禮,這樣的成長才顯得難能可貴!案例中,筆者恰到好處地挖掘文本中的德育資源,通過生成性的師生、生生互動,巧妙地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生觀的教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德育的滲透,有效提升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
二、通過深情朗讀體驗情感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每一篇課文都蘊含著一定的德育韻味。這種韻味可以通過朗讀來凸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去體會作者筆尖流瀉出來的文字所蘊含的思想情感,讓學生與作者、文本產生情感共鳴,進而在理解文本內容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真正把育智和育德有機結合起來。例如,在教學教材《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教師可以抓住“魯迅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進行設疑,引導學生朗讀思考。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后引導學生細讀文本,體會作者通過具體的事例來表現人物優秀品質的方法。這樣一來,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蘊含在文字中的思想內容;接著,通過教師的點撥、引導,讓學生抓住文本中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句子,從而感悟作者的愛與憎、好與惡,使學生對魯迅自然而然地產生敬佩之情。例如,讀出魯迅在談《水滸傳》時的幽默風趣;讀出魯迅在談“碰壁”時的無所畏懼;讀出魯迅救助車夫后的憤慨。學生通過朗讀進行情感體驗,情感得到升華,加深了對魯迅的了解,心中對魯迅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自然達成在朗讀中滲透德育的目的。
三、在情境展示中接受德育
輕松的學習氛圍能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學生的和諧發展,培養語文素養。語文教師要善于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將課文文本內容形象化,讓學生在動態的教學氛圍中習得知識,提升語文素養,接受品德教育。例如,在教學教材《花之歌》一文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把不同季節盛開的姹紫嫣紅的鮮花裝點著人們生活的畫面展示給學生看。將那如詩如畫般的奇花異卉形象地展示出來,使學生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并在腦海中建構畫面,喚起對美的追求,自然滋長出愉悅之情和審美情趣。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細讀文本,繼而播放花兒凋謝的視頻,在學生的心中播種“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積極樂觀的種子。然后,教師結合配樂進行繪聲繪色地講解,讓學生更深切地理解文本內容。結課時,教師可以適時引導學生思考:學習這首詩后,你有什么感觸?通過學生的討論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生活觀和人生觀。
四、在活動中培養道德情操
德育是語文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一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文本內容適時組織一些形式多樣的綜合性實踐活動,結合德育活動主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使學生親身體驗德育活動的真正含義,引領學生把文本知識與德育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在開闊學生視野的過程中提升文化素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教材《開國大典》一文講述的是1949年開國大典的盛況。教師引導學生快速瀏覽課文,以添加小標題的方式標注課文主要內容,引導學生從會前、會中、會后的場景描寫中感受廣大群眾激動、自豪的心情,以及熱愛領袖、熱愛新中國的思想感情。由于文本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距離較遠,教師可以播放一些國慶閱兵的場景來充實學生的認知,還可以結合喜迎國慶七十周年的主題,開展一些綜合實踐活動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自覺爭做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愛國者。這樣一來,在拓展文本內容的同時,學生獲得了文本內容之外的知識,并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產生體驗和感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掌握德育的方式,挖掘語文課文中蘊含的德育資源,把德育滲透到語文教學實踐中,真正體現語文教育的有效性,實現育智與育德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鄭衍苗. 提升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加強語言文字運用[J]. 課外語文(下),2018(6).
[2]王清霞. 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滲透芻談[J]. 課外語文(下),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