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詠 金曉麗
摘? 要:如何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飲水習慣,促進其身體健康成長,是幼兒園保教工作的一項重點工作。文章以實際教學中發現的幼兒不良習慣為切入點,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在環境營造、游戲設計、課程活動規劃等方面總結了促進幼兒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和文明行為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進餐習慣;飲水習慣;養成教育
在觀察幼兒飲食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幼兒存在不注意餐前、餐后衛生,挑食,不喜歡飲用白開水等不良飲食習慣。因此,我們通過創設情境,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適合幼兒的游戲、課程,有效解決了上述問題。
一、保持餐前手部衛生
1. 餐前洗手
洗手是防止病從口入的有效途徑。當下正處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期,進餐前用正確的方法將手部洗凈尤為重要。在組織幼兒洗手的過程中,筆者觀察發現有些幼兒只是擰開水龍頭淋濕雙手,并沒有將手徹底清洗干凈。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幼兒沒有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二是在家中由家長給幼兒洗手,使其缺乏自主意識和日常練習。
對此,筆者將卡通洗手步驟圖張貼在洗手池墻壁上,圖中直觀、易懂的“七步洗手法”配以朗朗上口的兒歌:打開水龍頭,淋濕小小手,擠上白沫沫,看圖搓呀搓。教師與幼兒一邊看圖說兒歌,一邊洗手,把洗手當做游戲,讓幼兒在多次、反復練習中逐漸掌握正確的洗手順序和方法,養成餐前正確洗手的良好習慣。
2. 餐前手指操
筆者還發現,在分餐前幼兒的手會去摸桌面、拿玩具,使洗干凈的手再次被弄臟。針對這種情況,筆者每餐前利用“手指操”游戲解決了以上問題。筆者創編的二十四節氣及傳統節日兒歌等“手指操”游戲,深受幼兒喜愛。幼兒在配合兒歌做手指操的過程中,既保持了手部衛生,又鍛煉了手指的靈活性,還積累了生活經驗,一舉三得。
二、解決個體進餐問題
《3 - 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強調:對于幼兒在學習與發展過程中,由于個體先天的或后天的、環境的或自身的種種原因所帶來的個體差異必須予以尊重。因此,在開展生活教育時,筆者根據幼兒不同的生活背景、體質差異實施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通過觀察,筆者發現部分幼兒在進餐過程中存在挑食、使用勺子姿勢不正確、進餐速度過快或過慢等問題。對此,筆者采取了以下幾種教育方法。
1. 家園合力改善幼兒的挑食問題
通過觀察、統計,筆者發現部分幼兒有挑食、偏食的不良習慣。與幼兒家長溝通后,了解到造成幼兒挑食的主要原因:一是家中飲食結構單一,食物攝取不夠多樣化,幼兒入園后對沒有吃過的食物排斥;二是祖輩溺愛,專挑幼兒喜歡吃的飯菜來做;三是家長挑食,導致幼兒也挑食。據此,筆者采取了以下教育策略。
(1)環境激勵法。
首先,在進餐前播放舒緩的音樂,為幼兒營造輕松、愉快的進餐氛圍,刺激其食欲,輔助其改善挑食、偏食的行為。
其次,設立“光盤小達人”光榮榜,激勵幼兒不挑食。將飯菜全部吃完的幼兒就是“光盤小達人”,其照片會登上光榮榜,得到教師和同伴的贊揚與肯定。這有助于幼兒改掉挑食的不良習慣。
(2)名稱遷移法。
為了刺激幼兒的食欲,筆者首先讓幼兒通過聞食物的香味猜美食的名稱。然后,用易于幼兒理解的語言介紹各種食物的名稱及營養,幫助幼兒了解食物的營養價值,使幼兒增強食欲。當幼兒在進餐時遇到不喜歡吃的食物時,我們會換個名字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例如,豬肝有保護眼睛的作用,換名為“亮晶晶”;香菇的口感滑滑的,換名為“小果凍”;胡蘿卜是小兔子愛吃的食物,吃了胡蘿卜小兔子會與我們做朋友,換名為“兔朋友”等,用這些童趣的語言促使幼兒接納各種食物。
(3)故事影響法。
由于幼兒普遍喜歡聽繪本故事,所以筆者開展了一些與食物有關的繪本活動,如通過聽故事《挑食的弗雷達》《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愛挑食的小狐貍》,讓幼兒明白挑食的害處。每當幼兒挑食時,我們會用故事里的人物提醒幼兒,激勵幼兒合理進食。
(4)親身體驗法。
每年的谷雨節氣,幼兒園會組織幼兒耕種,讓幼兒在耕田、澆水、除草的過程中,親身感受蔬菜得來不易,幼兒因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會更愿意接受、食用此前不喜歡的食物。
(5)家園配合法。
筆者利用家長會、親子活動及微信群,將幼兒園搭配健康膳食的原則和方法,以及幼兒園進餐習慣的培養方法等告知家長,指導家長將幼兒不喜歡的食物,變換制作花樣,改善口感,如包餡兒或做出可愛的造型吸引幼兒進食。筆者還結合傳統節日“春節”吃年夜飯的習俗,組織開展“吉祥年夜飯”活動,讓幼兒在參與制作中了解各種蔬菜和水果的特點,獲得對它們新的體驗和感受,改善對各種蔬果的看法,從而接受它們的味道。通過家園共育,能夠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2. 角色示范引領幼兒正確使用勺子
《指南》關于“健康”領域中的動作發展目標指出,3 ~ 4歲幼兒能熟練地用勺子吃飯。在幼兒進餐時,筆者觀察發現,園內有一半的幼兒使用勺子的姿勢不正確。與家長溝通后了解到,由于在家中由家長喂飯,幼兒缺乏動手練習的機會。為此,筆者扮成幼兒喜歡的動畫人物,展示正確使用勺子的動作要領和方法,模仿動畫人物的口吻指導、吸引幼兒主動練習正確的用勺進餐方式。筆者會根據幼兒的練習情況及時進行鼓勵和表揚,強化幼兒自己動手進餐的意愿,降低依賴性。同時,我們還在“操作區”提供了自制的捏、夾、穿、舀、繞等玩具,供幼兒精進用餐動作練習。形象的卡通人物能吸引幼兒積極參與,逐漸提高手部動作的靈活性,改正用勺姿勢。
三、養成文明用餐禮儀
1. 制定班級文明進餐約定
在進餐過程中,筆者發現存在幼兒取餐時因相互擁擠而打翻碗、吃飯說話掉飯粒、餐具擺放不整齊致滑落等現象。為了讓幼兒自覺養成文明進餐的習慣,筆者組織幼兒集體討論上述現象,深入理解不文明行為所帶來的問題,共同研究制定了班級文明進餐約定:排隊取餐不擁擠;不說不笑不打鬧;餐具不出大聲音;不掉飯粒不浪費;餐具用完擺整齊。此約定極大地提升了幼兒文明用餐的自主性。筆者還提倡幼兒將餐盤內不能食用的骨頭、魚刺等殘渣收拾干凈,在做“光盤小達人”的同時,做到心中有他人、尊重他人的勞動付出。這種文明意識,在幼兒每一餐的實際行動中植入其心底,能使其受益終身。
2. 趣味擦漱法
餐后擦嘴是講衛生的一種基本習慣,漱口能讓幼兒保持口腔衛生并預防齲齒。通過觀察,筆者發現有些幼兒對上述文明行為的主動性低,需要在教師的督促下才能完成。對此,筆者想出了以下兩種趣味性方法。
(1)“戴口罩”法。
擦嘴時,筆者帶領幼兒玩“紙巾變口罩”的游戲:先將紙巾對折,變成一個“大口罩”戴在嘴上,再用雙手扶住兩側往中間擦變成“小口罩”擦一下。通過這種趣味性的方式,提高幼兒餐后擦嘴的主動性。
(2)“咕嚕嚕”記錄法。
為了讓幼兒每餐后都能自覺漱口,筆者制作了“咕嚕嚕”記錄表:讓每名幼兒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動物做頭像,幼兒餐后漱完口,筆者會在幼兒的頭像后做一個標記,每日離園前統計,對三餐都完成了漱口的幼兒獎勵一朵小花;每周進行統計,對得小花多的幼兒頒發“咕嚕嚕小衛士”獎狀。這種方法深受幼兒的喜愛,每餐后都能自主進行漱口,在吃完水果、喝完酸奶后也能主動漱口。
四、養成健康飲水習慣
1. 量化法
幼兒喝水量不足或失水過多易造成脫水,危及健康,影響智力發育。通過觀察幼兒喝水情況,筆者發現有的幼兒只喝一口潤潤嗓子,有的幼兒喝兩三口,甚至有的幼兒如果不渴就不愿意喝水。對此,筆者推行了“半杯水計劃”。
首先,《托兒所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規范》要求:托幼機構應當為兒童提供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生活飲用水。保證兒童按需飲水。1 ~ 3歲兒童飲水量50 ~ 100毫升 / 次,3 ~ 6歲兒童飲水量100 ~ 150毫升 / 次,并根據季節變化酌情調整飲水量。筆者據此確定了3 ~ 6歲幼兒每天保證400 ~ 600毫升的飲水量;使用的水杯容積是200毫升,讓幼兒每天喝兩杯水,以量化的方式使幼兒達到每日必需的飲水量。
其次,對于不愛喝水的幼兒,以半杯刻度量化,掌握其飲水情況,實施針對性應對方案。例如,在教師組織幼兒集體飲水時,及時觀察,適時鼓勵,并請喝水量達標的幼兒做值日生,督促、提醒那些沒做到的幼兒,讓幼兒共同養成健康飲水的習慣。另外,幼兒園還會在上、下午組織兩次集體飲水活動,進一步確保幼兒飲用每日所需的飲水量。
2. 實驗法
筆者觀察發現幼兒大都喜歡喝顏色鮮艷、有水果味道的飲料,不愿意喝無色無味的白開水。為此,筆者與幼兒一起做實驗,讓幼兒直觀地了解飲料不但沒有營養,長期喝飲料還容易造成肥胖、齲齒等。
《指南》“健康”領域指出,為有效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成人應為幼兒提供合理均衡的營養,保證充足的睡眠和適宜的鍛煉,滿足幼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創設溫馨的人際環境,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親情和關愛,形成積極穩定的情緒情感;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形成使其終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據此,筆者在幼兒教學中實施了本文所述的策略和方法,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飲食習慣和文明行為,提高了幼兒的身體素質,有效促進了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 《3 - 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顧榮芳. 學前兒童衛生與健康教育[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
[3]歐新明.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