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理華
摘? 要:主動建構知識是核心素養視域下課堂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和理論支撐,是教師在教學時設計問題情境、知識建構中借助問題解決的實踐中培育出來的。文章基于課堂教學實際,從學生能力的分層、對教材教學案例的重構與拓展,以信息技術課堂賦予學生“處理信息知識能力”索求上構建成載知豐富、生動和諧的課堂,達成培育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目標。
關鍵詞:核心素養;分層案例;創新設計
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是課程改革的重頭戲。通過課堂主題探究和創新案例活動,提升學生分析信息技術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確定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目標和思路后,選用合理的教學策略,創新案例教學實踐是分層教學的需求,也可以提高課堂載知效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同時也是實現新課程目標的主要途徑。
一、創新案例“脈絡分層化”設計要義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根本出發點和歸結點,對課堂教學過程有導向作用。為此,教師在教學案例重構設計前應明確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及其應達到的目標;在案例設計和解決中應綜合考慮設定目標,面向學生進行分層,在此基礎上因材施教、分層提高,以最終實現整體優化。教師在課堂實施過程中要兼顧學生不同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差別,綜合運用教材知識,用成功激發興趣,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學習、探究,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和基本的信息素養。為此,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采用分層教學,提升不同層次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認為,創新案例的設計和實施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由載知問題始,到解決問題終,這是一個螺旋式向前的發展過程。
二、創新案例“以本為媒介”課堂設計例析
課堂教學階段不是單純地陳述時間,推移形式化的內容,必須作為伴隨固有內容的流程加以把握,如導入不能單純理解為教學課時起始階段,這種教學的導入必須追究是否真實地伴隨著相應內容的導入。例如,在教學教科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信息技術》八年級上冊第七課“高級篩選——選出參加國旗班的同學”時,筆者進行了以下課堂案例的創新設計。
1. 實踐生活化情境導入
課堂中導入生活情境:廈門被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譽為“東方夏威夷”并擁有“最適合人類居住城市”等美譽,引導學生應用之前教學中已經講授過的“自動篩選”功能,并根據條件協助筆者篩選出周末游玩的目標景點,對脈絡知識進行分層化案例設計。
第一、二小組案例設計如下。
任務要求:篩選出門票價格低于100元,游玩時間少于3小時的景點。
操作要求:將同時滿足兩個條件的景點篩選出來。
參考步驟:選擇“全部字段數據→數據→篩選→自動篩選→篩選門票價格低于100元→篩選游玩時間小于3小時”。
同步引導:自動篩選適用條件;條件之間的滿足關系(即……,又……);根據條件先后疊加(全部滿足)篩選,得出結果,結果為覆蓋原始數據顯示。
任務設置達成目標:完成對已授知識的復習。
第三、四小組案例設計如下。
任務要求:篩選出門票價格低于100元,或者游玩時間少于3小時的景點。
操作要求:篩選出滿足其中任一條件的景點,并在源數據區以外的區域顯示出來。
問題引出:操作是否達成任務;分析兩個條件之間的關系(或者……,或者……)用已授“自動篩選”無法達成任務,自動篩選功能無法提供“或”(任一滿足)條件的篩選。
任務設置達成目標:以問題解決引出新的操作技能——高篩三步法。優化步驟的設計:第一步是列表區域——從哪里來;第二步是條件區域——怎么樣的;第三步是位置區域——到哪里去。
2. 分層浸入式創新案例教學過程
環節1:閉關練功。
此環節技能設置旨在讓全體學生利用“高篩三步法”完成之前第三、四組學生未達成的目標,讓學生收獲成就感。兩種篩選各有適用情況:“高級篩選”可以實現“自動篩選”的所有功能,而兩種篩選結合使用可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問題設置:自動篩選和高級篩選的區別和聯系。
自動篩選:對單個字段篩選結果可以同時滿足或任意滿足兩個條件;對多個字段篩選時結果是同時疊加滿足條件的。
高級篩選:可以將更多復雜的篩選條件以“條件區域”的方式進行整理和創建,并快速將所需要的篩選結果顯示到指定的位置。
環節2:雙劍合璧。
任務說明:篩選出身高大于162 cm(不含),低于172 cm(含)的同學參加國旗班。
提示:先用“高級篩選”篩出結果。可以分為兩步篩選,也可以一步篩選,先認真思考并編輯“條件區域”,再執行“高篩三步法”;再用“自動篩選”對源數據區域直接篩選出結果。
注意:兩種篩選結果是一樣的。
本環節的設計目標是回歸教材主題案例,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對兩種篩選的交叉實踐操作進行深入探究、比較與應用,以鞏固“Excel兩種篩選”的知識和技能。
環節3:終極挑戰。
近日,某區派出所接收到一名迷路的小孩兒。由于小孩兒年齡太小、表達模糊,僅能說出自己的家庭住址和家長聯系方式的碎片化信息,根據小孩兒口述判斷如下。
(1)根據口音、推理其父母來自北京或河北一帶;
(2)小孩兒居住的小區有一個字——“園”;
(3)小孩兒的父親年齡在30歲(含)以上;
(4)經過辨別,小孩兒的父親姓劉。
以上4個條件均為源數據表中內含。
筆者讓學生根據小孩兒的口述信息判斷,并結合全市當天報案的家長信息(筆者提供源數據)篩選出最后的對應關系,幫助走失小孩兒順利回到家人身邊。此例設置了3個挑戰任務,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分層,讓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按順序選做任務。
挑戰任務1:分析掌握的線索,整理編輯出小孩兒父親信息的“篩選條件區域”。
挑戰任務2:整理編輯“條件區域”用“高級篩選”讓小孩兒父親“現身”。
挑戰任務3:嘗試美化“條件區域”表格,如修飾表格外框和內框線;用不同的顏色填充表格(行、列、單元格);修改表格內字體的顏色、字號、字形等。
此環節分層設計說明如下。
(1)為學有余力學生所做調整。
在本節課第三環節“終極挑戰”中,筆者提供了一個多條件、多字段的篩選任務“讓小孩兒父親現身”,筆者把此任務設計為3個分層挑戰任務,學生根據知識掌握的進度和個人自身技能選擇挑戰的任務,讓各層次的學生學有所樂,收獲創造的成就感。
(2)為能力尚待提升學生所做調整。
筆者在任務探究的每個環節中均有關鍵性的知識點提示,注重細節,抓住重點,畫龍點睛,讓學困生能有針對性地得到幫助,促進學生理解和吸收知識。
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創新案例的設計必須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下功夫,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使設計能使學生產生迷惑、興趣、求解的層階式問題,這樣才有可能促使學生打開思路、積極思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同時優化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教師在案例設計上應該貼合學生的認知度,知識目標應與教材相一致;設置的問題和任務必須滿足不同層階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自發產生學習動機,讓個性特長有所差異的學生通過案例問題解決的導向下,從外控學習走向內控學習,由傳承知識的學習走向創新知識的學習,最終實現個性化學習;通過課堂的實時評價和教師同步引導性評價,以及學生自主性評價相結合,讓學生回歸自我認知、自我調控、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助推學生達成深度學習的目標。
三、創新案例中“即興藝術”承載素養培育的評價
課堂創新案例的終結目標是參與教學的每名學生的自主學習、健康成長、核心素養的潛移默化地形成。在良好的創新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主體性絕不是二元對立的,學生的學習也是借助師生之間的交互作用展開的,不是按照教師運行編好的腳本發生的。因此,基于案例創新的教師教學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具有“即興藝術”的性質,所以筆者在案例創新上要把握住現場與學生一起創造不可預測的學習進展。由于這種教學的路徑是無限放開的,當課后進行反思時,或許可以發現若干其他的可能性,就是所謂的良好的教學并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需要不斷地調整與促進,依據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答案是隨著學生不同而不同的,預見的結果也要隨著教學目的內容的不同而不斷變化,即便是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師也會有不同的教學形式。歸根結底,良好教學的答案是難以明示的,完美無缺是不存在的。而基于學生信息核心素養培育在本文中借助案例的創新進而撬動課堂的轉型,可以形成“表現性評價”的課堂評價模式。
四、創新案例“實踐性”達成核心素養提升
教師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教學研究和創新案例實踐。而案例研究是課堂研究的基本方法,案例的課堂實踐是課堂研究的重要支撐。教師的案例創新實踐可能引入多層次知識,可以在特定的教學環節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從另一種視角來看,教師創新課堂教學案例的經驗可以形成一種“實踐性”的知識積累,這是一種基于個人經驗的行為理論,可以在實踐中不斷修正,逐漸完善。“實踐性”知識的積累,有助于教師的教育教學風格和理論的轉變與提升。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創新課題教學案例,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具備能夠適應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知識變革的時代也是信息技術教師優化教學方式的時代。在這個知識不斷更迭的教育世界中,倡導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和課堂教育教學具有里程碑式的引領價值。在感知和直面新知識時代的挑戰面前,信息技術教師要在把握學科課程的整體結構的同時,創新活動設計案例積累課堂教學科學評價的經驗,助力推動課程改革,迎接新知識時代的到來。
參考文獻:
[1]鐘啟泉. 核心素養十講[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2]林崇德. 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李清. 淺談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8(8).
[4]高茂軍,王英蘭. 核心素養引領下的課堂教學革新[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