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群體有著鮮明的性格特征,他們思想新潮、可塑性強。本研究針對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特點,探索朋輩教育理念應用于高校思政課的路徑及意義,通過對朋輩教學模式的創新實踐,促進高校思政課育人提質增效。
關鍵詞:朋輩教育;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
傳統的思政課教學存在著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等問題。在“守正創新,樂為敢為”的思想指導下,高校創新運用朋輩教育理念構建思政課朋輩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高思政課的親和力、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朋輩教育的內容
(一)朋輩教育的定義
朋輩教育是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它強調“朋友”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這種理念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朋友關系或者同輩關系,學生的知識來源于同學或朋友,他們之間以普通朋友的身份進行交流。朋輩教學模式的特點非常突出,它主張用互動的形式來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徹底轉變了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教育方式。通過朋友之間的互動,學生更容易接受知識,提升思考能力。同時,朋輩教育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主體性強。在朋輩教育過程中,學生主動接受知識,彼此之間充分交流溝通,形成“頭腦風暴”,最后碰撞出思想上的火花。
(二)朋輩教育的特點
朋輩教育屬于自我教育的一種類型,它應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一是自愿性和公益性。首先,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時候,有一定的自愿性,而教育者在與他人分享知識的時候,具有公益性的特點。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朋友之間的互幫互助是一種很平常的行為。相關調查顯示,90%以上的學生認為朋友之間、同班同學之間相互幫助是一種理所當然的行為,而且80%以上的學生平常生活中也會積極幫助同學或朋友。在這種互幫互助風尚的影響下,同學之間、朋友之間進行學習上的溝通和交流,已經成為目前高校學生學習的一種形式。在朋輩教育的各個環節中,多數學生愿意進行互幫互助,且這種幫助不求回報和酬勞,具有公益性。
二是普遍性和全員性。筆者調查發現,很多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往往最先想到的就是找身邊的同學或朋友傾訴,朋輩之間的溝通往往比較簡單直接,不需要考慮措辭,可以隨心所欲。因此朋輩之間的互幫互助,在高校中相當常見,具有普遍性和全員性的特點。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可以充分發揮朋輩教育理念的優勢,拓寬教育渠道,調動更多學生積極參與到朋輩教育中。
三是平等性和友誼性。平等性意味著在與朋友進行溝通交流的時候,彼此之間身份是平等的。大學生群體年齡基本相仿,經歷也有相似之處,在針對問題進行探討和交流時,更容易產生共鳴。朋輩教育這種平等的教育方式,能夠讓學生敞開心扉,彼此之間產生更多信任。同時,同學之間在互幫互助的時候,也能夠加深彼此之間的友誼。
二、朋輩教育理念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意義
朋輩教育最開始產生于美國,由美國學者薇蘭德(Vriend)提出,而后發展到其他國家。薇蘭德在研究報告中提出,學生之間要互幫互助,高成就的學生應幫助低成就的學生,以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困難,幫助他們突破困境,實現共同進步。筆者認為,充分利用朋輩教育理念,發揮朋輩教育優勢,能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
(一)推動思政課教學目標達成
大學生群體是文化程度較高、思想意識較為先進的群體,他們有面對困難和開拓進取的勇氣,而且常具有創新精神。大學生正處于人格塑造時期,在個人發展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迷茫期和瓶頸期,思想可能會產生一定的波動和沖突。這種情況下,他們一般會選擇向身邊朋友傾訴自己的問題,尋求心理安慰和解決方法,這也就決定了朋輩教育在大學生群體中有著天然的優勢。高校思政課教學如果能夠充分抓住這一特點,發動優秀同學帶動其他同學,起到榜樣引領作用,將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同學之間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能夠促進其自身思想的成熟和人格的完善。因此,朋輩教育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目標達成的一種有效方式。
(二)創新思政課教學形式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思政課特別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師滿堂灌的情況下,學生主體地位很容易被忽視。朋輩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進行交流時,不僅是教學的客體,也是教學的主體。這種融入了朋輩教育理念的教學方式,轉變了傳統思政課教學的被動局面,能夠讓學生在探究問題時產生思想碰撞,幫助他們將所獲取到的各種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內化于心,使他們的自主意識得到充分發揮。朋輩教育的過程中,每一個參與者都在進行自我發現、自我提升,而不是單方面地接受知識。對于思政課教師而言,充分發揮引導作用,能夠有效平衡個體和群體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朝著正確方向發展,同時也使思政課的教學形式得到有效改進和完善。
(三)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
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師而言,把握學情是教學的首要工作。教師要深刻把握時代特點,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依據學情不斷豐富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思政課與時俱進的特點。教師運用朋輩教育這種補充形式,通過積極引導、啟發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彼此間的親近感,有效避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壁壘和隔閡問題,幫助學生形成科學、正確的價值觀,使他們能夠用更豐富的思想政治理論引導和規范自身行為。
三、思政課朋輩教育的現狀和問題
筆者通過綜合考察目前高校思政課朋輩教育應用情況發現,朋輩教育作為推動高校思政課實效性的方法之一,已逐漸被業內認可。但是,在朋輩教育運用和推進過程中,一些問題也逐步顯露出來。
(一)尚未構建完善的朋輩教育體系
有些高校雖然對朋輩教育開展了課題研究,但還處于實驗和探究階段,沒有形成完善的朋輩教育體系,朋輩教育理念往往停留在口頭上;有些高校在進行朋輩教育時,采取的形式比較單一,沒有形成朋輩教育的濃厚氛圍;還有些高校在具體的操作、實施以及后期監督過程中,存在制度性措施的缺失,沒有將朋輩教育理念完全體現到教育教學活動中。
(二)朋輩教育缺乏必要的保障機制
目前,很多高校尚未正式將朋輩教育運用到思政課教學當中,學生之間也只是自發形成具有一定朋輩教育形式的學習交流。這種交流雖然會產生一定效果,但因為沒有形成有效的討論方式和規則,無法合理監督朋輩教育過程中的各個成員,導致學習效果不明顯。因此,制定合理的保障機制來保證朋輩教育的順利實施,顯得尤為重要。在實際應用中,朋輩教育缺乏保障機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朋輩教育實施過程中,學生缺乏有效引導。思政課堂上,教師通常會選拔一些優秀學生來組織朋輩教育,但學生對知識、理念的掌握畢竟是有限的,這就導致了他們在朋輩教育過程中可能出現常識性錯誤,甚至出現思想觀念偏差。因此,建立及時有效的引導機制是開展朋輩教育的重要前提。
其次,朋輩教育理念與思政課堂融合不夠。朋輩教育雖然能夠促進思政課教學,但是如何將其與思政課的課程標準有效結合,進而真正發揮朋輩教育的作用,是目前高校思政課堂面臨的重要問題。就目前朋輩教育的應用情況來看,高校在這方面還沒有建立有效的保障機制。因此,很多高校在應用朋輩教育理念時,存在教學混亂的情況,并沒有真正達到預期效果。
最后,相關高校沒有制定完善的朋輩教育教學效果評價機制。雖然在思政課堂中已經形成朋輩教育理念的雛形,但是高校對最終的教學效果并沒有制定合理、可行的評價標準,朋輩教育的評價措施和體系還有很大的完善空間。
四、朋輩教育理念在思政課中的創新應用實踐
將朋輩教育融合滲透到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是貼合我國目前思政課教學實際的新興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實現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發,而不能僅僅完成教學目標。教師應通過組建隊伍、搭建平臺、拓展形式等,將朋輩教育理念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推動思政教育提質增效。
(一)組建朋輩教育隊伍
20世紀著名的教育家阿爾伯特·班杜拉通過研究兒童的社會學習行為發現,個體會對榜樣有一定的模仿行為,他們會對榜樣進行觀察,然后獲取某種新的行為,并在以后的學習中時常展現這種行為。開展朋輩教育時,為充分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教師要選出一批優秀且典型的同輩學生,通過他們來發揮示范作用,引導后進學生。同學之間作為朋輩,共同語言更多,心理距離更近,思想上容易產生碰撞,情感上也容易產生共鳴。教師可以通過宣講出彩事例和成功故事,吸引和說服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例如,高校可以邀請優秀校友走進思政課堂,分享他們的奮斗故事,或者在學校新媒體平臺發布國家獎學金、勵志獎學金獲得者的事跡,宣傳他們自強自立、刻苦學習的精神;可以組織相應的討論活動、培訓講座和小組學習等,給朋輩之間創造溝通和交流的機會。這些做法能夠在學生中樹立先進典型,對學生的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此外,高校還應對思政教育教師隊伍給予充分支持,以保證朋輩教育的師資力量充足,保障朋輩教育的正常開展。
(二)搭建朋輩教育平臺
開展朋輩教育活動,可以采用豐富的組織形式,搭建相應平臺。思政課堂上,由學生自由選擇分組,并推舉其中一人擔任組長,由組長帶領其他學生在組內進行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討論。討論過程中,每個學生的地位都是平等的,能夠在組內自由討論和交流所學所思所想。學生之間的共同語言較多,能夠保證朋輩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打破傳統思政課堂枯燥乏味的狀態。同時,教師可以充分借助網絡社交軟件,搭建朋輩教育學習平臺,讓學生能夠在線上溝通和交流,實現朋輩教育的全時段、全方位覆蓋。
(三)拓展朋輩教育形式
第一,思政課教師應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朋輩教育活動的同輩。通常情況下,學生自主選擇同輩作為學習對象。他們共同語言較多,而且因為經常見面,學習時間和空間不受傳統課堂的限制,交流更加通暢,學習目的更加明確。在學生選擇朋輩教育學習對象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盡可能幫助他們選擇優秀的同輩學生作為典型,切實幫助學生提高自身學習能力和協作能力。
第二,在日常思政課堂中,教師應組織豐富的課堂內外活動,充分發揮朋輩教育作用。例如,在針對某些問題和理論進行小范圍討論時,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面臨較大的學習課題時,可以組織辯論賽等,讓學生在思想碰撞中夯實思想政治學習成果;針對需要實踐的學習內容,可以組織一些團隊活動,如組織學生前往紅色革命遺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實地參觀學習,接受思想熏陶。通過這些課堂內外活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溝通能力。
第三,完善朋輩教育的教學評價標準,讓朋輩教育真正規范起來。朋輩教育的充分應用,不僅體現在課堂上,還體現在“實施—評價—反饋”的全程。教師應制定合理的教學評價標準,對教學效果及時進行評估,總結經驗成果,反思教學不足,不斷提升朋輩教育質量。
朋輩教育作為實現創新教育的重要工具和途徑,目前已經逐步融入高校思政課堂,并起到越來越重要的輔助作用。結合朋輩教育理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也符合我國教育改革的理念和方向,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有益嘗試。高校應提高思想認識,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教學機制,讓朋輩教育理念真正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實提高思政課的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丁育詩,佘勉吾,黃婧.朋輩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4).
[2]蘇冰.“三個統一”:對分課堂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6).
[3]呂鵬.關于高校開展朋輩思政教育的調查[J].新西部,2020(17).
[4]陳萌,趙梓辰.朋輩教育視角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創新研究[J].高教探索,2019(9).
[5]吳凡.初探朋輩教育在高校“四個自信”培育中的應用[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18).
[6]陳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朋輩教育的巧妙滲透及價值分析[J].智庫時代,2018(31).
[7]辛艷偉.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時代性與切入點[J].大學教育,2018(5).
[8]武文思.朋輩教育在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中的應用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18).
責編:文 墨
基金項目: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朋輩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探索與實踐”(編號:2019SJGLX029)
作者簡介:張梓楊(1985— ),女,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