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霞 閆云輝
摘 要:基層教學組織是高校落實教學任務的基本單位,也是知識管理的重要場所。本研究從高校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的內涵與困境、知識管理障礙分析入手,探討隱性知識管理在教學組織、“金課”創建、教學競賽和青年教師培養中的應用與融合途徑,為優秀基層教學組織建設提供經驗和參考。
關鍵詞:隱性知識管理;人才培養;基層教學組織
基層教學組織作為高校開展教學和教研活動的基本單位,在落實教學任務、推進教學研究與改革、促進教師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聯系教師與學生、學科與專業、專業與課程的“最后一公里”。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內涵式發展的全新階段,新時代高校教學改革應重新審視基層教學組織的重要作用,要建設一流課程、一流專業和一流高校,就要有一流的基層教學組織作為基礎和支撐。課題組從隱性知識管理視域下,探索高校基層教學組織內涵建設的方法和策略。
一、高校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的內涵與困境
(一)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的內涵
我國高校基層教學組織形式主要是院、系或教研室、課程組等,其建設和管理水平決定了高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2016年,河南省教育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基層教學組織建設提高教學水平的指導意見》,制定了高校基層教學的規章制度、教學效果、專業建設、課程與教材建設、實踐教學、教學研究與改革、教師教學發展、條件保障八項認定標準,鼓勵高校創新組織模式,加強基層教學組織內涵建設。
(二)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的困境
筆者通過文獻研究,結合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經驗發現,當前高校基層教學組織普遍存在教學職能弱化、教學科研失衡、組織管理乏力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師資隊伍培養、一流課程創建及人才培養質量。
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的困境主要表現在:1.教育理念、教學技術未與時俱進。以學生為中心、多學科融合、課程思政等教育理念并未完全融入實際教學中;MOOC、SPOC、微課、翻轉課堂相繼而至,一線教師的教學技術水平難以同步跟進。2.科教比例失衡。教學與科研相輔相成、不可分離,適量的科研能夠帶動教學質量提高、保證教學內容的前沿性。然而,隨著科研地位的提高,出現科教分離或重研輕教現象。3.教學組織功能弱化。隨著地方高校管理改革深入,教務、財務、人事等各類管理職能下沉至基層,加大了其行政性、事務性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層教學組織教學和人才培養功能。4.青年教師培養滯后。高校新進教師學歷普遍較高,但大多缺乏教學經驗。另外,醫學院校引進醫學背景博士較為困難,非醫學背景教師教學適應周期較長。鑒于科研壓力,青年教師培養常流于形式。
二、基層教學組織中知識管理障礙分析
在基層教學組織運行中,伴隨著大量的知識儲存、傳遞、共享和創造活動。從知識管理視角來看,隱性知識的共享和轉移成為制約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和提升的主要障礙。
(一)隱性知識的本質屬性
隱性知識是教師實踐性、專屬性、高度個人化的知識,其來源于長期的教學實踐活動,是個體在其親身經歷和體驗中獲得的,有時連教師自己也無法意識到其存在,隱性知識只有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下才會被重現。因此,隱性知識難以編碼,難以形成規范的文字或語言對他人進行傳授,即使擁有者有意識將其講出,也常出現詞不達意的現象。它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其難以挖掘與傳遞,不易交流和共享。
(二)教師的個體因素
一是對隱性知識的重視和反思不夠。由于知識管理意識薄弱,絕大多數教師只重視顯性知識,在教學實踐中不注重觀察和反思,使隱性知識在日常工作中流失。二是競爭引起的信息屏蔽。教師的隱性知識來之不易,一些教師對隱性知識的占有意識與封閉心理較強,不愿意與他人分享,或者會故意隱藏,以獲得內心的安全感。
(三)制度與文化的影響
缺乏完善的激勵機制。有些高校忽略知識共享活動,未認識到激勵機制的重要性,教師分享隱性知識之后得不到認可或者物質獎勵,便逐漸失去共享隱性知識的動力。不少高校只重視搜集、保存教師的教案、課件與視頻等顯性知識材料,忽視對教師的教學總結、心得與反思等隱性知識的挖掘和整理。
三、知識管理與基層教學組織建設融合的途徑
基層教學組織作為重要的知識管理場所,不但進行著知識的生產、儲存、傳播與創造,還肩負著培養具備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團隊精神和家國情懷的綜合型人才的時代責任。因此,在隱性知識管理視域下探索基層教學組織內涵建設意義重大。
(一)通過教學組織過程共享隱性知識
隱性知識滲透于教研活動中。規范的團隊擁有合理的學緣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在教學經驗和教研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知識位勢差。團隊共同制定課程建設規劃、規范教學文件,從教學設計、教案撰寫、講稿完善、課件優化、微課制作等教學組織過程中,反映著教師對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教學安排的理解和規劃,滲透著教師的教學觀、學生觀、課程觀。在這一過程中,隱性知識轉移會在不經意間產生。
團隊共同編寫教材、開展教研活動,推動教學改革,申報教改課題、撰寫教學論文、推廣教改成果。這些教研成果是教師圍繞教學活動通過自我反思而獲得的,是對教學工作的再認識,也是教學隱性知識的顯性化。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相互轉化,最終成為團隊共同的知識資產,有助于教師共同成長,有利于團隊能力整體提升。
(二)在“金課”創建中顯化隱性知識
教學知識的共享、轉移需要通過一定的載體來實現,“金課”創建是教學團隊知識轉移的絕佳平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建設中國“金課”》中提出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兩性一度”的“金課”標準。“金課”創建的最終目的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提高,任務分配時要充分考慮教師的技術特長、專業興趣和科研方向,樹立共同愿景,明確分工協作。
在“金課”創建中,將零散的教學資源通過知識管理,進行歸納、加工和處理,轉化為易于存儲、傳播、應用和創新的數字化資源,并通過數據挖掘和知識聚合,提高資源服務于教學的水平。教師在“金課”創建中會產生很多獨特見解,使隱性知識不斷形成并在教師之間傳遞。
(三)在教學競賽中沉淀隱性知識
教學競賽作為一種教學活動的載體,能幫助青年教師迅速提高教學水平。賽前參賽教師需要精心選擇參賽內容,恰當引入教學主題,提煉出合理的、科學的教學主線,結合多輪試講,修改PPT和課件,精心組織語言,設計肢體動作,再從容、自信地展示出來。教師在與專家或其他教師多次交流和切磋中反復模擬、討論、修改,不斷拓展教學思路,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水平。在此過程中,青年教師通過自己摸索和教學反思,教學體驗不斷深化;通過參賽教師之間的切磋交流,教學經驗得到提升;通過沿用和模仿資深教師的教學方法,隱性知識在“名師”與“青椒”之間傳遞。
(四)在青年教師培養中傳承隱性知識
首先是建立新入職教師崗前培訓制度,在系統學習高等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學技能、師德師風的基礎上,邀請資深教學名師、教學管理人員結合經典教學案例對其進行培訓,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觀念牢牢地樹立在青年教師心中。其次是建立導師制,充分發揮資深教師的傳幫帶作用,讓青年教師觀摩指導教師授課,指導教師對青年教師進行指導,構建“一對一”的知識轉移途徑,縮短青年教師適應教學的時間。最后是落實預試講制度,新入職教師預試講制度是把好師資隊伍入口關的重要保證。引導青年教師從教學內容取舍、課件制作到語言組織、肢體動作的應用等各方面進行反復排練,通過反復試講,團隊成員提出改進意見,實現隱性知識“多對一”轉移,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總之,基層教學組織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抓手。將知識管理策略應用于基層教學組織內涵建設,有助于擺脫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困境,加速實現優秀基層教學組織創建目標,提高基層教學組織人才培養能力。
參考文獻:
[1]韓玉民,郭麗,緱西梅.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高校基層教學組織建設:以中原工學院軟件學院為例[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1).
[2]楊青.知識管理視角下新時代青年教師能力培養路徑研究[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
[3]李森,楊征銘.教師隱性知識管理的主要障礙與調控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21(1).
[4]陳東暉,王樂攀,周崇臣,等.基層教學組織在大學教學改革中的重要作用[J].大學教育,2021(1).
責編:應 圖
基金項目:河南省醫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編號:Wjlx2017080);新鄉醫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17-XYJG-20);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師培養計劃(編號:2019GGJS-150)
作者簡介:劉林霞(1980— ),女,新鄉醫學院圖書館信息咨詢部副主任,館員,研究方向為信息與情報管理;(通訊作者)閆云輝(1979— ),男,新鄉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納米醫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