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孟蕓



摘 要:推動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建設更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內容之一。如何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實現課程思政的深度挖掘和融入,是一線教師實施課程思政的難點。鑒于此,本研究提出構建高校課程思政云平臺并健全其共享機制,以解決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教學所遇到的典型問題。
關鍵詞:課程思政;共享機制;云平臺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要完善課程體系,解決好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論述的重要舉措。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必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為黨育人、為國育才。2020年,教育部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做出了一系列工作安排,并出臺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22年工作要點中也明確指出,高校要全面加強課程思政建設。這些政策舉措也體現出高校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方向和重點。
一、傳統模式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014年,在教育部指導下,上海市率先開展課程思政試點工作。2018年,課程思政建設從上海試點高校逐漸向全國鋪開,課程思政熱潮也從此開始,并持續至今。這一點與以課程思政為主題的學術期刊論文增長變化趨勢相吻合。截至2022年5月,知網總庫中以課程思政為主題的學術論文有1.8萬余篇。眾多研究者對課程思政的研究也由最初的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路徑的研究,逐步轉向多維度具象觀測。研究的角度切入了課程思政評價體制與可持續改進機制,以及與專業課結合的教學設計、教材思政、課程思政生態系統構建等。例如,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高德毅在分析總結上海市課程思政改革試點的進展和經驗時,提出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程、專業課程“三位一體”的高校思政課程體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蘭州大學)主任王學儉從新時代課程思政的角度出發,重新梳理和思考了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和應對策略;肖華鋒、于歆杰、李玉等專家學者以理、工、農、醫課程為例,從課程體系建設、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改革和綜合評價開展等方面對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程進行了相關探討。
目前,高校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的意識和能力普遍提升,課程思政理念也在相關高校、學科、專業得到落實。但是,在推進課程思政過程中,尚有一些難點問題亟待解決:一是對課程思政認識不到位,二是思政元素挖掘不夠充分,三是課程思政體系不夠完善,四是制度支持和政策激勵相對缺乏。部分一線教師在重構教學設計、深挖育人元素等方面缺乏示范引領性的課程,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庫亟待建設和充實。鑒于此,課題組提出構建課程思政云平臺及共享機制,以解決傳統模式下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教學難的問題。
二、協同創新引領下課程思政云平臺的建設路徑
當前,課程思政云平臺的搭建有著不同的技術支撐與方案設計,其中Moodle是較為主流的一款開源學習管理系統(LMS)。它是一種B/S模式的應用程序,可以滿足技術管理、學習任務和社會交往三個維度的功能需求。高校利用Moodle系統,可以搭建一個共享、協同、創新的課程思政云平臺。
(一)搭建方式
搭建Moodle平臺主要用于幫助高校各專業教師實現課程思政在平臺中的共享。考慮到平臺的承載能力和穩定性,應當選擇Linux的CentOS作為安裝平臺,部署Apache服務器,分別安裝數據庫、PHP等配置Web服務器環境,以完成搭建。
(二)功能設計
課程思政有效實現的前提,是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等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課程思政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優秀的一線教師,只有教師充分利用平臺推進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才能實現真正的課程思政。隨著《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出臺,課程思政建設逐步從理論研討層面走向實際操作層面,這就需要開發課程思政建設急需的課件庫、案例庫、示范教學庫等教學資源,而課程思政云平臺正是專門為一線教師建立的知識共享庫。
建立多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機制,可以將課程思政落實在教學資源上,包括將思政目標融入課程教學大綱、思政內容融入課程教案、思政元素融入課件、思政案例融入作業等,以此考核課程思政實現度。具體操作中,高校應當將課程思政落實到與思政課程的協同上,構建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融合機制;將課程思政落實在教材的編寫上,由專業思政課教師分類編寫思政案例;將課程思政落實在優秀案例中,將可操作性強、易獲取和融入的典型案例分析提煉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課程思政云平臺功能結構如圖1所示。
在云平臺中,以專業學科進行分類,以課程為組織單元,形成教學資源庫、思政教材、優秀案例三大板塊。課程思政在教學活動中全方位融入,“設計—實踐—考核—改進”的閉環管理系統的構建能夠保障課程思政的實現。例如,在最初的教學設計中即明確問題導向,構建檢驗機制,從中體現課程思政目標、提煉思政元素、挖掘思政素材、豐富載體途徑和對比預期成效。體現課程思政目標,就是根據課程專業教育要求,有機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法治等教育內容;提煉思政元素,就是把課程中有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提取出來,融入教學當中;挖掘思政素材,就是把承載思政教育功能的有關素材(包括圖片、文本、視頻等)挖掘出來,應用到課程講解中;豐富載體途徑,就是補充完善上課使用的教材以及教師和學生在備課中查找的相關資料;對比預期成效,就是從課程思政目標達成度中形成可觀察、可評估的指標,在課程完成后進行效果評估。
(三)實際運用
課題組在中國大學MOOC網上開設Access數據庫基礎與應用課程共4輪,在測驗和作業板塊開設13周測驗,共設置201道題目。測驗題庫的素材來自參考書、網絡等,測驗采用隨機抽取的方式進行。測驗開設2輪之后,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發現,學生對MOOC中測試題興趣不大,主動完成的意識較弱,測試完成率低。針對這種情況,課題組嘗試在作業中挖掘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題庫,同時補充價值理念,主張原創題目,使得題目更加思政化、有內涵。經過第3輪的改革和多維度整合,進一步完善了以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為核心的題庫建設。后續實驗結果顯示,測驗完成度大幅度提高,學生成績總體保持增長態勢。如圖2所示,學生成績變化最明顯的是第3周測驗,得分率提高29.6%,得分提高6.5分。第12周和13周變化平緩,主要與課程內容有關。這兩周主要講解Access中的VBA編程實現,需要在具體編程中繼續探索。
題庫建設完成后,課題組進行反復討論、斟酌,形成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在探索過程中,課題組真切地感受到一線專業課教師缺乏對思政教育的理解,同時在思政融入過程中也感受到自身知識的限制。因此,要真正開展好、落實好課程思政建設,學校層面要引導專業課教師提升業務能力,建立健全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集體討論制度,建立教師自學和專題培訓相結合的思政學習制度。此外,高校還要加快建設課程思政建設的配套機制,例如開展教師培訓、競賽等活動,多方入手,綜合發力,提高教師隊伍的思政育人能力。
三、協同創新引領下課程思政云平臺的應用反思
目前,課程思政云平臺在教師群體中利用率和普及率都有待提高。課題組經過對比分析發現,現有的高校課程思政云平臺運行機制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云平臺思政育人素材短缺。云平臺中的內容多以思政育人專題片段為主,而作為一線教師,最需要的是專業課融入課程思政的完整示范課程。另一方面,云平臺上仍未完全實現共建共享,資源的互通和共享還存在著一定障礙。
通過共建共享機制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實現不同學科、不同高校教師合作交流,充分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將零散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分發,是課程思政云平臺建設的初衷和目的。課程思政云平臺的建設應當從教育教學的實際出發,完善運行機制,以豐富的思政育人案例和素材為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提供充足的教學資源保障。如圖3所示,資源的開發者和使用者都來源于教師,數據存儲在6個基礎數據庫中,即教學大綱庫、教案庫、作業庫、課件庫、優秀案例庫和思政教學庫。這6個基礎數據庫支撐3個共享平臺,即教學資源平臺、思政教材平臺和優秀案例平臺。云平臺則提供技術支持和運行空間,以互聯網為紐帶,通過構筑共享平臺,實現課程思政教育資源的高效利用。在云平臺上,以平臺用戶活躍度、平臺資源質量、平臺資源利用率等作為共享機制的主要評價指標,構建較為完善的運行和評價體系,可以為課程思政的全時段實施提供高水平的信息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2020-05-28).http://www.gov.
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
17606.htm.
[2]楊秀萍.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前提、途徑與機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12).
[3]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
[4]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
[5]于歆杰.理工科核心課中的課程思政:為什么做與怎么做[J].中國大學教學,2019(9).
[6]李玉,劉淑艷,孫文獻.新農科背景下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職責:以“普通植物病理學”和“菌物學”課程為例[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
[7]高錫文.基于協同育人的高校課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實踐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24).
責編:文 墨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項目“協同創新引領下河南省高校課程思政云平臺共享機制研究”(編號:2021YB0367)
作者簡介:王艷(1966— ),女,河南開封科技傳媒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信息化教育、會計管理;孟蕓(1979— ),女,河南開封科技傳媒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信息化教育、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