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怡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教育作為培養人才的主要方式,受到廣泛重視。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傳統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已不適用于現代教學。地理教學需要創新和改革,發揮課堂傳授知識與技能優勢,滿足現代社會對地理學科提出的育人與發展要求。對此,本文基于新課程改革背景著手,從不同層面分析高中地理高效教學策略,望給予教師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地理;高效教學;新課改;策略
高中地理是一門涉及科學、人文、社會等領域的基礎課程,也是落實國家資源發展與環境保護政策的重要課程。正因學科的特殊性,傳統教學模式已不適用于地理教學,需立足于時代發展強化對學生學習需求及狀態等人文關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1]。所以,高中地理教師需在積極響應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尊重學生主體作用要求基礎上創新教學,引領學生高效理解和掌握知識,并學會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問題分析,實現真正意義層面的高效教學。
一、新課改下高中地理教學現狀
(一)精心備課不足。大部分教師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未能緊跟時代發展趨勢創新教學方式,存在明顯的慣性教學痕跡。與此同時,部分教師未透徹研究新高考與課程標準,經常出現僅備知識內容,不備教學方法,或僅備學習內容,不備學生學情,未準確把握階段性學科教學特征,在教學中緊抓重難點,模糊教學目標,知識歸類一概而過。相關教學實踐指出,多數教師唯恐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未能高效掌握知識,從而在教學中會不斷闡述基礎知識,潛意識認為知識點越多越好,導致學生未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影響教學效率。
(二)課堂生態不佳。部分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忽略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一味為學生灌輸知識,認為自身是課堂主體,學生只需執行指令即可。正因為學生思想意識不足,以至于未能足夠開展教學活動。與此同時,部分地理教師因擔心無法把控課堂,鮮少應用小組合作探究,更傾向于講解教材知識內容。部分地理教師鮮少為學生創設情境,重說明輕分析,教師在小組討論和回答問題時過多插話,對教學質量造成嚴重影響,也減緩高效地理課堂構建進程[2]。除此之外,部分地理教師的板書過于簡單或基本沒有板書,學生缺少鞏固復習內容參考,或在教學中缺少層次性提問,常見現象為提問后挑選優等生回答,即使如此也很少追問,無法發揮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發展作用。
(三)缺乏教研意識。部分高中地理教師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缺乏教研意識,甚至依舊運用傳統“灌輸式”教學,即講解教材章節知識,學生機械化記憶,未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主觀能動性發揮基本不知從何談起。隨著課程時間推移,學生需要記憶越來越多的知識點,但學生因未形成系統知識體系,較易遺忘。對高中學生而言,地理學科并非簡單記憶知識,是需要結合實際情境綜合運用知識,高中地理教師在新課改背景下需不斷強化教研意識,提升專業素養,創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
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教學策略
(一)教師轉變思想觀念
毫無疑問,正確的教學觀念是引導地理教學高效開展的關鍵因素。高中地理教師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需樹立全新教師觀,改變以往單一執行課程標準的方式。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從知識傳授者轉至新課程開發者、參與者與研究者。現代經濟社會強調創新,各個領域也渴求創新,教師需打破傳統思想理念的限制,從單純教書者轉至敢于推陳出新、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學生的引導者[3]。還要樹立全新學生觀,因為學生是課堂教學主體,教師則在此過程中發揮引導和指導作用,改變學生被動聽講的學習現狀,注重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高中地理教師在課余需不斷強化專業知識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發展,教育內容也有所變化。地理教材和教參書完全不能滿足學習要求,所以,地理教師需要補充專業知識,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在強化專業知識儲備中主動和同事溝通交流疑惑之處。與此同時,新課程改革倡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教師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需要做到舉一反三,引領學生跨學科解決,如果教師僅有專業知識必然無法滿足教學需求,新課程標準提出培養綜合型教師,所以,教師在強化專業知識過程中關注其他學科,尋求知識間的融合點[4]。以“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教學為例,教師采取師生互換方式,并提出以下問題:“請大家回顧上節所講的可持續發展內涵,有誰可闡述下其內涵有哪些?”有學生表示沒記住,教師表示沒有關系,大家一起回顧。教師詢問學生是否還有其他,學生表示忘了。教師:“請說一下如何可持續利用海洋資源?”學生表示不知。教師在上述教學中復刻學生在課堂中的不良習慣,學生也認識到自身錯誤并發現授課并非簡單之事,進而改變對地理教師偏見。地理教師在學生講解知識中明確學生思維形式并在此基礎上調整教學策略,做到真正意義層面教學相長。師生都在上述教學中發現自身不足之處,并做出調整和改進。
新課程改革明確指出,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指導學生探究學習,所以,教師要在思維培養方面付出大量時間與精力。地理教師可嘗試通過動手操作指導學生探究,教具是課堂教學重要輔助工具,以形象具體呈現抽象事物,然而有時因缺少符合教學內容教具,需要師生共同啟發思維和智慧制作教具[5]。以“三圈環流”教學為例,選取礦泉水瓶、膠帶、地球儀作為材料,根據地球儀上0°-30°N寬度將礦泉水瓶剪成三個相等的中空粗圓環,同時按照地理教材中三圈環流圖片,運用膠帶在地球儀的0°-30°N,30°N-60°N,60°N-90°N,位置上粘貼圓環的一側,氣流與圓環運動形狀基本一致,運用紅彩筆標出暖氣流,藍彩筆標出冷氣流運動方向。在上述教學案例中,師生動手制作的教具以直觀立體方式呈現抽象復雜的三圈環流知識,簡化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難度。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識內容看似簡單,然而很多新舊教材章節知識點高度整合,但很少有高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做到對新舊教材知識融會貫通,尤其大氣環境與地球運動等抽象性較強的知識,需要高中地理教師透徹理解教材,并幫助學生構建系統化知識框架,提升學習效率。
(二)綜合運用多種情境
相關課堂教學實踐指出,綜合運用多種情境可有效培養學生綜合思維,促使學生在生動、愉悅氛圍中掌握知識,提升地理教學效率。
基于問題和學生主體優化情境。高中地理創設問題情境可激發學生潛在問題意識,響應新課程改革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的培養。高中人文地理知識具有較強綜合性,需要學生運用綜合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教師結合知識內容創設科學合理問題情境可助力學生問題分析和解決[6]。以“農業區位因素”教學為例,地理教師設置以下問題:“何為農業區位?”“農業布局與區位有何關系?”“區位變化是否會對農業變換產生影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東南地區農業種植變化為例,借此展現市場因素對農業布局產生的影響。然而地理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注重考慮學生學情與興趣點,使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以“農業區位因素”教學為例,教師可引入經典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創設情境并提出問題:“想必大家很熟悉上述詩句,大家在感慨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時是否想過為何要從嶺南運輸荔枝?”挖掘詩句背后地理知識和問題。上述情境富有情調且具有思考性,可有效活躍課堂氣氛,維持學生探究和思考地理問題興趣。
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優化情境。蓬勃發展的經濟社會帶動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多媒體在現代教學中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多媒體以直觀形象的視頻與圖片展現抽象復雜的地理知識,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教學能力,還要具備地理信息技術能力。地圖是地理學科的重要組成,高中地理教師在運用地圖為學生傳授知識時可巧用GIS技術與要素疊加分析。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為例,教師運用GIS技術疊加長三角經濟帶的水系圖、地形圖與氣候圖等自然要素,在分析長三角自然社會背景基礎上對學生要素思維進行培養,或在分析長三角具備的資源優勢時發展學生的綜合思維。信息技術可以可視化方式呈現地理綜合思維中的要素分析過程,促使學生對地理事物變化過程給予深刻了解并在此基礎上把握區域特征及區域分析方式,不斷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欲望。
基于地理概念優化認知。所謂概念認知即對地理概念認知,很多地理教師在創設情境時過于簡單,并迅速用文字為學生展現即將學習的新知地理概念。然而部分學生因課前未充分預習、知識儲備不足等原因未準確理解和掌握地理概念,導致學生在構建綜合思維時頻出問題,凸顯引領學生樹立正確概念認知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人口遷移”知識為例,高中地理教師可有計劃、有目的地改變傳統直接為學生講述知識方式,創設與地理概念有關的情境,針對上述知識內容可從劃分人口遷移類別及判斷人口遷移標準展開,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人口遷移情境,引領學生歸納總結人口遷移知識概念,理解和掌握概念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綜合思維。此外,地理教師還需積極開發學科課程資源。學校定期組織教師參與新教材有關培訓活動,促使地理教師在培訓中充分了解知識結構體系,以及反映自身在教學中運用新教材所遇問題,便于健全完善新教材。還可開發和利用與新教材相適配的教學輔導資料,圍繞新課程標準開發與新教材相匹配的輔助教材,充實地理課堂教學內容,強化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三)開展課外實踐活動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應指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不同層面培養學生地理實踐能力。但此目標僅有教師付諸努力完全不足,還需要全體師生、學校乃至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在高中地理課程落實培養學生實踐活動能力目標[7]。教師在地理課外活動教學中,其自身素質與教學中每個環節息息相關,故而,教師需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質,掌握社會調查、野外考察、實地觀測等與地理實踐能力有著緊密聯系的素質與技能,為高效開展多元化地理課外實踐活動奠定知識基礎。
高中地理課外活動旨在提升學生地理綜合素養與實踐技能,然而在教學實踐調查中顯示,高中學生地理實地觀測、課外讀圖用圖,以及地理野外考察能力等相對薄弱。對此,高中地理教師在課外活動教學時需指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應用地理知識,獨立思考課外活動,增強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技能與問題意識。與此同時,高中地理教師在開展課外活動之前需結合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學情等設計活動方案,保證地理課外實踐活動趨于科學合理,提升課外活動教學效率。以“地球表面形態”教學為例,地理教師可指導學生參與收集與分析地貌景觀圖、野外觀察等活動或開展地震與火山等常見地質災害專題講座等課外地理知識講解活動。以“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與季節變化規律”教學為例,教師講解知識后組織學生開展地理制作實踐活動,例如:在一塊空地上(115.5°E,38.8°N,60m×40m)預計建設4棟40米高居民樓,在科學合理且充分對每一寸土地利用的基礎上要求保證每一棟居民樓四季采光,請學生借助小刀、泡沫、膠棒等用具并結合所學地理知識制作4棟樓模型。學生紛紛參與上述活動且取得顯著成效。活動實踐證明,科學合理且適當的實踐活動可豐富地理課堂教學內容,調動學生探究地理知識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學習自信心與興趣,增強地理技能,為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強化校間交流與資源共享。同一地區采用的教材基本相同,便于該地區教師合作與深入交流。教師通過交流合作可制訂符合學生學情最優方案,并迅速在該地區開展同一章節內容課外實踐活動教學,再相互探討整個活動教學過程,同時相互交流分析活動教學中極有可能存在的問題及活動結果,進一步健全完善課外活動實踐方案,提升區域內地理活動教學質量。如果想要順利開展地理課外實踐活動,不僅需要學科教材支持,必要的財力、物力、人力等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學校可聯合社區等相關部門尋求便于高效開展地理實踐活動的支持與條件,盡可能降低學校對地理課外實踐活動設施、人力及資金等的投入,為地理課外實踐活動順利開展做好鋪墊。
結束語
地理學科知識與現實生活有著緊密聯系,教師需結合學科特征從不同層面創新教學,使學生高效吸納、掌握、應用知識。基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地理高效教學可有效強化學生立體思維,改變傳統課堂生態不佳、學生學習能力薄弱等教學現狀,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與教學質量,實現預期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劉朝暉.新課改下提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形象化和趣味性的探索[J].課堂內外(高中教研),2022(2):125-126.
[2]陳美秀.新課改下的高中地理生成性教學教師角色定位探討[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1(9):40-41.
[3]熊夢婷.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1(2):184.
[4]胡偉.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1(3):9.
[5]顧引蘭.新課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學之我見[J].中學教學參考,2021(18):37-38.
[6]武玲珍.淺談新課改下高中地理教學中德育教育的融合:以地貌的觀察為例[J].科學咨詢,2021(35):216.
[7]徐佳.新課改下的高中地理品質課堂構建[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21(2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