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根據中外合作辦學外語課程在思政內容、思政執行者、思政對象上的特殊性質,以課堂教學為出發點,構建了以課堂教學為核心,以教師言行、教學環境治理和第二課堂活動為輔助的中外合作辦學外語課程思政內涵框架,并據此框架提出了外語教學基礎階段學習共同體建設和用外語講述中國故事能力建設并行的育人理念。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課程思政;學習共同體建設;用外語講述中國故事
2020年,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課程思政帶來了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的重大變革。經過近40年的發展,中外合作辦學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外合作辦學大多采用“雙校園、雙階段”的培養模式,學生的部分學業在國外完成,他們的言行舉止在某種程度上會被認為代表著中國人。而學生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容易被隱性傳播的西方文化與價值觀所影響,導致政治意識薄弱甚至迷失自我。因此,中外合作辦學外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如何抓住“思想”和“語言”兩條主線,突出課程教學的價值引領,使“育人”與“育才”同向同行?筆者結合中外合作辦學的特殊性質,分析了中外合作辦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路徑。
一、中外合作辦學外語課程思政的特殊性
(一)思政內容的特殊性
中外合作辦學,特別是非英語類的中外合作辦學,學生要從基礎開始接受一門新的語言。基礎階段的學習內容涉及語音、打招呼、點餐、購物、問路等基本日常對話,筆者所在課程思政團隊的教師普遍反映,該階段進行外語課程思政難度較大。而對于中外合作辦學,特別是有??祈椖康闹型夂献鬓k學,基礎階段的語言學習在整個國內外語學習階段占據著非常大的比例。外語課程思政目標設定要基于文本且高于文本。在外語學習的基礎階段,如何基于原有語言素材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設定課程思政目標,做到通過語言教學幫助學生拓寬國際視野,更加深刻地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踐行文化自信,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讓世界了解中國?每一位中外合作辦學的一線外語教師都應對此進行積極的思索并付諸實踐。
(二)思政執行者的特殊性
外語課程思政的關鍵在于思政執行者——教師。由于中外合作辦學的特殊性,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師大都具有出國經歷或留學背景,甚至很多還是在國外取得相應文憑的海歸,其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識和素養良莠不齊。從外語教學角度來看,他們的語言基本功、目標國文化知識以及運用語言的能力都能夠勝任。而從外語教育角度來看,他們還需要做到“四有”,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這是中外合作辦學的一線外語教師任重而道遠的使命。
(三)思政對象的特殊性
課堂教學應始終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課程思政也應始終將學生放在第一位。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既有本科生,又有??粕?,生源質量參差不齊。他們往往學習習慣欠佳、集體意識較弱、自我意識較強,但綜合能力較強,樂于參加各類活動。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應充分考慮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特殊情況,找準“育人”的落腳點,注重學生多種素養的養成,讓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走出國門后,能夠很好地展現中國公民的風貌。
二、中外合作辦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
課堂教學是落實每門課程教學任務的重要渠道。筆者以課堂教學為出發點,將中外合作辦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理解為:基于中外合作辦學的特殊性質,以教師為主導、以課堂教學為核心,以教學生態環境的治理以及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為輔助,將立德樹人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為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和具備多種素養發揮積極作用(見圖1)。這一內涵包含以下四個要點。第一,中外合作辦學外語課程思政應始終圍繞中外合作辦學的特殊性質展開。在踐行中外合作辦學課程思政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思政內容、思政執行者以及思政對象的特殊性,這樣才能對癥下藥,事半功倍。第二,中外合作辦學外語課程思政的核心是課堂教學,它包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形成一個完整的思政閉環系統。教師基于教材內容,為每個單元設定適當的育人目標,根據育人目標選擇教學材料、設計教學活動、 開展教學評價,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做到全方位、多維度、多層次,全覆蓋,無死角、無盲點。第三,中外合作辦學外語課程思政以教師言行、教學環境治理和第二課堂活動為輔助。教師是外語課程思政的主導者,他們除了向學生傳授外語核心知識和技能之外,還應轉變教育理念、規范自身言行,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和理想信念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教學環境的治理和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要依據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性格特征,做好這兩項工作將會對中外合作辦學外語課程思政起到積極的輔助作用。第四,要正確把握中外合作辦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度。中外合作辦學外語課程雖然在學生整個課程體系中占比較大,但是它只是學生在學校學習的一門課程,不可能單靠這一門課程來完成立德樹人的全部任務。專業知識始終是實施課程思政的專業課程的主體,思政內容不能喧賓奪主,代替專業知識內容。但外語課程思政不可或缺,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讓學生理性地看待他國文化,更加堅定文化自信,更加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
三、中外合作辦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
筆者根據中外合作辦學的特殊性質、圍繞中外合作辦學外語課程思政內涵框架,對中外合作辦學外語課程思政的路徑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下面重點談論外語教學基礎階段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學習共同體建設與用外語講述中國故事能力建設并重。
外語教學基礎階段課程思政的“難”,在于基于教材內容擴展中國元素以及用外語講述中國故事。在這個維度上,基礎階段課程思政的確艱難。而“立德樹人”所包含的內容卻遠不止于此。“德”的根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德”的發展是世界優秀文化的傳承,文化交流、文明互鑒;“德”的關鍵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德樹人的“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只有情懷和格局并不能有效履行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職責。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該是三觀正確、具有某專業領域的知識與相關能力素養、有創造力的和諧的個體?;诖?,筆者認為外語教學基礎階段課程思政應做到學習共同體建設和用外語講述中國故事能力建設并重。
學習共同體強調合作、互動與溝通,學生在學習共同體內學會共享觀點、共享知識,學會履行自己的職責和義務,學會尊重他人的貢獻,在開誠布公地發表個人意見與深入交流過程中建立信任,達成共識。學生必須信守承諾,從而培養大局意識,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實現共同進步。在中外合作辦學外語教學中引導學生建立學習共同體,開展合作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溝通與協調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共同體意識,這與“立德樹人”的內涵和“全人教育”的需求高度契合,也很好地回應了外語教學基礎階段課程思政難度大的問題。
在外語教學基礎階段設計育人目標時,學習共同體建設和用外語講述中國故事能力建設雙線并行?!爸v述中國”只作為整個產出任務的一小部分,要求僅為表達、分享與中國相關的信息,鍛煉學生關注中國文化、運用所學知識規范表達中國故事“是什么”的基本能力。越是零基礎階段,該部分的占比越小。而學習共同體的建設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從第一節課開始便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設計共同體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建立學習共同體,為學生營造開放的學習環境。最后設計具有價值導向的測試題,在外語學習評價的過程中融入對學生溝通、協調能力以及用外語講述中國故事能力的測評。
比如,某外語入門教程第一單元的主題為“咖啡還是茶”;本單元知識目標是掌握與問候、自我介紹和飲料相關的詞匯;能力目標是能夠相互問候、自我介紹并介紹他人,能夠在咖啡館點餐并付款,能夠用外語數數并說出自己的電話號碼。教材文章是在咖啡館和新朋友聊天、點餐、付款的簡單對話,再加上數字0-10的學習以及電話號碼的練習。在這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為這個單元設定的育人目標為:初步建立學習共同體,培養學生進行中西方文化對比和交流的意識。在教學材料上,沒有添加任何教材之外的內容,生硬地添加思政內容只會使思政教育變成“蓋澆飯”。筆者就教材內容開展教學活動,只是在恰當的時機引導學生思考:中國人是怎么打招呼的、怎么介紹自己的?你更喜歡咖啡還是茶?在學習數字0-10時,帶領學生學習外語目標國用手勢數數的方式,并讓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生上臺表演自己家鄉用手勢數數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慢慢養成對比中外文化的習慣,在學習外語的同時關注中國文化。另外,在本單元學習的最后,筆者設計了一個項目式任務。將班上的20名學生分為4組,要求每組學生自由設定場景,將本單元學習的所有表達盡可能地串聯起來并在全班表演,并在云班課通過教師評分和組間互評的方式為每組的表現打分。開放性的任務設置給了學生很大的發揮空間,學生積極參與到場景設計的討論中,并且四組學生都很好地把本單元的重點表達,包括打招呼、自我介紹、詢問他人叫什么、從哪兒來、住哪兒、電話號碼是多少、咖啡館點餐、結賬等內容融入場景之中。比如,有一組學生設計了兩名已經認識的大一新生在教室里面互相打招呼,然后又結識了兩名新同學,他們之間相互自我介紹、詢問叫什么、從哪兒來、住哪兒等基本信息,最后相約一起去咖啡館喝東西的場景,場景轉換之間學生還自己加上了中文旁白。
需要強調的是,在進行學習共同體分組時,教師要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進行把控,不能完全按照學生意愿來分組。經過兩個學期的實踐磨合,筆者所授課班級的四個學習共同體已經能夠一起很好地完成合作學習任務,比如繪制思維導圖、進行主題匯報、設計口語演練場景等。學生在不斷地練習中學會了分享觀點、傾聽他人,鍛煉了溝通交流能力和思辨能力,為他們在后續外語學習階段說明中國故事“怎么樣”和“為什么”奠定了基礎。
四、結語
本文結合中外合作辦學的特殊性質,構建了中外合作辦學外語課程思政內涵框架。充分注重課堂教學對課程思政的核心作用,提出了在外語教學基礎階段學習共同體建設和用外語講述中國故事能力建設并行的育人理念。這項工作的開展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發揮集體智慧,逐個單元挖掘恰當的思政元素,設計適當的項目式任務,積累成功的教學案例。另外,教師言行、教學環境的治理以及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對中外合作辦學外語課程思政中的輔助作用不容忽視。筆者將繼續對此開展學術研究和教學實踐,力爭將中外合作辦學外語課程思政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湯術麗.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大學,2020(24):149-151.
[2]胡杰輝.外語課程思政視角下的教學設計研究[J].中國外語,2021(2):53-59.
[3]肖瓊,黃國文.關于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考[J].中國外語,2020(5):1,10-14.
[4] 吳衛芬,張亞珍,苗森.專業課程思政有效實施的思路與途徑[J].教育現代化,2020(43):193-196.
[5]文秋芳.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框架[J].中國外語,2021(2):47-52.
[6]羅良功.外語專業課程思政的本、質、量[J].中國外語,2021(2):60-64.
[7]劉正光,孫玉慧,李曦.外語課程思政的“德”與“術”[J].中國外語,2020(5):4-9.
[8]劉娜,楊士泰.立德樹人理念的歷史淵源與內涵[J].教育評論,2014(5):141-143.
作者簡介:湯術麗(1987-),女,四川成都人,重慶移通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信息化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1SKSZ079)、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程思政重點項目 “課程思政視域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外語類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060S)、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下的外語課堂文化自信培養策略研究” (項目編號:21346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