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苑沁
摘要:目的 探討人文護理在燒傷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8年~2019年30名燒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人性化護理模式,比較兩組治療依從性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治療依從性以及護理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采取人性化護理的形式,可以幫助患者擺脫心理陰影,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整體護理效果,使患者得到明確的護理,提高臨床有效性及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人文關懷;護理干預;護理效果;有效性
燒傷患者不僅遭受身體折磨,而且疼痛侵犯了患者的心理防御能力。外觀受損,皮膚潰瘍,這種直接的視覺傷害使患者難以接受事實,在護理期間很容易放棄。在臨床護理中,不僅要制定科學的安慰計劃幫助患者快速康復,在整個臨床護理工作過程中更要注重人文關懷[1],以患者的心理健康為重點,使患者充滿積極心態,能夠從心理和科學角度了解自己的處境,對護理充滿信心,提高治療依從性,從而增強護理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討人文護理在燒傷護理中的護理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019年30名燒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5例。對照組:男性7例,女性8例;年齡為22~65歲,平均年齡40歲。觀察組:男性5例,女性10例;年齡為21~62歲,平均年齡40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定期檢查患者的狀況,避免皮膚暴露和受風,防止皮膚感染,了解患者的痛苦和變化,并通過積極的溝通使患者了解自己的日常生活。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注重對患者的人文護理。通過溫和而隨意的交談了解患者的喜好,使患者感到舒適,告知患者可能出現的情況,指導患者局部燒傷護理,交流中保護患者的隱私。對于情緒容易波動的人,分步進行管理,與患者溝通,取得信任,告知患者隨著醫學美學的發展,燒傷后出現的畸形和疤痕并不影響生活。
飲食指導:飲食以清淡為主,禁食洋蔥、辣椒及其他辛辣食物等熱食,避免油炸食品;禁食發物,避免吸煙、飲酒和喝茶。注重病房環境布置,播放鼓舞人心的視頻,通過室內植物愉悅眼睛,減輕患者在護理過程中的緊張感[2]。
環境護理:為患者提供舒適而溫暖的治療環境,聽取患者意見,合理滿足患者需求安排病房,提供舒適的康復環境;對病房進行徹底消毒,確保病房干凈整潔,以便采取積極地心理干預措施。對于有恐懼和焦慮的人,鼓勵及指導患者的家庭成員,尤其是配偶,積極參與護理工作,提供家庭支持及社會支持,給予陪伴和鼓勵;對于抑郁和絕望的患者,除了加強健康教育外,介紹先進的整形手術技術和成功案例,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緒增強其信心,以便更好地進行護理和治療方面的合作。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醫務人員同時需要掌握好患者的翻身間隔時間,患者的翻身間隔時間一般不可超過兩小時,常規應用氣墊床以分散患者身體和支撐面之間的壓力作用,由醫務人員常規對患者進行皮膚護理,按要求及時更換床單和內衣墊等,保持患者衣物干燥,同時保持患者衣物的清潔和舒適。在對患者進行用藥時,醫務人員需采用無菌紗布進行覆蓋,膠布也需要進行有效固定再加用數層無菌紗布,覆蓋紗布的覆蓋大小,需要超過接觸藥膏紗布的大小,保持藥物粘牢。患者在接受換藥時,有接受過專業傷口培訓的醫務人員,給予其換藥操作,做好相應的數據記錄。在開展患者的護理時,減少壓力對患者皮膚產生的損傷是預防壓瘡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措施,如果家里有臥床休養的患者,護理的人要幫助患者勤翻身,避免某些部位時刻保持被壓迫的狀態,一般情況下來說,建議每兩個小時對患者翻身一次,可以將12小時分為6等份分別進行不同的體位選擇,注意在翻身時一定要將患者抬起,翻身到適當的體位后,才能夠將其放下,切勿靠拖拽的方式來幫助患者翻身,這是由于拖拽有可能會產生較大的摩擦力和剪切力,對于患者的皮膚反而會產生損傷。
出院指導:出院前創建個人檔案,通過每月的隨訪電話了解患者的傷口愈合,指導和糾正患者家庭護理中的錯誤,以改善康復階段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依從性和滿意度。根據患者用藥、自我關注、醫患溝通、情緒狀態和日常飲食鍛煉,評價依從性分為:優(100)、良(80)和差(60)。滿意度分為:十分滿意、較為滿意、不滿意,滿意度=(十分滿意+較為滿意)/總例數*100%[3]。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進行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在不同時間段的護理后依從度例數對比
觀察組在不同時間段的護理后依從度例數均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的滿意率對比
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燒傷對患者的身體產生嚴重損害,燒傷嚴重者還會破壞機體的免疫功能,引發感染和器官功能衰退的情況,并且在燒傷后影響機體的有效循環,導致出現胃黏膜充血以及糜爛的情況,臨床上被統稱為應激性潰瘍。嚴重燒傷在目前臨床上屬于創傷科的一種常見嚴重疾病,嚴重燒傷的情況極為危險,一旦發生后,患者的機體免疫功能會遭到破壞,引發患者出現感染和器官功能衰退的情況,并且在燒傷后患者的機體有效循環會受到影響,會影響患者的胃腸道血流量和正常的胃腸道功能,導致患者出現胃黏膜充血以及糜爛的情況。患者機體內部會出現高分解、高代謝的反應導致患者機體內體液以及蛋白質含量大量流失。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燒傷會對患者的機體內各項器官造成損傷,患者會出現感染的情況,所以需要給予患者針對性的治療。而患者出現的胃腸黏膜充血以及糜爛癥狀在臨床上這種癥狀被統稱為應激性潰瘍。傳統觀點認為,當患者的病情較為危重時,需要盡量減輕患者的腸道負擔,使患者在接受治療時腸道能夠得到充分的修養。當患者病情穩定后,醫務人員需要及時的給予患者腸內營養支持,但在臨床研究中發現傳統的治療方式會加快上皮細胞走向死亡的速度,對患者的胃腸道正常膨脹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引發患者出現腸源性高代謝以及多器官綜合紊亂的癥狀,臨床研究報道稱患者若長期處于饑餓狀態,則更加容易出現應激性潰瘍。因此,需要給予患者有效的治療支持和營養輔助治療,以保障患者的機體功能。在近年來的多起胃鏡檢查結果中發現,危重患者的應激因素主要發生在24小時內,尤其是在患者接受治療后12小時內,患者更加容易出現胃黏膜糜爛的情況,而在患者手術完成后的2~3天內,容易出現上消化道出血以及黑便的情況。研究人員需要給予患者良好的營養補充,使燒傷患者在治療完成后的短時間內快速恢復,通過這種方式則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高分解代謝,進而減輕患者的自我消耗,使患者的營養狀態得到改善。因此,在患者發生燒傷后,給予患者早期的腸內營養支持,對于改善患者的胃腸粘膜血液循環來說,有著種房患者菌群失調和應激性潰瘍的發生,進而改善患者的機體功能。患者機體內部會出現高分解、高代謝的反應,導致機體內體液以及蛋白質含量大量流失,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燒傷會對患者的機體內各項器官造成損傷,并且會出現感染的情況,所以需要給予患者針對性的治療。傳統觀點認為,當患者的病情較為危重時,需要盡量減輕患者的腸道負擔,使患者在接受治療時腸道能夠得到充分的修養。病情穩定后,需要及時給予患者腸內營養支持,但該方式會加快上皮細胞死亡的速度,對患者的胃腸道正常膨脹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引發患者出現腸源性高代謝以及多器官綜合紊亂的癥狀。有研究發現,若長期處于饑餓狀態,更容易出現應激性潰瘍。因此,在患者發生燒傷后,給予有效的支持治療和營養輔助治療,可以改善患者的機體功能。
燒傷對患者造成心理傷害,導致患者出現自卑、消極甚至無助感。人性化管理在護理過程中非常重要。根據患者情況提供積極指導,使患者忘記眼前的痛苦而仍具有生活感,促使積極的心態,充分配合護理。擁有一個積極的治療心態從根本上能解決大部分醫療問題,所以一定要對患者進行心理上的疏導,可以極大的避免了絕大多數患者的負面消極情緒化問題[4]。
心理健康護理服務是現代臨床醫療護理服務中的實際護理應用,是構成現代臨床護理服務模式的重要不可組成的一部分。在臨床護理治療過程中,運用現代醫學上的心理治療知識,以系統科學合理的治療方式,對照護患者心理進行精神心理和身體心理治療指導。通過心理啟發,說服和心理安慰等來激發護理患者積極的各種心理反應狀態,使其盡快適應自身心理情況,糾正患者身心不良狀況。而在對患者進行營養支持期間,需要合理選擇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的持續時間以及營養素,通過這種方式則能夠保障患者腸內營養支持的整體效果。在對嚴重燒傷患者進行治療時,需要針對患者的病情開展針對性的調整,通過這種方式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應激能力,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營養狀態,基于患者早期的腸道營養支持,有助于恢復患者粘膜上皮細胞的屏障功能,阻止細菌和內毒素進入患者的肝臟組織,避免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同時這種治療方案還能夠促進患者胃腸道激素的分泌,使患者的膽汁循環得到改善,避免膽汁再進入人體內,出現局部組織淤積的情況,使患者的機體功能快速恢復。為了保障患者的治療效果,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做出相應的治療方案調整選擇合適的方式,改善患者的機體功能,進而優化患者的康復質量。
綜上,針對燒傷患者采取人性化護理的形式,可以幫助患者擺脫心理陰影,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整體護理效果,使患者得到明確的護理,提高臨床有效性及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劉斌,許紅.燒傷護理中人文關懷的應用效果分析[J].當代臨床醫刊,2019,032(002):156-157.
[2] 朱艷華,黃雅茹,林倩.燒傷護理中人文關懷的應用效果研究[J].飲食保健,2018,005(011):164-165.
[3] 程雨.人文關懷護理在面部燒傷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及效果[J].醫學美學美容,2019,028(002):36-37.
[4] 郭霞,林秀如.原發性肝癌患者護理中人文關懷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外醫療,2018,037(011):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