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萍
摘 要:語文學科的學習是綜合性質的學習,在統編版的高中語文教材的選擇編排上,以國內外優秀的文學作品為主,選編的文學作品具有高度的藝術性、人文性,單一的講授教學課堂整體上枯燥乏味,學生掌握的內容多為基本語文知識,對文學作品中的情境缺乏深層理解,情感體會不深。發展人文教育和審美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新風向,本文從情境教學的內涵、情境教育的創設、情境教學的實施三個方面展開討論,以統編版必修上冊詩詞教學為例,探求其應用于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情境教學;高中語文;教學運用
高中的語文教育由于受到高考的應試教育壓力,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當中往往將教學關注點集中于知識性學習,對文學作品中體現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內容部分關注較弱。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育應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指向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教師應該重視運用情境教學法,為學生營造課堂氛圍,引導學生深度學習、深度參與,走進作品,感知作品,提升與作品之間的情感共鳴,以實現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綜合發展。
一、情境教學的內涵
情境教學就字面含義而言,是指利用各種因素為學生營造氛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情境因素,引導學生以第一視角認識并感知文學作品內容,實現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把握文章的脈絡,進而挖掘文章暗含的深層次價值觀,聯系自身,深入分析作品內容情感的基礎上提升自身的文學修養和思想修養水平[1]。
二、情境教學創設策略
(一)運用生活元素,呈現生活情境
知識內容的學習認知、知識體系的構建需要學生經驗的參與,特別是傳統文學作品這類時代較為久遠的作品內容,其社會背景、語言表達習慣等都與當今社會有了較大的不同,直接從詞性、含義角度展開分析,對學生而言較為困難,面對這類內容,教師要對作品內容進行細致分析,找到其與現代生活之間的聯系,從生活中選擇相關元素,引導學生從自身生活經歷出發,在生活化情境中降低古文學習難度,消除學生的學習恐懼心理[2]。
以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一課為例,這首詞意象豐富,用簡練的筆觸為讀者描繪出壯闊深沉的意境,講述了毛澤東對青春的看法。作者雖然是在近現代生活的,但體裁卻是遵照了古體詩詞的格式。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有意識地捕捉和收集一些學生學習、運動時的圖片讓學生觀看,并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正處于朝氣滿懷的青春時期,擁有著斑斕的夢想和無限的熱情,你們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到的知識談一談是如何看待青春的嗎?”讓學生在生活的場景中表達自身的想法。然后引出《沁園春·長沙》,再一起走進這首詞,感受一下偉人是如何認識并度過他的青年時期的,并讓學生思考青春該如何實現自我價值。
(二)利用音樂元素,營造情境氛圍
詩詞作品的出現都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作者當時心境的體現,每一篇文學作品的背后都隱藏著作者對社會、對人生的認知與感慨。音樂是直擊人們心靈的藝術表現手段,能夠給人帶來心靈上的沖擊,也能讓人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被代入到渲染的情緒氛圍中,為了更好地感知到文學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情感,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利用與作品內容風格相符的音樂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內容,讓學生能夠帶入作品情境中,強化學生的情緒感知[3]。
以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插秧歌》一課為例,古往今來文人們用他們的筆墨呈現文人眼中的勞動情境,但學生對田間勞動的場景是陌生的、空白的,對農耕時代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節奏也是不能深刻領會的。不管是范成大筆下“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的閑適,還是“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的悠閑,可以選擇一首旋律較為急切、節奏變化較大的樂曲,將其定為背景主旋律,再選擇一首整體旋律節奏較為接近并伴有雨聲的音樂,將其作為背景音樂開頭,教師將兩首音樂剪輯在一起,在學生誦讀時作為背景音樂播放,依據音樂的節奏進行誦讀,在聽覺氛圍的渲染下切身感知農民農忙時節的心理狀態。
(三)巧用道具元素,增強情感認知
詩詞作品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不同的場景、事件、意象等內容,作者要通過這些基本的內容構成元素,為學生在頭腦中描繪出生動的故事場景,并將自身的情緒情感隱藏在描繪的事件內容當中。為了提高學生對語文課堂教學知識學習的積極性,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利用文學作品中描繪的場景,從中抽象剝離出必備要素,利用多種教學資源,進行情境創設,讓學生能夠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并借助這些道具內容增強學生的內容分析、情緒感知能力[4]。
例如:在統編版的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的寫作任務中,要求學習寫有關青春的詩歌,對基礎較薄弱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個艱難的任務。所以在上完第1、2課的5首詩歌后,教師帶了50張書簽發給學生,舉行了互贈書簽的活動。要求每位學生寫一句青春寄語在書簽的背面,贈送給本班的好朋友,并解釋其含義。學生在書寫的過程中,有的會引用當前所學的內容,有的會引用以前的積累,有的改寫名句,如此再引導程度較好的學生創作詩歌。
再如:雪萊的《致云雀》,外國詩歌學生接觸機會不多,文化差異、時代差異都成為難點,教師可將文中的主要意象“云雀”抽離出來,與美術教師開展主題合作,美術教師帶領學生學習“云雀”的制作,并將美術課堂中制作的“云雀”作為語文課堂中的環境創設道具,給學生營造一種與云雀同行的感覺,結合語文教師利用多媒體等教學資源對云雀的介紹,讓學生在詩歌學習和誦讀中更加能夠感受到作者賦予云雀的含義,想要擺脫黑暗,迎向光明的愿望。
(四)妙用視頻資源,創設真實場景
詩詞作品中的很多內容都是抽象的,學生需要利用自身的抽象邏輯思維和想象思維對其內容展開想象,以在頭腦中形成動態畫面,但由于一部分學生的能力發展不足,某些文學作品抽象度較高,學生無法單純依靠自身能力構建畫面,實現對文學作品內容的深度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教育2.0計劃指導的提出都意味著中國的教育邁向了信息化時代,教師可以利用視頻、圖片等形式將學生理解較為困難的意象內容呈現出來,為學生提供表象支持,方便學生情感的進一步探究[5]。
以高中語文教材中曹操的《短歌行》一課為例,如何讓學生在一幅幅壯闊的畫面中感受到作者想要一統天下的遠大抱負,對人才的渴望呢?如何消除曹操是“曹賊”偏見呢?教師可以利用視頻的方式作為課堂的導入環節,將作者曹操生活的時代、曹操的生平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初步感受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千古悲音,體會“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張揚個性,感受曹操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再請學生自主閱讀詩歌內容,結合背景說一說你閱讀本首詩歌的感受如何?讓學生初步感受詩歌內容和情感,教師出示主要意境“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等圖片,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詩歌描繪的畫面,將自己帶入曹操的身份當中,體會曹操渴望招賢納才,實現建功立業的心情。
三、情境教學實施步驟
情境教學法并不局限教學中的某一個環節,只要教師能夠找到適合的教學切入點,就可以將其貫穿于語文教學過程的始終,本文以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課為例,對情境教學法在語文教學課堂中的實施展開敘述。
(一)多元導入,渲染氛圍
知人論世是詩歌學習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理解詩歌含義,感知詩歌情感的前提,高中語文教師要提前將本首詩歌的創作背景和作者陶淵明的生平經歷總結歸納出來,將其以微課視頻和對話問答的形式展現出來。如教師出示詩句“采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詢問學生這首詩句是誰所作?你都了解作者的哪些事情?引發學生對陶淵明的回憶,在課堂上形成積極參與課堂的情緒氛圍。課堂中,教師播放提前制作好的微課短視頻,讓學生對陶淵明有更加深刻、系統的認識,并掌握本首詩歌是陶淵明不與渾濁官場同流合污,毅然辭官歸田后所作,讓學生感受到陶淵明不肯屈服于世俗權力,堅守本心的高尚節操,引導學生猜測陶淵明詩歌中描寫的景象,可能抒發的情感,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當中[6]。
(二)誦讀文本,理解大意
在對詩歌和作者的背景有大概的了解之后,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詩歌的范讀音頻,或者播放適合的背景音樂,教師范讀,學生閉上眼睛在頭腦中想象畫面內容,將自己代入詩歌情境中,在節奏韻律的起伏變化中感受作者為讀者描繪的田園風光、作者詩歌中的情感變化。學生自主閱讀詩歌內容,依據自己的理解,結合教師的示范,采取多種形式誦讀文本,教師可以請學生站起來有感情誦讀詩歌內容,對學生的文本誦讀情況予以指導,并引入競爭機制,開展小組誦讀競賽、感知文本內容活動,引導學生在多樣誦讀中感知詩歌中的內容,從整體上理解作者脫離官場后的喜悅之情。
(三)捋順思路,進入情境
通過誦讀活動,學生已經從大體上粗略感知了作者的寫作順序與情感變化情況,教師要帶領學生對詩歌中的描寫層次進行分析,幫助學生能夠提前掌握該以何種心態進入不同情境當中。詩歌的題目是《歸園田居》,學生齊讀,教師提問“你認為在詩歌的題目中哪一個字或者詞更加重要呢”,學生可能會回答“歸”或“田”,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詩歌的整體結構。一二句“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指出年少時的情趣,三四句寫的是官場生活的感受,從第五句開始一直到倒數第三句都在描寫田園生活,最后兩句表達從官場而歸,幫助學生明確本首詩歌的題眼是“歸”,在學習和朗誦的過程中要圍繞“從何而歸?為何而歸”展開,捋順詩歌的整體脈絡,帶著問題進入情境當中探索答案,加強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和針對性。
(四)咀嚼文字,感知情境
詩歌用語的一大特點便是簡練、精確,為了讓學生對詩歌內容、情感的感知更加精準,教師要帶領學生分析詩歌中的重點內容,如詩歌第三句“落入塵網中”的“塵網”和倒數第二句的“久在樊籠里”的“樊籠”兩個詞,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詩歌的創作背景了解這兩個詞代表的是“官場”,進一步分析作者對官場的態度,引導學生感知“誤”字表達出的詩人對渾濁官場的厭惡和自己久居官場三十載的悔恨。利用詩句一二句,作者表述自己的本性,說明了自己“為何歸來”,并進一步用“羈鳥”的“戀”和“池魚”的“思”表現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眷戀和向往,這里要讓學生能夠想象到眷戀舊林的鳥兒、思念故淵的池魚無法實現自己歸去愿望的失落、苦悶,想要歸去的迫切。詩歌在后半部分運用了大量的筆墨來描繪在南野開荒歸田后的生活,通過“方宅”“草屋”“榆樹”“柳樹”“桃樹”“李樹”“炊煙”“狗吠”“雞鳴”等詞匯為讀者勾畫出一幅情感質樸的鄉村生活畫卷。通過對詩歌中重點字詞的梳理,讓學生對詩歌中的意象內容有更加深刻的認知,感知到更加生動的意境,以便進一步感知到作者不同情境中的復雜心情。
(五)代入情境,掌握情感
情感感知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情緒情感與作者情緒情感尋找共鳴的過程,要想對詩歌有深刻的解讀,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詩歌中的情境已經有很多的了解,教師要趁著學生還在情境之中,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情緒代入詩歌意境當中,以切身的感受來感知詩人的情感變化,例如:學習《歸園田居》時,就要把自己當作是陶淵明。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一個當陶淵明遇上曹操的穿越場景,一個積極入世,一個歸隱出世,當二者相遇會有什么樣的對話?誰能說服誰?一部分學生扮演陶淵明,一部分學生扮演曹操,展開辯論。在辯論中,掌握兩位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結束語
綜上所述,創設情境教學是幫助學生理解語文學習內容,感知作者思想情感,提升學生審美素養與文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新課改以來備受高中語文教師青睞的一種教學途徑。教師在運用情境教學法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時要巧妙運用生活元素、音樂元素、環境創設、信息技術、情境任務驅動等教學資源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還要注意情境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課堂各環節中的應用,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石會明.高中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的實踐研究[J].課外語文,2022(6):33-35.
[2]馬菁.情境教學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2021(41):73.
[3]李佳.論高中語文教學中文本情境的創設[J].中學語文,2021(33):63-66.
[4]張諾,隋倩倩.信息技術構建高中語文情境課堂的途徑[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21):143-144.
[5]翟篤鳳.身臨其境感胡同微風細雨化語文:胡同文化一課的情境教學[J].現代教學,2021(21):54-55.
[6]吳永清.如何利用情境開展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J].讀寫算,2021(29):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