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艷
摘要:幼兒教育階段是培養幼兒正確認知方式、行為習慣、道德標準以及樹立對世界自我認知的重要階段。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幼兒教育,尤其重視對幼兒的情趣培養。文章結合筆者多年的幼兒教育工作經驗,圍繞在幼兒教育中引入傳統文化教育,使幼兒在人生的初始階段接受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熏陶,針對傳統文化在情趣培養中的重要作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傳統文化;幼兒教育;情趣培養
在幼兒教育時期,教師應將激發幼兒愛家、愛國、愛勞動的情感,培養幼兒對事物正確的感知方式、行為習慣和道德標準以及審美價值觀,建立初步發現與感受美的情趣,作為幼兒教育的重要目標。《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幼兒教育在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的基礎上,要注意培養幼兒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正確認知,引導幼兒深刻領悟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從而為培養幼兒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下堅實基礎。
1 ? ?現階段幼兒情趣培養現狀
幼兒的情趣表現為其對待事物的認知方式、行為習慣、道德標準以及審美價值觀等,一切以幼兒主觀意愿為中心的行為模式都是幼兒情趣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教育階段是幼兒從家庭邁入學校的重要階段,家長不僅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同時也希望孩子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涯打下堅實基礎,這份期望直接影響著幼兒園的教學現狀。
目前,一些幼兒園在對幼兒的培養上往往把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作為教育重點,而忽視了對幼兒情趣意識的正確培養。當前在幼兒園的培養模式中,教師與家長習慣于以幼兒的快樂教育為中心,使得很多幼兒在家庭和幼兒園中都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對他人的尊重、對自然的敬畏,在對事物的認知方式與生活習慣方面存在較大問題,這不利于幼兒健康情趣的培養,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幼兒的健康成長。隨著以素質教育為教學目標的新式教育理念的提出,幼兒情趣培養的重要性更加凸顯,迫切需要幼兒教育階段的教學能夠改變現有的培養方式,進行教學觀念、培養理念與培養方式的變革,以實現對幼兒的科學培養。
2 ? ?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2.1傳統文化概述
我國是東方文明古國,是一個歷史文化極其悠久的民族,我國的傳統文化歷經了數千年的沉淀與傳承,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智慧與情感,也是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對歷史風貌、民族特質、道德觀念、認知自然的思想的總結與展現,是由長期的文明發展歷程演進、匯集而成的,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所在。從基本概念上看,我國的傳統文化屬性有著明顯的民族意識與民族符號,這是由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決定的。
首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形成有著悠久的歷史背景,內容豐富多彩,表現了中國悠久的民族傳統和向上的民族意識。其次,傳統文化在內容上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不僅表現形式多樣,比如,戲曲、曲藝、音樂、剪紙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而且在文化屬性上也不一而足,包括道德標準、禮儀構成、儒家思想等多種文化形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炎黃子孫的精神脊梁,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教育行業不容忽視的歷史使命。然而,縱觀我國目前的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卻不容樂觀,上至成年、下至幼兒,傳統文化在人們腦海中的印象越來越淡。這一點在幼兒教育中也有所體現,很多幼兒對傳統文化知識知之甚少,這也在無形中影響著幼兒的思想、行為和價值觀。就當今的幼兒教育來說,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對于幼兒情趣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讓幼兒從小就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培養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為此,在幼兒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進行幼兒情趣培養現已成為一大重要課題。
2.2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教育
對一個人的教育與發展來講,幼兒教育是重要而又特殊的。說它重要是因為這一階段的教育具有奠基作用,而它又特殊在這一時期幼兒的身心發展尚不完全。而作為我國民族根基的傳統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淀了豐富的教育資源與生活哲理,也是知識的重要載體。在以素質教育為目標的教育理念下,基于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等實際情況,讓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教育,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讓幼兒接受傳統文化教育,更有利于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培養健康的認知方式、行為習慣、道德標準以及審美價值觀。為此,幼兒教育的重點應著重于培養幼兒的學習情趣。教師可以進行引導性教學、生活性教學、開放性教學,讓幼兒對生活充滿好奇,以便進一步對幼兒進行健康生活習慣培養教育和情趣培養教育,以便在幼兒階段能夠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道德準則以及看待自然與事物的正確思維,而這恰恰是傳統文化的內涵所在。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教育,從內容方面來看,有著充分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3 ? ? 傳統文化與幼兒情趣培養
傳統文化是對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沉淀與精神傳承。幼兒情趣培養是對幼兒在思想認知、行為習慣以及對現代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過程,如何將傳統文化教育與現代教育有效結合起來,是傳統文化在幼兒情趣培養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基礎。
3.1傳統文化為幼兒情趣培養提供指導方向
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和記錄載體豐富多樣,其中各類富有傳統文化色彩的民族經典,如歌謠、傳奇故事、古詩詞、風土人情、民間游戲等,都富有趣味性和通俗性。對幼兒教育階段的情趣培養而言,結合通俗、有趣的傳統文化進行教育能夠更好地提升幼兒的認知能力,讓幼兒在充滿樂趣的教育中培養良好的認知方式、行為習慣、道德標準以及審美價值觀。
提高幼兒情趣培養質量,實現素質教育的著力點不外乎幼兒、教師、幼兒園三個層面。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幼兒教師通過生活場景將傳統文化引入教學中,在實踐中讓幼兒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內涵,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實際生活經驗產生共鳴,不僅可以更好地幫助幼兒理解傳統文化,提高幼兒對傳統文化的接受程度,還能為幼兒情趣培養提供指導方向。
3.2在感知傳統文化中進行幼兒情趣培養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覆蓋面廣泛,尤其是其對自然萬物的認知方式及哲學思想是其核心所在。通過現實生活與傳統文化的對比,提高幼兒對自然規律的理解與思考能力,能讓幼兒以一種生動有趣的方式感受自然的法則脈絡,能夠提高幼兒對抽象事物的具象思維能力。豐富有趣并富有生活哲理的傳統文化,通過生活場景性游戲的闡釋,不僅能夠讓幼兒充滿樂趣地參與其中,而且能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感知傳統文化,進行幼兒情趣培養,讓幼兒通過所見所感進一步感知傳統文化,從而有效培養幼兒良好的認知方式、健康的生活行為習慣、良好的道德標準及審美價值觀,進行全面的幼兒情趣培養。
3.3在生活中滲透傳統文化以加強幼兒情趣培養
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讓富有傳統文化色彩的詩詞典故、民俗活動、游戲等通過場景演繹出來,能使幼兒感知到傳統文化的內涵,這是借助擬態的方式進行再現,同時也是讓幼兒情趣教育回歸本質,即將幼兒情趣培養的成果應用到生活場景之中。能夠在實踐中提高幼兒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能力,加強幼兒的情趣培養。如在幼兒園的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游戲活動的時候可以選擇帶有傳統文化色彩的游戲,如民間體育游戲跳方格、丟手絹、木頭人等,從而讓幼兒產生對傳統游戲及其文化內涵的興趣,同時鍛煉幼兒的游戲技能,加強幼兒情趣培養。
4 ? ?傳統文化對幼兒情趣培養的作用
4.1以傳統文化為載體培養幼兒的審美意識與創新能力
想象力是推動幼兒發展的源泉,也是影響幼兒學習能力與學習意識的重要能力。對幼兒而言,豐富的想象力正是這個時期最寶貴的財富,也是其創造能力的根本體現。通過在幼兒教育中積極融入傳統文化內容培養幼兒的審美意識,不僅有利于幼兒的情趣培養,同時對提高幼兒的創新能力也起著重要作用。
在日常的幼兒教育過程中,幼兒教師可以搜集傳統文化中可以用于幼兒教學的元素,秉承以傳統文化為載體的教育觀念,將傳統文化引入學生的想象能力培養過程中,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想象空間。例如,以體現傳統文化的音樂作品為載體,借助具備優美音韻、美妙意境的音樂氛圍,如傳統的戲曲藝術、京劇、昆曲等來彰顯傳統藝術之美;如《青花瓷》《水調歌頭》等,將傳統藝術或文化融入現代音樂,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創新表現形式。教師可以在體驗音樂的同時,為幼兒呈現一幅幅富有色彩、充滿浪漫情懷的畫面,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在感受音韻、語言、情感的同時,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進而引導幼兒激發自己的創造力,描述自己的真實感受。
4.2以傳統文化為載體,啟蒙幼兒的道德觀念
幼兒的道德觀念與習慣的養成,與幼兒的身心發育、智力成長、情感表達方式和審美意識的形成都有著密切關系,是幼兒健康發展的核心。對幼兒情趣的培養不僅包括對幼兒審美情趣的培養,還包括對幼兒道德意識的啟蒙。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幼兒的個人意識與道德理解逐漸萌芽,使得幼兒園教育成為幼兒道德觀念形成的奠基階段。從實際情況來看,道德觀念的內容、形成時間與幼兒的教育環境息息相關。而通過引入傳統文化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成為新的教育方式。
在幼兒教育工作實踐中,我們發現引入傳統文化作為教育載體,對啟蒙幼兒的道德觀念有著極好的促進作用。幼兒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幼兒道德觀念可塑造的時期,對幼兒正確道德觀念的滲透也是非常容易的,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組織學生參與一些蘊含傳統文化中社交禮儀的扮演性游戲,使幼兒在游戲中感受傳統的道德觀念;也可以創設一些傳統的寓言故事情境,比如,再現《曹沖稱象》《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等故事,在潛移默化中使幼兒懂得什么是謙讓、勇敢;進而使幼兒養成關心幫助他人,規范自我行為的好習慣等,在潛移默化中做到了對幼兒情趣的進一步培養。
4.3以傳統文化為載體,培養幼兒正確的家庭觀念
幼兒的特殊性決定了在當前時期幼兒園與家長對幼兒的關愛程度,而這種理所當然式的養護觀念事實上是不利于幼兒健康成長的。對幼兒而言,教育的開始意味著成長道路的開端,不良的家庭環境并不利于對孩子正確家庭意識的培養,容易使孩子養成錯誤認識;更有甚者,使得幼兒從小習慣于父母的溺愛,缺乏感恩的心,不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
以傳統文化為教育載體,可以讓傳統的教育理念成為培養幼兒家庭觀念的主體,例如,選取有關家庭禮儀、人與人之間相處方式的歷史故事、人物傳記,為幼兒傳授傳統文化內涵中的思想精粹和傳統美德;《弟子規》《三字經》等文化經典更能讓幼兒懂得禮貌待人,明辨善惡,讓幼兒認真感受與父母長輩、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處方式,在潛移默化中改善幼兒的家庭觀念,對幼兒生活習慣、傳統美德的養成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4.4以傳統文化為載體,保證幼兒情趣培養過程中身心健康發展
幼兒情趣的培養過程是幼兒精神發育的過程。如果說身體的發育是幼兒成長的表征,那么道德情感的認知則是幼兒精神成長的關鍵。以傳統文化為載體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是知識方面的延伸,而且可以直接影響幼兒各方面能力的培養進度和發展方向。例如,幼兒在對傳統文化中語言結構、表達方式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感知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快速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幼兒對于書法、詩詞的奇妙感受更能激發幼兒的審美意識,提高幼兒的創造能力。傳統文化在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方面起著關鍵作用。
5 ? ?結語
綜上所述,將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教育以進行幼兒情趣培養,符合以素質教育為目標的新教育理念,對幼兒情趣培養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教育能夠更好地改變現階段幼兒教育中情趣培養的現狀,將傳統文化與幼兒情趣培養有效融合起來,以傳統文化為載體,培養幼兒的審美意識與創新能力,陶冶幼兒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教育能夠在幼兒的心靈深處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保證幼兒情趣培養過程中的身心健康發展,最終實現培養幼兒健康的認知方式、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和道德標準以及健康的審美價值觀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高承玲.淺議中國傳統文化于幼兒教育的重要性[J].家長,2021(24):85-86.
[2]王田,李昌菊.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對兒童藝術教育創新的意義[J].美術向導,2012(03):60-61.
[3]徐明聰.陶行知普及教育思想[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
[4]楊曉萍,李靜.學前教育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李劍英. 培養幼兒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47):193.
基金項目:
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陶研專項課題“基于浸潤式生活教育的幼兒園傳統文化啟蒙研究”(XZ2021041 )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