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多元識讀教學法在外語教學領域的地位日益突出。本文旨在探討多元讀寫教學法在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中的應用并總結教學策略。本文首先對多元識讀理論和多模態話語進行了闡述,其次以實景實踐、明確指導、批評框定和轉化實踐四種教學模式為基礎探討了多元識讀理論在讀后續寫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總結教學策略并進行反思。
關鍵詞:多元識讀理論;高中英語;讀后續寫
一、引言
在高中英語課堂中,閱讀與寫作是學生進行英語輸入與輸出的主要方式。然而,英語的閱讀與寫作教學總是割裂開來,學生的寫作能力普遍不如閱讀能力高,二者無法達到平衡,學生的語言產出能力難以提升。讀后續寫則將閱讀與寫作融為一體,通過續寫可以使學生較弱的產出能力在與理解能力的互動、協同過程中不斷提高。讀后續寫題型的教學耗時長,互動性偏弱,學生學習熱情匱乏,促學作用無法體現。因此,對讀后續寫教學策略進行研究十分必要。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嘗試將多元讀寫理論應用于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通過舉例分析,提出可行的讀后續寫教學策略,并討論其對讀后續寫教學的啟示與反思。
二、多元識讀理論與多模態話語
(一)多元識讀理論
1994年,新倫敦小組首次提出多元識讀理論,并于1996年發表《多元讀寫教學法:設計社會未來》,提出“設計學習”這一概念。設計學習包括已有設計、設計過程和再設計。已有設計是指已有的設計資源,如在設計過程中已經歷的語言和話語等;設計過程是指在意義生成過程中利用已有資源所做的工作;再設計是指通過設計過程再生的和轉換的資源。此外,新倫敦小組明確了多元識讀教學法所包含的四種教學模式:實景實踐、明確指導、批評框定和轉化實踐。在此基礎上,Kalantzis 與Cope提出與其相對應的四種教學設計:親身體驗、概念命名、批評分析和實踐應用。多元識讀理論框架內部關系如圖1所示。
根據多元識讀理論框架進行教學,學生將成為學習的中心,其語用能力、批判能力以及多元識讀能力均會得到有效提升。新倫敦小組成員Kalantzis 與 Cope提出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學習對于多元讀寫能力培養也至關重要。同時,多模態話語貫穿于多元識讀教學的始終。
(二)多模態話語
多模態話語指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象。Halliday認為,除語言以外的其他符號系統,如色彩、動作等也產生意義,多模態話語分析便依據于此。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多模態并不等同于多媒體,媒體是模態的物質基礎。模態是可對比和對立的符號系統,媒體是符號分布的物質手段。如人用來感受客觀世界的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是多種模式,但眼、耳、 手、鼻則是媒體,模式是用某種媒體表達信息的方式,而媒體是信息表達的物理工具。除此之外,需要明確如何鑒別在教學中是否運用了多模態。模態是人類通過感官(如視覺、聽覺等)跟外部環境(如人、機器、物件等)之間的互動方式,單個感官的互動叫單模態,兩個的叫雙模態,三個或以上的叫多模態。例如,在教學中運用音頻去調動學生的聽覺模態,音頻是媒體,聽覺是單一模態;播放帶有畫面、音頻、文字的視頻,調動的則是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兩種模態,這叫作雙模態,其中視頻是媒體;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按照教師要求觀看體育類英語視頻,看到排球(volleyball)便起立舉起自己的排球重復英文發音,便調動了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模態。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是以某一或兩個模態為主,以其他的模態作為輔助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三、多元識讀理論在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中的應用
本次教學設計選擇的讀后續寫文本是法國作家安托萬·德·圣·埃克蘇佩里的短篇小說《小王子》。選擇這部作品的原因如下:1.通過統計高考試卷中的讀后續寫題,發現讀后續寫題均以故事類為主,從而確定小說題材;2.高中學生的英語詞匯量有限,《小王子》屬于兒童文學讀物,詞匯難度處于國內高中生的最近發展區內;3.不僅能通過閱讀《小王子》拓展學生知識廣度,還能通過多輪續寫或是改寫實現學生情感價值目標。
在理論依據方面,本文以多元識讀理論的四種教學模式(實景實踐、明確指導、批評框定和轉化實踐)和相對應的四種教學設計(親身體驗、概念命名、批評性分析和實踐應用)關系為理論框架,結合小組教學和多模態教學進行課程設計,探討如何將多元識讀理論應用于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實踐。
(一)實景實踐——親身體驗
在課前,教師鼓勵學生們通過搜索相關視頻、圖片、文字等了解《小王子》,在課上將《小王子》第一章與第二章的文本發送給學生,帶領學生一起閱讀,在學生對文本中出現的重點詞匯與句式有所了解之后,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對第二章進行二次創作,并通過角色扮演(包括旁白、小王子、飛行員)的形式向大家進行展示。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對閱讀素材進行了身臨其境般的體驗,加深了學生對閱讀素材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續寫熱情,從而為后續教學做好鋪墊。
在教師進行有效反饋之后,教師在PPT上呈現續寫任務,即《小王子》第三章節選內容,任務如圖二所示。
(二)明確指導——概念命名
在此階段,教師引導學生以閱讀圈的形式按照記敘文的六要素進行語篇分析,并在PPT上呈現文本,引導學生先找出描繪飛行員和小王子外貌特征、人物性格和情感態度的詞匯和句子并用不同顏色進行區分,再找出表示時間、地點、轉折、順承等連接語篇的詞匯并放大字體或加粗、傾斜、下劃線等以便學生進行區分。這個過程就是概念化過程。在此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并對詞匯、句型,尤其是語篇分析進行梳理和講解。這個過程為理論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實際語境進行語篇構建,學生明晰文本主題后,在記敘文六要素構成的語篇框架內,結合自己的想象運用合適的語言進行創作,明確續寫框架。
(三)批評框定——批評性分析
在此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探討第二章中對于小王子的外貌是如何進行刻畫的,對話又是怎樣安排的。隨后進行一輪續寫,用時20分鐘。續寫結束,鼓勵小組成員從不同的維度對彼此的續寫進行討論,討論誰的續寫更有吸引力、更耐人回味以及其達成這種效果的原因,并討論細節描寫應采用什么樣的語言組織和邏輯安排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等。經過討論后,教師將《小王子》第三章完整版發放給學生,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續寫與原文進行對比,除了注意預測的大方向是否一致外,還要注意語言的表達、句式的安排和人物的刻畫等,從多角度分析原文的優勢以及自己的不足。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小組討論與分析,學生不僅能提高其分析能力,還能形成批判性思維,增強創新能力,對于之后再次進行讀后續寫影響較大。
(四)轉化實踐——實踐應用
轉化實踐環節是語言輸出過程,是學生將從前三個環節所學到的知識通過實踐進行反思和再次創造的過程,學生通過反復實踐和意義創造得到真正提升,是整體教學設計中的關鍵環節。在讀后續寫題型中,轉化實踐體現在續寫這個環節,即在閱讀所給片段后,根據教師所講知識點進行創造性輸出。需要指出的是,讀后續寫只有通過不斷實踐才能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多元讀寫能力的形成,而當下讀后續寫通常只基于材料讀前續寫一次,相比之下,兩輪甚至多輪續寫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與閱讀素材之間的互動性,從而改善單輪續寫的低效性,尤其是通過多輪續寫,可以避免學生續寫故事情節時發生偏離正軌的情況,引導學生通過借鑒優秀作品的表達,提升其自身寫作的邏輯性及其敘事能力,以發揮讀后續寫題型的促學功效。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進行第三章的一輪續寫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根據第四章的節選內容進行第二輪續寫,若時間充分,可以利用連續的幾節課或幾天繼續進行三四輪續寫,進行多次轉化實踐,使學生實現有效輸出,使學生的續寫能力有質的提升。
四、啟示與討論
通過以《小王子》為例進行教學設計,筆者發現將多元識讀理論與一些教學方法相結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高中生的學習熱情,將其應用于讀后續寫題型訓練則能夠增強學生與閱讀素材的互動性,增強其促學效應。因此,本文針對讀后續寫題型給出以下建議:
(一)創設積極情境,激發讀后續寫熱情
多元讀寫理論重視創造真實且積極的情境氛圍,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讀后續寫的教學向來枯燥乏味,也很難像閱讀類題型容易開展互動式教學。但在進行讀后續寫前,如本文示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多媒體搜索相關材料或進行頭腦風暴調動多模態,利用多媒體組織開展各式活動,為學生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對讀后續寫材料產生濃厚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此外,小組活動貫穿各個教學環節也有助于學生進行頭腦風暴,沉迷于讀后續寫的探討。
(二)進行明確指導,規范讀后續寫語用
多元讀寫理論所提倡的明確指導并不是學生機械地學習和操練,而是教師指導學生如何在真實的語境中運用這些規則和意義。正如本文所舉例子,教師先引導學生對詞匯等進行歸類,再進行知識點講解,同時注意在進行明確指導時多模態的使用,可促進學生創造性地進行建構。因此,在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以知識框架為基礎,用規范的語言、合適的風格對閱讀篇章進行續寫,并通過不斷練習,使語言規范性入腦入心。
(三)鼓勵小組討論,增強讀后續寫互動
通過小組討論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多元讀寫理論中批評框定環節的功能且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學生對閱讀素材以及已經續寫完成的文章一起進行分析時,其綜合語用能力以及多元讀寫能力均得到培養與發展,并且,這還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性思維。因此,在讀后續寫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增強閱讀和續寫的互動性以及學生在課堂的互動性。
(四)實施多輪續寫,強化讀后續寫能力
目前,大部分學生對于讀后續寫題型并不熟練,有些學生則是斷斷續續地進行練習,所以其讀后續寫能力沒有得到明顯提升。這是因為讀后續寫本身涉及閱讀和寫作兩個環節,而這兩個環節難度大、耗時長,單輪續寫無法達到促學作用,因此,結合多模態,通過小組學習集中進行多輪續寫至關重要。在最初學習讀后續寫時,教師應該進行集中練習,挑選合適的時間進行高頻率練習,從而增強學生在讀后續寫時的協同性、互動性,增強學生對讀后續寫的熟練度,提高學生自信心。
五、結語
讀后續寫題型順應了英語教學重視語言學習的互動式體驗,提倡學中用、用中學這一特征,深入挖掘讀后續寫題型的用途,對英語教學和學習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多元識讀理論順應信息化時代發展潮流,以學生為中心,通過設計學習和調動學生多種模態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教學質量,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有其自身優勢。本文以多元識讀理論為基礎淺談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策略,希望有一定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胡壯麟.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1):1-10.
[2]Kalantzis M, Cope B. Literacie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3]王初明.讀后續寫何以有效促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5):753-762,801.
[4]王初明.讀后續寫——提高外語學習效率的一種有效方法[J].外語界,2012(5):2-7.
[5]閆旭東.多元讀寫模式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9(18):104-106.
[6]張德祿.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中國外語,2009(1):24-30.
[7]張德祿,劉睿.外語多元讀寫能力培養教學設計研究——以學生口頭報告設計為例[J].中國外語,2014(3):45-52.
作者簡介:許心慧,哈爾濱師范大學西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