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維
摘 要:新課標出臺4年多時間以來,全國各地圍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展開了一系列探索實踐活動。上海教科院與浙江教科院率先在兩地聯合啟動了項目化學習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并取得了斐然的成績。通過研習和判斷,筆者所在學校已具備進行項目化研究的硬件和軟件設施。在語文學科進行項目化學習實踐,不僅將進一步為項目化學習研究提供新的觀測平臺,還將有助于實現學生思維由低階向高階的顯著提升。
關鍵詞:高階思維;語文項目化;實踐探索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蘇南鄉鎮高中,這里毗鄰美麗的西太湖和長蕩湖,歷史底蘊深厚,人文薈萃,是現代戲劇家阿甲、當代文學家陸濤聲父子的故鄉。在尊師重教的氛圍下,學校始終在尋找新的突破。近10年來,學校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上進行了持續的探索。課堂教學改革緊跟潮流,先后經歷了“自主、合作、探究課堂”“生態課題”和“互動高效課堂”三個發展過程。在新課程改革浪潮中,如何讓學生的思維向更高階的方向發展成了學校各項課題研究的首要任務[1]。上海學習素養課程研究所夏雪梅博士的《項目化學習的實施:學習素養視角下的中國建構》一書讓在改革之路上迷惘的語文教師看到了希望。“指向高階思維的語文項目化實踐探索”這一課題應運而生。
一、課題的核心概念
1.高階思維
高階思維源于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布盧姆按照認知的復雜程度,將思維過程具體化為六個教學目標,由低到高包括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其中記憶、理解、應用通常被稱為低階思維,分析、評價和創造被稱為高階思維。
語文高階思維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形成的反思、提問、求解、批判、決策、創造等思維。
2.語文項目化學習
項目化學習(PBL)又稱“基于項目的學習”。美國巴克教育研究所這樣界定項目化學習:學生在一段時間內通過研究并應對一個真實的、有吸引力的問題、課題或挑戰,從而掌握有關的知識和技能。
語文項目化學習是指在語文教學中,以學生活動為中心、以真實情境為前提、以挑戰性任務為驅動、以持續性探究為路徑、以展示性成果為導向的學習方式。項目化學習的優點: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對真實的、復雜的、跨學科的問題進行探究,探索解決方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高階思維和綜合素養。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要想適應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就要改變以積累知識為主要特點的傳統模式下的學習方式,轉為以培養綜合型人才為目標的學習方式,使其能在日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可以更好地擁有掌握信息、分析問題、解決事情等的相關實力。在這個過程中,高階思維能力也會獲得相應的發展,并且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提高[2]。項目化學習是指以提高學生能力和素養為目標的、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跨學科的學習活動,與語文教學有效融合,不單單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推動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提高。
二、項目化學習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內研究
項目化學習在國內研究的主陣地在上海。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研究室主任、上海學習素養課程研究所所長夏雪梅進行了“十三五”規劃國家一般課題“項目化學習的中國建構與質量評估研究”,并擔任主編,撰寫出版了項目化學習的中國建構系列叢書。該系列叢書對項目化學習實施的“最佳結構”、學校和教師層級項目化學習實施的切入點和路徑均進行了實踐探索。浙江省教育廳聯合浙江大學和基礎教育學校實施研究并出版了《重新定義學習:項目化學習15例》。提供了基于學校場域的課程結構性的變革,有持續迭代的活動、學科、跨學科項目的經典案例。
(二)國外研究
項目化學習理論于1897年提出。北歐、北美新型學校如summit public school、khan lab school在課堂實行。這些學校希望借此培養學生深度學習的技能和批判性思維的技巧。第二屆LIFE峰會上High Tech High教育領導力學院院長Laura Mcbain做了《如何將項目化學習落到實處》的報告,報告指出了項目化起點六要素:學術嚴謹、真實相關、應用學習、積極探索、師生參與和評價練習。高階思維和項目化學習在國內外都受到了重視,相關的研究以理論居多,具體的實施路徑還在不斷地探索中。目前,項目化學習正被一部分研究者實踐著,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而通過項目化學習來提升語文高階思維的實踐探索在研究上還是個空白區域。
三、課題研究背景的可行性
首先,從研究現狀可知當下對高階思維和項目化學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和評價兩方面,并且將項目化學習作為語文高階思維培養手段的研究還是個空白。本課題的順利實施不僅將彌補這一空缺,還將提供真實可靠的實踐探索案例,為日后的研究者提供可信的素材。
其次,本課題高度契合2017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發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維品質”的語文課程性質,“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探求解決問題和語言表達的創新路徑”基本理念,“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發展,促進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的核心素養,均要求語文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
(一)本課題有力助推高中生思維品質的提升
項目化學習的特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指向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結合;第二,指向核心知識的再建構和思維的遷移;第三,指向真實而有挑戰性的問題;第四,有持續的探究與實踐;第五,有凝結核心知識的指向驅動性問題解決的公開成果。在整個項目化學習過程中,學生以協作的方式進行真實的實踐活動和多維的思維碰撞,在不斷地反思、質疑、討論、探索、合作、解決問題中實現獨立思辨、創造等思維品質的提升[3]。
(二)本課題激活高中生潛在的語文學習的動力
在項目化學習中,單純的學科概念傳授被生活中有趣的話題驅動所取代。學生帶著共同的志趣,通過完成項目的任務而相互交流、協作、互補,完成思維的碰撞和成果的表述。整個學習過程呈現出開放、主觀的特點,在不斷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同時,更持續激發著每一個學習者生命的潛力和活力。
因此,本課題試圖探究高中語文教學中項目化學習助推高階思維的具體有效、真實可操作性強的實施路徑,對項目化學習中具體培養哪些高階思維,如何觀察、評定、促進高階思維的培養等關鍵性問題,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實踐意義。
(三)本課題轉變教學方式,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項目學習實際上是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通過長期的學習和教導來幫助學生執行和完成所參與的長期任務的過程中,對所涉及的知識和能力進行學習和培養的一種學習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一特點,也正是現在新的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地方。這也就說明,教師要及時地進行角色的轉換,不單單是要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同樣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轉變自身的教學方式。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幫助學生提高自主思考、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樣也能夠提高課堂的質量和水平。
(四)本課題培養高中生綜合能力,使學生提高語文的素養
開展和項目結合的相關學習活動,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學生能在參與中提高自身的能力。與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同,項目的學習不單單是要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要學生親自去參加相應的實踐活動,在參加的過程中能夠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實踐,同時對收集信息、分析問題、解決事情等能力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與傳統模式下的學習方式不同,這種方式更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例如:在學習“韓愈與陽山”時,由于涉及的內容較多,因此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也會遇到相應的難題。要想提高收集到的資料的利用率,對學生整理和歸納信息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推動學生思維方式以及實力技能的發展,最后鼓勵學生將研究的成果通過多樣的方式來呈現,為學生創造力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使得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喜好來設計出具有特色的作品[4]。綜上所述,學生通過參加這種基于項目的學習活動,能夠感受社會和生活中的內容和問題,掌握許多與“韓愈和陽山”相關聯的資料和信息,加深與他人的溝通和交流,對韓愈文化,學生也會用批判性思維來進行自我理解和自我感慨,在這個過程中,不單單會拓展學生的知識層面,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同時也會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以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以及生活的熱愛。
四、課題研究內容的可行性
(一)高中生高階思維現狀的調查分析
本課題組將有2位成員負責本校高中生高階思維能力的調查分析。具體方法為:課題組討論確定問卷的對象及數量、問卷內容的制訂、問卷科學性的評估、問卷收集及分析。本次調查為抽樣調查,調查數量與年級成正比例關系。問卷形式由選擇題和問答題的方式呈現,問卷內容全部指向學生思維能力。
(二)高中生高階思維培養目標的研究
通過問卷調查明確三個年級學生的思維等級后,有針對性地制訂學生長期和短期思維能力發展規劃圖。在明確具體的思維培養目標后,課題組將把短期思維能力發展目標融入日常教學中,并將其作為衡量組員研究有效性的重要參考。
(三)項目化學習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的文獻研究
本課題組共有12位成員組成,年齡在28—45歲,其中研究生學歷占70%,梯隊教師占30%。課題組具有較強的學習欲望和改革激情。按計劃,課題組將每月舉行一次課題相關內容的講座,每2周進行一次文獻研究分享會。同時訂閱相關理論書籍,定期集中閱讀。
(四)高中語文教學中,項目化學習驅動問題的研究
驅動性問題的設計將直接影響項目化學習的實踐過程和結果。依托我校現有的研究性學習資料庫,對貼合真實情境、能激發學生探索興趣的研究性問題進行梳理和歸類,結合學科性質、學科特點和學生心理動機進行多方位的研究。同時著重對項目化學習驅動問題具有挑戰性這一特征進行深入的研究,力求既能確保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學習并解決問題,又能激發學生進行交流、反思和創新性思考等能力的培養。什么樣的問題是具有驅動性的問題?如何設計既有驅動性又有學科價值的問題?如何在真實的情境中設計具有挑戰性的驅動性問題?以上問題將成為課題小分隊研究的重點。
五、研究目標與方向
(一)通過研究,進一步深化對項目化學習和高階思維內涵的認識和理解,獲得具體而行之有效的實踐經驗。
通過梳理項目化學習的相關研究成果,了解到項目化學習的特征正在逐漸清晰,學習的模式在一些學科已經初步形成。然而“項目化學習在高中語文學科運用中的難點不在于一般性的程序,而是如何基于文本內容和素養目標來生成項目學習的要素”。就語文學習而言,如何將語文學科核心概念巧妙地融入真實情境中,并以真實和動態化的方式呈現,如何在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分層制訂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目標和計劃都將建立在對理論更深的理解上。
(二)通過研究,改善目前語文教學固態化的現狀,通過項目化學習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在我國,較早將項目學習與語文教學改革聯系的是蔡可教授,他認為:“項目學習與我國語文課改有很強的適切性。在語文課程目標、學習內容、教學實施等方面,項目學習對改革傳統的語文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現階段,對多數教師來說,項目學習還只是課堂導入的一個“由頭”,或者是為學生研究性學習提供一個開題報告。《項目學習教師指南——21世紀的中學教學法》提到“項目學習是從現實社會或實際生活中出發,讓學生通過調查、觀察、探究、交流、展示、分享等方式,在一定的時間內解決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問題,從而習得知識、獲得技能、形成素養的學習方式”[5]。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在很多單元中都體現了“群文閱讀”的思想,這就需要教師打破碎片化的教學、學生改變被動化的接受。通過項目化學習,讓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對真實的、復雜的、跨學科的問題進行探究,探索解決方案。
結束語
在過去的2年中,筆者學校語文學科舉行了“走進《雷雨》”戲劇周、“我品唐宋風流”系列活動。活動呈現了一些問題:受限于教師的活動設計,學生的創新能力并沒有被完全激發;受限于分工的隨意,學生的團隊合力無法得到最大化展現;受限于經驗認知,學生的理解缺少思辨色彩;受限于理論支撐,教師無法對活動進行有效評價。針對以上問題,可以通過對語文項目化學習實施方式與策略的研究,充分提升學生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探究與問題解決等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泓.群文閱讀視域下的高階思維培育[J].福建教育,2021(28):27-29.
[2]管仲英.新課改下高中語文閱讀深度學習和高階思維培養研究[J].課外語文,2021(15):103-104.
[3]蔡可.基于“學習任務群”的語文教學設計[J].語文學習,2018(1):17-22.
[4]夏靜芳.語文學科項目學習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2020(12):13-15.
[5]任海林.運用項目化學習,實施統編高中語文教材[J].語文教學通訊,2021(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