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宗璞
摘要:新《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對高中學生進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史料實證”是高中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是史事理解、解釋與評價的重要基礎。因此,培養高中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非常重要。本文就“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進行初步探析。
關鍵詞:高中歷史?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途徑探析
史料對歷史學科來說是第一位的、至關重要。“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如何甄別、選擇和使用各種史料,在史料中發現有效的信息和線索,通過思考探究來判斷史料是否可以作為實證的證據;教會學生運用相關史料形成自己的結論或生成新的觀點,多角度的去解讀歷史,構建自己看待歷史的視野,逐步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由證來”的證據意識。在實踐中,我們通過以下三個途徑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
一、利用史料,再現歷史事實,培養“論從史出、史由證來”的證據意識
梁啟超指出:“史料為史之組織細胞,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之可言。” [1]教材中敘述的歷史結論,就是教材編寫者根據相關史料進行實證的產物。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往往也需要補充史料,以幫助學生準確掌握歷史上的基本史實。例如學習“西周分封制”,我采用了下面三則史料進行史料實證。
材料一: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左傳》
材料二: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記》。
材料三: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孟子》
學生可以從材料一中獲取西周實施分封制的目的,從材料二知道分封制下那些人可以被分封,從材料三認識到分封制中天子與諸侯的相互關系,然后綜合與歸納這些有效信息,就可以把西周分封制的真面貌勾勒出來了,這樣教學效果一定比教材文本敘述更有說服力,同時培養了學生“論從史出、史由證來”的意識。
二、教會甄別史料,培養“孤證不立”意識
史料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后者是指經過后人運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一般文中所稱史料,主要是指第一手史料。史料的類型很多,有文字史料、圖像史料、實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等等。對史料進行甄別,是實證素養的基本要求。
材料四:(司馬光說)介甫素剛直,每議事于人主前,或與朋友爭辯于私室,不少降辭氣,視斧鉞鼎鑊無如也。及賓客僚屬謁見論事,則唯希意迎合曲從如流者,親而禮之;或所見小異, 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輒弗色然加怒,或垢罵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安石行文甚高, 處侍從獻納之職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捐狹少容。——《宋史·孫固傳》。
要向學生指出,材料四是一手的文獻史料,有著很高的史料價值,司馬光認為王安石固執己見,聽不得不同的意見。但司馬光與王安石政見相左,他的評價可能帶有個人主觀傾向。特別指出任何評價者都會受社會時代環境、興趣愛好、個人經歷、看問題角度和利害關系等影響,沒有絕對客觀的人,尤其是文字和語音材料。這是解讀史料必須注意的問題。為了避免這些,史學界采取 “孤證不立”的原則,即必須與其他可信史料進行佐證。
材料五: 朱熹嘗論安石“以文章節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濟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為,庶幾復見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於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宋史·王安石傳》
不難看出,在材料五中,朱熹認為存在王安石用人不當、性格固執等缺點,也驗證了司馬光的分析。朱熹是著名理學家,治學嚴謹,與王安石相距百年,沒有利益沖突,因此比較可信。這樣我們可以基本確定王安石的性格確實比較偏執的結論。通過這種類似的訓練,培養了學生對史料進行分析判斷的能力,即甄別史料;有利于學生養成“孤證不立”意識。
三、運用相關史料形成自己的結論或生成新觀點的能力
材料解析題是高考的主要題型之一,因此培養學生運用給出的史料形成自己的結論或生成新的觀點的能力非常重要。以“評價青苗法”為例。
材料六: 今出錢貨民而斂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為功,一切抑配。恐其逋負,必令貧富相保,貧者無可償,則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責使代償數家之負。春算秋計,展轉日滋,貧者既盡,富者亦貧。———《宋史·司馬光傳》
材料七: (青苗法實施過程)中有司又約中熟為介,令民償必以錢,則所定之價,又必逾于市價,而民之償息,且十加五六, 則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趙翼《廿二史札記》
學生通過對以上史料進行研讀可以得出,材料六,司馬光認為青苗法以富人擔保的手段強制百姓借貸,使變法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材料七,趙翼認為變法措施在執行過程中被扭曲,違背了變法的初衷,一些官吏利用青苗隨意增加利息盤剝百姓,加重了百姓負擔。類似練習主要通過課堂講解,課后習題,以及測驗等方式不斷進行,對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效果顯著。
探索培養高中生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途徑很多,任重道遠,以上是筆者的一些感悟,管中窺豹,有待于學界同人做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