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婷
摘要: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如何利用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升學習的有效性就成為眾多一線教師關注的話題。美術是小學教學中的主要學科之一,承載著美育以及美術素養培養的任務,為了讓小學生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需要小學美術教師借助“雙減”政策改革的契機,尋求新的發展,為小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提供助力?;诖?,本文主要就“雙減”政策之下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實踐價值探索以及創新途徑進行以下幾點分析,旨在推動“雙減”政策落地,構建高效率、高質量的美術課堂。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美術;創新
“雙減”政策的提出,對我國一線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減少學生課業負擔、課外輔導負擔的同時,需要教師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地掌握學科知識以及基本技能,做到“減負”不“減質”。究其本質,“雙減”政策教師要求教育回歸人本性教育,遵循兒童天性,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貫徹人性化教育理念,其最終的目標是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讓教師的“教”更加科學化、合理化,帶領學生走出被動接受、機械訓練的學習誤區。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整合資源,創建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的課堂環境。
小學美術教師應結合“雙減”政策所提出的要求,考慮到小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身心發展規律,創新與優化美術教學手段,為小學生的美術學習打造充滿活力的學習環境,以助力小學生的美術素養生成。
1? ? “雙減”政策之下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實踐價值
“雙減”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需要加強教學實踐的探索,遵循新的發展之路,努力實現“雙減”政策對提升教育質量的要求,讓小學美術教學可以在“雙減”政策推動下重新走上舞臺,最大限度地發揮出美術教學的功能與價值?;凇半p減”政策之下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實踐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其一,促進教學方法的創新。在“雙減”背景之下,想要實現增效減負的小學美術課堂構建,就需要教師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認識到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模式的實施,不僅會影響小學生的美術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經驗積累,同時也會阻礙小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美術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藝術,具有獨特的特點,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審美能力,若是教師不能創新美術教學方式,會讓學生在沉悶的課堂氛圍以及枯燥的訓練中形成思維定式,影響小學生的美術素養提升,也不利于“雙減”政策的推行。
其二,是“雙減”政策的內在要求。在“雙減”政策背景之下,小學美術教師的教學實踐目標仍然需要堅持以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與美術素養為主。而實現這一教學目標,需要教師以“雙減”政策以及核心素養培育為導向,讓小學生可以在美術教師的指導以及同伴的參與下,通過美術學習的體驗、實踐以及經驗總結等獲得美術素養的提升,這也是“雙減”政策全面實施的內在要求。
其三,豐富美術教學活動。“雙減”政策關注了學習者的學習心理情緒,認為過重的學業負擔會給學生的成長帶來心理壓力,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因此要求教師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采取學生樂于接受、樂于配合的完整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趣味學習活動中收獲知識,獲得成長。那么,就需要教師在美術教學中貫徹人本主義精神,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學習情感需求,豐富美術教學活動,為小學生的美術學習提供“潤滑劑”,使其保持不竭的學習動力。
2? ? “雙減”政策之下的小學美術課堂創新途徑
2.1樹立科學的教育思想
對于小學美術教學而言,想要貫徹與落實“雙減”政策,需要以教師具備正確的教育思想為前提。思想決定行為,教師具備科學的教育思想是轉變教學方法的前提。在以往的教育中,大部分美術教師的教育思想趨于功利化,將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更多地講解美術要點,用更多的時間鍛煉學生美術技能作為主要目標,而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這與當前的素質教育改革嚴重脫節。美術作為一門藝術類的學科,是專門為發展學生藝術素養而設立的,過于功利化的教育理念,會讓美術教學失去其本質特征與教育意義。因此,在“雙減”政策背景之下,教師應摒棄固有的教育觀,革新教育思想,給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空間,鼓勵學生創造出獨一無二的作品,不以“像”或“不像”作為評價學生美術學習成果的標準,引領小學生在美術學習中感受藝術之美、學習之趣,這樣可以減輕小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心理負擔,提升“教”與“學”的配合度,是提升美術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
如在“染色游戲”一課的教學中,首先,教師應分析教材內容,這節課屬于“設計·應用”模塊中的內容,染紙是我國民間的一種美術藝術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主要利用宣紙吸收性強的特點,通過對紙張的折疊、浸、點、染等方式,使得紙面上發生色彩的變化,以“色”與“色”之間的規律變化,用以裝飾生活。那么,在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中,教師除了指導小學生掌握染紙的方法之外,還應讓學生主動探索我國的民間染紙文化,了解染紙文化的由來、發展以及在生活中的運用等內容,實現美術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讓學生感受到染色游戲中的千變萬化,進一步發展動手能力,這就是教師創新教育思想的體現,是面向學生美術綜合素養發展的教學目標制定與教學方案設計。
2.2豐富學生學習方式
大量實踐證明,當學習者具備濃厚的學習興趣時,其所投入的精力以及思維活躍性都會有明顯的提升,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以及學習質量提升有著內在的驅動作用。而傳統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采取的是單一的教學方法,會讓小學生在不斷重復的學習活動中逐漸失去美術學習熱情。
為了達到增效減負的效果,激活小學生的美術學習動機,幫助小學生掌握美術學習的方法,教師應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如,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小學生在群體效應的影響下,更加積極地投入美術實踐與創新活動之中,通過小組內部成員的相互討論、小組與小組之間的思維碰撞,激發小學生的美術創作熱情,開啟創新思維,獲得動手操作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訓練,讓小學生的美術學習迸發出無限的可能。如在“太空新居”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的美術學習實際情況,科學地建立合作學習小組,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瓦楞紙等材料完成太空新居的合作拼裝活動。在小組成員動手制作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準備好本次太空新居造型拼裝需要用到的材料與工具,如瓦楞紙、雙面膠、大小不一的紙盒、卡紙、剪刀、膠水等,在課堂導入環節,先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播放一段視頻資料,通過觀看視頻,小學生可以從中感受到太空的神奇,并引出本節課的教學主題,布置“太空新居”制作的合作學習任務,在合作完成的過程中鼓勵每一位成員提出新奇的想法,保證每一名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從而使得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能夠面向全體學生。為了提升小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積極性,教師還可以采取小組比拼的方式,將各個小組完成的作品展示出來,采取學生投票的方式,選擇出最佳作品,并說明理由。由此,可以讓小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體會到美術學習的樂趣,學習到他人的新奇思路,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在合作任務完成中獲得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轉化為小學生繼續學習美術的動力,促進小學生美術學習質量與效益的提升,這是傳統課堂教學所無法達到的效果,也是減負提質目標實現的重要途徑之一。
2.3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在“雙減”政策的啟發下,廣大一線教師更加關注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認識到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達到提質增效的教學效果,需要保障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突破自身的最近發展區,實現優秀生、中等生以及學困生的共同發展。因此,在“雙減”政策之下,需要教師能夠在美術教學活動的組織中,考慮到即使是同一個班級的學生,也會因為自身成長環境、先天個性等方面的差異,在美術學習表現以及學習結果上存在差異,教師應尊重學習者個體之間的差異,滿足每一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如在“我畫的動漫形象”一課的教學中,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可以采取隱性分層教學的方式,設置難度不同的三個學習目標,給處于不同發展層次的學生布置難易度適中的學習任務,例如,給學困生布置的學習任務應相對簡單,幫助學困生樹立美術學習的自信心,如讓學困生在課前搜集中外卡通形象,將其整理出來,在課堂上展示給其他同學觀看;給中等生布置的學習任務難度應有所提升,如要求這部分學生欣賞并對比分析中外卡通人物形象的特點,抓住卡通形象繪制的方法,并嘗試仿照這些卡通人物形象完成卡通圖畫的繪制;當面對的學生是優秀生時,應布置具備一定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如鼓勵優秀生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設計出造型各異的卡通人物,說出自己這樣設計的理由,由此鍛煉優秀生的造型能力,以此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達到循序漸進進步的效果。
2.4連接生活尋找美、發現美
在過去的很長時間里,小學美術教師都是在課上用書本作為唯一的教學資源,在課下給學生布置書面作業,讓小學生的美術學習與教材緊密聯系,而沒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半p減”政策要求教師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那么小學美術教師可以從單一化的書面作業布置形式中走出來,創新作業形式,讓美術教學與生活連接,設計實踐性的作業,讓小學生的眼光可以從書本轉移到生活之中,能夠主動在生活中尋找美、發現美,學會感受生活。
如在“鳥語花香”一課的教學之后,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布置觀察類作業,要求學生走進生活,自由選擇一種或多種植物、動物進行觀察,讓學生從對生活中的事物觀察中,養成善于發現美的習慣。
又如,在“色彩的和諧”一課的教學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生活中運用色彩調和的例子,有的學生看到可口可樂的logo設計運用了色彩調和的方法,其色相、彩度、飽和度、明暗度等要素的運用十分巧妙,具有吸引眼球、簡潔易識別的特點,也有的同學發現了廣告牌設計中的色彩運用、衣服圖案顏色設計的色彩調和等等。讓學生認識到美術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學生學習到的美術知識也可以運用到生活中,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5用發展的眼光評價學生
評價同樣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在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中,教師大多采取結論性評價的方式,極少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學生的學習任務或作業完成情況為重要評價標準,而且沒有明確的評價標準,多以教師的喜好為主,導致美術教學評價主觀色彩嚴重。
在“雙減”政策以及核心素養改革的雙重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師應該認識到傳統教學評價方法的不足以及統一評價標準的缺失,能夠豐富教學評價方法、教學評價主體以及教學評價標準,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名學生,不以結果、分數論成敗。
首先,采取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項表現,例如,A同學平時課堂學習參與積極性不高,問題討論時極少發言,但是在本次學習中表現出十分高漲的學習熱情。又如,B同學在自己學會了的同時,能夠主動幫助其他同學。C同學在小組合作中提出了新穎的想法、有價值的建議,這些都是學習過程中的積極表現,需要教師給予鼓勵性的評價。
其次,建立多元化評價主體,如自我評價、學生互評、小組互評、師生互評等,這樣可以避免教學評價主觀色彩嚴重的問題。
最后,為了保證評價的公平、公正,教師應制定明確的評價表,將每一項評價內容、分數等都明確地標注出來,公開評價標準,以公平、公正的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
3? ? 結語
總之,“雙減”政策的提出,是教育改革的體現,其更加尊重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需要,對于小學美術教師的教學起到了啟發與引領的作用,要求美術課堂教學做到提質減負,在有效的課堂時間內幫助學生吸收更多的知識,扎實地掌握美術技能,樹立積極的學習心理,能夠發現藝術之美,從大量的書面作業中走出來,邁向生活中尋找與發現美,具備創造美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美術教學的教育價值,促進小學生美術學習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宋穎.雙減背景下鄉村小學美術教學的實踐探索[J].文理導航(中旬),2022(05):88-90.
[2]張睿.“雙減”政策下提升小學美術課堂的藝術實踐研究[C]//.課程教學與管理研究論文集(六).[出版者不詳],2022:52-56.
[3]王梅,李冰.“雙減”背景下探索學校美育實踐新路徑——以北京石油學院附屬實驗小學“華·美”美術課程體系建設為例[J].中國教育學刊,2021(S2):214-216.
[4]蔣云.“雙減”背景下的小學美術作業設計路徑——以《悠悠巷坊間,茉莉花正香》單元為例[J].福建教育,2021(49):40-42.
[5]傳承非遺,落實“雙減”——福州市舉辦第二屆小學美術學科名師課堂教學展示活動[J].福建教育,2021(4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