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莉
摘要:高中地理內(nèi)容豐富,知識全面,其主要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環(huán)境進行研究分析,地理是一門可以讓我們了解中國甚至世界的學科。地理學科和生活密切相關。將課本上的知識融入生活,方便學生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關鍵詞:高中地理? 生活化? 教學
高中地理是直接與我們生活相關的學科。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需要將教學工作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高中地理知識生活化,是將書本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的最好途徑。也是體現(xiàn)地理學科價值,豐富學生知識面的做法。
一、 高中地理知識點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地理知識點生活化教學,是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演化過程。其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1)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習的重視。通過生活化教學,讓學生不斷對書本知識的衍生物進行認識,增加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其次,通過生活化教學,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看到地理學科在生活當中的各個方面的應用,比如氣象、導航、農(nóng)業(yè)等。提高學生對書面知識和生活的認知能力,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習的重視。
(2)增強學生對現(xiàn)實地理的認知。地理知識的層面是對人們生活環(huán)境整體的概括。在地理生活化教學中,通過運用有效的方法,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現(xiàn)實地理環(huán)境的復雜性、多變性、趣味性。折射出地理知識對生活的改變和影響,從而增強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中地理知識的運用認識。
二、高中地理知識生活化教學方案。
高中地理知識生活化教學是教育發(fā)展的關鍵因素。學科知識生活化是對學科知識運用的一種完美詮釋,也是對學科學習方法的一種升華。做好高中地理知識生活化教學需從下面三個方面開始。
(1)設計適用的生活化教學計劃。教學前,教師需要對本章節(jié)的知識點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對每個知識點的生活化因素進行思考。做出更加適用于課堂、適用于生活的教學計劃。比如在講解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夏天的白天時間較長,冬天的白天時間較短?夏天冬天都有太陽的照射,為什么夏天熱冬天冷?比如在講解大氣受熱過程原理的應用。讓同學們思考:十霧九晴的原因是什么呢?冬季農(nóng)民用人造煙幕為什么可以減少霜凍?采用溫室大棚、地膜等方法來種植農(nóng)作物的好處?通過創(chuàng)設這些生活化的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與生活相適應的教學設計,更能體現(xiàn)出學科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2)運用生活常識帶動學科教學。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中,教師需要準確掌握生活常識代入感,善于將書本知識和生活知識結(jié)合,提供合理的學科案例。比如在講解熱力環(huán)流知識時,可以用生活中燒開水的案例,孔明燈燃燒的原理,讓學生們發(fā)現(xiàn),原來在平時的生活當中就有這樣的一些知識。還有在教有關氣象、水文等災害的知識點時,可以引導學生對暴雨洪澇等氣象災害的概念和類型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并聯(lián)系生活的實際。這些氣象水文災害在實際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為了更好的加強對這些災害的預防,就需要對其有關知識點進行學習。教師運用生活中的案例,引導教學,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地理知識的強大,為學生學習做好帶動作用。
(3)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環(huán)境。學生在學習高中地理知識上,教師還應建立良好的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在教學中,教師應抓住學生的特點,進行很好的學情分析,才能創(chuàng)設出生活化教學環(huán)境。
教師緊密結(jié)合所學的知識,創(chuàng)設與教學知識點相符的情境,才能更好地在生活化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對其的消化和理解。比如在教有關水污染的知識點時,為了更好地分析水污染的成因。讓學生將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水污染現(xiàn)象進行歸納,再將各種不同水污染的圖片展示出來進行對比,引導學生思考水污染和我們?nèi)粘I钌a(chǎn)相關。使學生不僅掌握了水污染的原因,還提高了學生節(jié)約和保護水意識。
高中地理知識生活化教學是對學科知識完美詮釋和應用,只有將學科和生活相互聯(lián)系。并在生活中的完美體現(xiàn),展示給學生,才能引起學生對學科的重視,提高學習興趣,優(yōu)化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1)訾振鳳.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知識點的生活化教學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9):61-61.
(2)茍偉峰.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知識點的生活化教學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20(26):16
(3)黃紅蓮.談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J].教育現(xiàn)代化,2015,(17):284-285.
(4)劉曉妍,王丹,王達.高中地理教學的生活性、實踐性、有效性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22):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