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營
摘要:寫作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舉足輕重,可以說學生的寫作能力代表著教師的教學水平。寫作最能體現學生們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是檢驗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方法手段,是學生今后受益終生的技能,2022新課標更是重點強調培養學生寫作能力,引導學生積極表達和思考。
關鍵詞:語文教學??寫作?培養
如何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讓學生們能夠有邏輯和感情的表達自己,一直是每個語文老師所探索和頭疼的事。好多學生因為不會寫作,寫作水平差,而害怕上作文課。別更有甚者,一碰到作文課,學生們不是思考如何去寫,而是翻出作文范文去抄去應付,還有部分老師竟然直接放棄了寫作教學,開始擺爛,每每考試前,放任學生們去背誦范文模板,去應付考試。這樣的做法是逃避是完全錯誤的,學生的寫作水平怎么能提高?下面是我的一些灼見。
一、生活本身就是文章,寫作要從生活中“抄”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源頭盛而文不竭。”因此,要想教好學生們寫作,語文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們走進生活,了解社會,不僅要了解國家大事,更要了解身邊的點點滴滴,做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聽著很多實際要做的只有一個——那便是要學生們有一雙善于思考的眼睛。可以對家庭中的種種瑣事,校園內的樁樁小事,鄰里之間的趣聞,乃至街頭巷尾的見聞,去體驗生活,領悟人生。生活是取之不盡的源泉,只要把學生引向生活,讓他們在生活的廣闊天地里,以飽滿的熱情去體驗生活,歌頌生活,贊美生活,才會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來。
大自然的一花一木,社會生活中的人和事,都是寫作素材,學生們需要觀察和記錄,教師也應當經常組織學生開展有趣的班隊活動,帶學生參觀游覽,領略大自然無限的風光;走進社會,認識社會的真、善美;參加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用心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導他們在活動中體驗并關注他人在活動中的表現。只有將生活和作文聯系起來,學生們才能有無限的靈感,妙筆生花。體驗生活,不要讓寫作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如何才能更好的表達?
從生活中提取素材,還不足以能寫好一篇好的作文,我們還需要教會學生如何更好的去表達。古人曾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廣泛地閱讀,不斷增加詞匯量,并在積累中有所發現,有所思考。
我在教學中就十分注重運用多種方法來激勵引導學生多讀書。舉個例子,我常在班級里開展讀書比賽,優秀詩文朗誦及背誦比賽。為了激發學生們的閱讀興趣,經常鼓勵他們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電影,讓學生們把一些詞句優美、情節感人的文章句子記錄下來。我規定每個學生必須準備一本讀書筆記,把自己在閱讀中學到的佳詞美句抄錄下來,努力在班級中營造一種“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氛圍。這樣既豐富了學生們的寫作素材,也激發了學生們寫作興趣,一舉兩得。
三、給學生更多的寫作“權力”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不能老是給學生們模板文去模仿,而是要不斷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權利,鼓勵他們寫“我想寫”、“我愿意寫”的作品。雖然古之有"不依規矩,不成方園”之說,但規矩太多也會阻礙學生潛能開發,無法按照自己的方式表達。我認為作文教學要切實改變輕生活、重技法的狀況,要把學生生活寶庫的開掘與探索放在首位,引導學生多作寫作生活素材和語言的積累,讓寫作源頭活水逐漸豐富起來。教師不能在像傳統寫作教學一般只在技法指導上打轉,要引導他們打破一切寫作中的固定框框套套,盡可能的把寫作內容、形式、主題的選擇權完全交給學生,賜予學生自主選擇的力量,使他們在寫作中逐漸學會“獨立行走”,定能寫出“我樂意寫”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