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趙玲

摘 要:開放式創新背景下,技術創新的復雜性和融合性日趨加劇,協同創新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企業集團作為一種普遍存在的市場主體組織形式,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創新力量。企業集團紛紛將協同創新作為整體戰略的重要部分,通過發揮自身的協同創新優勢,提升企業集團整體競爭力。本文從當前企業集團協同創新實踐現狀出發,結合協同創新理論,總結了企業集團協同創新主要模式,并提出治理對策。
關鍵詞:企業集團;協同創新模式;協同創新效應
自以亞當·斯密圖釘工廠為代表的企業組織形態出現,經過200多年的發展,企業組織形式出現了多次變革,以產權為紐帶組建的企業集團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組織形式。企業通過不斷擴大組織規模,實現規模經濟;通過擴大經營領域,實現范圍經濟,企業集團展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同時,企業集團也逐漸意識到不同成員企業通過特定“資源”共享能夠進一步提升企業競爭力,獲得協同剩余。一個開放的組織要適應外部環境,組織內部間的協同創新必須體現為一種能力。開放式創新背景下,技術創新的復雜性和融合性日趨加劇,協同創新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特別是在當前新冠疫情肆虐的環境下,這一要求更加明顯,而企業集團因業務多元化具有協同創新的天然優勢。目前企業集團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創新力量之一,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發布的《2019中國企業500強》數據顯示,2019年“三個500強”(中國企業500強、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和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榜單涵蓋了中國不同產業、不同地區共計1082家大企業,包含8.48萬家子公司、4.35萬家分公司和2.24萬家參股企業。可見通過提升企業集團內部協同創新能力對于提升我國創新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一、企業集團內部協同創新實踐現狀
通過將業務具有相近性的央企進行合并重組,從而解決央企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國有資本布局結構不合理、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同質化發展等問題,是國資委近年來的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國資委秘書長彭華崗認為:“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領域集中,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提升供應鏈保障能力和產業體系抗沖擊能力,推動創新資源的整合協同,切實解決部分央企之間的產品相似、資源分散、重復建設等問題,形成資源合力。”除了央企以外,其他的企業集團也在協同創新領域進行積極探索,例如:中信集團將協同創新作為整個集團公司的經營哲學,并視協同效應為集團商業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啟迪控股將“格局、策略、協同”作為集團戰略指導,中國郵政將協同創新視為自身最大的戰略、最核心的優勢,可見協同創新作為企業集團的戰略組成部分。
波士頓咨詢公司通過對大中華地區企業總市值和業務收入均達到10億美元,且上市時間超過十年的380家大型企業進行追蹤調研認為,經營成功并具備強大價值創造能力的多元化企業集團通過以下關鍵舉措來提升能力:
企業集團通過這些措施直接或間接地解決了企業集團內部協同創新不足的問題,進而通過協同創新建立了競爭優勢。其中:“根據核心能力優化業務組合管理和資本配置”“建立集團層面創新機制、增強跨部門的創新動能”“建立集團職能中心、提供專業化運作能力”“強化投后管理以確保高效整合,實現長期價值提升”等都是協同創新舉措的體現,可見協同創新已成為提升企業集團價值創造能力的重要途徑。
二、企業集團內部協同創新理論基礎
協同學創始人哈肯提出“協同學就是研究一個由大量子系統以復雜方式相互作用所構成的復合系統,在一定條件下,子系統間通過非線性作用產生協同現象和協同效應,使系統形成有一定功能的空間、時間或時空的自組織結構”。“企業整體的價值有可能大于各部分價值的總和,協同模式的有效性部分的源于規模經濟帶來的好處”則體現了協同學的經濟意義。協同創新是指一個組織在價值共創的背景下,創造、整合并將多樣化的知識、頭腦風暴、視角和理念轉化為創新的能力,為所有參與者帶來利益,具有風險共擔、互利共贏、共贏的優勢,這是其他創新方式所不具備的。創新正逐步向系統化、網絡化范式轉化,單獨的創新活動,甚至小范圍、單層次的合作創新已很難滿足技術創新的需要。外部知識的積累要求企業突破原有單個企業的創新,進行協同創新。驅動企業協同創新的主要動因可以歸納為突破資源限制、改善企業績效兩個方面。
協同創新戰略能夠提升企業集團的競爭力已經形成了共識。企業集團既可以與科研機構、政府等其他主體通過產學研模式的協同創新實現績效改善,也可以依托外部的創新網絡通過獲取相關創新資源。除了上述兩種方式外,企業集團也意識到在集團內部不同成員企業通過特定“資源”共享,同樣能夠依托協同創新實現整體價值大于各部分價值的總和,進而提升企業集團競爭力。企業集團作為一種特殊的組織形式,一般具有成員企業數量多、業務多元等特點,具有協同創新的先天優勢。企業集團是對外部不完善或“空白”制度的回應已成為企業集團研究的主流觀點。企業集團內部的協同創新可以視為外部協同創新網絡的部分替代,相比弱連接的外部協同創新網絡,企業集團通過強連接為成員企業提供資源支持,利用內部資源的共享實現了2+2>5的目標。
協同創新模式是企業集團各種要素通過非線性的有機組合獲取協同創新效應的重要方法,能夠正向影響企業創新績效和企業協同創新效應。協同創新模式分為企業間協同創新模式和企業集團內部協同創新模式。其中企業間的協同創新模式基于不同實控人如何通過抱團取暖突破自身的資源限制,由此產生了以戰略聯盟模式、專利合作模式、研發外包模式、要素轉移模式為主的協同創新模式;企業集團內部的協同創新是同一實控人通過挖掘“規模經濟帶來的好處”實現績效改善,體現為技術、戰略、組織、文化、制度、市場等各要素的非線性組合。協同創新模式是企業集團成員資源匹配機制的橋梁,是企業集團整合各種實現機制的紐帶,也是企業集團發揮協同創新效應的關鍵。厘清當前企業集團存在哪些協同創新模式,對于加強企業集團內部的協同創新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三、企業集團協同創新主要模式
協同創新模式是企業集團獲取協同創新效應的重要路徑,因此厘清企業集團當前存在的協同創新模式,是高效開展協同創新實踐的關鍵所在。經過對這一領域的長期實踐觀察發現:企業集團在自身發展過程中通過戰略引導已經逐步形成了一些有特點的協同創新模式,這些協同創新模式在整個集團層面實施,成員企業根據自身情況采取了適合自身發展的協同創新模式,因此在集團內部形成了多樣的、各具特色的協同創新模式,并獲得了豐富多樣的協同創新效應。通過對當前國內企業的協同創新實踐分析,歸納總結企業集團的協同創新模式主要為以下七種:戰略協同創新模式、戰略客戶協同創新模式、業務協同創新模式、研發協同創新模式、管理協同創新模式、人才協同創新模式、財務協同創新模式。
1.戰略協同創新模式
戰略協同創新模式是指企業集團在重大戰略目標的指引下,將核心資源通過協同創新進行優化組合,利用戰略定位調整、高層人員兼任、融合技術研究、聯合業務投資等方式確保了戰略目標快速實現,在核心業務領域快速形成了集團層面競爭力。
2.戰略客戶協同創新模式
戰略客戶協同創新模式是指企業集團依托自身多元業務體系優勢,通過與戰略客戶的戰略目標進行資源匹配,將企業集團內部業務進行有機融合,從戰略層面為戰略客戶提供跨市場的一攬子服務,助力戰略客戶的戰略目標實現,為戰略客戶提供超預期的服務體驗,從而獲得戰略客戶高度評價。
3.業務協同創新模式
業務協同創新模式是指企業集團通過自身多元的業務體系、豐富的產品線,將業務資源進行有機組合,通過以資源共享、聯合拓展、上下游協同等方式,助力協同創新成員減少營銷渠道建設投入、加快新產品的推廣速度、提高經營效益、降低采購成本等,在企業集團內部實現了共贏。
4.研發協同創新模式
研發協同創新模式是指企業集團利用成員企業豐富的研發資源,將相關研發人員、研發技術等進行有機組合,縮短新產品的研發周期,快速確立技術領先的行業地位,并盤活儲備技術,實現了無形資產增值,在企業集團內部現在“1+1>2”協同目標。
5.管理協同創新模式
管理協同創新模式是指企業集團下屬成員企業間通過借助先進的管理經驗共享,將管理人員、管理方式等進行有機組合,通過提高管理人員管理水平、改變經營思路、優化精簡冗余人員、提高工作效率等方式,實現管理成本、人工成本、考核扣款下降,從而實現經營績效顯著改善。
6.人才協同創新模式
人才協同創新模式是指企業集團下屬成員企業借助集團內部豐富的人才資源,通過在集團內部幫助相關人才匹配最佳的崗位,促進人才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實現人才價值最大化、成員企業管理水平提升、降低人才獲取成本,為績效改善提供有效支撐。
7.財務協同創新模式
財務協同創新模式是指企業集團利用集團層面融資優勢、多樣的融資渠道,在企業集團內部進行資金歸集與分配、相互擔保、資產共享、聯合投資等,幫助成員企業低成本獲得資金支持,及時補充經營資金,降低投資風險,在集團范圍內實現資金、資產的高效利用。
四、企業集團內部協同創新治理建議
協同創新模式是企業集團構建全面協同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多元的協同創新效應是企業集團將協同創新轉化為集團層面競爭優勢的核心構成,因此企業集團根據自身情況建立相匹配的協同創新模式,是實現協同創新戰略的關鍵,現就具體的治理策略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協同創新模式頂層設計
協同創新模式是企業集團構建全面協同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多樣的協同創新模式是企業集團發揮協同創新效應,并轉化為競爭優勢的重要路徑,加強頂層設計是企業集團協同創新戰略落地實施的必然要求。進行頂層設計應做到全局設計、總體設計、統籌設計,將協同創新模式作為企業集團協同創新戰略的核心體系之一進行規劃設計,通過匹配相關資源、增加專門委員會等方式,確保協同創新模式的有效實施。
2.設計與協同創新模式相匹配的組織結構
協同創新模式具有多樣性,與企業集團自身的資源稟賦緊密相關,需要通過相應的組織結構進行支撐。企業集團可設立協同創新管理部門和多樣的專項協同創新小組,例如在重要成員中成立協同創新管理部門,專項負責協同創新活動組織、規劃、實施等,通過成立專項小組,如戰略客戶協同創新小組、業務促進協同創新小組、研發共享協同創新小組等,增加企業集團內部橫向鏈接,促進專項異質信息傳遞,發掘潛在協同創新機會。
3.激發全員參與協同創新的積極性
企業集團協同創新離不開全員的共同努力,不同的協同創新模式由不同人員參與,產生了多樣的協同創新效應。盡管不同人員所創造的協同創新效應有所差別,但是正是通過全員的協同創新使得無窮無盡的協同創新成為了可能,因此應通過激勵機制設計和文化設計,激發全員投入到協同創新實踐中:在激勵機制設計方面可采取在績效考核指標中增加協同創新因子,設置不同層次的專項獎勵等方式;在文化設計方面可采用倡導積極主動的協同創新文化、樹立協同創新榜樣、加強典型協同創新實踐活動宣傳等方式。
4.引導協同創新活動有序開展
盡管由協同創新模式所創造的協同創新效應具有豐富多樣性,受制于企業集團內部資源的有限性和外部環境的復雜性,企業集團應結合自身整體戰略目標、內部外環境變化,分階段、分目標有序規劃協同創新活動,在核心領域形成協同創新合力,通過獲得大量的協同創新效應在核心業務領域形成有效競爭力,打破企業成長的瓶頸,實現業務的快速發展,待時機合適后,通過協同創新模式促進核心業務帶動輔助業務、培育業務發展,繼而實現整體業務競爭力水平提升。
參考文獻:
[1]Feng Wei,Zhao Ling,Chen Yue.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 of Enterprise Grou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Management[J].Sustainability,2022,14(9):1-19.
[2]吳潔,車曉靜,盛永祥,陳璐,施琴芬.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9,27(01): 162-173.
[3]王昶,孫橋,徐尖,周文輝.雙重嵌入視角下的集團總部價值創造機理研究——基于時代集團的案例研究[J].管理評論, 2019,31(03):279-294.
[4]岳振明,趙樹寬.國外創新網絡研究回顧與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1):31-45.
[5]Xie Xuemei,Wu Yonghui,Devece Carlos.I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 double-edged sword for firms?The contingent role of ambidextrous learning and TMT shared vision[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Social Change,2022,175.
[6]Weimin Kang,Shuliang Zhao,Wei Song,Tao Zhuang.Triple helix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s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tual inform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Beijing and Shanghai[J].Scientometrics,2019,118(3):921–940.
[7]陳勁,謝芳,賈麗娜.企業集團內部協同創新機理研究[J].管理學報,2006(06):733-740.
[8]許慶瑞,鄭剛,陳勁.全面創新管理:創新管理新范式初探——理論溯源與框架[J].管理學報,2006(02):135-142.
[9]曲洪建,拓中.協同創新模式研究綜述與展望[J].工業技術經濟,2013,32(07):13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