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瑤瑤
摘 要:音樂教學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欣賞能力的主要手段,是落實小學美育的重要途徑。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藝術,它聽得見卻看不見,時而明朗,時而婉轉,它是由一個個抽象的音符組成的。音樂學習要從欣賞開始,只有懂得了欣賞,才能體會音樂中的各種奧秘,才能創作出非凡的旋律?;诖耍疚囊孕W音樂教學為例,探討了培養小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有效途徑,以期為廣大音樂教育者提供參鑒。
關鍵詞:小學音樂;欣賞能力;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3.7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21-0129-03
Music learning starts with appreci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ppreciation ability in primary school music teaching
HE Yaoyao? (Shangfa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Music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and it is also the main mean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aesthetic taste and appreciation ability, and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primary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Music is an art of sound, it can be heard but not seen, sometimes bright, sometimes tactful, it is composed of abstract notes. Music learning begins with appreciation. Only by understanding appreciation can we appreciate the mysteries of music and create extraordinary melody.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takes primary school music teaching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effective ways to cultivat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to appreciate music,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majority of music educators.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usic;Appreciation ability; Training approach
隨著現代教育理念的快速發展,綜合素質教育理念受到教育界的空前重視,許多現代教育者認為學校應當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積極推行綜合素質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音樂學科是小學教育課程中一門重要的素質教育課程,可在提高鑒賞能力的同時,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和藝術素養,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展有著積極影響。但小學階段的學生天性好動惡靜,而傳統的音樂鑒賞課程形式單一重復,內容枯燥晦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容易出現厭學或棄學的消極學習現象。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音樂教學時,要充分正視教學中的局限性,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摸索與觀察學生的興趣特點,創設趣味化和多樣化的教學方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其審美情趣,提高欣賞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1.創設趣味化的聆聽環節,培養音樂欣賞興趣和習慣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要想學生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就必須為其提供聆聽的平臺。然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天性好動惡靜,很難持久、安靜地聆聽音樂作品。同時,一些音樂作品內容過于晦澀復雜,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難領會歌曲中的內容和意義。故而,教師在設計聆聽課程的時候,就要根據學生們的年齡特點和思維興趣,設計個性化和趣味化的聆聽課程,可在聆聽課程中加入學生們感興趣的事物,以此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養成善于聆聽和樂于聆聽的學習習慣,為良好的音樂欣賞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小學音樂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準確地分辨不同樂器的聲音,如管樂、弦樂、打擊樂等,但由于樂器種類較多,且許多樂器音色相近,學生們很難有效地鑒別不同樂器的音色差異,如果按照傳統教學讓學生們一一聽辨,很容易挫傷他們的聆聽興趣,降低學習積極性。對此,教師靈活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連連看”的教學小游戲來輔助教學,可在課件中提前設置好不同的樂器圖標和對應名稱的圖標,每個樂器圖標中都設置對應的音頻軟件,然后打亂這些圖標順序,讓學生們連連看。學生們對于傳統的音樂聆聽往往感到枯燥和無聊,但對于游戲卻無比熱衷,富有挑戰心理,這大大激發了他們的欣賞興趣,為了完成游戲,每個學生在游戲中都豎起耳朵認真聆聽音樂,在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的同時,專注力也得到大幅提高。又如,教師還設計“聽聲辨形”的音樂游戲,以多媒體設備播放不同的音樂聲頻,讓學生們猜一猜是什么物體或動物發出的聲音,如播放“咕咕咕”的叫聲給學生們聽,并說一說這是什么動物在叫,學生們很快就聽出是鴿子在叫;播放“嗒嗒嗒”的物體下墜聲,學生們很快便能想到是水滴聲……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較弱,但他們探索未知的欲望卻是非常強烈的,這也是他們能夠得以迅速成長的原因。對此,教師要靈活利用學生的天性特征,設計具有挑戰性的聆聽環節,鼓勵學生們大膽嘗試,以此激發他們的好勝心和好奇心,使其在游戲中積累音樂知識,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欣賞能力,形成審美素養??傊瑢W生對所有音樂的理解和體會都是從聆聽開始的,而音樂課堂的聆聽并非被動聽講,而是一種有目標、有感情的聆聽方式,這需要學生在聆聽過程中集中注意力,有效地捕捉音樂中的各種要素,如旋律、節奏等。但考慮到小學階段學生的好動難靜、注意力渙散等特點,很難長時間認真聆聽音樂,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首要的任務就是通過教學引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
2.創設多樣化的鑒賞環節,豐富學生的音樂情感體驗
從本質上說,音樂是一門傾聽的藝術,要想學生從音樂欣賞中得出深刻的感受和體會,就必須讓他們學會聽、愿意聽和喜歡聽,只有學生真正喜歡上音樂欣賞,才能使他們完全沉浸在音樂氛圍中,通過專注的傾聽獲得獨特的感悟,而后圍繞音樂內涵展開深度思考與自由暢想,從而持續提高欣賞能力。但如何讓學生愿意靜下心來專注傾聽呢?這就需要教師從學生的興趣特點入手展開教學引導,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多活潑好動,這一點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他們對音樂的喜好和選擇,所以他們往往也十分喜歡一些活潑歡快、節奏明朗的歌曲。教師便可以此為突破點,在篩選欣賞音樂時,選擇一些節奏明朗歡快的曲目,甚至可以結合學生們常看的動畫片,選擇一些動畫片中的插曲或主題曲進行欣賞,這往往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們的欣賞興趣,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活力。例如,在小學音樂蘇少版三年級上冊《七個小兄弟》一課時,教師用多媒體先播放這首歌曲,先讓學生們熟悉該曲的旋律節奏,這首歌曲節奏明快,歌詞簡單,富有韻律性,唱起來朗朗上口,很快學生們就跟著音樂節點哼唱起來。在欣賞環節結束后,教師詢問學生們對這首歌曲的感受,許多學生都覺得這首歌曲簡單易懂,唱起來朗朗上口,很符合他們的審美情趣。此時,教師便趁熱打鐵,鼓勵學生們圍繞歌曲旋律,設計一些聲勢律動動作。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未知事物富有探索和挑戰心理,因此在接受任務后,每個學生都表現得躍躍欲試,大膽開動腦筋,設計出了許多趣味十足的聲勢律動方案。如有學生聯合幾個高矮不同的同學站成一排,跟著音樂節奏上前或后退,這樣的設計既能展現出歌曲中兄弟和睦相處的團結氛圍,又能充分體會曲中的音樂節奏;還有學生參考上面那組的方案,在原有基礎上添加了拍手和吹哨子等動作,使其聲勢律動的節奏更加鮮明有力。此外,考慮到學生們熱愛動畫電影的特點,教師還播放了《葫蘆娃》的主題曲,之所以選擇這首歌曲,一來是因為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看過這部動畫電影,因而對電影中的主題曲十分熟悉,在播放歌曲后,學生們的熱烈情緒瞬間被點燃,很快就跟著唱了起來;二來則是因為這首歌曲與七個小兄弟表述的內涵情感極為相似,學生們也許需要花時間理解七個小兄弟的團結友愛之情,卻能夠直接迅速地領會葫蘆娃們團結一心的兄弟友愛之情,兩者可發揮良好的互相促進和影響作用,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
3.創設沉浸式的演繹情境,增強學生的直觀欣賞體驗
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模式以形象思維和直觀思維為主,而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較弱,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也要靈活利用他們的天性特征,創設直觀生動的音樂鑒賞活動。比如,指導學生們組織班級音樂劇,使學生在音樂劇的演繹過程中,借由歌聲、形體動作等諸多方式,直觀、立體地理解和體會音樂,以此提高音樂欣賞能力。此外,在學生們進行演繹和排練的過程中,教師可適時做出教學指導,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獲得充實豐富的學習體驗,還能夠使其在無形中獲取更多音樂知識,形成良好的學科素養。同時,音樂劇的組織和演繹都需要學生們開動腦筋、動手操作和與他人協作配合,因此,這也在潛移默化中鍛煉與提高了他們的動手動腦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可謂“一舉多得”。例如,在學習小學音樂蘇少版四年級上冊《送別》時,這首歌曲以樸實動人的情境描述,道出了好朋友即將分手遠行的依依惜別,題詞形象生動,蒼涼寂寞,令人為之神傷感喟。教師以此曲為題,指導學生們編創一幕音樂情境劇,使不同的小組扮演一對即將遠隔天涯離別在期的好友,并指導他們各自為這幕音樂情景劇編寫相應的臺詞和人物設定。小學階段的學生都有著強烈的模仿欲望,他們很喜歡去扮演角色,體驗不同的人生境遇或角色生活,所有學生都很激動,有的人在編寫臺詞,有的人在為自己小組的成員“講戲”,忙得不亦樂乎。最后,學生們在一幕幕創造的情境中,深切地感受到了“送別”這首歌曲中表達的內涵和情感,每個人都有很多感受和體會,歌曲欣賞能力大大提高。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著好動好玩的天性特點,而傳統音樂欣賞教學則較為安靜單調,因而很難取得滿意的教學成果。因此,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策略,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靈活利用他們的思維特點和行為特點,編創沉浸式的演繹情境,讓他們在演繹情境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動手動腦能力,在情境氛圍中直觀生動地理解音樂中的內涵思想,獲得多樣化和個體化的欣賞感受,合理提高歌曲欣賞能力。
4.組織拓展性的創編活動,拓寬學生的欣賞廣度
音樂學習并非單純的接受或展示,還需具備創造和發現未知的能力。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歌曲的創編活動,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而且能拓展音樂鑒賞的認知水平,讓學生在多重實踐中打下良好的學科基礎。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自主創設有著強烈的興趣,因此對于歌唱改編、樂曲調整和創編音樂劇等都有著強烈的參與熱情。對此,教師在教學中需積極組織拓展性的創編活動,鼓勵學生們以各類歌曲為創作藍本,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創作只屬于自己的改編歌曲,以此鍛煉與提高思維能力和鑒賞能力,獲得獨特的學習體驗。例如,在學習小學音樂蘇少版二年級下冊《十二生肖歌》時,十二生肖是我國古代創造的文化圖騰,分別象征著十二種動物,與中國人計算年歷、屬相等密切相關。但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可能絕大多數人都只知道自己屬虎或屬羊,但對于十二生肖究竟有哪些動物卻說不完整。借助“十二生肖歌”,則可以幫助學生們清楚地認識十二生肖,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教師以十二生肖歌為基礎,組織學生們展開一場創編活動,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根據歌曲中提及的生肖,以聲勢律動做出相應的形象模仿,看看誰做得好,誰做得像。如提及老鼠,一些學生立馬就想到蜷縮著身子,雙手握成雞爪狀,發出“吱吱”的叫聲;提及牛,有些學生則以兩只手做牛角狀,發出“哞哞”叫等;提及虎,所有學生都開始張牙舞爪地發出“嗷嗚”聲……音樂雖然是無形的藝術,看不見、摸不著,但只要肯開動腦筋,便可化無為有,通過惟妙惟肖的聲勢律動動作,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收獲許多直觀奇妙的感受,以此激發無窮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動作模仿只是簡單的情境再現,隨著教學環節的不斷深入,想象和創編范圍也可以不斷擴大,當學生逐步掌握十二生肖歌歌后,教師還設計了對應的拓展游戲,讓學生了解有關十二生肖的故事,如十二生肖是如何選拔出來的故事,為什么老鼠能夠排在大黃牛、老虎的前面等,并鼓勵他們將這些故事也改編成音樂情景劇,以此鍛煉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培養審美情趣,提高音樂欣賞能力。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著旺盛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也有耐心較差和容易放棄以及興趣轉移的局限性。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積極轉變教學方針,在教學活動中加入豐富新穎的教學內容,遵循學生們熱愛創編活動的特點,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創編藍本資源,鼓勵他們大膽思考,勇于創新。即便這樣做隨意性較大,但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應將教學的首位目標放在學習興趣和素養培養上,以此帶給學生啟迪和思考,使其養成善于發現、創造的行為習慣。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是促進學生音樂能力發展的重要前提,是落實美育目標的重要方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始終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立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密切觀察其思維特點和興趣愛好,并以此為根據創設趣味化、多樣化、創造性等鑒賞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其審美情趣和藝術追求,在提升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同時,促進其音樂素養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乙青.給音樂欣賞插上翅膀——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J].北方音樂,2017(13).
[2]張珊珊.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J].藝術評鑒,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