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也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四個維度。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英語教師應圍繞這四個維度開展教學。
【關鍵詞】核心素養;英語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劉婷婷(1981—),女,江蘇省南京民辦求真中學。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課程目標由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轉為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英語課程的具體目標是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英語教師圍繞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進行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
一、從語言能力入手,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
學生的語言能力是在社會情境中,以聽、說、讀、看、寫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學生通過英語課程的學習,能夠提高英語語感,掌握語言知識,并在語境中運用所學知識。教師具體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
(一)堅持讓學生進行主題意義下的課前daily report
不少教師已經在教學中進行基于主題意義的課前daily report活動。教師在學生做報告之前應做好指導工作,以保證活動的效果。長期堅持開展這項活動,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加英語課堂的趣味性。同時,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有利于增進師生關系,為之后的教學做鋪墊。
例如,在開始進行牛津譯林版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4“A good read”的Welcome to the unit的教學之前,教師請一位學生進行daily report。這位學生做的是關于Kindle的報告。之后,教師要求其他學生結合報告的內容回答問題:“When wa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Kindle released(發布)?”“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e-books compared with paper books?”。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了解到Kindle不僅內存大,便于攜帶,而且它的電子墨水屏相對于手機屏幕能更有效地保護視力;Kindle的出現,改變了很多人的閱讀習慣。
設計這樣的教學內容,可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醒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教師通過課前daily report的活動,讓學生之間進行互動,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活動中,學生的語言能力能夠得到提升。
(二)立足課堂,對教材進行適當補充
教師如果僅僅講授牛津譯林版英語教材的內容,難以滿足所有學生在語言能力提升方面的需求。教師應立足課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備課時適當地補充教材,拓展教學的寬度,挖掘教學的深度。
例如,教材中“A good read”單元Welcome to the unit的Part A只有六張關于書的圖片。教師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先讓學生完成Part A的練習題,其間向學生提問:“我們通過閱讀這些書,可以獲取哪些知識?”然后,教師展示另外十種類型的書的圖片,為學生布置了以下練習:請閱讀關于圖中四個人的內容(如圖1所示),給他們推薦合適的書,并說明理由。學生經過小組討論,說出了自己的答案。教師則根據他們回答的內容進行補充。最后,教師進一步提問:“當我們給別人推薦書籍時應該考慮哪些方面?”學生很快就能給出興趣、計劃、年齡、性別等答案。
由此可見,當教材難以為學生表達相關主題內容搭建語言支架時,拓展教學設計就變得尤為重要。教師設計關于推薦書籍的練習,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已有知識,讓學生在完成練習之后獲得成就感,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
(三)采用多模態語篇教學方式
語篇不僅為學生發展語言技能和形成學習策略提供語言和文化素材,還為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供平臺。不同的語篇類型為學生接觸真實社會生活中豐富的語篇形式提供了機會。教師可以口頭和書面的形式,充分利用有助于學生理解語篇主題意義的圖片、音頻、視頻等資源進行多模態語篇教學。
例如,教師在講解完“A good read”單元Welcome to the unit的知識之后,讓學生思考自己讀書的原因,并請幾位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接著,為學生播放一段關于“讀書為什么重要?”的視頻;然后,要求學生完成幾道聽力練習題;最后,向學生展示一張圖片,讓學生比較中國和圖中其他七個國家人均閱讀量的差異,以此引發學生思考,號召學生多讀書,讀好書。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主要借助與主題意義相關的圖片和視頻,引導學生對讀書這件事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激發讀書的熱情,而且可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更有使命感,明白要為自己讀書,更要為祖國富強而讀書。
(四)充分利用各種課外資源
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外的英語學習資源。閱讀英語文學作品、學唱英文歌曲、觀看英文影視作品等,是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方式;TED演講、名人或名校的畢業演講、總統競選演講等,可以為教學所用。學生不僅能學習地道的口語表達,了解西方的文化,還能提升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二、從思維品質入手,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
學生的思維品質是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能辨析語言和文化中的各種現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構新概念,分析、推斷信息的邏輯關系,正確評判各種思想觀點,理性表達自己的觀點,具備初步用英語進行多元思維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一)利用有效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教師應在每節課的教學之前設計一兩個有思維含金量的問題,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討論,旨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例如,牛津譯林版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7“Abilities” What a brave young man!的課文講述了Lin Tao沖入火海救出隔壁老奶奶Mrs.Sun的故事。在Post-reading環節,教師可以提出問題:“If you were Lin Tao, will you save Mrs.Sun? Why?”。與“發生火災怎么辦?”等常規問題相比,教師設計這個問題,能夠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讓學生明白自己要見義智為,在救別人的同時,也要顧及自己的安全。
(二)引入熱點問題,發散學生思維
教師應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將其適時引入課堂,讓學生展開討論。例如,在疫情期間,教師圍繞“上網課難”這一熱點創設了如下情境:“Can you give your classmates some advice about studying online?”。教師讓學生用課堂上所學的提建議的句型,在討論區內寫出自己的觀點。學生們對此很感興趣,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如“Let's make a plan.”“We should get our study things ready before class.”“You'd better take notes if it is necessary.”“You'd better not do other things while studying.”“Why not do eye exercises between classes?”“Why don't you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bravely?”“How about searching for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online by yourself if you meet some difficulties?”。教師在總結完提建議的句型之后,讓學生談一談我們在疫情期間上網課應該注意什么。教師采用與社會熱點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三、從文化意識入手,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
學生的文化意識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跨文化認知、態度和行為取向。學生學習英語,能獲得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內涵,比較文化異同,吸收文化精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情感,自信、自尊、自強,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溝通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能力。牛津譯林版英語教材中有很多話題與文化相關。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滲透中國文化。
例如,牛津譯林版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8“Pets”列舉了兩首關于寵物的詩歌。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英文詩歌,體會到英文詩歌的韻律美,教師先讓學生朗誦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再讓學生欣賞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翻譯的這首詩的英文版。之后,教師提問:“Which one do you like better? Why?”。在朗誦、欣賞、思考和表達的過程中,學生發現了“side”與“wide”押韻,“face”與“place”押韻,同時也感受到了詩歌原文的韻味,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额}西林壁》原文及其英文版如下。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Written on the Wall at West Forest Temple
It's a range viewed in face and peaks viewed from the side,
Assuming different shapes viewed from far and wide.
Of Mountain Lu we cannot make out the true face,
For we are lost in the heart of the very place.
又如,在牛津譯林版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7“Seasons”的教學中,教師講解完詩歌之后,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以合作的方式將詩歌翻譯成中文。學生最終創作出了各具特色的詩歌。教材中的詩歌原文和有的小組翻譯的中文版如下。
Then autumn leaves turn brown,
Fall into piles upon the ground.
Farmers work to harvest crops,
As the days are shorter and the temperature drops.
Soon the snowy season will begin,
And it will be a new year once again.
秋天樹葉呈金黃,
落葉成堆鋪成床。
農民辛苦收割忙,
晝短夜長氣溫降。
瑞雪飄飄季更替,
又是一年新氣象。
由于學生對有關節日的話題比較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圍繞這個話題,向學生介紹各種節日里蘊含的中西方文化,讓學生了解中西方國家重要節日的慶祝方式,或者開展相關的慶祝活動,讓學生通過體驗的方式直觀地感受中西方節日文化。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
四、從學習能力入手,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
學生的學習能力指積極運用和主動調適英語學習策略、拓寬英語學習渠道、努力提升英語學習效率的意識和能力。學生通過英語課程的學習,保持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具有明確的目標意識,能夠多渠道獲取學習資源,有效規劃學習時間和學習任務,選擇恰當的策略與方法,監控、評價、反思和調整自己的學習。教師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引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復習單元知識
在引導學生進行期中和期末復習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知識框架自主繪制思維導圖。這有助于學生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形成知識體系,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互相分享學習成果的過程中能夠培養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發現自己的不足并進行改正。之后,教師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總結和補充,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1]。
(二)幫助學生養成總結錯題和自我反思的習慣
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整理練習與考試中的錯題,制作一本針對性強的錯題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錯題集和自己平時批改作業時匯總的錯題,在完成每個單元的教學任務后整理一份錯題卷,組織學生進行錯題重考。對于做錯的題目,學生需要分析出錯的原因。采用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有效避免學生犯同樣的錯誤,還能讓學生學會選擇合適的復習方法,對自己的學習情況及時進行反思,提高英語學習水平,從而為學生后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結語
為了從英語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有效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增加知識儲備,拓展知識面,開闊自己的眼界。教師只有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采取多種策略進行英語教學,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2]。
【參考文獻】
[1]王鴻懿.運用思維導圖發展思維品質的高中英語教學案例[J].英語學習,2016(09):43-47.
[2]陳琳.頌“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J].英語學習,2016(01):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