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莉杰
摘 要:同伴沖突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與去“自我中心化”有著重要價值。造成同伴沖突的原因有幼兒自身、幼兒教師游戲組織、幼兒園游戲資源缺乏、家庭教育四個方面。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幼兒教師樹立正確的沖突觀,引導幼兒采用正向策略;創建安全的沖突解決情境,鼓勵幼兒自行解決;重視培養幼兒的解決沖突能力與交往技能;提高幼兒的自控能力,針對幼兒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開展家園合作,實現家園共育。
關鍵詞:大班幼兒;同伴沖突;社會性發展
【中圖分類號】G610?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18-0057-04
Research on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eer conflict in the play of large class children
ZONG Lijie (Lou Tingyuan Kindergarten, Kunshan High-tech Zone, 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Peer conflict is of great value to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de-"self-centralization". The causes of peer conflict include children themselves, children's teachers' play organization, lack of play resources in kindergartens, and family educ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preschool teachers establish a correct view of conflict and guide children to adopt positive strategies; create a safe conflict resolution situation and encourage children to solve themselves; attach importance to cultivating children's conflict resolution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improve children's self-control ability, teach children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carry out home-kindergarten cooperation to achieve home-kindergarten co-education.
【Keywords】Older children; Peer conflict; Social development
1.幼兒游戲中引起同伴沖突的原因
(1)幼兒自身原因
幼兒自身的社會認知水平有限、社會交往技巧的缺乏以及自身性格方面的問題會導致其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與其他幼兒發生同伴沖突。
第一,幼兒社會認知水平較低。
大班幼兒依然處于前運算階段,皮亞杰認為此階段的幼兒的認知具有具體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主義、刻板性以及想象與現實相混淆的特點。由于幼兒自我中心的存在,他們常常不能從他人的立場考慮問題,只固執地認為自己的觀點是對的,而不能理解他人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刻板性也導致了幼兒會深信在自己認知層面所了解的事,當遇到與自己認知矛盾的事,他們會堅定地認為別人是錯的而與之爭辯,從而導致矛盾的產生。
第二,幼兒社會交往技能缺乏。
社會交往技能的發展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一般來說,擁有良好社會交往技巧的幼兒其沖突發生的比率會更低,當這些幼兒發生沖突時也會較好地解決沖突。而社會交往技巧較弱的幼兒就比較容易引發沖突。
第三,幼兒自身性格差異。
幼兒自身的人格、氣質特征會直接影響同伴沖突的發生與發展。希波克拉底認為人的氣質類型分為四類,分別是:多血質、膽汁質、黏液質、抑郁質。膽汁質的幼兒性格較為沖動,脾氣暴躁,比較容易引起同伴沖突。而多血質的幼兒則更熱情,善于交際,能與同伴融洽相處,較少直接導致同伴沖突。黏液質與抑郁質的幼兒則更善于忍讓,性格平靜,在他人與其沖突時較多采取沉默、不理會或告狀的方式。
(2)組織游戲
第一,材料投放的原因。
幼兒教師在游戲中材料投放、組織形式、人數、時間的限定以及對規則的強調程度都會成為幼兒間沖突發生的原因。當幼兒教師在游戲中投放的材料過少時,容易使幼兒在游戲中因爭搶材料而發生沖突,也限制了幼兒自主性游戲的開展。而在材料投放的種類單一,樣式、形式不靈活也同樣容易引起幼兒間的沖突,制約幼兒活動的靈活性。
第二,游戲組織形式的原因。
在組織形式上,一般來說,競爭型的游戲更容易導致同伴沖突的發生。在競爭游戲中,幼兒間的活動模式會更為激烈,情緒也更為緊張。這使得活動中幼兒發生沖突的機會與概率都大幅上升。而在合作類的游戲中,幼兒同伴沖突的現象就大大下降了。在合作中,幼兒更傾向于同伴間友好的交流互動與互助的行為模式。但在實踐中,幼兒教師若能有序組織競爭活動,也能夠起到有效控制沖突產生的效果。
第三,限定人數與時間的原因。
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幼兒教師要組織很多不同的活動,需要給幼兒的游戲活動限制時間。有時時間緊迫,幼兒就會在這種緊張的氣氛下產生無序的活動而造成一些沖突,如在活動結束時幼兒教師要求幼兒快速搬椅子回到原位,此時幼兒因緊張會產生碰撞等沖突。而幼兒教師過分強調規則也會引起幼兒間的沖突。
(3)幼兒園游戲資源原因
第一,空間資源不足。
幼兒園游戲資源的不足會導致同伴沖突的產生。其中資源指空間資源、時間資源、材料資源、游戲機會資源等。在筆者觀察的幼兒園中,較為突出的是空間資源的不足。現在的幼兒園普遍生源廣泛,招收的幼兒人數較多,教室面積也比較小,用來開展區域活動的地方并不多,因此幼兒教師就將其布置得較為緊湊。而這種緊湊的格局導致幼兒經常會因為搶占地盤而發生同伴沖突。空間資源的不足必然導致空間密度過高,這樣高的空間密度自然會影響到幼兒間的人際交往,增加他們之間的人際摩擦,引發一些同伴沖突。
第二,時間資源不足。
在幼兒園中一日活動的時間都是固定的,到什么點做什么事,每天的活動安排都十分豐富,這也使得幼兒參與活動的時間相對緊張。幼兒在規劃的時間段內有時無法充分展開活動,在活動中無法充分交流。而在游戲活動中幼兒發生交往、沖突的機會最多,時間資源的不足就導致了幼兒在交往中發生沖突但卻不能充分交流后解決沖突。時間資源的不足常常引發沖突,并且不利于培養幼兒解決沖突的能力。
(4)家庭教育原因
第一,家庭教養方式的影響。
在家庭教養方式中,放縱型與忽視型的幼兒更容易產生同伴沖突。在這兩種教養方式下的幼兒行為較為沖動,不計后果,與同伴相處時喜歡干預控制他人的行為,不考慮別人的想法。如果家長對幼兒的教養方式是放縱型的,每次幼兒在學校違反規定或者與別的小朋友發生沖突后,幼兒教師與家長交流,不管是媽媽還是奶奶都對這種現象表示無所謂,回家之后也不對其進行教育。幼兒在園與他人交往時常常成為沖突的制造者,就算幼兒教師經常對其教育也見效甚微。
第二,家長自身行為的影響。
家長自身的行為是幼兒重要的學習與模仿對象,其對待沖突的態度會給幼兒造成榜樣的作用。如果家長待人接物更為和善得體,則子女也會模仿其對待他人的方式而避免造成沖突。如果家長本身沖動易怒,則其子女在同伴交往中也會顯示出攻擊性的行為,從而導致沖突的發生。
2.幼兒游戲同伴沖突的積極影響
同伴沖突同時有正向與負向兩種作用。當幼兒在同伴沖突中經常使用負向策略或習慣于逃避,又未得到正確引導時,沖突就會影響到幼兒健全的人格發展以及未來的社會適應。但由于人們長期以來較多關注其表面的暴力行為等消極特征,而忽視了其內在的身心發展價值,因此本文將著重介紹同伴沖突的積極影響,對其負面影響就不再贅述。
(1)打斷游戲進程,卻豐富了游戲多樣性
幼兒同伴沖突對游戲活動開展的影響通常是負面的,因為游戲中的同伴沖突會將游戲的進程打斷,如果幼兒處理得好,則游戲繼續進行,如沖突升級則游戲可能就此中斷。當然,也有部分同伴沖突會推進游戲活動的開展,這類同伴沖突大多是游戲意見方面的。幼兒因產生不同的游戲意見而爭執,有時這樣的沖突會豐富游戲的內容。沒有因為沖突而放棄游戲,而是想出了一個更好的辦法,并且這個想法使游戲難度上升了。這便使他們的創造力得到了發展,在游戲過程中,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促進幼兒社會性人格發展
第一,有利于幼兒的社會情感發展。
情緒、情感是人對現實社會世界的一種特殊反應,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產生的體驗。并且情緒不僅反應在幼兒的心理上,它對幼兒的行為也起著動機作用。學前期是幼兒情緒情感社會化的一個重要階段,此時的幼兒情緒情感有著情境性的特點,往往會隨著某種情境的出現而產生。而在同伴沖突這一具體的、特定的情境中,幼兒獲得了一個表達情感、控制情感、體會他人情感的機會。同伴沖突也給幼兒一個親社會情感養成的契機,讓幼兒更好地向社會化邁進。當然,如果幼兒在沖突情境中經常采取逃避、告狀等消極策略,若得不到正向引導,將不利于幼兒健全的人格及社會性的發展。
第二,有利于幼兒提高問題解決能力。
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而問題的解決能力直接影響了幼兒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在同伴沖突中經常會發生人際關系的矛盾,問題解決能力強的幼兒其人際關系處理得就更好,在同伴中的地位也會相對較高。幼兒為了獲得更好的人際關系及更高的同伴地位,也會在同伴沖突中尋找更好的解決方式,或向同伴學習,在觀察中不斷改進自己的解決方式。當一種方式失敗后,他們會嘗試另一種方式。而當嘗試成功時,就會將這次的經驗遷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從而使其問題解決能力得到提高。
(3)提高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
第一,有利于幼兒人際交往技能的發展。
社會交往技能是指:個體通過學習獲得的,在特定情境中有效適當地與他人交往的活動方式。幼兒若想與同伴進行積極有效的交往,就必須掌握一定的人際交往技能。而同伴之間互動交往的過程又是人際交往技能習得的一個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在同伴沖突這一特殊的交往過程中,幼兒會面臨許多交往的困境與機會,每一次的同伴沖突對幼兒來說都是一場對人際交往技能的考驗。幼兒對這些沖突的經驗會在無形中進行比較學習,久而久之,就能知道在什么樣的情境中應該使用什么樣的交往技巧,在未來的人際交往中進行使用練習,最終熟練運用這些技巧。
第二,有利于幼兒發展良好的同伴關系。
雖然同伴沖突在字面上聽起來與良好的同伴關系毫不相關,但實際上,同伴沖突的過程實際上是幼兒之間相互了解的過程。在沖突中,幼兒可以了解到伙伴的性格喜好而選擇要不要與他交朋友。而在好朋友之間也可以通過沖突更加深入地了解對方而知道如何與之相處,從而推進兩人友誼的升溫。
(4)提高幼兒的社會認知水平
社會認知是一切社會行為的基礎。學前期幼兒的認知具有“自我中心化”的特點,因此在行為上也會表現出以自己的觀點為中心,不理解、不接受他人的觀點。而同伴沖突就是一種對幼兒觀點的沖擊,在同伴沖突中幼兒接收到了各種不同的觀點,這種沖擊會使幼兒原本的認知體系產生動搖,為其認知結構的再造埋下伏筆。社會認知還包括幼兒對他人與自我的認知。在一次次同伴沖突的互動過程中,幼兒在社會互動經驗積累的過程中逐漸豐富他人的信息,從而更充分地了解他人,同時,也能在一次次同伴的反應中獲得對自己的評價,從而形成對自我的認知。
3.引導幼兒恰當地對待同伴沖突的策略
同伴沖突在幼兒成長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但當幼兒無法正確處理同伴沖突時,將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如何引導幼兒正確面對同伴沖突、幫助幼兒學會采取正向措施便顯得尤為重要。
(1)幼兒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沖突觀,引導幼兒恰當地面對沖突
幼兒教師應當認識到沖突并不僅是消極有害的行為,發生沖突不應立即制止或想盡辦法預防沖突的發生,而應當了解到沖突對幼兒來說也是社會性發展的機遇,并且把握住這一機遇,用專業的知識來分析沖突,充分挖掘其深藏的教育價值,讓幼兒在沖突中學習,在沖突中進步。在幼兒沖突發生時,幼兒教師應做解決沖突的協助者而不是主導者。面對幼兒沖突時幼兒教師的協助方式會成為幼兒解決沖突的參考,因此,幼兒教師應注意引導幼兒正確面對沖突。在幫助幼兒解決沖突時,應當先詢問幼兒沖突發生的真實原因,將重點放在沖突事件的本身,而不是其感受。當幼兒教師了解了沖突發生的過程后,再讓幼兒說說自己的想法,讓沖突雙方都了解對方是怎么想的。接著讓幼兒做出一致裁判,通常此時幼兒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然后再讓幼兒提議應當如何解決這次沖突,以后遇到這樣的事應該怎么辦,這也鍛煉了幼兒解決沖突的能力,最后讓幼兒實施這個辦法。這樣才能使幼兒解決沖突的能力得到提升。
(2)創建安全的沖突解決情景,鼓勵幼兒自行解決
安全輕松的班級環境是幼兒成長發展的搖籃,在安全和諧的氛圍中,幼兒對沖突的態度會更平和,解決能力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因此,幼兒教師應當為幼兒創造一個安全的沖突解決情境,讓幼兒不要害怕沖突,也不要對沖突形成過激的反應。具體來說,幼兒教師在面臨幼兒沖突時,不應有漠視、放任、煩躁的態度,也不應過度敏感,過早制止幼兒沖突的發生。而是應當正確認識到沖突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在幼兒發生沖突時先讓幼兒自己解決,當解決不了時再干預沖突。在干預沖突時不能直接責罵或枉做評判,而是溫柔地詢問事情緣由,讓幼兒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不產生畏懼的心理,在解決過程中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幼兒教師在發現同伴沖突時還應當鼓勵幼兒自行解決。幼兒教師要認識到沖突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人格塑造等方面有著積極作用,不能剝奪幼兒交往、發展的機會。所以在同伴沖突中幼兒教師不能包辦一切,而是應當將解決的過程留給幼兒,讓幼兒自己想辦法。當遇到沖突解決能力弱的幼兒,還應該鼓勵其嘗試解決沖突。幼兒教師在發現沖突時不應直接參與,平時在大班發生的沖突幼兒大多都能自己解決。當幼兒來告狀時,幼兒教師會先問幼兒:“你覺得應該怎樣解決?”等幼兒想出辦法后,幼兒教師會鼓勵他去試一試,并告訴幼兒以后遇到問題先想想自己能不能解決,若無法解決再來找教師。
(3)重視培養幼兒的解決沖突能力與交往技能
幼兒解決沖突的能力與交往技能是他們是否能夠應對同伴沖突的重要指標。因此幼兒教師應當有培養幼兒解決能力與交往技能的意識。比如,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進行培養:幼兒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假設法,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訓練幼兒的沖突解決能力與交往技巧;在幼兒沖突過程中適時地引導,個別培養解決沖突的能力;鼓勵幼兒用協商的方法解決沖突,盡可能減少暴力行為;對友好相處,能夠想出好辦法解決矛盾的幼兒給予表揚,使平和解決沖突成為一種良好的班級規范;幼兒教師以身作則,做分享、合作的榜樣;在活動中強調合作、溝通、尊重他人意見的觀念,使幼兒間良性交往,減少沖突的發生。
(4)提高幼兒的自控能力,幼兒教師應針對不同幼兒因材施教
引起沖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幼兒缺乏自控能力。在沖突中往往是幼兒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感而使這種憤怒的情感表現在了行為上,于是發生了同伴沖突。因此幼兒教師要教導幼兒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這就要求幼兒教師在活動中注意對幼兒移情的訓練,讓幼兒了解到別人的想法,不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在沖突過程中能夠從他人的行為中發現自己的問題。幼兒教師還可以在沖突過后讓幼兒反思自己的行為,從而使幼兒吸取經驗,在今后的生活中提高自控能力。但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其個性特點也千差萬別,對不同的幼兒教師應當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比如,抑郁質與黏液質的幼兒在面對沖突時容易退縮、隱忍,幼兒教師對于這樣的幼兒就要鼓勵他們進行同伴交往,自行解決沖突。在一開始可以先引導這類幼兒解決沖突,當他們成功解決時要及時給予表揚,讓他們有再次獨立解決的信心。而對于膽汁質的幼兒就要讓他們學會與同伴友好相處,知道暴力不是解決沖突的好辦法,當這類幼兒主動引起沖突時,幼兒教師可以根據情況對其進行批評教育,使其對這種行為起到負強化的作用。
(5)開展家園合作,實現家園共育
家庭是幼兒第一個重要的學習場所,其對幼兒成長的作用不言而喻。家園合作能夠使家庭與學校的教育同步進行,對幼兒的教育成果也將事半功倍。在幼兒正確面對同伴沖突的問題上,幼兒教師與家長應多多溝通探討。幼兒教師可以通過了解幼兒在家庭中的情況,找到更適宜的教育對策。而家長也應配合幼兒教師,在家中注意為幼兒創造一個正面的人際交往的榜樣,示范正確的沖突解決策略,而不是放任幼兒的行為或利用家長的權威壓制幼兒的沖突。幼兒在家庭中獲得的沖突經驗往往會遷移到與同伴的交往中,因此,家園溝通交流相互配合的教育方式顯得尤為必要。如果家園教育能夠達到一致,定將有利于幼兒獲得良好的人際交往技能,使其同伴沖突的解決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4.結語
總之,同伴沖突是幼兒社會交往過程中一種必不可少的交往模式,在這看似充滿矛盾的活動中,卻蘊涵了數不盡的教育契機。當我們用科學、專業的眼光看待它時,會發現幼兒在同伴沖突中學會了如何交往、如何面對沖突、如何對待不同的觀點、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等等,因此,教師要正確處理幼兒同伴沖突,促進幼兒社會化成長。
參考文獻
[1]王錦. 幼兒日常生活中同伴爭搶行為的原因及解決對策[J]. 基礎教育研究,2020(03).
[2]陳會昌.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特點, 影響因素及其測量[M]. 心理發展與教育,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