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受到了高度關注,但是就目前的工作情況來看,傳承乏力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重要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在國家管理中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政內容,促使舉國上下都提高了對“非遺”保護和傳承的關注度。在“互聯網+”發展大潮中,“互聯網+文化”成為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發展方向,因此“互聯網+非遺”也成為人們討論的重要話題。文章主要對應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實現“非遺”的傳播和發展進行探究,以實現“非遺”的創新和有效傳承。
關鍵詞:“互聯網+”;“非遺”;傳承模式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8-0-03
0 引言
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借助互聯網提高各個領域的發展效率已經成為當下重要的發展趨勢,應用“互聯網+非遺”的方式能夠有效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和傳播,同時互聯網也能夠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特殊的時代特征,有效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但是在應用“互聯網+非遺”形式傳播和繼承我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還存在技術、渠道、資源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在具體應用過程中需要全面優化“互聯網+非遺”的發展措施,多方面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高質量發展。
1 “互聯網+非遺”的傳承價值
1.1 全面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互聯網是隨著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當前互聯網已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促進了各行各業的發展,而借助互聯網開展文化建設也成為我國重要的發展任務,因此“互聯網+非遺”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互聯網+非遺”能夠充分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渠道,全面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可以互聯網為重要的傳播媒介,利用互聯網信息實時傳播和內容呈現形式多樣的優勢,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展現在大眾面前,因此“互聯網+非遺”的傳播方式能夠有效突破傳統傳播方式的約束和限制,滿足更多人的文化需求,同時也可以將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發展形勢相結合,應用有效的措施擴大傳播范圍,以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質量,使傳統文化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1]。
1.2 全面建成“非遺”工作體系
傳統的“非遺”傳承和傳播主要依靠政府部門的支持,在具體發展中需要依靠各層級保護中心來開展相應的項目宣傳工作,在受眾和傳播效果、影響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受眾不足就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借助互聯網的優勢能夠保障信息傳播的實時性和高效性,同時也可以將相關信息傳播給更多的人。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建立完善的“非遺”工作體系,將國家、政府以及各個高校充分納入這個工作體系的各個層級,以此吸納更多的人開展“非遺”傳承工作。在建立工作體系的過程中需要明確各個層級的首要任務,促使國家、政府及高校等都可以在文化傳承工作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同時也可以在明確自身目標的前提下實現發展創新[2]。為了完善“非遺”工作體系,在具體發展過程中應該積極鼓勵“非遺”傳承人、工藝大師及各人群參與其中,應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滿足更多受眾對“非遺”信息的需求。
1.3 加強對“非遺”宣傳方式的創新
在市場發展方式不斷更新迭代的過程中,創新性已經成為各個領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在“非遺”發展和傳播過程中需要加強對宣傳方式及傳播方式的創新。互聯網技術是時代發展前沿性的重要標志,因此借助互聯網的技術優勢創新“非遺”宣傳方式能夠順應市場發展潮流。借助互聯網技術開展線上傳播,有利于受眾實時獲取全面的“非遺”信息,突破傳統單一的宣傳方式,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媒介針對不同的人群傳播“非遺”信息,同時還能夠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推動“非遺”蓬勃發展,進而提高“非遺”信息的實際價值。互聯網還能夠豐富“非遺”信息的宣傳和呈現形式,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元化形式呈現“非遺”信息,基于互聯網的傳播方式能夠給予“非遺”愛好者更多的信息自主選擇權,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自主搜索相關“非遺”信息,有效滿足“非遺”的個性化傳承要求。
1.4 應用完善措施降低“非遺”的傳承成本
傳統的“非遺”信息主要通過“非遺”中心舉辦文化節等活動進行宣傳,這樣的宣傳方式通常需要占用較多的實體資源,同時也需要印發大量紙質資料,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還涉及場地、住宿及用餐等費用,因此傳統的“非遺”信息宣傳方式需要耗費大量成本。而借助互聯網開展線上“非遺”傳播活動,可以通過大規模培養傳承人的方式減少線下活動產生的費用,同時通過錄制相關“非遺”視頻也能夠為“非遺”愛好者反復觀摩學習“非遺”技藝提供便利,利用互聯網還可以實現一對一學習和一對多學習,在優化學習效果的同時降低活動成本。因此企業應該靈活應用互聯網宣傳方式,提升“非遺”的影響力,通過構建智能化營銷系統的方式實時了解“非遺”愛好者的客觀需求,進而采取有針對性的發展措施,滿足“非遺”愛好者的實際需求[3]。
2 應用互聯網傳承“非遺”存在的問題
2.1 “互聯網+非遺”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
互聯網的產生推動了各個領域的變革,促進了信息的快速傳播,而應用互聯網傳播“非遺”信息能夠進一步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但是僅僅利用網絡傳播“非遺”信息并不能保障“非遺”項目的長遠發展,“非遺”項目的發展目前存在很多局限性,這主要是因為“互聯網+非遺”的傳播方式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4]。相關部門需要不斷完善“互聯網+非遺”的法律法規,應用有效的措施保障“非遺”傳承人的利益。例如,“非遺”傳承人可以通過參與多媒體節目錄制及現場演示等方式獲取相應的收入,但是互聯網時代“非遺”傳承人應用這些方式只能獲得很少的收入,因此有必要深入思考如何保障“互聯網+非遺”的人文價值和商業價值。
2.2 缺乏規模效應
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優勢開展“非遺”信息傳播能夠保障傳播的全面性,但是就發展現狀來看,“互聯網+非遺”的傳播方式還缺乏完善的系統組織,導致“非遺”的傳播范圍較小,很難在社會上產生較大的影響,難以保障“非遺”信息傳播的高效性和全面性。很多“非遺”傳承人受到知識和年齡的限制,在實際傳播過程中很難靈活應用互聯網的優勢,在具體的傳播過程中難以和網友展開有效的互動,導致有限的“非遺”信息很難吸引更多的受眾。雖然“互聯網+非遺”已經成為傳播“非遺”信息的重要方式,但是互聯網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大量打著“非遺”招牌的醫藥和食品很容易在管理混亂的互聯網中廣泛流傳,這些信息往往會對真正的“非遺”產生負面影響,進而很容易導致真正有價值的文化和寶貴資源消失[5]。
2.3 傳統的“非遺”信息傳播方式較為單一
就發展現狀來看,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傳播和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處于“內容+平臺”的創作階段,而且很多“非遺”網站和微信等社交平臺都是單一列舉“非遺”賬目和展品,這屬于較低層次的傳播。另外,線上缺乏系統性的宣傳方式和線下售后服務不佳等問題都阻礙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效傳播。“互聯網+非遺”的傳播方式缺乏科學合理的標準,這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品生產很容易引發網絡糾紛,很多商家在銷售產品的過程中只是單純地販賣大眾情懷,沒有加強對內容及產品的創新,僅僅是在網絡上創新“非遺”信息很難體現“非遺”的深層次價值。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和評價方式較為單一,并且“非遺”網站和軟件同質化等問題導致“非遺”文化內容和網絡技術優勢很難被充分體現出來。因此需要進一步創新“互聯網+非遺”的文化傳播方式,應用有效的措施保障“非遺”在多方面的提升,進而使互聯網傳播渠道更通暢,不斷提升“非遺”的影響力。
3 “互聯網+非遺”傳播的優化措施
3.1 加強對“非遺”傳播和保護方式的創新
“非遺”能夠有效地展現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因此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應當充分體現“非遺”的影響力,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和傳播過程中可以邀請一些具有影響力的大師開展專業的“互聯網+非遺”活動。在發展創新的過程中,需要應用國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批次統計和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分類統計等方式精準統計相關“非遺”信息,保障文化傳播方式的針對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可以組建專業團隊,應用先進的現代技術對“非遺”進行數字化處理,如對玉雕和核雕等制作過程進行數字化處理。另外,還可以應用現代科學技術記錄和保存“非遺”產品的制作過程,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網絡直播等創新“非遺”的宣傳方式,通過VR優化受眾的體驗,將線上線下雙向互動作為“非遺”傳播的重要載體,有效保障信息傳播的實時性,進而促進文化傳承人和受眾之間的密切交流,促使文化消費融入“非遺”創作。
3.2 建立完善的“非遺”公共服務平臺
我國目前主流的信息技術是大數據技術,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實時分析大眾對“非遺”的需求,全面增強“非遺”傳承的針對性,將時代發展趨勢作為重要依據實現“非遺”的發展創新,同時也可以滿足受眾對“非遺”的實際需求。應用特色設計比例、專業布局和功能排放等方式建立完善的“非遺”傳承體驗平臺,同時可以通過國家和省級平臺等制定相應的“非遺”保護標準,針對“非遺”文化理論進行專業研究和產業開發。“非遺”公共服務平臺的建立應該得到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只有在相關政府部門的支持下才可以實現對各個地區文化資源的整理,進而在相關文化資源的支撐下搭建完備的文化學習中心。在建設學習中心的過程中,可以將高校以及現代化學習媒介等作為重要的學習載體,以充分保障文化資源的高度專業性和較強凝聚力,同時也可以開通相應的公眾號,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利用不同的傳播渠道吸引更多的受眾,發揮定期宣傳“非遺”的作用[6]。
3.3 加大“非遺”文創產品的研發力度
在市場快速發展和變遷的過程中,各種各樣的商品層出不窮,為了在市場中充分體現文創產品的實際價值,應該加強對手工藝品的研發和創新。在品牌建設的過程中強化傳統工藝的轉型升級,借助“非遺”研究中心和實體公司等研究機構,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添加現代特殊元素,體現傳統文化產品的現代價值。利用視頻播放軟件和社交軟件等拓展“非遺”傳播渠道,應用這樣的發展和傳播形式有利于建立健全“非遺”宣傳體系。另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具備特殊的文化屬性,因此在具體的傳播過程中應該進行全面的監督,實時監控各種不同的傳播媒介對“非遺”的傳播情況,并應用有效措施避免文化扭曲和價值觀扭曲等現象[7]。
3.4 加強對“非遺”傳承人的培養
為了有效傳播和傳承“非遺”,在具體發展過程中可以應用“校、政、企”多方聯合的方式,通過學歷教育及技藝培訓等多種形式培養“非遺”傳承人,應用現代化培養方式幫助傳承人了解傳承使命,通過傳承人能力提升和“非遺”內容創新,保障傳承人具備將文化知識與互聯網技術緊密結合的能力。在優化文化傳承人的引領下幫助“非遺”傳承人學習更多的數字技術知識。例如,在發展過程中可以開展相應的網絡教學活動來優化“非遺”傳播效果[8]。
4 結語
互聯網已成為當今世界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礎設施,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可以實現各個領域的高效發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和傳播的過程中,可以將互聯網作為重要的發展渠道,應用有效措施建立完善的“互聯網+非遺”綜合傳承體系,同時也要注重應用相應的措施豐富互聯網中的“非遺”信息資源,通過建立綜合、立體、規范的網絡平臺保障“非遺”能夠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實現有效傳播,進而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實現文化的高質量傳承。
參考文獻:
[1] 宋水燕.非遺文化視域下蠟染藝術校園傳承的實例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2(7):140-141.
[2] 薛鶴嬋.媒體融合視域下非遺文化傳承與傳播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88-90.
[3] 高雪,楊雨同.“互聯網+”2.0模式下非遺文化傳承的實踐研究:以河北省阜城縣剪紙藝術為例[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1,1(22):69-71.
[4] 曾晶芳,曹心怡,馮德嶺.新媒體視域下非遺文化傳承創新路徑探究[J].傳媒論壇,2021,4(20):38-39.
[5] 吳偉泉.鄉村振興視域下非遺文化在工科院校中活態傳承的融合考辨:以曲藝文化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0(12):28-29.
[6] 孫傳金,楊慧慧,任堯.非遺文化視域下阜南柳編傳承與設計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24):27-28.
[7] 秦貽.一帶一路視域下非遺文化創新傳承與國際傳播研究[J].南國博覽,2019(4):45.
[8] 譚榮清,鮑芳芳.現代學徒制視域下高職院校“非遺”文化傳承探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9(5):234-235.
作者簡介:劉?(1991—),女,江蘇揚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