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部編版語文教材充分踐行了“人文主題”“語文要素”的理念,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具有“雙線組元”特點的教材編寫體系,此種立足特定主題合理規劃單元具體教學內容的先進模式,彌補了傳統語文教材結構的一些不足,在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方面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文章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為例,對大單元教學視角下的童話故事教學展開深入剖析。
【關鍵詞】部編版;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童話故事教學
作者簡介:陳佳明(1998—),男,江蘇省常州市中天實驗學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一學段(1—2年級)閱讀目標中指出:“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該目標肯定了童話的積極意義,也明確了它在小學語文第一學段教學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目前的部編版小學語文第一學段的教材中,童話這一體裁所占比重較大。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教材為例,其共收錄24篇課文,其中童話故事10篇,童話故事約占課文總篇數的40%,這一數據足以說明童話故事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分析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內容可知,其設置了“故事中的道理”這一主題,同時圍繞該主題編排了三篇童話故事,分別是《坐井觀天》《寒號鳥》《我要的是葫蘆》。這些故事分別以動物、人物為主角,以豐富的想象力,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引人入勝、發人深思的童話故事。通過之前的學習,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感受到童話故事想象之豐富,并對童話這一體裁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積累了一定的閱讀經驗[1]。對此,本文將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對大單元教學下的童話故事教學進行梳理、總結,以期為更加高效地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開展童話故事教學提供思路借鑒與實踐參考。
一、大單元教學的概念闡釋
區別于以往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思想,大單元教學打破了課文與課文之間獨立平行的關系,克服了長久以來單篇課文孤立教學的弊端,從單元整體著手來把握教學內容。值得一提的是,統編教材在編排課文時特別注意課文之間的內在聯系。得益于統編教材雙線組元、內在勾連的編排特點,大單元教學緊扣單元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創設出能夠充分融合單元各方面內容的、高質量的整體教學情境,賦予其總主題的地位,并設計出符合課文情趣的小主題情境,開發學習任務群,以任務驅動為抓手推動單元整體教學。
大單元教學應當以“大”字為立足點和切入點。第一,“大”反映在具體的教學內容上。大單元教學不再是單個章節的教學,而是將整個單元形成一個整體,然后在大框架下進行教學內容的系統設計。它反復審視當下的內容,不僅如此,還會將之和過去、將來有關的內容放在一起分析,而非以孤立視角去看待。第二,教學結構大。傳統的教學是單獨進行的,而大單元教學則是融合了各學科的教學,發揮了每個學科的優勢,能夠形成強大的合力。第三,教學視野大。在一線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再局限于考點或知識點,而開始引入“前后勾連”的理念。不管是課堂內外還是學校內外,教學視野有了極大的拓展,教學范圍延伸至日常生活,真正意義上踐行了“學習就是生活”這一先進的教育觀。
在大單元教學活動中,教師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為出發點,引導學生以單元主題為導向,以學習任務為抓手,開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精講精練,力爭做到省時高效,以留出更多的時間供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與學生進行互動,加強對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培養[2]。
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大單元教學的立足點無疑是更高的,其基于整體視角進行教學,成功突破了課文間的壁壘,加速和加深了知識遷移,構建了更契合一線教學實際的新知識系統,創設了更真實的教學情境,采取任務驅動模式,使教學環節更緊湊,使學生的參與度與自主性得到了有效提高。
二、大單元教學下的童話故事教學策略
(一)游戲激趣,初步掌握故事情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開展針對二年級學生的語文教學,游戲導入的方式能夠有效激發其學習興趣,促使其在興趣的驅動下產生對童話這一體裁的探究欲望,從而形成對童話故事情節的初步認識。
例如,在課堂教學的開始,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呈現若干幅描繪某個故事的畫,并要求他們結合這些畫猜一猜故事名稱。有名學生猜對了,教師請這名學生戴上相應的頭飾,充當“小小故事家”來講一講故事。如此一來,課堂氣氛很快便被點燃,學生紛紛踴躍參與。
這時,學生的熱情已經被充分調動起來,教師就此引導學生討論完整的童話故事應具備的要素。在討論之后,學生歸納出童話故事應具備的三大要素,即人物、情節和環境。在此基礎上,教師順勢導入本單元的第一篇童話故事《坐井觀天》,并引導學生找出這一故事中的三要素。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人物、環境都很容易找,而童話情節則有一定的概括難度。這時教師提示學生:“青蛙和小鳥共有幾次對話?我們怎么用一兩句話概括呢?”學生經過思考,發現青蛙和小鳥的三次對話都是圍繞天空的大小展開的。有了這個發現,學生們很快就把童話情節梳理出來了。然后,教師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對《寒號鳥》和《我要的是葫蘆》兩篇童話故事的主要內容進行梳理,讓學生初步掌握學習童話故事的基本方法。
(二)適度解讀,準確把握文本內涵
若想打造高質量的童話教學課堂,教師在備課階段需賦予語文教學活動足夠的發展性,還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關注和做好細節工作。童話最核心的功能并不是教育和認知,而是充分解放學生的天性,為其插上想象的翅膀,讓其受到美的感染,同時讓他們的智慧得到啟迪。因此,在大單元教學下的童話故事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發揮想象力,自主理解文本內涵,而不是以成人的視角過度解讀、挖掘童話故事,導致本應趣味盎然、生動活潑的童話教學成為道德訓誡的工具[3]。
以《我要的是葫蘆》為例,這則童話講述的是一個人種了一些葫蘆,他發現葫蘆葉子上有蚜蟲活動卻并不在意,鄰居善意提醒他,他依然毫不在乎,結果蚜蟲數量不斷增加,把所有的小葫蘆都吃掉了。故事語言、插圖生動形象,學生在品讀童話故事的過程中,能夠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認識到把握事物因果聯系的重要性。但是部分教師在講解這篇童話故事時,從成人視角去評價種葫蘆的人,指責他無知愚昧,這難免有過度解讀之嫌。學生在立足自身視角體悟文本內涵,挖掘文本深意時,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讓學生發揮想象力或聯系實際生活,表達自己的見解,把握童話故事內涵。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促進學生思維的提升,還童話教學以趣味,助力語文要素真正落地。
(三)感悟童話本質,了解童話故事特點
與其他文體相比,童話突出的特點在于通過夸張的手法與豐富的想象力來塑造各種形象,生動反映、折射現實生活。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明確各單元的核心要素,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措施,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讓學生在五彩斑斕的童話世界里自由翱翔,深入品味和體悟童話語言,把握童話內涵,切實打造具有童真、童趣、童心的童話課堂,體現童話的非凡魅力。教師千萬不要將童話等同于一般的記敘文,如果將其當作一般的記敘文進行講解,勢必會導致童話教學失去原有之義。
1.聚焦情節,展開想象
童話故事的情節具有一波三折甚至一波多折的特點,具有趣味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要求學生重點分析童話故事的部分情節,在此基礎上進行聯想,在體會此類故事趣味性的同時,感悟其哲理。例如,在《坐井觀天》這篇童話故事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青蛙跳出井底后可能會去哪里?又會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想到什么?”,從而使故事得以延伸。提出問題后,教師可以出示幾幅圖片,播放幾段音頻,為學生搭建合理的想象支架,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思維與表達能力的雙重提升。
2.角色扮演,深入想象
童話故事的語言十分生動,情節設置高度契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因而獲得了絕大多數學生的認可和喜愛。因此,在童話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分角色扮演童話故事中的人物,重現故事情節,形象地呈現童話故事,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體會童話故事的內涵。例如,在進行《寒號鳥》這篇童話故事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喜鵲和寒號鳥這兩個角色。在表演之前,教師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揣摩喜鵲和寒號鳥的語言與心理活動,然后結合自己對這兩個角色的理解來進行演繹。學生將喜鵲的勤勞與寒號鳥的懶惰表現得活靈活現、淋漓盡致。角色扮演不僅能夠讓學生理解童話故事蘊含的深刻道理,把握童話人物形象,促進學生語言能力與想象能力的發展,同時能夠讓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教學效果更好。
3.借助插圖,豐富想象
部編版教材中的插圖形象生動、極富美感,是極為寶貴的教學資源。在大單元教學下的童話故事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的插圖,充分想象童話故事發生的情境,從而加深學生對故事情境和對童話內涵的理解。
例如,《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中配有兩幅插圖。一幅是種葫蘆的人看著長勢喜人的葫蘆,感到很高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葫蘆的長勢,種葫蘆人的表情神態、肢體動作等,揣摩種葫蘆人當時的心情,體會種葫蘆人內心的期盼。而另一幅插圖則是小葫蘆掉了一地,種葫蘆的人又驚訝又難過。教師則可引導學生觀察插圖中種葫蘆人的動作、表情,并根據上下文展開想象,體會種葫蘆人由滿心期待到希望落空的心情。
《寒號鳥》中同樣有兩幅插圖,第一幅插圖對應的是第三、四自然段中,喜鵲銜著枯草飛來飛去,忙著做窩,而寒號鳥卻不以為意,呼呼大睡的情景。在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插圖中喜鵲和寒號鳥的動作、神態,并思考喜鵲和寒號鳥的心理活動,體會喜鵲的勤勞和寒號鳥的好逸惡勞、得過且過,從而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把握童話故事的重要情節,了解人物形象。
(四)拓展閱讀,編寫童話故事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到,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密切關注聽說讀寫四類活動之間的內在關聯,科學規劃教學內容,基于全局視角組織平時的教學活動,從而推動和保障學生語文素養全面發展。以此為指導,在大單元教學下的童話故事教學中,教師應在指導學生品讀童話、演繹童話、理解童話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編寫童話故事,具體可分為續編童話、仿寫童話、改寫童話等。
第一,續編童話。所謂續編,就是圍繞童話的中心事件、故事人物,續寫新的情節,是檢驗學生是否理解故事內容的一種語言訓練方式。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續編原則,故事人物的性格變化要合情合理。如在學習《我要的是葫蘆》后,葫蘆都掉下來后,種葫蘆的人會怎么做呢?教師可引導學生從這一角度展開續寫。第二,仿寫童話。仿寫,就是在觀察、分析、研究某一童話故事的基礎上,寫出與該童話故事類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童話故事。仿寫要求在“仿”中創新,在“仿”中求變,而不是一味復制,是以別人的思維啟迪自己的智慧的過程。第三,改寫童話。改寫,就是充分發揮想象力,通過改寫童話故事中的事件經過或人物性格,進而改變故事的發展走向。例如,《寒號鳥》中喜鵲的勤勞與寒號鳥的好逸惡勞存在明顯反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若寒號鳥變得特別勤勞,故事又會怎么展開呢?讓學生從這一角度對故事進行改寫。
結語
總之,在大單元教學下的童話故事教學中,教師既要全面了解、精準把握童話故事的特點,又要從單元整體出發,深入思考,整合、生成教學資源,采用豐富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領悟童話世界的美妙,關注和推動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讓學生養成由此及彼的思維習慣,主動接觸、閱讀更多優秀的童話,鋪就學生從學習語文知識,到養成語文學習習慣,直至具備語文學習能力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鄒一軍.走進兒童心中講童話:簡析低年級童話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3(09):48-49.
[2]謝娟.小學語文教學中童話教學的有效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3(11):59-60.
[3]林彩云.童話教學的“雙味”探尋[J].華夏教師,2020(06):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