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來,常常有家長向幼兒園教師反映兩孩的行為變化和情緒變化,這引起了包括筆者在內的幼兒園教師的關注。在與幼兒相處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大孩在班級內出現了一系列的行為、情緒問題。為了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筆者將關注班級內大孩的行為列為研究內容,跟隨幼兒并觀察幼兒的行為。最終,筆者發現二孩家庭的結構對兩孩的性格、情緒、行為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關鍵詞:二孩家庭;觀察;轉變;引導;實踐
作者簡介:鄧亞為(1990—),女,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區級機關幼兒園。
一、困惑期:基于幼兒,觀察發現
(一)二孩家庭現狀分析
1.家庭結構改變
二孩出生前,筆者所在的幼兒園,大部分幼兒的家庭是“4位祖輩+2位年輕父母+1位幼兒”模式,自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大部分幼兒的家庭的成員結構發生了變化,變為了“4+2+2”的模式。這在家長看來,家庭成員變多了,家里更熱鬧了,大孩也有玩伴了。但是,二孩剛出生時,其他家庭成員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二孩身上,很可能會忽略大孩的感受。
2.祖父母、外祖父母各帶一個分開教養
全面二孩背景下,由于幼兒父母工作忙碌,家中祖輩精力有限,大孩和二孩通常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分開教養。
3.母親全職教養,和父母共同生活
由于撫養兩個孩子需要大量的精力,如果沒有祖輩的幫忙,那么,教養孩子的責任將落到全職媽媽的身上。
4.二孩家庭的幼兒的年齡差異
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來,年輕父母生育的二孩與大孩的年齡差基本在3~6歲之間。但有一部分年齡較大的父母在全面二孩背景下,考慮到大孩的年紀較大,自理能力也強了,于是生育二孩。這樣一來,兩個孩子之間的年齡差可能達到十幾歲。
5.兩孩性格的差異
全面二孩背景下,由于父母精力有限,祖輩成為照顧二孩的最佳人選,部分祖輩因為育兒觀念陳舊,在照顧二孩的過程中,對二孩的性格產生較為直接的影響,從而造成兩孩性格存在較大差異。
(二)對二孩家庭結構的觀察與思考
1.對二孩家庭中的父母的思考
在研究二孩家庭結構的過程中,筆者著重關注了家庭結構中的幼兒父母這個群體。為何關注幼兒父母呢?因為幼兒父母較多出生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們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缺乏與兄弟姐妹相處的經驗,這在一定程度上對養育二孩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使他們缺少處理二孩問題的經驗和技巧。當二孩出生后,部分父母越是將精力放在二孩身上,越會對大孩產生虧欠心理,面對大孩時就會有補償、放縱、妥協的心理。在筆者教授的班級中,曾有這樣一個案例:小莫的父母都是獨生子女,生下二孩后,小莫的父母對其過于寵溺,因為他們覺得每天忙著照顧二孩,只有在小莫放學后才能和他相處,所以小莫的媽媽都對小莫過分溺愛,對小莫不良的行為習慣未加糾正。
2.對祖父母、外祖父母各帶一個分開教養現象的思考
筆者所在的班級中有這樣一個案例:妮妮原本與父母和爺爺奶奶共同生活,但妮妮的弟弟出生后由外公外婆照顧,妮妮的父母為了照顧弟弟也住在外公外婆家,只有周末的時候才回來陪她住。因此,妮妮產生了落差心理,對幼兒園生活缺乏興趣,甚至產生抵觸心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后,筆者與妮妮的家長進行了溝通,希望他們多關注妮妮的狀態。此時,妮妮的家長才恍然大悟,并在思考過后做出了改變,慢慢地,筆者發現妮妮的情緒變得積極了。在二孩家庭中,祖父母與外祖父母分別照顧一個孩子的現象容易對孩子的性格產生消極的影響,如果父母不加以關注,就會影響幼兒的健康成長。
3.針對父母缺乏對大孩的陪伴的思考
筆者所在的幼兒園有這樣的例子:淼淼的家庭是二孩家庭,自其妹妹出生后,由于媽媽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照顧妹妹上,淼淼常常得不到媽媽的關注與陪伴,在行為習慣上表現出消極的特征,難以專注做事,并通過不良行為引起父母的注意。為此,筆者多次和淼淼的媽媽進行交流溝通,希望能實現家園共育,讓淼淼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兩孩年齡差異大小對幼兒情緒的影響
部分二孩家庭中,大孩的性格、情緒、心理還處在發展期,他們難以獨自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對家人較為依賴。二孩出生后,家庭結構發生了變化,家長如果未能未關注到大孩的情緒變化和心理變化,可能會導致大孩在性格、情緒、行為方面出現消極的現象。例如,筆者所在的班級內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男孩的內心較為敏感,但其父母決定生育二孩的時候,并沒有給他做好心理預設。男孩得知媽媽懷孕后,每天都愁眉苦臉,行為上也出現一些反常的現象,如易怒,易與其他幼兒發生沖突;心理脆弱,遇到困難時退縮、哭泣。而兩個孩子年齡差異較大的二孩家庭中,大孩在心理上、性格上都相對成熟了,在二孩出生時,其已能夠適當對自己進行心理調節,甚至一部分大孩由于一直都是獨生子女而感到孤單,他們對于二孩的到來表示了較為強烈的歡迎。
二、調整期:基于現狀,轉變方式
(一)心理建設
做好大孩的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可以使大孩更好地適應家庭的新角色以及家庭結構的變化。為此,家長可以引導大孩與自己共同觀看一些弟弟、妹妹、哥哥、姐姐在一起玩耍的照片以及視頻,讓大孩意識到如果弟弟、妹妹出生以后就可以陪伴自己,在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弟弟、妹妹可以幫助自己。父母可以通過心理建設與教育,讓大孩明白,二孩的出生不會剝奪父母對自己的關愛,自己還會多一個玩伴,不用羨慕別的小朋友有弟弟妹妹的陪伴。這樣一來,大孩不僅不會排斥二孩的到來,反而會更加期望家庭新成員的出現。除此之外,在二孩家庭中,父母可以多讓二孩與大孩玩耍,讓大孩認可弟弟或妹妹的出現。
(二)繪本分享
根據二孩家庭結構的調整,從幼兒年齡特點出發,筆者在班級內選擇用一些關于二胎的繪本故事來觸動幼兒,讓幼兒感知繪本中小主人公的情緒,從而產生同理心。比如,幼兒可以從繪本《小弟弟要來了》中,產生期待弟弟妹妹的到來的情緒;從繪本《一點點兒》中認識弟弟妹妹的可愛;從繪本《彼得的椅子》中體會主人公幫助父母照顧弟弟妹妹的情緒;從繪本《現在你是姐姐了》《我當哥哥了》中感知當哥哥姐姐的感受。通過一系列的繪本解讀,班級內的幼兒對弟弟妹妹的到來有了不一樣的情緒,不再是消極抗拒,而是產生了更多的積極心理。
(三)游戲陪伴
對于幼兒園的孩子而言,同伴間的相處是他們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內容。面對二孩的到來,家庭結構的變化,如果缺乏與同伴的相處,部分幼兒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從而易于與他人產生矛盾與沖突,易產生消極情緒。對于大部分幼兒而言,多一個同伴是件快樂的事。作為教師,筆者有意識地幫助幼兒學會與同伴相處,用有趣的游戲吸引他們,讓他們愿意和弟弟妹妹游戲,從游戲中感知有弟弟妹妹陪伴的快樂并學習與弟弟妹妹相處的方法。比如,筆者將歌曲《兩只小鳥》進行改編,讓幼兒在邊唱邊表演的過程中,體會陪伴的快樂。對此,幼兒園的幼兒十分感興趣,并在回家后與弟弟妹妹一起游戲。
三、提升期:基于轉變,正面引導
(一)培養感情
為了提升大孩的積極情緒,筆者建議父母發揮良好的協調作用。父母引導大孩一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照顧二孩,讓大孩在與二孩的相處過程中,初步產生家庭責任感,從而培養大孩與二孩的感情,可以促進家庭成員的關系和諧發展。這樣一來,大孩就不會在與父母和二孩共同相處的過程中產生被父母忽視的落差感,從而更積極地接受家庭新成員。比如,在二孩出生后,家長可以讓大孩也參與對二孩的照顧,比如拿奶瓶、選玩具。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引導大孩與父母一起照顧二孩時,應讓照顧行為符合幼兒的心理特征,要在積極引導的前提下,讓其產生自愿和主動的積極情緒,而非強迫其參與對二孩的照顧。
(二)探索移情
大孩出生后,往往在父母、祖輩的關注和愛護中成長,習慣自己作為家庭中唯一的小孩的角色。二孩出生后,家庭多了新成員,家庭成員有意或無意中更關注二孩,甚至部分家庭會因為二孩年紀較小,直接要求大孩謙讓弟弟妹妹。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大孩難免產生不平衡的心理,引發消極情緒,認為父母更愛護弟弟妹妹,久而久之,這部分大孩的內心會變得敏感,缺乏安全感,擔心弟弟妹妹會剝奪父母對自己的愛。基于對一情況的觀察與了解,筆者所在的幼兒園抓住了幼兒的敏感點——爸爸媽媽是愛自己多,還是愛弟弟妹妹多?由此生成了一節中班社會活動課“愛誰多一些”。這節社會活動課的目的是讓大孩在活動中根據故事線索展開探索,將故事中主人公的經歷和情緒轉移到自己身上。比如,講述媽媽分玩具時對弟弟偏心的故事時,筆者引導幼兒觀察并進行比較,讓幼兒知道,故事中的媽媽并未偏心,其分給大孩與二孩的玩具是一樣多的,媽媽的愛也是一樣多。又如,講述爸爸分牛奶時對弟弟偏心的故事的時候,筆者引導幼兒觀察并比較,讓幼兒在比較的過程中知道,爸爸分的牛奶一樣多,爸爸并未偏心,爸爸對兩個孩子的愛是一樣多的。通過這樣的活動,幼兒根據相關的故事情境,感知了故事中的父母對兩個孩子的愛是一樣的。筆者引導幼兒由人及己,理解父母對自己與家中弟弟妹妹的愛是一樣的。
(三)制訂規則
二孩出生后,父母應當對大孩和二孩一視同仁,公平對待,父母可以和大孩共同制訂家庭新規則。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大孩和二孩之間良好關系的構建,還能夠讓大孩對家庭新規則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在制訂家庭新規則時,父母要認識到在對待任何事情上,家庭都要有一桿秤,秤的左邊是大孩,秤的右邊是二孩,要保證這桿秤盡可能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除此之外,父母不能一味地完全將大孩交由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顧。全面二孩背景下,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參與了對幼兒的照顧,父母要多觀察其是如何照顧大孩、如何與大孩進行對話溝通的,進而了解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照顧幼兒的過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之后,父母再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進行溝通,讓所有家庭成員心中都能有一桿平衡之秤,從而讓大孩在良好的家庭氛圍積極成長。父母不能使用激進的方式來讓大孩、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強行適應家庭規則,以免家庭成員出現排斥的心理。家長要引導其他家庭成員,讓其他家庭成員樂于接受因為家庭結構變化后產生的新規則。
結語
筆者與所在幼兒園通過一系列的思考與實踐,幫助二孩家庭的父母更加清晰地了解家庭結構的變化對兩孩產生的影響,從而促進二孩家庭內部關系的和諧發展,促進家園共成長。未來,筆者會繼續觀察幼兒的成長與生活,分析并思考二孩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并在實踐中不斷提升教育觀念與方法。二孩家庭結構變化而產生的系列問題并非一朝一夕能解決,需要幼兒教師進行長期的觀察,形成家園共育的局面。
[參考文獻]
呂艷霞,毛琪,徐愛軍.家庭結構如何影響婦女生育二孩:基于QCA定性比較分析方法的研究[J].市場周刊,2021,34(6):96-99.
趙雁冰.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城鎮生育家庭消費結構變動[J].科技資訊,2020,18(13):214-215.
周宗社,侯明喜,薛曉.計劃生育家庭結構對二孩生育意愿影響研究:以重慶市為例[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5):69-77.
朱小娟.一孩與二孩家庭消費需求結構變化研究:基于我國“全面二孩”的政策背景[J].智富時代,2018(8):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