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蕊 莫創才
摘 要:本文以中職院校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為例,通過企業、院校調研及對畢業生就業質量的調查,參考國家技能人才培養標準和職業標準,對中職院校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培養進行定位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專業群 復合型人才 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
課 題:本文系廣西教育廳立項課題“專業群視角下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以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為例” (課題編號:GXZZJG2020B057)及廣西職業教育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發展研究基地建設的研究成果。
一、中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形態的橫向多元發展和縱深細分發展,企業要求工作人員除了要具有相應職業技能、良好的職業道德外,還要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扎實的理論基礎,能夠為企業的新產品開發、老設備改造、降低消耗、經濟效益提高做出貢獻。企業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懂技術,還要善經營、會管理。目前中職院校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在學生專業技能素質培養方面大多以能勝任石油、化工產品的分析檢測為目標,采用單一專業的教學模式,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和技能也是單一的,學生畢業后難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才的重要性,在當今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背景下,培養復合型人才成為我國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之一。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了2022年之前要在全國建設50所高水平高等職業院校和150個骨干專業(群),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因此,如何結合復合型人才的內涵,培養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是中職院校需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二、結合復合型人才的內涵,探究專業人才培養定位
復合型人才是指具備兩個或兩個以上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有知識復合、能力復合、思維復合等多方面特征的人才。個人品德、專業知識、工作能力和工作業績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復合型人才培養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原則,學生不僅要專業知識扎實、職業技能熟練,而且思想素質要過硬。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對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研究、探索與實踐,根據復合型人才能力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在復合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實行通識類課程選修制、跨專業核心課程選修制、特長生聯合培養制、專業主輔修制等措施。
筆者所在學校為了能夠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先后進行了企業調研、院校調研和畢業生就業質量調查,并且結合國家技能人才培養標準和職業標準對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復合型人才的能力需求進行了研究,明確了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定位。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應由培養單一技術技能人才轉向團隊培養模式,為企業打造職業化人才團隊。筆者所在學校通過研究總結得出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定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拓寬知識邊界,強化專業能力,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
近幾年,石油、化工類企業在中職院校招聘分析檢測崗位人員時,主要從工業分析與檢驗、食品檢測、環境檢測、藥物分析類專業學生中招聘,不再局限于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為進一步掌握廣西區域經濟發展對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人才需求情況,2021年7月,筆者所在學校先后到廣西新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廣西川化天禾鉀肥有限責任公司、廣西譜尼測試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和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調研。調研結果顯示,復合型人才是熟悉和具備各種專業技術能力,集管理、技能思維能力于一身的一專多能型人才。這意味著學生若要成為復合型人才,不僅要具備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了解試樣的采集與制備、一般儀器的使用與維護、環境保護與檢測、食品檢測、化學工藝、有機合成等相關知識,并且能夠在專業知識與技能之間融會貫通。例如,在世界技能大賽化學實驗室技術項目的比賽中,選手要以最合適的工具和方法分析不同的自然材料和合成材料,使用現代化學和物理化學方法對其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工作過程要有條理、系統化,遵守衛生和清潔要求以及職業安全和健康標準。這要求項目選手具備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及物理化學等基礎知識。因此在日常教學中,中職院校要高度重視專業理論知識的教學,強化技能訓練,改革課程設置,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以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
(二)注重職業能力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復合型人才不僅要技能水平突出、理論知識基礎扎實,還需要具備一定的職業能力。通過研究世界技能大賽標準,可以得出世界技能大賽化學實驗室技術項目選手不僅要具有扎實的操作技能和數據處理能力,而且要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試題的理解和執行能力、實驗設計能力、時間統籌能力,以及臨場應變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筆者所在學校通過開展企業調研,召開企業專家座談會,了解到目前企業對分析檢測類人才的用工需求主要偏向本科層次以上的畢業生,其原因主要是中職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較差、文字識讀能力較弱,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正確識讀國家標準、制定相應的檢測方案,并對測定結果的有效性做出正確判斷,同時因為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較差,不能獨立撰寫檢驗報告。因此,中職學生在企業只能從事一些簡單的滴定操作,與企業需要的化驗員能力標準差距較大。要改變這一現狀,中職院校在培養分析檢測類復合型人才時要注重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實驗室管理能力和信息技術處理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三)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優秀人才
對于分析檢測工作而言,一定要確保檢驗的真實性,既要求檢驗工作的操作過程嚴謹,又要求數據處理正確。因此為了確保化學分析檢測中檢驗結果的可靠性,一定要依據國家標準嚴格做到檢驗前、檢驗過程和檢驗后的質量控制。目前企業選人、用人都傾向于具有強烈的進取心和責任感、較好的組織才能、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具有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等職業道德品質的復合型人才。因此中職院校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專業能力和職業能力的培養,也要注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優秀的復合型人才。
三、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的主要舉措
加強專業建設特別是專業群建設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一條有效路徑。筆者認為,專業群視角下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應采取以下策略。
(一)對接職業標準和區域經濟發展,明確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2021年10月30日,廣西出臺了《廣西北部灣國際門戶港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該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到2023年廣西要建成三個“千億級”園區,形成電子信息、化工、新材料、高端金屬新材料、能源、先進裝備制造、輕工食品等“千億級”產業集群。化工、新材料、輕工食品產業的發展勢必對分析檢測類復合型人才提出新的要求。為了科學、合理地制定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筆者所在學校對接國家技能人才培養標準和職業標準,先后邀請廣西譜尼測試集團有限公司、廣西益譜測試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的專家,與學校專業教師及學生座談,對復合型人才需要的專業知識、技能及核心素養進行討論。同時通過引入世界技能大賽化學實驗室技術項目標準,探索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路徑,制定培養目標。經過反復研究,筆者所在學校確定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主要面向化工、石油、冶金、輕工、建材、環保、食品等行業相關企事業單位,培養生產、服務第一線從事分析檢測工作和化驗室組織與管理工作,具有較強實際操作能力,良好的自主學習、溝通交流、信息技術應用、語言表達等關鍵能力和愛崗敬業、團結協作、工匠精神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二)優化教學模式,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綜合職業能力
復合型人才是指專業基礎扎實、知識面廣、能力強的人才,因此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應關注專業知識的復合和職業能力的復合。2020年,筆者所在學校組建了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群,在進行專業群的課程設置時構建了“共享+方向+拓展”的專業課程體系。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學生除了要學習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的相關課程外,還要選修環境保護與檢測和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相關知識,拓展專業知識和技能。除了專業課程外,筆者所在學校還通過開設職業道德與法律、語文、計算機應用基礎等通用職業能力教育教學課程來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和閱讀能力、資料查閱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等。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所在學校采取工學結合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同時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團結協作、溝通交流和語言表達等職業能力。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背景下,中職院校可以探索在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工匠精神、團結協作、職業責任、人生價值觀等思政元素,以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水平,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社會培養“知業務、懂技術、會操作、能管理、守初心”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三)對標世界技能大賽理念,以賽促建、以賽促發展
在世界技能大賽選手訓練選拔過程中,對不同梯隊的選手訓練方法不盡相同,但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強化基礎階段,該階段注重分模塊、打基礎,強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第二階段是鞏固提升階段,該階段教師要注意探索各競賽模塊之間知識的關聯性、遞進性,讓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完成各項目的訓練,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心理素質和體能的訓練。第三階段主要訓練學生的應變能力和時間統籌能力,以幫助學生獨立啟動和完成工作任務。通過以上訓練能夠幫助選手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培養過硬的實踐技能,使其具有良好職業素養和工作組織管理能力,符合企業對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中職院校可以通過讓優秀學生參加世界技能大賽,以培養具有一專多能、良好職業素養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從而促進專業建設,進而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專業發展。
中職院校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要積極探索相應的對策,以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建鋒.中職學生綜合素質現狀分析[J].職業,2014(30).
[2]祝愛武.研究生復合型人才培養:內涵與特征[J].高等理科教育,2017(6).
(作者單位:廣西工業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