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慧君
[摘 ? ?要]2019年版高中生物學新教材是以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為導向,以發展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為宗旨而構建的。結合高中生物學新教材的使用感受,圍繞課程標準及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相關要求,淺析2019年版高中生物學教材的特點,教材變動給學生、教師、學校帶來的難點及應對策略。
[關鍵詞]高中生物學;新教材;學科核心素養;特點;使用難點;應對策略
在核心素養教育理念之前,廣泛推行的教育理念是“在做中學”,即學習是實踐的產物,它呼吁教師從教學的各個方面通過“做”促使學生思考,從而獲得知識。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人們發現原有的教育理念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面對爆炸式的信息更新,社會需要自主學習能力更強、更具創新意識的人才。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我國于2016年正式公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之后對2017年版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進行修訂,修訂后的課程標準既符合我國實際情況,又具有國際視野,能更好地指導一線教師的教學工作,培養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伴隨新的課程標準一起出爐的還有高中各學科的新教材。本文立足于學科核心素養和課程標準,以201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書生物學必修教材為依托,結合新教材的使用感受對教材及教學提出自己的幾點看法,希望對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生物學的教學研究提供相關素材,也能讓一線教師認同并重視教學中教育理念、課程標準、教材與教學的統一。
一、2019年版高中生物學教材的特點
(一)名稱更改確立學科地位
教材作為核心素養的載體,也是學生學習和教師完成教學的主要工具。新教材將名稱由“生物”更改為“生物學”,前者強調該學科的研究對象,后者強調其為自然科學,更加凸顯了其地位和特性,即生物學科不僅是自然科學中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基礎學科,也涵蓋了人類認識自然現象和規律的思維和方式。將人定義為研究的主體,生物作為研究對象,更能體現該學科作為中學必修課程的必要性。
(二)目錄修訂突顯育人目標
首先,內容上更加清晰明了,如老教材的第一章第一節為“從生物圈到細胞”,新教材改為“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老教材的第三章第一節為“細胞膜——系統的邊界”,新教材改為“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這樣的改動不僅明確了學習目標,還具有一定的啟發性,更容易勾起學生的求知欲。其次,欄目上新增了“探究·實踐”,將老教材中穿插的實驗欄目提到目錄中,引起重視的同時也突顯出探究意識和實踐能力在學科素養培養中的重要性。最后,增設了附錄“生物學實驗室的基本安全規則”,旨在進行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現人文關懷的同時更加強調對實踐探究活動的重視。
(三)正文變動符合基本學情
必修一第二章第四節“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老教材中是由氨基酸及其種類過渡到蛋白質的結構及功能,從教學上更多需要依靠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而新教材是結合“運動”這一生活場景引出蛋白質的功能,能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蛋白質對于生命活動的重要性,再由功能引導到其結構組成,更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讓學生認同“結構與功能相適應”這一結論,有助于學生生命觀念的養成。除了結構的變動,還有內容的變動,如第四章中將細胞膜上協助物質運輸的蛋白質分為通道蛋白和載體蛋白,并在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方式中分析了兩類蛋白質的不同工作原理,讓學生更容易區分兩種運輸方式;將第六章細胞的生命歷程中細胞癌變這一內容移到必修二第五章基因突變部分,更加符合知識遞進關系,也有利于學生區分細胞生命歷程的一般情況和特殊情況。
(四)欄目設計更注重育人價值
首先,從欄目組成上更加精簡明確。新教材的欄目設置刪減了《技能訓練》《資料搜集分析》《科學家的故事》等欄目,將“實驗”替換為“探究·實踐”并在目錄中呈現,將“與生活的聯系”改為“與社會的聯系”等,這樣的變動從背景上更新穎,也向教師和學生傳達出明確的教學目標,即“以人為本”。將人作為主體,突顯其主觀能動性,不止停留在知識和信息表層,而是需要充分發掘人在信息處理過程中的思維和實踐能力,更有利于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其次,從欄目內容上更關注學科素養的達成。如必修一第一章的章前引言,老教材較籠統介紹了關于細胞的研究成果,所舉例子側重突出生物學科整體的發展;而新教材以我國完成的體細胞克隆猴技術為背景引入,還以層層遞進的問題作為結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認同國家的發展,也有利于學生生命觀念和社會責任的落實。又如“思考·討論”這一欄目,老教材的思考與討論更多的是對正文內容的延展,旨在以問題形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正文內容并適當進行應用拓展;而新教材中的該欄目在延續以上功能以外,還將一些生物結論探索過程加入進來,如“分析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對細胞膜成分的探索”等。這樣的變動不僅保留了以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意圖,更加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旨在給學生更多自主探索,獨立學習的空間,通過感受生物探索過程更好地掌握科學發展規律,也有利于學生科學思維的養成。
(五)更加注重情景設置
高中的知識學習相比初中來說,在知識難度、能力要求、學習方法等各方面都有明顯的提升。為了讓學生盡快適應這一轉變,不斷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情景化教學一直是很多教師推崇并常用的教學方法,它能將深奧、抽象的專業知識融入相應的情景中,或與生活貼近,或通過實踐更加直觀,從而變得容易理解和記憶。新教材更加注重對情景的運用。如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整節知識從問題探討到正文,再到思考與討論,都圍繞大熊貓與冷箭竹開展,尤其是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讓學生在學習本節內容時感受到知識間的連貫性,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再如,第三章第二節,用我國研制的大型客機為背景引入新課,學生能結合生活實際更好地體會細胞結構與功能之間的聯系,同時這一情景的運用讓學生在達成知識素養的同時,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其社會責任素養的落實。新教材的情景設置不僅僅體現在正文中,課后習題中也增加了對情景的運用。如第五章第四節的課后習題涉及的過期酸奶漲袋、農作物栽培過程中松土等,就是希望學生既能利用生活情景輔助知識的理解,又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解釋生活現象,并最終實現知識的靈活運用甚至創新運用。
(六)習題編排更具有針對性
課后習題是教材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常被用來檢測學生在學習完某一知識點后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以及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其形式多種多樣。新教材的習題設計從題型上保留了原有的選擇題、判斷題、簡答題等類型,刪減了填空、連線等題型,整體上變化不大,但組成結構發生了明顯改變。如課后習題由之前的“練習題(基礎題+拓展題)”更名為“練習與應用(概念檢測+拓展應用)”,進一步明確了育人目標,即強化學生對生物概念的理解、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數量上看,以必修一為例,老教材習題總數為172,新教材為154,但是新教材刪除了章末檢測中的判斷題,這一部分在老教材中占到21題,所以總體數量沒有太大變化。但部分模塊有明顯數量變動,如簡答題,老教材中有14題,新教材只有2題,老教材的拓展題為34題,新教材中為42題,老教材在章末檢測中選擇題只有18題,新教材中為33題,這些數量變化背后蘊含的是學科素養的達成要求。刪減的簡答題主要是一些缺乏情景,純知識性的問答題,增加的拓展題不僅是數量增加,更多的是從情景創設,素養目標上更加符合育人要求。章末檢測中將原本只有知識的判斷題更多的替換為可以設置情景、可以突顯素養目標的選擇題同樣是這個目的。從內容上看,新教材的習題不再是單純的文字描述,而是更加注重情景設置。如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節的課后習題,老教材中的拓展題直接提問“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是什么,其中是否包含共性”;而新教材的拓展應用是以支原體創設情景,通過給出支原體的結構,再以問題引導,讓學生更直觀深刻地掌握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本質區別需要從結構上找尋。增加的情景不僅能培養學生提取、處理信息的能力,還能讓學生通過思考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減少對知識的死記硬背,有利于學生生命觀念的養成和科學思維的構建,更加符合素養需求。教師只有充分理解新版教材習題的設計意圖,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后習題的學習價值。
二、2019年版新教材的使用難點
對學生而言,首先是學習難度增加,結合新教材的特點不難發現,新教材的內容在順序調整和情景設置上更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也有利于引導學生思考,但是也新增了較多內容,給學生的學習和記憶增加了負擔。如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在介紹細胞中的水時,正文部分增加了對水的存在形式的介紹,尤其是關于結合水的含義,還舉例說明了自由水和結合水的占比與細胞代謝的關系及其應用。小字部分更是以較大篇幅從化學的角度介紹了水的分子特性,包括氫鍵等,這樣的學科交叉從內容上來說是有利于學生理解相關知識點的,但對于部分同學來說是加重了負擔。類似情況在新教材很多內容上都有體現,例如,“細胞中的脂質”“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被動運輸(水進出細胞的原理)”“載體蛋白和通道蛋白的區別”“ATP的利用”等。其次是能力要求更高,通過新教材特點中關于習題的介紹可以得出,對于新教材內容的考查將會更加偏向知識的運用,單純的記憶已經遠遠無法滿足學生即將面臨的挑戰。這也就需要學生在保證高效課堂學習的同時還要注重課后落實,關注知識間的聯系,在平時的練習中注重思考知識的運用,提升情景分析、信息整合、知識遷移運用等能力。綜上所述,新教材以及新課標要求下的學生應該具備更強的綜合能力,對學生的學科基礎、學習能力、學習習慣都具有較高要求。
對教師而言,作為教學的主導者,課標和教材的改動對教師的挑戰是全方位的。首先是對學科素養的理解和把握必須精準。教師應明確核心素養的育人目標是讓學生在學習中不僅學到知識,還要形成適應其終身發展和學習的正確觀念和必備能力。因此教師應從觀念上有所轉變,將教學變為育人,認真研究課程標準,將學科素養滲透到教學的方方面面,而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生硬地搬套。其次,教師對新教材的理解和使用必須到位。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載體,也是教師教學的最有力武器。面對新教材,教師需要運用自己的智慧,將課標要求、教材意圖、基本學情等融會貫通,這是極大的挑戰,需要一線教師保有學習的熱情、具備學習能力,從教學觀念到教學方法逐步轉變。
對學校而言,每一次課程的改革不僅需要學生的適應、教師的配合,還離不開學校層面的落實。學校作為課程的組織實施方,承擔著把控教學方式、評價教學效果、培養教師隊伍的重要責任。核心素養的落實是一個長線工程,它不僅涉及教學中的各個環節,還需要教學的各方參與者共同發力、互相監督,才能實現它真正的育人價值。因此,面對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的育人要求,學校層面的挑戰主要是課程及課時的安排、課堂教學方式的把控、教師的培養等方面。
三、應對策略
針對上述提到的新教材使用過程中給各個層面帶來的難點,結合本人對課標和教材的使用感受,提出以下應對策略,旨在為新教材使用過程中存在困惑的同仁提供些許參考:
首先是學校層面,面對課標、教材、高考的變動,應該更加注重教師的培養,多組織相關培訓,鼓勵老師利用教研組或備課組活動研讀課標、深挖教材、學習新高考規則等,讓一線教師對學科素養的落實做到心中有數。軟件提升的同時,硬件方面也不容忽視,學校應積極響應課標建議,加強生物學實驗室的建設。在生物學核心素養中,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是非常關鍵的兩個方面,而這兩項素養的落實離不開學生親自參與的實驗探究過程。因此,完善的實驗條件將更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將實踐與思考相結合,達成相關素養目標。除此之外,學校可以根據自身條件,挑選學生感興趣的模塊適當開設選修課程,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科知識,落實學科素養。
其次是教師層面,為了更好地將素養育人的理念轉變為現狀,教師的作用非常關鍵:第一,備課時,教師應積極深挖教材,分析教材的編排意圖,研究教材中各個欄目的教學作用,根據學情需求進行教材內容的整合,從而改善生物教學中現存的知識零散化、教學碎片化狀態;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核心概念的剖析,利用生物學概念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網絡,同時加強實驗教學,強化生物學的科學本質,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課后,教師應合理配置習題,根據學時、學情、素養覆蓋情況等,用合適的練習題幫助學生學會分析情景、獲得知識、落實素養。第二,檢測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能力的高考評價體系也是教師面臨的一項重要挑戰。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倡導的教學目標為“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教師應在充分了解該教學目標的前提下組織教學,才能幫助學生學以致用,展示出自己真正的實力。第三,除自己身邊的資源外,教師應該積極開發其他課程資源,如多媒體資源(雜志、電視、互聯網等)、生活資源(學生生活經歷、日常體驗等)、社會資源(地方博物館、科技館等),用豐富的課程資源充實自己的課堂,改善學生的學習方法,從而更好地為育人目標的達成服務。
綜上所述,新教材帶來的不僅僅是教材的改變,還涵蓋課標和評價體系的變動。面臨新挑戰,我們必須認清主航向,在學科核心素養的引領下層層深挖,做到育人目標明確、教材使用熟練、學情考情分析到位。認真總結自己在新教材使用過程中的經驗和困惑,將其轉化為學習內動力,深入剖析課標要求和考試評價體系,認真落實素養目標,真正體現出學科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楊志成.核心素養的本質追問與實踐探析[J].教育研究,2017(7):14-20.
[2]劉丹.中國大陸人教版和中國臺灣龍騰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比較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14):33-36.
[3]邱榮梁.高中生物新舊版教材課后習題設計對比探析[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1(12):50-52.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
[5]吳學峰.高考評價體系指導下高中生物學教材中情景教學內容初探[J].生物學教學,2021(7):37-38.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