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琦 郭明輝 高振華
[摘 要]“課程思政”是高等教育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形成專業課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同向同行的育人體系,對培養新時代農林產業領軍人才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以東北林業大學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國家級精品木材學課程為研究對象,對工科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改革實施路徑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與分析。
[關鍵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木材學;木材科學與工程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10-0092-03
引言
東北林業大學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作為“雙萬計劃”建設學科“林業工程”下設的本科專業,是將木材及木制復合材料的材料學基礎與工程學應用有機融合的、林科與工科學科交叉的專業,旨在為國家培養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優秀的專業素養的卓越林科和工科專業人才。與此同時,基于我國的國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我們的高等教育亟須把“思政教育”置于重要地位,以此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讓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參與者。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高校應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明確了思政教育的改革方針,也即“課程思政”,這是實現立德樹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高校教育教學全過程的重要指導思想,是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路徑[1]。東北林業大學以本科生國家級精品木材學課程為教學改革試點,開展以“課程思政”為著力點的教學改革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學校將木材學課程教學和高校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在“課程思政”視角下推動木材學課程教學改革,根據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特點和專業特色,發掘思政教育與木材學課程內容的交叉融合之處,推動木材學課程教學與思政理論、品德教育的有機結合,形成木材學課程教學與思政理論、品德教育同向同行的育人體系,給學生提供更有溫度的木材學課程、更有熱度的思政教育,這對培養出懂技術、擅思考、有溫度、有熱度的農林產業領軍人才具有重要價值。
一、“課程思政”視角下木材學課程教學現狀
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在高等教育培養過程中以木材科學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為基礎,以木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及加工為重要內容。基于木材學、木材干燥學、膠黏劑與涂料、人造板工藝學、木制品工藝學、木材加工裝備等理論課程,與實踐結合,為木材加工等相關產業培養了大量專精的工程技術型人才。木材學課程作為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群的基礎與核心,是學生認識、了解所學專業的第一步。課程以木材的生物形成原理基調為主線,介紹了木材的宏觀、微觀構造,物理、化學性質,識別與鑒定等專業基礎知識。
作為林科、工科交叉專業的核心專業基礎課,在課程思政的視角下,木材學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以下問題:1.課程體系設置偏重理論和分數,與實際問題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缺乏對學生思辨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2.課堂教學內容與愛國主義精神、國家相關政策缺乏關聯性,在課堂上缺少對學生家國情懷、生態環保意識的強化;3.課程教師一般更為注重專業知識的教學,容易忽視對學生工程責任意識、敬業素養和“工匠精神”的言傳身教;4.課程教學方式往往較為傳統和單一,難以帶給學生最先進的科技前沿知識,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學習知識面。因此,為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專業技能和道德修養,在確保專業理論知識講授和知識框架構建的基礎上,應針對以上專業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挖掘學生辯證思維的潛力,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引導學生樹立責任意識,適時地在專業課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滲透”,使專業知識和與課程相關的思政教育能夠有機融合,從而提升育人質量,提高學生的素養,為社會培養大有可為的新工科人才。
二、“課程思政”視角下木材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路徑探索
(一)嵌入辯證思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在“課程思政”視角下,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在本質上是可以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的,木材學課程就是建立在唯物主義理論體系和辯證思考之上的。例如,在第一章“樹木的生長與木材的形成”與第二章“木材的宏觀構造”中,介紹了樹木生長過程中外界環境氣候、光照的改變和突發自然現象與木材的生長輪、早晚材等宏觀構造特征和天然缺陷之間的內在聯系;在第六章“木材的物理性質”一章中,介紹了木材的含水率,宏微觀構造特征(如管胞與導管的軸向排列)對木材強重比、各向異性等物理性質的影響[2]。以上內容反映了事物內在的自然規律和運行機理,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點明木材學知識與知識中的辯證關系,有助于學生在學習木材結構與性能的同時,從實例中洞悉客觀事物的辯證發展過程,讓學生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并在學生的頭腦中構建唯物辯證思維的基礎框架。
(二)針對實際問題,催生學生的“創新基因”
在課程中,可以針對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第七章“木材的環境學特性”和第八章“木材的力學性質”的教學中,在講解木材化學組成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木材的一系列性能會給木材的應用帶來哪些新的方向,木材的性能又會對其應用產生哪些影響;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改進這些缺陷與不足,如何設計出合理的、具有可行性的實驗以驗證其構想,并與實驗課程相結合。在第九章“木材缺陷”的教學中,可以在講解木材變色,蟲害防治,木材防腐、阻燃,木材尺寸穩定化和強化等知識時[2],插入當今在學術研究中處于前沿領域的木材改性手段及其原理、應用領域的簡單介紹,并鼓勵學生提出自己對于木材功能性改良的創新想法。通過合理科學地設問,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對解決實際存在的技術難題、科研問題進行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勉勵學生無論是在現階段的學習、科研還是在未來的工作中都要保有創新意識,強調創新精神的重要意義。
(三)保護林木資源,提高學生的生態意識
中國傳統道家思想講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這與馬克思主義中所提到的生態倫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不謀而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4]。這也給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教學要求。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本身就是一個將林木資源視為根本,將林木產品加工生產與利用視為核心的“林業工程”類專業,更加要求專業課課堂和教師對學生生態文明觀進行引導,鞏固高校學生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在專業課堂上,可以把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態文明價值觀融進木質資源開發利用的教學中。在教授學生如何低碳環保、可持續地開發利用林業資源的同時,向學生傳遞國家政策和我國林業資源現狀,將林業資源和綠水青山、金山銀山聯系起來,引發學生對于節約林業資源、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的思考。
(四)結合專業特色,融入“家國情懷”
中華傳統文化離不開“木文化”。中國的古建筑通常以木結構框架為主體,古代能工巧匠們發明出了不使用膠黏劑即可接合各個木制家具、建筑框架構件的“榫卯結構”,木材的運用與五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并一直延續至今日。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具有獨特的專業文化內涵,對木材學蘊含的文化元素、文化內涵進行深度發掘,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認同感,樹立社會主義文化自信[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木材科學領域的名家大家們,將中國的“木材科學”從零發展至今,學術水平趕超英美,立于世界一流水平。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人造板生產工業高速發展,從產能、技術、產品質量等多個角度來看,均已邁入世界最大人造板生產國行列。結合以上真實案例,讓學生對現階段所學的專業和未來所要從事的工作領域產生更強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結合專業發展歷程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專業課程教育中為學生埋下報國強國的種子。
(五)明確責任意識,培養學生的敬業素養
在傳統思政教育中,對高校學生責任意識、職業道德等方面的培養,早已在大一、大二的公共基礎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工程倫理中就得以體現。我國高等教育對學生的“顯性”思想道德教育已形成規模與體系,但卻存在“隱性”教育缺乏、后勁不足的現象。因此,在“課程思政”視角下,教師在專業課授課中,首先要提升自身的敬業精神,并潛移默化地將責任意識、敬業精神融入課程教學中,以身作則,將自身行動化為影響學生的鏡子,實現言傳身教。例如,基于木材學課程中介紹的天然木材的可燃燒性、易病性和不可避免的天然缺陷,木材加工行業更要提高生產加工過程中對原材料存放的防火、防腐意識和對一些承重型結構用材的產品質量的嚴格把關,教師絕不能忽視對學生這些問題的教育。同時,學校也應開展關于工程倫理、敬業精神培養的專題講座,通過講座再次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敬業精神。
(六)利用課程實踐,鑄就“工匠精神”
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是和工程實際緊密結合的工科專業,因此在理論課堂以外,課程實踐和專業實訓也是優秀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除理論課程之外,可與多樣化的木制品加工企業合作,帶領學生到企業參觀實習,使學生在了解企業真實生產情況的同時能夠與企業的優秀技術人才近距離接觸,讓學生對所學專業和未來將要為之工作和奮斗的行業產生認同感,讓學生親眼看到、親耳聽到、親身感受到優秀技術人才身上那股不服輸的“干勁兒”,那股力求完美的“精氣神兒”。例如,在到吉林森工集團下屬金橋地板集團實習的過程中,向學生介紹一代代金橋工人堅守崗位、愛崗敬業的事跡。基于對新技術研發的重視、對生產過程的嚴格把關,金橋工人成功地于2012年承接了人民大會堂萬人大禮堂主席臺1600平方米地板生產鋪裝工程,將金橋地板鋪進了人民大會堂。用這些看得見的例子引導學生,使學生見證“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專注執著、求實創新”[6]的“工匠精神”所煥發出的生機與熱情,將所見與所得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其終身受用的寶貴精神財富和未來職業發展道路上的行為準繩。
(七)利用新媒體資源,擴大學生的學習面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之下,東北林業大學依托已經形成體系的線上教育平臺和“國家視頻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木材學)”,充分利用線上豐富的教學視頻資源、圖文資源,經由教師的精心篩選與設計,穿插于線上線下的專業課程中,通過網絡上多樣化的科普視頻、短視頻等帶給學生更直觀深刻的學習體驗,這既有能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視野,又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印象,全方位延展學生的學習半徑。這些新媒體資源進行篩選,是教師的重要職責。每堂課結束前,教師為學生播放一段根據課程內容精選的短視頻,視頻可以是關于垃圾分類、關于使用公筷、關于節約糧食、關于愛國強國、關于傳統美德、關于責任意識的,也可以是關于每個人的夢想與未來的,即對學生進行直觀、高效的思政教育。這樣,將課堂形式從教師單方面向學生灌輸專業知識,拓展為更形象生動地帶給學生更全面的素質教育、更有互動的精神交流、更有效率的思想道德培養。
(八)導入科技前沿,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
現階段,東北林業大學堅持高校教師科研、教學兩手抓,為木材學課程授課的專業課教師,同時也是具有杰出科研成果的優秀科學家,這為在木材學課程中導入行業科技前沿、激發學生求知興趣提供了先決條件。教師在講解基礎知識時,可以向學生展示與此相關的前沿科研成果和最新科研動態。例如講解“木材的化學性質”這一章時,在介紹纖維素化學性質的同時,可以引入不同尺度的纖維素及其各類衍生物在材料學領域中所發揮的作用;介紹東北林業大學自主研發的無醛環保的大豆蛋白膠在人造板生產實際中的利用和其帶來的經濟收益與環保價值;展示數控中心機床在木質家具生產線上如何利用編程實現全自動生產。通過這些實例向學生彰顯我國的科技強國目標,在學生中營造熱愛科學、向往科學、凡事講科學的良好氛圍,促使學生形成擅于創新思維、終身學習的習慣,為我國“向著世界科技強國不斷前進”[7]的目標奮斗。
三、結語
綜上,基于東北林業大學國家級精品木材學課程的教學現狀,在“課程思政”視角下推動木材學課程教學改革對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路徑。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找到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核心專業基礎課木材學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的教學改革方式和路徑,明確具體課程體系設置、課堂教學內容、課程教師職責和課程授課模式,使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形成合力,對于林科、工科學生的“課程思政”模式建立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 參 考 文 獻 ]
[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 劉一星,趙廣杰.木材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
[3] 楊德聚,賀安敬.馬克思主義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 習近平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EB/OL].(2017-10-18)[2021-05-06].http://www.gov.cn/xinwen/2017-10/18/content_5232657.htm.
[5] 高偉,何遠瑋,徐開蒙.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輕工科技,2019(7):152-153,172.
[6] 胡洪江,田豐.“工匠精神”首次登上政府工作報告,為何總理如此看重[J].創新時代,2016(4):6-7.
[7] 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EB/OL].(2016-05-31)[2021-02-08].http://www.cac.gov.cn/2016-05/31/c_1118965389.htm.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