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 賈向軍 王靈芝 孫魯青 王勇
[摘 要]文章針對軍隊院校畢業學員綜合演練提出了教學改革策略:聚焦學員任職能力生成,科學確定綜合演練目標,對標訓練大綱訓練科目,構建實戰化的演練內容體系,以戰斗進程為主線,確定規范的組織實施程序;基于虛實一體,構建近似實戰的綜合演練體系;采用過程性和終結性相結合的綜合演練模式。這對提高綜合演練類課程教學質量和深化綜合演練類課程教學改革具有較強的借鑒與指導作用。
[關鍵詞]綜合演練;實戰化;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4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10-0115-04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主席對軍事教育“面向戰場、面向部隊、面向未來”的指示要求[1],著眼為海軍航空兵部隊培養高素質專業化航空裝備保障人才的使命任務,緊盯院校教育基本完成并向部隊訓練銜接過渡的關鍵環節,深入研究綜合演練的實質內涵,大力實踐以“全專業全裝備全流程”為基本特征的實戰化綜合演練體系,開辟了院?!皞€人訓練”與部隊“整體訓練”有效對接、深度融合的教學改革路徑,顯著提高了指向航空裝備保障實戰崗位的人才培養質量與效益。
一、厘清航空裝備保障實戰化綜合演練的基本內涵與標準要求
對標實戰化訓練,厘清航空裝備保障實戰化綜合演練的基本內涵與標準要求,為探索實施綜合演練提供前提依據。
一是要厘清航空裝備保障實戰化綜合演練基本內涵。實戰化訓練是指在近似實戰的環境和條件下進行的訓練[2]。具體來說,實戰化訓練是指遵循現代戰爭制勝機理,面向使命任務,在近似實戰的復雜環境條件下,通過構建符合實際作戰需求的軍事訓練體系,以生成、提高、鞏固部隊實戰能力為目的的訓練活動。結合航空裝備保障的概念內涵以及軍隊院校教育的使命定位,對標實戰化訓練內涵,院校組織實施的航空裝備保障實戰化訓練是指院校為生成、提高和鞏固學員崗位任職能力,以滿足部隊遂行實戰任務裝備保障需求為牽引,以構建實戰化訓練體系為支撐而進行的航空裝備保障理論學習、技能訓練、專業演練和綜合演練等活動的總稱。其中,綜合演練是航空裝備保障實戰化訓練的高級階段,是成體系的訓練實踐活動;核心是實戰化,根本特征在于“綜合”,要著力體現部隊裝備保障全系統全要素全過程。
二是要厘清航空裝備保障實戰化綜合演練標準要求。實戰化訓練標準聚焦內容、條件、程序、評估四個方面,即按使命任務設計內容、按實戰環境設置條件、按作戰進程組織演訓、按打仗要求評估能力。實戰化訓練的基本要求是堅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練,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練什么,部隊最缺什么就專攻精練什么,把實戰化貫穿滲透于軍事訓練全過程各領域[3];具體要求是堅持依法治訓,按綱施訓,從實戰需要從難從嚴訓練,做到環境真、內容難、考核嚴、演練實,使訓練最大限度貼近實戰。對標實戰化訓練標準要求,航空裝備保障實戰化綜合演練應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演練“課目不整、內容虛空,手段缺乏、環境不真,過程不全、練戰脫節,重演輕評、流于形式”的問題。標準要求同樣聚焦四個方面,即實戰引領、綜合具體的課目內容;貼近戰場、系統配套的環境條件;訓戰一致、科學規范的組織模式;復合多樣、客觀全面的考評方法。
二、固化形成“全專業全裝備全流程”的航空裝備保障實戰化綜合演練模式
按照實戰化綜合演練的標準要求,持續推進綜合演練教學建設及其組織實施工作,探索形成了“全專業全裝備全流程”的綜合演練模式,具體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對標軍事訓練大綱,設置了綜合具體的演練課目內容
實施裝備保障實戰化綜合演練,貼近實戰、綜合具體的演練科目內容是核心。全方位對標《海軍軍事訓練大綱》明確的航空裝備保障人員訓練任務要求、整體訓練課目及其訓練目的與內容,確立了綜合演練教學任務,探索實施全專業演練。
一是對標訓練任務要求,明確教學目標。裝備保障人員的崗位任職能力是其體能、知識能、技能、指揮與管理能等的綜合體現?!逗\娷娛掠柧毚缶V》(航空裝備部分)規范了各類航空裝備保障人員以崗位任職能力為主體的訓練任務要求,具體為:指揮軍官的保障指揮、維修管理、組訓和部隊管理能力,技術軍官的保障作業、維修管理、專業技術指導和保障創新能力,專業士官的技術操作、故障排除、日常管理和專業帶教能力?;趯W員崗位任職能力生成規律,結合綜合演練教學定位,明確現職軍官學員綜合演練課程教學目標為掌握戰時保障指揮程序、內容與方法手段,提升典型任務保障籌劃與組織指揮能力,具體包括決策優化分析能力、指揮作業能力和特情處置能力等。生長軍官和士官學員綜合演練課程教學目標為熟悉戰時保障組織實施程序、內容與方法手段,鞏固維修技能,提升保障作業能力,養成優良的機務作風。同時,生長軍官學員要生成初步的保障指揮能力。
二是對標部隊整體訓練,設置演練課目。《海軍軍事訓練大綱》明確指出,“海軍軍事訓練按照逐級合成要求,總體劃分為個人訓練、整體訓練和作戰編組訓練三個階段”。按照“實戰引領、綜合具體的課目內容”要求,對標《海軍軍事訓練大綱》明確的航空兵旅(團)機務大隊及修理廠整體訓練課目,在現職軍官層次,采取分課目研練方式,設置戰斗轉場機務保障、戰備等級轉進機務保障、戰斗飛行機務保障、空襲防護、戰傷飛機搶修等緊貼部隊戰訓保障任務的演練課目(見圖1);對于生長軍官及士官層次,采用多課目融合方式,設置跨晝夜戰斗飛行保障綜合演練課目。
三是對標演練教學目標,細化演練內容。對標現職軍官學員崗位任職能力培養目標,貫徹“以研為主、研練結合”的思路,在相關演練課目下,以作戰想定為牽引,具體設置保障需求測算、保障方案計劃制定、航空裝備使用控制、保障資源調配優化和保障特情處置等演練內容。在生長軍官及士官層次,以戰斗飛行機務保障過程為牽引,開展全專業、多課目、機務勤務融合式演練,具體設置多機種、跨晝夜、復雜電磁環境條件,全專業同步實施飛機飛行后檢查、副油箱裝掛、導彈掛載、電臺更換、飛機排故、發動機試車、戰時政治工作、戰傷飛機搶修、航材保障、消防滅火、機場道面搶修等演練。
(二)虛實結合,搭建了“全裝備”的演練環境條件
構設逼真的演練環境,是提高綜合演練實戰化水平的物質保證。持續強化由保障指揮模擬演練系統、實裝、模擬訓練裝設備等構成的訓練裝備,構建了綜合演練網絡系統,實施集“保障指揮模擬演練系統、實裝、模擬器”于一體的全裝備演練,實現了指揮演練與操作演練,實裝演練與模擬化、網絡化演練有機融合。
一是突出指揮,建成了航空裝備保障指揮模擬演練系統。建設了由綜合演練觀摩大廳、網絡環境、音視頻系統、36個演練站位和10個導演部站位構成的航空裝備保障指揮模擬演練硬件系統,研發了由操作分系統(具體包括保障信息子系統、保障需求測算子系統、保障方案擬制子系統和保障指揮模型庫等)、導調分系統(具體包括演練課目規劃、流程控制、文電傳送、臨機導調、演練信息管理等)、態勢仿真分系統(具體包括數字化三維仿真機場、飛機及保障裝備仿真模型、保障項目演示模塊、特情仿真模塊、虛擬會議模塊等)、綜合評判分系統(具體包括演練信息存儲、演練評判標準等)等構成的航空裝備保障指揮模擬演練軟件系統(見圖2),很好地滿足了現職軍官層次學員綜合演練需求,同時為生長軍官和士官層次學員綜合演練提供了環境條件。
二是虛實并舉,保證了實裝訓練與模擬訓練的有機結合。為更好地貫徹落實實戰化訓練要求,院校積極加強與機關、部隊以及工業部門的溝通協調,先后申領四型5架、航材件等機載設備4萬余臺(套),指揮車、航材下送車、彈藥包裝箱等保障裝設備500余臺(套);先后組織研發了飛機機務訓練、起降綜合電視監視系統等模擬訓練設備23型24臺(套),為構設逼真的全實裝演練條件提供了有力支撐,滿足了綜合演練動用主戰飛機6型9架、艦載直升機1架、彈藥4型24枚、飛機試車模擬器3臺、艦載機通電模擬器1套、偵察設備模擬訓練器1套、保障車輛8型22輛等的演練裝備需求。
三是搭建網絡,實現了各類演練條件的集成使用。以綜合演練觀摩大廳為中心,搭建了聯通外場實習基地、相關實驗室等的音視頻網絡,將分布在不同空間的演練條件聯為一體,提高了參訓學員對航空裝備保障工作的整體性認識,使受訓者在視覺、聽覺仿真度更高的環境中實施保障指揮與保障作業,營造了濃厚的實戰氛圍,更好地錘煉了學員的戰斗精神和心理素質。
(三)訓戰一致,形成了“全專業全流程全員參與”的演練組織實施模式
實戰化綜合演練組織實施是教學質量形成的主要過程,科學高效的組織實施模式至關重要。院校堅持按照部隊作戰裝備保障力量編成設置演練站位,持續規范演練組織實施程序方法,形成了訓戰一致、全專業全流程全員參與的綜合演練組織實施模式,確保了訓練質量安全。
一是按照部隊保障力量編成,設置演練站位。堅持以戰時編組聯合訓練為主要形式,現職軍官綜合演練按照部隊保障指揮機構設置站位,如對于戰斗飛行機務保障演練課目,設置機務大隊大隊長、教導員、副大隊長、場站外場值班室參謀、航材股股長等演練站位,按照基本想定組織實施保障指揮工作。生長軍官和士官綜合演練,對于機務保障類專業學員,由現職軍官學員擔任機務保障指揮員,將各專業學員按照機型編成相應保障機組,分別擔任專業師和專業員;加強航材、四站、場務等的勤務保障,如對于航材保障,設置航材股股長、助理、統計員、保管員、封存員等演練站位;通過“三統三合”(“三統”指統一作戰背景、統一時間節點、統一指揮行動,“三合”是指指揮和技術聯合、各專業間的聯合、各教育層次間的融合),實行統一計劃、混合編成、共同實施[4]。
二是以戰斗進程為主線,設計組織實施程序。將綜合演練整體分為演練準備、演練實施和演練講評三個階段,按照“理論學習、課題研究、指揮推演、實兵演練、總結講評”五個步驟組織實施。具體以戰斗進程為主線,將演練課目貫穿到整個戰術活動中,每個階段設置不同演練內容,各組織機構分工協作、共同推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綜合運用分批輪訓與平行作業相結合、擔任演練角色與觀摩體會相結合的“普訓法”,組織多層次學員按照全專業編組實施分批次演練,實現全員參與。
三是加強演練組織,保證安全有序。設置領導小組、導演部、演練指揮部、條件保障組、演練監察組等演練組織機構,組織開展綜合演練具體實施工作。其中,領導小組負責綜合演練的總體組織、籌劃、指揮和宣傳工作;導演部下設導調組和評判組,負責保障指揮機構模擬演練的組織、籌劃、導調工作;演練指揮部下設機型指揮組、專業指揮組、技術保障組和安全監督組,負責實兵實裝實操演練的組織、籌劃、指揮、導調和監督工作;條件保障組主要由機關各部門組成,負責演練籌備組織協調,外場實習基地、實驗室、模擬訓練裝設備等的保障,視頻設備架設、信號采集傳輸、車輛和后勤保障,實戰化氛圍營造等工作;演練監察組主要由部隊專家、教學督導組成員組成,負責演練組織與實施、演練效果與質量等的監督評價和指導工作。
(四)系統評價,實施了“多元化多維度多階段”的演練考核評價
考評是檢驗綜合演練質量效果、校正演練內容與方向重點的重要手段。海軍航空大學注重系統評價,研究構建了航空裝備保障實戰化演練考核評價體系(見圖3),較好地發揮了演練考評的檢查、估量和反饋作用。
一是落實聯考要求,實施“多元化”考核。以部隊專家主體、專業教員和機關人員為輔助,校區機關和各承訓系、專業教研室負責演練考評的組織、協調、管理以及檢查督導等工作,部隊專家、專業教員和機關人員以評判組、機型指揮組、專業指揮組、演練監察組成員的身份實施多元化、全過程的考核評價。
二是對照教學目標,實施“多維度”考核??荚u內容主要包括:在保障部分隊層面,方案計劃是否可行、指揮流程是否正確、特情處置是否合理;在保障機組層面,保障作業是否流暢、技術操作是否正確、故障排除是否及時、現場秩序是否正規;在保障個體層面,業務技能是否過硬、完成任務是否堅決、機務作風是否優良、精神狀態是否飽滿等。
三是貫穿演練全程,實施“多階段”考核??荚u人員根據考評內容,綜合采用分別考評和集中考評相結合的方法,按照過程考評、階段考評和最終考評的程序,評定出指揮機構、機組的整體成績以及學員個體的附加成績,綜合給出參演學員演練的最終成績。
三、一次有積累、有質量的課程教學改革
經過前期探索和長期實踐,航空裝備保障實戰化綜合演練體系得到了有效構建,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有效提升了學員崗位任職能力
海軍航空保障綜合演練依托“外場實裝、實驗室、模擬器、虛擬仿真”等訓練條件,一體設計指揮機構帶實兵實裝實操的綜合演練,讓學員以機組的形式參加航空裝備保障實戰化訓練,嚴格按照戰場實際需求預想制定,保障流程完全與部隊實戰一致,許多科目均是部隊機務維護的常見問題,有效錘煉了學員的實戰本領,與部隊對接更緊,與實戰貼得更近,使學員在畢業前拉近了與部隊實際保障工作的距離,縮短了學員的工作適應期,增強了學員“能打仗、打勝仗”的本領。
(二)較好地破解了綜合演練難題
項目堅持實戰化訓練要求牽引和問題導向,緊緊圍繞由演練內容、演練條件、演練程序和演練考評構成的航空裝備保障實戰化綜合演練體系建設,實踐了對標部隊軍事訓練大綱確定演練內容,完善了由“實驗室、實裝、模擬器”等構成的綜合演練條件,形成了戰訓一致,全層次、全專業、全員參與的綜合演練組織實施模式,構建了多維度、多階段、多元化的考核評估體系,為裝備保障類綜合演練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一種建設方略。
(三)穩步推進了綜合演練課程建設
通過開展海軍航空保障綜合演練研究與實踐,教員探索了綜合演練的目標原則、課題設置、訓練方式、實施程序和訓練條件等內容,發表論文10余篇;應用項目成果完成了“2110工程”三期“航空裝備保障指揮綜合演練室”重點建設項目1項;編制了生長軍官任職培訓“綜合演練”課程的配套院校級精品教材1部;編制了現職軍官任職培訓“綜合演練”課程的配套教材2部;編制了輔助教材1部,制作了綜合演練教學片1套,進一步促進和完善了課程配套建設。
四、結語
本文在厘清航空裝備保障實戰化綜合演練的基本內涵與標準要求的基礎上,一是對標軍事訓練大綱,設置綜合具體的演練課目內容;二是虛實結合,搭建“全裝備”的演練環境條件;三是訓戰一致,構建“全專業全流程全員參與”的演練組織實施模式;四是系統評價,實施了“多元化多維度多階段”的演練考核評價,有效提升了學員崗位任職能力,為裝備保障類綜合演練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一種建設方略。綜合演練是一個系統工程,后續還將根據演練效果進一步優化和完善演練課目、條件、實施模式和考核方式,進一步提高綜合演練類課程的教學質量。
[ 參 考 文 獻 ]
[1]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 習主席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讀本[M].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2014.
[2] 王成學,單岳春,鄒本貴.軍隊院校實戰化教學教員隊伍建設探討[J].大學教育,2017(5):167-169.
[3] 實戰化教學訓練研究與實踐[M].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16.
[4] 宋華文.李福生.裝備保障綜合演練[M].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