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許多生活中的經驗都值得教師去思考和借鑒,它們往往可以為教師的課堂教學變革帶來啟發。筆者結合生活中買蘋果的經歷,反思課堂教學,認為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本,以其個性需求為導向,思考教與學的關系,引導學生從課本走向社會,從單一學科知識走向多學科的融合,從課堂學習外延到終身學習。
關鍵詞:以生為本;以需為導;教學設計;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2)29-0068-03
引? 言
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思考應“回歸”生活,“回歸”社會,最終再反饋至課堂教學,努力形成從“生活”與“教學”,至“教學”與“生活”的良性循環[1]。
某日筆者前往水果批發市場,偶遇一位老太太想要買蘋果,她與三位攤主之間的溝通引發了筆者對課堂教學的微思考,其購買過程猶如教師的備課、上課、拓展環節。
一、案例描述:“老太太想要買蘋果”——想說愛你不容易
在水果批發市場,一位老太太想要買蘋果,在一號、二號攤位均未購買,在三號攤位購買三斤蘋果,其后在老板的推薦下還購買了三斤橘子,并且笑盈盈地離開。
【場景一】
事件:老太太來到一號水果攤前
過程:老太太詢問:“蘋果怎么樣啊?”
老板答道:“我的蘋果特別好吃,又大又甜!”
結果:老太太沒有說任何話離開了。
【場景二】
事件:老太太來到二號水果攤前
過程:老太太詢問:“你的蘋果是什么口味的?”
老板答道:“早上剛到的貨,沒來得及嘗嘗,看這紅潤的表皮應該很甜吧!”
結果:老太太仍然沒有說任何話離開了。
【場景三】
事件:老太太來到三號水果攤前
過程:老太太詢問:“請問你這兒的蘋果有什么口味的?”
老板反問道:“請問您要什么蘋果?我這里品種齊全。”
老太太答道:“我想買酸點的蘋果。”
老板疑惑道:“一般人買蘋果都是要甜的,您為什么要酸的呢?”
老太太釋疑:“兒媳婦懷孕了,想吃點酸蘋果。”
老板笑道:“您對兒媳婦真是體貼啊,我們的蘋果很酸甜可口,您媳婦吃了一定能生一個健康的寶寶。”
老太太爽快答道:“先來三斤吧。”
老板推薦說:“橘子也適合孕婦吃,酸酸甜甜,而且富含多種維生素。您看,要不要也來點?”
老太太說:“是嗎?那就再來三斤橘子吧!”
老板繼續聊:“我這里都是早上六點進貨,天天賣光,保證新鮮。您要是吃著好,下次再過來買。”
結果:老太太買了三斤蘋果、三斤橘子,滿意離開。
二、事件分析:“為何只有三號攤位成交”——求助于私人定制
【疑惑一】為何在一號、二號水果攤位前,老太太都只詢問了一句,就離開了呢?
【分析原因】兩位老板的回答與老太太的需求不匹配,沒有引起老太太的購買欲望。
一號老板認為“大、甜”就是最好的,是評價好蘋果的唯一標準,因此理所當然地認為每位顧客都應該喜歡“又大又甜”的蘋果。然而他忽視了顧客的多樣性, “大、甜”也許是大部分顧客需要的標準,但這并不是所有人的標準。這位老板并沒有詢問老太太的實際需求,而是以自己的認知來推薦,錯失顧客。二號老板回答是蘋果剛到還沒來得及嘗,可見老板對自己的水果品性并不了解,銷售準備不充分,無法有針對性地解決顧客的疑問,也錯失顧客。
從一號與二號老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們既不了解顧客需求,也不了解自己的產品,而是直接把自認為的“好”強加于顧客,用一個統一標準衡量不同的顧客,無法解決顧客的個性需求,致使他們“乘興而來,敗興而去”。
【疑惑二】為何老太太在三號攤位不僅購買了蘋果,還購買了橘子,并且滿意地離開呢?
【分析原因】
(1)了解個性需求:與前面兩位老板做法不一樣,三號老板首先詢問老太太需要什么樣的蘋果,然后立足于顧客的個性需求進行合理推薦。
(2)做好充分準備:告知顧客蘋果品種齊全,向顧客傳達信息:不管您需要什么樣的蘋果,酸的、甜的、粉的、綠的……我們這兒都有,讓老太太覺得能夠實現自己的購買需求,因此與老板展開進一步的交流。
(3)善于深入追問:老板對老太太購買動機的追問,這就是實質性的互動,通過一問一答,深度了解顧客需求原因,為下一步的推薦做鋪墊。
(4)有效評價激勵:老板夸獎老太太對兒媳關心體貼,這樣的評價正是老太太需要的最高肯定與評價。
(5)美好愿景預設:老板預設老太太會得一個大胖孫兒,其暗示不僅滿足了老太太的最終需求,還夸獎了自己水果優質。在美好愿景的推動下,老太太欣然購買了三斤蘋果。
(6)同類產品推銷:老板抓住“酸”的共性,推薦橘子,闡述優勢,進一步刺激老太太的購買欲望。
(7)期望穩定關系:老板告知每天進貨賣光保證新鮮,擁有新鮮的貨源是水果攤位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希望與顧客建立長期買賣關系。
三、案例拓展:給課堂教學帶來的思考——世間萬物皆相通
靜心思考會發現,“買賣蘋果”不就是教師的“課堂教學”嗎?水果攤就是課堂教學發生的地方,老板就是教師,顧客就是學生,老板賣蘋果就是教師教學,顧客買蘋果是學生學習,雙方買賣結果正是教學達成的效果。
四、教學策略:以生為本,以需求為導向——向三號老板學習
生活即案例,社會即課堂,三號老板的營銷理念與推銷策略值得教師深思與借鑒。他真正做到了以顧客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深度了解,發現需求,引導需求,滿足需求,最終實現雙贏,既滿足了客戶的物質需求,又滿足了客戶的精神需求,建立良好合作關系。
一名優秀的教師應該擁有三號老板一樣的“經營”理念,以生為本,以學生的個性需求為導向,因材施教,注重每位學生的成長,發展每位學生的個性[2]。
(一)課前——做好準備,有備無患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課前準備是否充分直接關系到課堂的教學效果。做好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將更為流暢、簡潔、緊湊,對教學時間的調控安排將更加科學合理,不再無謂地浪費時間。
一號攤位的老板對自己的顧客需求一無所知,二號老板對自己產品的不了解,猶如教師對所教授的內容與學生一無所知,沒有課前調查學情,沒有充分備課,匆匆走進課堂,這是對自己、對學生、對課堂的不負責任。教師唯猶如三號老板一樣,精心研讀教材,查閱資料,準備教具,提前備課,才能胸有成竹地面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中真正的主人。
(二)課中——精準設計,有備無患
1.關注學生需求,“對癥下藥”
一號、二號攤位老板都是以大眾的標準來服務每位顧客,好比教師用同樣的方法教授不同的學生,他們的失敗都是沒有關注對象的個性需求。而三號攤位老板則是詢問需求,并提供適合的產品,從而吸引老太太。教師的課堂亦是如此,應該從“教師教”轉向“學生學”。教師自認為建立在經驗基礎之上的問題都是學生感興趣的,創設的討論也都是適合學生的,殊不知脫離了學情的設置往往是為了問而問,為了討論而討論,因此課堂效果不佳。
一堂真正的好課,當借鑒三號老板的做法,立足顧客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推薦與交流。一堂好課亦是如此。教師應從學生視角出發,根據學生反饋情況制訂或者調整教學方案,立足學生的需求,站在學生的問題場里抽繭剝筍,觸類旁通,在探究與交流中,實現雙方的共融與共鳴[3]。
2.善于課堂追問,開拓思維
學生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一支待點燃的“火炬”,如何使思維的火炬散發更亮的光彩呢?這就需要教師去打造和創建一個有效的追問課堂。
三號攤位老板具備關鍵信息捕捉能力,能夠有效地展開追問,進而獲得顧客的深度需求,從而成功推銷產品。教師的課堂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充滿了許多無法預知的不確定性因素,而不確定性因素又蘊含了豐富的生成性。在課堂探究生成處追問,往往能夠使問題的本質呈現出階梯性,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感和知識的信息得以碰撞,使課堂達成真正意義上的共享、共生、共長;而且課堂的有效追問,亦能啟發學生的心智,振奮學生的精神,促使其深入思考,使其思維與表達能力得到提升。
3.善用激勵評價,激發熱情
三號攤位老板的“體貼婆婆”的評價正中老太太下懷,同時為推銷橘子做了鋪墊,激勵著婆婆把體貼落到實處——盡可能購買適合媳婦的水果。
教師應合理地運用激勵性語言、認同性情感,不失時機地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勵、贊揚和引導,使學生在心理上獲得自信和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沒有教不出的學生,只有不合適的教育教學方式。”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巧抓時機進行激勵性評價,可以是語言激勵、非語言激勵、競爭激勵、情感激勵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潛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4.設置美好愿景,達成目標
三號攤位老板通過前兩位顧客的購買案例,為老太太創設美好愿景:兒媳婦生一個健康的寶寶。這美好的愿望刺激著婆婆非在這家成交不可。
同樣,如何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目標,設置學習愿景,使學生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師也要細心觀察,全面了解,立足于學生的現狀及個人的學習素養,設置合理的目標。目標可以是通過長期努力實現的大目標,也可以是在一節或者幾節課內實現的小愿景。教師可運用愿景的力量,引導學生堅定心中的目標,這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積極的影響。
5.巧妙拓展知識,厚實教學
在與老太太進行和諧的溝通后,三號攤位老板及時推薦了同樣適合孕婦的橘子,并未遭到老太太的拒絕。猶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點燃了學生的思維火炬后,及時地進行相關知識的拓展,以滿足學生更大的需求。知識拓展教學是對傳統教學的創新,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深化,其目的是對學習資源的充分挖掘和再利用,發展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層理解。好的課堂不應局限于教室,也不應受限于課本,教材內容只是冰山一角,“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備課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查閱相關書籍文獻中的資料,或者訪問相關網站和網頁收集對此次拓展有價值的資料,立足于學生的真實需求,關聯學生所處的真實情景,厚實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三)課后——持續發展,終身學習
當交易成功后,三號攤位老板重點介紹了自己店里水果種類的豐富和新鮮度,以此鞏固與顧客的合作關系,希望建立長期的合作。《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指出,培養學生學習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求重視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要求構建社會化的終身教育體系。這就要求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經歷了愉快的學習過程后,教師需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該學科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地去探究相關的學習資源,養成持續學習的習慣。終身學習就意味著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的潛能,利用合理的課堂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學進取能力、探索發現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合作交往能力,最終為實現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結? 語
在新課程改革和“雙減”政策背景下,課堂的重要性越發凸顯,而課堂效率的提高是保證教學進度的重要途徑。教學不能再僅僅聚焦分數,而要以提高學生素養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為目標,所以“大單元”“項目化”等新的教學方式席卷而來。只有基于學生個性需求的活動設計,才是有效的活動設計;只有基于教學和生活的不斷反思,才能真正讓教學符合學生的成長規律,讓學習真正在課堂上發生。
[參考文獻]
荊志強.快樂的做老師:立足以生為本的“賦能教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0.
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林高明.有效評課的策略與方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戴海燕(1983.9-),女,浙江臺州人,任教于浙江省天臺縣始豐街道中心小學,高級教師,浙江省五一巾幗標兵獲得者,浙派名師培養對象,臺州市名教師,臺州市優秀教師,臺州市教壇新秀,臺州市教育科研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