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麗


摘要:目的:探討在CT室護理管理過程中應用SBAR溝通模式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于我院進行CT室檢查的330例患者為觀察對象,根據護理模式分為一般組和SBAR組各165例,一般組實行一般溝通模式,SBAR組實行溝通模式,比較兩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護理滿意度和依從性。結果:SBAR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一般組(P0.05);SBAR組護理滿意度和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CT室護理管理過程中采用SBAR溝通模式效果顯著,值得推薦使用。
關鍵詞:CT室護理管理;SBAR溝通模式;應用效果
CT室是醫院的重要組成部分,患者通過CT檢查能夠及時查明病因,幫助醫生進行及時確診,并針對病癥情況及時開展下一步的治療工作。CT室患者較多、流動性較大,也是醫療活動較為集中的場所之一。CT檢查主要包括拍片、洗片、閱片以及發報告等幾個工作流程,以上工作流程的完成需要一定時間段,而患者等候的時間較長,在檢查的過程中,患者有對疾病的擔心、外界環境影響、等候時間長等多方面原因影響,出現焦躁、抑郁、緊張等不良心理狀態。部分患者由于不理解CT檢查的一些知識內容和注意事項,就會在檢查過程中出現緊張、排斥和恐懼情緒狀態,不良情緒狀態也會造成檢查工作開展的成功率降低。因此,CT室護理人員加強與患者的交流溝通,采用針對性更強的溝通模式與患者有效交流[1~2]。本研究旨在探討在CT室護理管理過程中應用SBAR溝通模式的臨床效果。
1一般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于我院進行CT室檢查的330例患者為觀察對象,根據護理模式分為一般組和SBAR組各165例。一般組年齡21~76歲,平均(53.18±3.69)歲;男90例,女性75例。SBAR組年齡22~77歲,平均(54.03±3.48)歲;男85例,女80例。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臨床診斷需要開展CT檢查;患者或家屬同意本次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18歲以上成年人。排除標準:患有家族遺傳病史者;意識障礙、無法正常交流者。
1.3 方法
1.3.1 一般組
采用一般溝通模式,主要為:患者到達CT室后,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登記和排隊,根據患者的先后順序進行叫號,引導患者開展CT檢查,在此期間沒有固定的溝通模式,根據護理人員的工作經驗在工作開展中進行相應的溝通解釋。
1.3.2 SBAR組
(1)組建SBAR溝通小組:由CT檢查科室中的護理人員以及檢查工作者組建成為一支專業的SBAR溝通小組,小組成員要定期開展培訓和工作研究會議,醫院可以邀請專業的禮儀培訓師和心理專家開展溝通知識培訓,通過講解培訓接待患者的禮儀和常用文明用語以及患者心理狀態分析等,提高護理人員的溝通效果。同時,在培訓中還要引導護理人員強化自我情緒的控制能力,全面提高與患者的溝通水平,促進CT室檢查工作的順利開展,避免不良護理事件的發生。
(2)建立SBAR溝通程序:根據CT室工作開展特點以及護患溝通特點建立SBAR溝通程序模型。第一,找到問題和癥狀(S)。護理人員采用積極的態度與核實的禮貌用語向患者進行問候,及時確認患者的個人資料和檢查信息內容等,了解患者的檢查需求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在與患者溝通過程中始終保持微笑,與患者進行必要的眼神接觸,通過語言、肢體動作和眼神接觸等建立患者的信任感,引導患者積極配合后續的檢查工作;第二,背景和病因(B)。采用關心、理解和溫和的語言與患者交流,詢問了解患者的病情狀況,掌握患者有無藥物過敏情況、既往檢查史以及患者的心理狀態和情緒變化等;第三,判斷和評估(A)。在與患者交流過程中,主動詢問患者在檢查中有什么擔心和顧慮?檢查中是否需要幫助?護理人員根據自身工作經驗對患者的病情狀況進行評估和判斷,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情況;第四,應急措施和建立(R)。根據患者所提出的需求和問題內容,給予患者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和護理服務,告知患者下面的工作安排和工作內容。
(3)根據SBAR溝通程序開展護理工作:①護理人員在接診時,首先對患者和家屬提出的問題進行解釋,耐心傾聽患者的需求,對患者的期望進行研究分析,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通過良好的接診護理服務,建立與患者良好的護患關系,減少不良護理事件的發生。②為患者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就醫環境。患者到達CT室后,首先引導患者和家屬查看患者檢查須知等,在CT室機房門口張貼電離輻射標識,護理人員按照患者的先后順序進行接診,對急診、危重型患者進行優先安排,讓患者感受到溫馨和人性化,創造一個和諧的就醫環境。③護理人員叮囑患者在檢查前將身上的金屬物品取下,防止檢查中出現偽影。在做腹部檢查時需要提前做好腸道準備,引導患者口服造影劑,對盆腔檢查的患者指導其充盈膀胱,對胃十二指腸檢查的患者進行654-2針肌肉注射并飲用充足的水分。對結腸檢查患者進行清洗腸道準備,及時告知患者和家屬造影劑可能會發生的過敏反應,同時準備好搶救的藥品和設備。患者在檢查完畢后指導其休息30min,無不良情況后再離開。④指導門診檢查患者在規定時間內領取診報告以及CT膠片,告知住院患者會按照規定時間將診斷報告以及CT膠片送到住院各個科室。⑤護理人員對患者的信息內容進行核查,將患者的診斷結果錄入到醫院管理系統中,將患者的檢查申請單、記錄單、診斷報告等進行整理和存儲。如果患者為復診和復查,則需要將以往的檢查調出來,將前后資料進行收集,便于臨床醫生進行對比和研究分析。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護理滿意度和依從性。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SBAR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一般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和依從性比較
SBAR組護理滿意度和依從性明顯優于一般組(P<0.05)。見表2。
3討論
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CT檢查已經成為了現代治療中不可或缺的影像檢查設備,該種檢查方式具有診斷準確率高、檢查時間短等優勢,為臨床醫生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隨著CT檢查應用范圍的擴大,CT室護理服務工作也成為了科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護理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CT檢查質量。在CT檢查護理工作中,溝通是不可缺少的環節,良好的溝通是檢查工作的開端,有效溝通能夠幫助患者提高檢查成功率,避免醫療糾紛和醫患矛盾的產生,減少了不良護理事件發生率[3~6]。
SBAR溝通模式包括情況(S-situation)、背景(B-background)、評估(A-assessment)、建議(R-recommendation),是一種標準化、流程化溝通模式。通過與患者接觸評估問題,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進一步開展評估和診斷、向患者進行詢問與溝通、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及建議,將以上每個步驟進行聯通,實現與患者的良性溝通。將每一個護理環節循序漸進地開展,使溝通更加有序、規范,對每一個環節的護理流程進行細化和優化,通過嚴格落實與實施,能夠減少由于溝通不良造成的矛盾,進而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7~10]。
綜上所述,在CT室護理管理過程中采用SBAR溝通模式能夠提高護理滿意度,減少不良情緒和不良護理事件的發生,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維持和諧的護患關系,具有明顯的針對性和優勢性,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許玉俊.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在急診護理中的應用現狀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22,514):403-405.
[2]李洋菂,李旭娟.現狀—背景—評估—建議溝通模式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臨床醫學工程,2021,28(12):1699-1700.
[3]蔡津京,蘇立楠,廖鑫,等.CT室環境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及整改措施[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1,13(32):113-116.
[4]李惠,林潔,周慧,王慶.探究CT室的有效護理準備和配合方法[J].中國醫藥指南,2021,19(29):151-152
[5]黃晶,周霜,姚菲.SBAR標準溝通模式在婦產科本科護生帶教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護士(下旬刊),2021,28(9):171-173.
[6]姜春英,張華秀,王小鳳.SBAR溝通模式聯合快速小角度直刺法在靜脈采血中應用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21,18(19):109-113.
[7]王思敏,周海溶,杜靜.SBAR溝通模式聯合微信平臺在兒科門急診新冠病毒健康教育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結直腸肛門外科,2020,26(S1):182-183.
[8]徐欣.SBAR溝通模式在糖尿病患者可疑夜間低血糖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體會[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37):110.
[9]楊昆良.探究CT室檢查中實行責任制護理安全管理措施的應用效果[J].智慧健康,2019,5(33):17-18.
[10]唐星.護理安全管理在CT室的應用效果及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分析[J].名醫,2019(11):276,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