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瑤


摘要:目的:探究小兒手足口感染防控中精細化護理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84例小兒手足口患兒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比組和試驗組各42例,對比組進行常規護理,試驗組進行精細化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試驗組行患兒發熱、皮疹、口腔潰瘍等癥狀消退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比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比組(P<0.05)。結論:精細化護理在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有利于加快患兒的康復進程,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詞:精細化護理;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
手足口病是兒科臨床十分多見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好發于5歲以下的嬰幼兒,且具有高傳染性,發病后患兒多出現發熱、體表丘疹、皰疹、惡心、嘔心腹瀉等癥狀,病情嚴重情況下還會出現嗜睡、心肌炎、肺水腫以及急性腦膜炎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兒健康發育[1]。為了有效保障疾病治療效果,治療期間還需配合一定的護理干預。本研究探究精細化護理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84例小兒手足口患兒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比組和試驗組各42例。試驗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10個月~4歲,平均(2.50±1.10)歲;病程2~7 d,平均(5.01±0.26)d。對比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9個月~5歲,平均(2.90±1.80)歲;病程3~10 d,平均(5.12±0.35)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手足口病診斷指南》中的診斷標準;臨床資料完整;精神及心理狀態正常;了解研究目的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存在精神及心理疾病者;家長存在認知障礙者;患兒及家長臨床配合度低者;中途退出者。
1.3 護理方法
對比組進行常規護理。試驗組進行精細化護理,具體如下:
(1)切斷傳染途徑:入院后,遵醫囑對確診患兒進行隔離,嚴格按照相關標準要求對病房及病房內相關物品進行消殺,病房內的消毒時間為每天1 h,使用消毒液擦拭病房內的地面、桌椅、床、門把手等;定期更換床上物品;對患兒糞便進行針對性處理,如采用生石灰進行處理;做好室內通風,每次通風時間不得少于半小時,每日2次;護理人員接觸患兒前后要注意手衛生,對清潔的衣物等進行暴曬處理[2]。
(2)手部護理:護理人員應做好患兒的手部護理工作,使用過氧乙酸(泡沫液)為患兒清潔手部,并使用50℃以上的熱水對患兒使用過的相關物品(如玩具、毛巾、奶具、衣物等)進行浸泡,浸泡時長控制在30 min左右即可,而后置于太陽底下進行暴曬。
(3)體溫管理:護理人員應對患兒的體溫變化情況進行密切關注,針對體溫未超過38.5℃的患兒,應及時對其采取物理降溫法,如溫水擦拭,減少患兒衣物或衣被等,并在此基礎上多對患兒進行水分補給,值得注意的是不得使用牛奶、飲料等飲品作為水分補給源,必須要適當增加溫開水的攝入量;而針對體溫超過38.5℃的患兒,應按照醫囑要求及時予以患兒藥物干預,如通過口服給藥的方式予以患兒合適劑量的布洛芬,情況嚴重者可酌情予以患兒丙種球蛋白和地塞米松等藥物進行對癥干預,盡可能的使患兒體溫最快降至正常水平[3]。
(4)口腔護理:為更好的預防細菌感染,應于患兒進食前后予以其溫開水、生理鹽水漱口;護理人員可采用生理鹽水擦拭后涂碘甘油的方式來對患兒進行口腔護理,該護理方式需每日進行3次。護理人員還應對患兒的日常飲食進行科學干預,嚴格按照少量多餐原則為患兒提供易于消化和吸收且利于病情好轉的食物,值得注意的是不得為患兒提供辛辣、生冷、過甜、過酸類食物。此外,針對食欲不佳或不愿進食患兒,護理人員應遵醫囑要求適當予以其補液治療。
(5)皮膚護理:小兒手足口病患兒通常會出現皮疹癥狀,為防止患兒進行抓撓,應對患兒的指甲進行適當剪短,同時還應做好患兒手部、足部以及臀部的清潔工作,并盡可能的保持上述部位皮膚的干燥。針對皮疹較多且情況嚴重,甚至出現破潰現象的患兒,護理人員則可采用涂抹碘甘油的方式(每日涂抹3~4次即可)來促進皮疹愈合,進而達到預防感染的目的。
(6)重癥患兒護理:①循環系統護理。護理人員在對患兒開展循環系統護理時需密切關注患兒有無皮膚發花、面色發灰或發白情況,以及有無指趾端發紺、四肢發涼和出冷汗等癥狀,與此同時對患兒各項體征變化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包括心率、血壓等,一旦發現患兒的心率、血壓水平出現異常情況,如心率過快或過緩、血壓升高或下降,需警惕循環衰竭,及時上報主治醫師后,積極協助臨床醫師進行針對性處理。②神經系統護理。護理人員在對患兒開展神經系統護理時應密切關注患兒頭痛、嘔吐、持續高熱、嗜睡、抽搐、肢體無力、精神萎靡等病情癥狀,并對患兒的病情發展變化進行實時監控,針對上述護理工作護理人員不但要予以高度重視,而且要加強監護。③呼吸系統護理。針對患兒開展呼吸系統護理時,護理人員應密切關注患兒呼吸道暢通情況,并積極采取一定措施來保障患兒呼吸的通暢性,具體可在早期情況下采用鼻導管吸氧法給予氧氣進行治療,針對缺氧嚴重且無法及時有效的得以糾正情況下,可酌情借助氣管插管呼吸機幫助患兒正常呼吸[4]。
(8)用藥管理:向患兒家長詳細說明用藥方法及藥物治療的原理,并幫助其深刻認識到遵醫囑用藥對患兒病情治療效率及效果的促進作用,促使患兒按時按量進行藥物的攝入,大大降低漏服、忘服、多服或隨意停藥、換藥現象的發生概率,進而為患兒疾病癥狀的快速緩解奠定堅實基礎。
(9)心理護理及人文關懷:接診后護理人員應以熱情和藹的態度積極主動的與患兒及其家長進行親切交流,并帶領其盡快熟悉就診環境,最大程度地降低因陌生而對后續治療產生的抵觸心理;同時應采用患兒及家長易于接受的方式向其耐心、詳細的講解疾病的發病原因、疾病特征、臨床防治及護理方式等,并于宣教過程中耐心為家長答疑解惑,提升患兒及其家中的疾病認識水平同時緩解家長對患兒病情的擔憂、緊張等情緒。護理人員應根據患兒的年齡特性,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式來提高患兒的治療依從性,針對年齡較小的患兒可以采取講故事、播放動畫片或兒歌等方式;針對年齡少長一些的患兒,護理人員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耐心安撫患兒,幫助患兒緩解緊張情緒,增加治療信心,使其更加配合治療。此外,受年齡偏小的影響,多數患兒存在機體免疫力低下等情況,且患兒對外界環境、氣候變化等普遍較為敏感,為此護理人員應科學指導家長適當予以患兒營養補給,旨在進一步提升其機體免疫力,同時為促進維生素D的生成,可酌情引導患兒進行鍛煉以及曬太陽等。向患兒家屬普及二手煙的危害,并盡可能使患兒遠離二手煙。幫助患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勤洗手、不咬物、及時更換衣物等,降低病毒、細菌等對機體的侵害。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退熱時間、皮疹消退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
試驗組退熱時間、皮疹消退時間、口腔潰瘍消退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比組(P<0.05)。見表1。
2.2 兩組并發癥比較
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比組(P<0.05)。見表2。
3討論
腸道病毒71型、柯薩奇病毒A16是引發手足口病的主要病毒類型,體液、皮膚接觸、蟻蟲傳播是該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5]。該病癥的兇險程度較高,在治療需從多方面入手對該項疾病進行預防。護理工作貫穿于手足口病患兒整個治療過程中,因此,護理模式的選擇尤為重要。精細化護理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新型護理模式,具有“嚴、準、精、細”四大優勢。“嚴”是嚴格按照護理操作制度執行,不存在越規操作;“準”是要求護理人員工作要準確、準時,不拖泥帶水;“精”是精益求精,要求護理人員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將實踐工作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并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意見;“細”是細致、一絲不茍[6]。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行患兒發熱、皮疹、口腔潰瘍等癥狀消退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比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比組(P<0.05)。
綜上所述,精細化護理在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有利于加快患兒的康復進程,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參考文獻
[1]周芹.精細化護理在降低小兒手足口病并發癥及促進患兒康復中的作用[J].中國醫藥科學,2021,11(11):134-137.
[2]王維.精細化優質護理在小兒手足口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21,19(4):187-188.
[3]孔娜.精細化護理在小兒手足口病護理中的應用[J].人人健康,2019(22):155.
[4]李見芳.精細化護理在小兒手足口病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9,4(30):170-172.
[5]羅木珍.精細化護理在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中的應用及對家屬滿意度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37):97-98.
[6]于金玲,于海瑩,張爽,等.精細化護理干預在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護理的效果觀察[J].雙足與保健,2019,28(17):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