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國家科技領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使得諸多現代化的信息技術逐漸出現在廣大人民群眾的視線當中,為人們日常工作、生活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著小學科學教學模式的變革。科學作為小學教學體系的關鍵組成科目之一,其知識內容皆源自于既定的自然法則以及真實的實驗活動,也正因此,造就了該學科知識的嚴謹性與周密性。為了有效幫助小學生理解科學知識,構建高效化的科學教學課堂,教師則可以將多種信息技術帶入到科學課堂之上,發揮其獨有的優勢來彌補以往教學環節中存在的不足,并借此提升教學活動所產生的實際效果。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手段? 小學科學? 學生?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9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2)08-0082-03
信息化教學手段作為國家科技領域和國家教育領域共同進步而衍生的新式教學手段,它能夠完美契合小學科學教學的種種需求。但在當下時段,部分小學科學教師由于自身的教學理念較為傳統,忽略了信息技術運用的優勢,在教學過程中仍以傳統板書文字的形式進行教導,阻礙小學科學教學質量提升的同時,還影響了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本文將從低年級小學科學教學的角度出發,簡要探究各種信息化教學手段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的有效應用,以供相關人士參考取用。
一、信息化教學手段相較傳統教學手段的優勢所在
在分析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優勢前,應先對傳統教學手段有所了解。“板書文字”作為最常見、沿用時間最久的教學手段,它主要是指小學科學教師“主動”以黑板演示、口頭分析的形式闡釋科學理論知識,讓小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所“灌溉”的內容,這一教學手段的沿用,不僅難以降低科學內容理解難度,還容易造成枯燥化的學習氛圍,影響小學生的學習心態。而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則與之不同,它不僅具有動態化、可視化、多元化等特點,而且能夠以最為直接的形式將靜態的書本文字內容轉變為動態的影音資源,優化小學生學習的視聽感知。究其優勢,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最大程度地改善小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時的體驗,讓小學生在課堂上可以長效保持思維活躍、精神集中的狀態,并且,可以更為真切地體會到學習科學知識的樂趣;其次,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打破傳統課堂教學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讓知識講解不再局限于課堂之上,使小學生的知識學習變得更為自主,且更加高效;再者,信息技術的運用實現了對教學資料的延展,讓小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范圍可以突破教材課本的局限,使小學生獲取科學知識的渠道更為多樣;最后,信息技術的運用還可以提升小學科學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助力小學科學高效教學課堂的構建。
二、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構成
信息化教學手段簡單來說,就是小學科學教師根據現階段的知識教導需求,聯動不同的信息技術設備輔助授課,發揮其獨有的優勢來活躍教學氣氛、優化小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小學生的學習效果,幫助小學生理解、參悟現階段的科學知識。常見的信息技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媒體投影技術
媒體投影技術是當下最常見、最受教師群體青睞的信息技術,它主要表現為多媒體投影設備、電子白板設備以及電子平板設備,小學科學教師結合這一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夠以最為直觀且具體的方式將書本當中的科學內容呈現到熒幕之上,讓小學生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到“科學現象”“科學實驗”等內容。這一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既能夠為小學生帶來更為強烈的視覺、聽覺沖擊,還可以有效點燃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知欲望。
(二)微課視頻技術
微課視頻技術是指小學科學教師結合視頻錄像設備的使用,將現階段的科學教學內容錄制到5~10分鐘的簡短視頻當中,利用小學生在學習中、生活中的碎片化時間下載進行觀看。在錄制視頻時,由于科學教師不需要與小學生進行溝通,因此,可以有效規避傳統課堂教學環節中不必要的時間浪費,還可以將當前的科學知識講解得更加細致。這一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則有利于降低科學知識本身存在的學習、理解難度,讓小學生可以更為輕松地將之掌握。
(三)網絡平臺技術
網絡平臺技術是最具現代感的信息化教學手段。網絡平臺技術的運用主要是指小學科學教師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將教學的地點轉移至線上網絡平臺,將教學的資料延展至整個網絡空間,結合網絡中存在的各種優質科學內容進行分析與講解。這一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則可以有效擴大小學生的科學知識學習范圍,豐富小學生的科學知識儲備。
(四)網絡空間技術
網絡空間技術與網絡平臺技術相似但不相同,它主要是指小學科學教師依托于網絡空間,構建一個供學生、教師、家長交流的線上平臺,并在其中上傳近期的教學安排、教學情況以及學習任務等要素,通過線上的形式進行教學、學習信息的交互。這一信息化手段的運用則可以強化班級與家庭之間的聯系,讓小學生的家長可以更加清楚地知曉自家孩子的學習情況與成長狀況。
三、信息化教學手段在小學科學學科中的實際應用
(一)運用媒體投影教學法,提升學生課堂學習注意力
教室是小學生獲取科學知識的第一場所,課堂教學氛圍的優劣與否,直接關系著小學生的科學學習注意力,影響著小學生的知識學習效率。在以往的教學環節中,小學科學教師僅依靠板書文字的形式進行知識傳遞,造就的氛圍不僅單調,而且枯燥,小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也較為渙散。對此,小學科學教師則可以使用媒體投影教學法,結合多媒體設備的使用,動態展示科學相關的圖片、影像等資料,以更為生動的形式刺激小學生的感知神經,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并集中小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教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當中的“我們知道的動物”這一課程時,可以聯動多媒體設備輔助授課。該課程的重點是讓小學生了解動物的“樣貌”,知曉動物的種類。因此,在課前導入階段,教師可以先播放一則“動物”相關的視頻,借此引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初步集中小學生零散的學習注意力。在授課時,教師則可以根據教材課程講解的進度,實時展示相應動物的圖片或視頻,以此來幫助小學生理解當前的科學知識。在這一環節當中,教師還可以進行適度的延展講解,如帶領小學生賞析生活中較為常見、相對罕見的動物。較為常見的動物,如小貓、小狗、兔子、奶牛、小雞、鴨子等;較為少見的動物,如獅子、老虎、豹子、鬣狗、棕熊等。在展示的同時,教師也應注重內容的多樣性,因此,需要展示的素材還應包括海洋動物以及飛行動物。教師使用媒體投影教學的方式進行授課,既有利于改變以往枯燥化的課堂學習氣氛,還有利于集中小學生的課堂學習注意力,改善小學生自身學習狀態的同時,逐步實現了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的提升。
(二)運用微課視頻技術,培養學生獨立學習技能
教學活動由“教”和“學”兩部分構成,“教”指的是“教師教”,而“學”則指的是小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方法。為了有效培養小學生相對獨立的學習技能,小學科學教師則可以運用微課視頻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導,通過微課視頻觀看的形式,引導小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并在觀看的過程中,鍛煉小學生相對獨立的學習技能,發展小學生相對自主的學習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教科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當中的“各種各樣的天氣”這一課程時,可以將課程相關的所有知識點盡數錄制到微課教學視頻當中。該課程的重點是讓小學生知曉“天氣”的分類,掌握不同天氣條件下的氣象變化。因此,在錄制微課視頻時,教師可以將教學環節細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教材分析,該階段教師需要對本課程所有科學知識進行解讀,并制作天氣表格,將不同的天氣知識陳列其中;第二部分為深入探索,該階段教師需要圍繞各個“天氣”進行展開,全面分析不同天氣條件下的氣溫、降水、風力變化,讓小學生可以更為清晰地知曉天氣相關的知識與常識;第三部分則為知識演練,該階段教師可以將課后練習題目代入其中,或圍繞“天氣”這一要素,設計若干練習題目,讓小學生圍繞第一、第二部分的知識,獨立進行解答,進一步強化小學生對微課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教師運用微課視頻教學法進行授課,既可以讓不同學習能力的小學生都可以在相對更短的時間內參透全部的科學知識,還可以整體提高小學生對當前科學內容的掌握,進而在微課視頻的觀看中,讓小學生真正具備獨立、自主的學習技能。
(三)運用網絡平臺教學法,豐富學生科學知識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需求量極為龐大,教師僅圍繞教材進行教導,非但難以滿足小學生當前的知識需求,也無法塑造小學生發散性的思維意識。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則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教學方法,對現有的科學教學資料、科學教學素材進行適當拓展與延伸,讓小學生可以學習到更加多樣的科學內容,并在豐富小學生科學知識掌握的同時,助力小學生全面基礎的塑造。
例如,教師開展網絡授課時,可以從“課內強化”“課外拓展”兩個角度進行切入。“課內強化”角度,小學科學教師需要圍繞教材選定課外資料,讓小學生在探索課外科學內容時,可以對課內的知識起到一定的鞏固效果。如,教師以“磁鐵”這一教材單元為主導,在選定課外材料時,則需要圍繞這一主題進行選擇,以此強化小學生對“磁力”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課外拓展”角度,小學科學教師則需要根據學生現階段實際的學習狀況、知識理解水平進行選擇,確保小學生可以看懂、理解課外素材當中的科學知識的同時,還要保障小學生可以有所收獲。如《生活中的科學》《有趣的科學實驗》《科學的力量》等紀錄片,該類型的視頻皆從“科學”的角度出發,既呈現了諸多教材當中尚未提及的科學知識,又對其內涵、變化做出了極為細致的講解,小學生觀看該類課外資源,不僅可以獲取大量的課外科學知識,還可以樹立更具高度的科學觀念。教師從課內角度出發開展網課教學,能夠有效夯實小學生的課業知識功底,提升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從課外角度出發開展網課教學,則能夠有效增長小學生的科學學習見地,讓小學生可以掌握更加多元的科學知識,進而在塑造小學生全面、堅實的科學知識基礎的同時,還可以加速小學生嚴謹、發散的科學學習思維的養成。
(四)運用網絡空間技術,加強家校聯動教育效果
一名優秀的科學教師,不僅需要在課堂上對小學生進行教導,還需要在生活中對學生進行管理,幫助小學生理解科學知識的同時,助力小學生的個人發展與成長。對此,小學科學教師則可以借助網絡學習空間這一技術,創設與小學生家長溝通的線上渠道,讓小學生的家長們可以真正“走進”小學生的學習過程當中,并在家校雙方共同的施力下,共建良好、優異的學習成長環境。
例如,教師構建網絡學習空間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如,線上教學角度,教師可以將網絡學習空間視為網絡授課平臺,以線上教導的形式,傳授小學生當前所必需的科學知識。又如,線上管理角度,教師可以以遠程線上的形式與學生家長進行聯動,開展家長會議,上傳近期的校園教育規劃、課堂教學計劃,或為家長布置教導任務,讓家長利用家庭時間,協助孩子進行學習。教師結合網絡學習空間技術的使用進行家校聯動,既能夠有利于拉近家校雙方的距離,還有利于擴大教師的教育管理面積,進而在網絡空間技術的輔助下,逐步增強家校聯動教育所產生的效果。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教師借助不同的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既有助于提升科學知識講解的效率與質量,還有助于增強小學生自身的科學學習素養,提高家校聯動教育、管理收益的同時,又推動了小學科學高效教學課堂的構建進程。
參考文獻:
[1]韓恭林.信息技術手段引導下的小學科學高效教學探索[J].天津教育,2020(32):44-45.
[2]邴大勇.探究實現小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11):169-170.
[3]李陳青.信息技術下小學科學教學的開展策略[J].華人時刊(校長),2020(8):44-45.
[4]徐珊珊,李賀春.信息技術讓小學科學教學更精彩[J].考試周刊,2020(61):119-120.
[5]馮歡.信息技術融入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策略研究[J].智力,2020(13):155-156.
作者簡介:
李馨(1970年-),女,漢族,福建人,大專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