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洪
摘要: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是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必要舉措。審計事業的發展對審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培養優秀審計人才,發揮審計培訓資金的使用效益,應將績效管理融入審計教育培訓工作,構建積極有效的復合型、創新型審計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績效;培訓;目標;應用
審計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努力建設一支信念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務實、清正廉潔的高素質專業化審計干部隊伍是黨中央對審計工作提出的明確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審計領域在不斷拓寬,知識結構在不斷更新變化,審計人員的知識儲備、專業技能亟需進一步提升,尤其是對復合型、創新型審計人才的需求更加強烈。因此,開展審計教育培訓成為各級審計機關業務提升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的審計教育培訓存在諸多問題,如培訓目標不明確、應付培訓考核任務、重資金輕績效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培訓的效果,降低了培訓資金的使用效益。當前,審計工作已進入新常態,步入新時代,必須認真把握當前干部隊伍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努力提升審計人員專業化水平,為推動審計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保障。作為審計機關,應加大在教育培訓方面的資金投入力度,通過課堂教學、參加大型審計項目等方式長見識、學經驗,有效提高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
一、開展審計教育培訓的必要性
(一)國家治理現代化對審計干部能力的新要求
審計機關首先是政治機關,一切工作的開展都必須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進行,審計工作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全面履行監督職責,堅持依法審計,充分發揮了審計監督職能作用,在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不斷提升,審計范圍已經由原來的財政財務收支審計擴展到國家重大政策貫徹落實、脫貧攻堅、污染防治、自然資源資產等各個領域。國家治理現代化對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需要具備專業勝任能力,還需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因此,通過開展審計教育培訓,明確培訓需求和培訓目標,可在短時間內有效提升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為全面履行監督職責、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力量。
(二)加強審計隊伍建設,打造高素質審計人才的重要途徑
建設一支政治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審計干部隊伍是推動審計事業長遠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現有審計隊伍在知識儲備、能力具備等方面仍有欠缺,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發展需要。由于大多數審計干部都是財會類專業出身,對其他方面的專業知識掌握較少,短時間內難以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勝任專業審計工作。當前,審計工作已經進入新時代,如何有效提升審計專業能力和政治素養,以有效發揮保障國家經濟社會健康運行“免疫系統”功能的需要,成為制約審計事業發展的瓶頸。做好審計教育培訓工作,是建設高素質審計干部隊伍的系統性工程,是提升審計服務國家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對于優化審計干部知識結構、提高專業素質和政治素質,推動審計事業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當前審計教育培訓存在的問題
(一)培訓目標不明確
部分單位組織的教育培訓工作沒有明確的培訓目標或者目標存在籠統化、模糊化的現象,走形式、做宣傳、完任務的情況仍然存在。由于培訓工作沒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導致培訓課程設置的隨意性、盲目性較大,難以滿足學員的真實需求,致使教育培訓效果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培訓資金的使用效益。目前,審計機關在開展教育培訓工作時缺乏創新型思維和主動培養“復合型”審計人才的意識,培訓課程設置過于單一和簡單,內容結構不合理,目標定位不準確,年度培訓目標與長期培訓目標脫節,難以實現多層次、多學科的有效融合,導致在培養綜合性人才方面產生瓶頸,無法提升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
(二)培訓過程無監控
審計教育培訓模式比較單調,大部分采取課堂講授方式進行,即由授課教師課堂講授業務知識,學員進行傾聽和互動。這種以教師講授為主導,以教材為重點“重理論、輕實踐”的培訓模式缺乏應用性、科學性、靈活性,難以調動學員獨立思考問題、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致使培訓質量較低,學習效果不夠理想。由于審計工作對知識儲備要求比較高,勢必要求授課教師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不僅要有計算機知識,還應有財務知識、法律知識等。授課教師講授效果好不好,是否將實戰經驗滲透到培訓體系中,有沒有精心準備講授內容,學員接受度和認可度高不高,學員是否用心聽講等培訓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沒有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和懲罰機制。由于培訓過程缺乏監控,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得不到及時糾正,導致教育培訓工作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三)培訓結束無評價
審計業務現場培訓結束后,在一定程度上基本意味著教育培訓的“終結”,培訓的效果究竟如何,是否達到預期的設想等效益產出情況基本不再繼續關注。通過培訓,學員是否取得應有的收獲,授課教師傳授的知識、講授的內容是否讓學員全部領會等培訓效果的調查、評價工作嚴重缺失和滯后。一方面,由于部分審計干部對培訓工作的認識不到位,僅僅是抱著完成任務的態度應付培訓,培訓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健全的考核機制,大部分審計機關對審計業務人員考核指標的制定不夠科學,沒有充分體現出綜合素質和實戰經驗的提升,導致評價工作的缺失性、滯后性,針對審計培訓中存在的問題無法及時傳達,由此形成惡性循環,致使審計教育培訓工作成為一種形式,無法發揮培訓資金的使用效益。
(四)評價結果的反饋流于形式
有些審計教育培訓工作雖然開展課后調查、評價、意見反饋等工作,但大多流于形式,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部分授課教師、學員對于課后調查、評價、意見反饋等工作不重視,填寫調查問卷不認真甚至不填,或者出于多方面考慮不能如實填寫,導致評價信息不準確。二是開展課后評價的部分工作人員不認真,出于“老好人”形象,評價結果失真。由于評價結果成為一種形式,導致評價結果的反饋也流于形式,其反饋結果都是“好”或者“較好”,完全失去了評價和評價反饋的意義。由于反饋信息的失真,也誤導了管理層做出正確和合理的決策。
(五)反饋結果實用性不強
由于提交的評價報告其反饋結果失真,不同培訓的評價反饋結果大同小異,導致管理層無法準確判斷教育培訓工作繼續開展的必要性。因評價反饋結果質量不高,對培訓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及時反饋,其實用性也就較低,對存在的問題也無法及時整改,由此形成惡性循環,最后審計教育培訓成為一種形式、一種宣傳。
三、審計業務培訓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重視程度不高
開展審計教育培訓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培訓結束后有時難以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特別是對于一些低質量的培訓更難以體現其培訓的效果。因此,開展審計教育培訓工作難以得到領導的重視。另一方面,各級審計機關目前普遍存在人員少、任務重的情況,隨著審計領域的不斷擴大,源源不斷地審計項目推向各級審計機關,導致各個審計項目的現場審計時間大大縮短,在這種情況下,應對審計計劃范圍內的工作都自顧不暇,組織審計教育培訓就成為空談。除應付剛性培訓指標、完成培訓任務外,各級審計機關很難再組織高質量的教育培訓。
(二)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
目前,完成審計計劃規定的任務是“硬指標”,而參加教育培訓屬于“軟指標”,對于審計干部而言,是否參加教育培訓不屬于個人考核范圍,也難以成為個人提拔、晉升的因素,尤其是實際工作中,個別審計機關采取切塊分配任務的方式分配審計項目,在規定時間內,必須完成分配的各項工作任務,在這種情況下,審計干部參加教育培訓就成了一種“負擔”、一種壓力。由于培訓的各項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培訓考核、評比制度不完善,難以調動審計干部參加教育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學習型”機關氛圍不濃厚
打造“學習型”審計機關,提升業務本領是各級審計機關貫徹上級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然而,這種決策部署在落實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由于審計干部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的動力不足,工作經常加班加點,沒有時間去學習專業知識,導致對開展教育培訓工作內心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另一方面,部分審計干部對掌握的知識、技能要求不高,工作只求過得去,缺少學習的熱情和動力,致使單位內部沒有形成一種好學、愛學的環境氛圍,審計教育培訓難以得到有效開展。
四、基于績效管理模式下改進審計教育培訓的措施
(一)明確教育培訓的目標
做好審計教育培訓工作,必須要明確培訓的目標。培訓目標要清晰、具體,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通過對目標進行量化和分解,可賦予詳細目標具體的分值。當然,在確定培訓目標前,要對培訓的需求和計劃做好、做足前期調研工作。培訓需求可分為長遠需求、實踐需求和個人需求。長遠需求不僅要著眼于當前經濟發展形勢所需求的專業知識,還要著眼于未來審計發展所應掌握的專業素養,使得教育培訓工作具有前瞻性,即培訓體系的設計既要重視目前工作中所需技術和理論的講授,也要著眼于未來,與時俱進地將未來發展趨勢考慮進來。所以,審計機關要根據審計行業特點,分析組織需求,確定培訓體系總體框架;實踐需求要著眼于培訓工作的實戰性,基于審計理論知識的同時要具備操作的實戰性,根據審計機關各個崗位設置的職能和目標,進行深入研究分析,明確不足,合理制定培訓的內容和重點;個人需求要兼顧不同領域審計人員的個性化需求,合理設置培訓課程,調動參與培訓的積極性,提升“要我學”到“我要學”的學習境界。同時,可初步將審計人員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檔次,不同的檔次確定不同的培訓頻率和培訓方式。通過個人需求分析,制定切合實際的培訓計劃,充分調動審計人員的積極性,避免培訓對象在培訓過程中的應付心態。在明確培訓需求的基礎上,合理設置培訓課程和配備專業授課教師,可有效推進培訓目標的實現。
(二)加強培訓過程的監控
在教育培訓過程中,應加強對培訓效果的監控力度,確保培訓過程不偏離預期設定目標。可采取以下方式進行監控:一是采取現場提問方式。即在培訓過程中,分階段由授課教師隨機對學員進行現場提問所講述的要點和內容,以此督促學員學習的態度,強化學習觀念,提升學習效果;二是由授課教師監督,采取小組討論、互動提問的方式實現學員間互相監督、共同提升的目標。培訓課程可劃分不同的階段,在每一階段結束后對學員進行分組,針對授課內容采取小組討論、互動提問的方式進行,學員針對所學內容發表意見和建議,學員與學員之間、學員與授課教師之間互動提問,小組討論、互動提問由授課老師進行監督和指導,確保達到預期效果;三是采取課后測評方式。即一個階段課程培訓結束后,對所有學員進行現場測評,對測評成績差的學員采取一定的懲罰措施,并要求及時補學課程內容,對測評成績好的學員給予獎勵;四是加強對授課教師的監督力度。授課教師講授課程、現場調動課堂氣氛等因素直接影響培訓的效果,一方面可采取分階段發放調查問卷,由參加培訓的學員采取不記名方式認真填寫授課教師存在的問題和改進建議,并將問題和建議及時反饋至授課教師。另一方面應加強管理層對授課教師的監督和指導力度,可采取安排管理層以普通學員身份參與培訓,對培訓過程中授課教師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改進的意見和建議,并督促授課教師對存在的問題及時改正。
(三)做好績效評價工作
現場培訓結束后,對培訓的效果要及時進行評價,形成績效評價報告。在開展績效評價時,一是要注意定量和定性評價相結合,評價指標的設置要與績效目標相一致,切不可偏離預期的績效目標;二是要注意對指標進行量化和定性時,要充分尊重學員和授課教師的意見,可使用問卷調查、現場走訪、現場測評等方式進行,確保評價結果的客觀公正。除對授課教師進行評價外,還應由授課教師對學員的學習和表現情況進行評價;三是要注意績效評價報告的質量,在撰寫績效評價報告時切不可生搬硬套模板,應針對不同業務培訓的特點,有重點地描述績效評價結果。特別是意見和建議模塊,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要具體明確、切實可行,切記“空”和“大”,只有高質量的績效評價報告才能引起管理層的重視,才能有效提升審計教育培訓的質量和層次。
(四)及時反饋評價結果
在確保績效評價報告質量的基礎上,及時將績效評價結果反饋至管理層。在反饋工作時,可將績效評價報告做概括性總結,重點突出取得的效果、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建議等內容,便于管理層及時掌握教育培訓的相關情況。為加強績效評價的透明度,應在獲得管理層批準的情況下在適當范圍內對績效評價結果進行公開,主動接受監督,確保績效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客觀性和完整性。
(五)加強評價結果的應用
用好績效評價結果是開展績效評價工作的落腳點,是績效評價作用的集中體現和價值所在。通過建立績效評價結果與培訓項目、資金安排掛鉤,建立績效激勵約束機制,對績效評價結果較好的培訓項目原則上優先保障、優先安排,可適當采取分批次集中統一培訓方式,有效提升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同時,對開展教育培訓的授課教師和工作人員給予適當獎勵,提高開展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般來講,績效評價結果較好的項目學員對授課教師、授課內容的接受度和認可度較高,掌握的內容也就越好,取得的培訓效果事半功倍。對績效評價結果一般的培訓項目要積極督促整改,針對培訓中的短板和不足,認真分析原因,采納相關改進建議,并將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授課教師做好整改落實工作,避免以后開展的此類培訓項目不能達到預期目標的情況,以問題促整改,充分發揮培訓資金的使用效益。同時,對授課教師和工作人員給予適當提醒,對績效評價結果較差,低效、無效的培訓項目一律削減、取消,避免培訓資金的浪費。強化績效評價結果的應用,建立評價結果報告、反饋、公開和問題整改制度,有效發揮績效評價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六)完善激勵考核機制
為激發審計人員主動學習的熱情,必須建立健全激勵考核機制,對積極參加審計教育培訓的人員給予適當政策傾斜。一是將審計教育培訓納入單位年終考核,對積極參加教育培訓、表現較好的年終考核時給予額外加分;二是為平時積極主動學習的人員創造更多的學習、培訓機會,多推薦參加上級組織的教育培訓,并將他們作為單位未來的業務骨干進行培養;三是將干部教育培訓作為提拔、晉升的必要條件,凡是不積極、不認真參加教育培訓的人員一律不得晉升更高一級的職務。
五、結語
做好審計教育培訓工作,既是提升審計人員綜合素質,培養復合型、創新型審計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發揮培訓資金使用效益、做好績效管理工作的客觀要求。時刻樹牢績效管理理念,強化績效評價結果應用,是扎實做好審計教育培訓工作的有效措施,基于績效管理方式開展審計教育培訓工作模式勢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議各級審計機關應進行大力推廣和廣泛宣傳,共同推動審計教育培訓工作取得新進展、新突破,為培養復合型、創新型審計人才,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劉洪潔.審計干部教育培訓課程設計探討[J].中國內部審計,2019(12):80-83.
[2]章木林,傅雯玉.慕課背景下我國審計干部培訓模式的創新研究[J].審計月刊,2017(02):45-47.
[3]畢秀玲,薛巖,陳娜.政府審計培訓體系設計之我見[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2,9(04):96-102.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陽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