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墨墨 劉璨
【內容提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大眾獲取各類影像資訊提供了更方便、更多樣化的路徑,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新聞影像真實性的取舍和藝術創新追求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作為視覺影像的重要手段,新聞影像既是一門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真實的且極富魅力和潛力的造型藝術,也是一門被廣泛應用于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大眾工作生活中的實用技術。如何看待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影像,不斷探索其真實性與藝術性,并充分發揮新聞影像在推動社會進步中的獨特與多重功能十分必要。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 新聞影像 真實性與藝術性 數字化
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已經被人們稱為影像時代,也稱為全媒體(網絡)時代。事實已然,由于大數據、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與信息手段在大眾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普遍應用,大眾已經可以借助智能手機、電腦、平板等各類移動終端,時時處處瀏覽到大至政治事件、經濟發展,小到日常生活、鄰里相見等浩若煙海的新聞影像資訊。由此可以說,從來沒有能像今天這樣,我們處在了如此眾多的新聞影像的包圍之中。所以,如何看待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影像,并通過不懈的創新創造,使其充分發揮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激勵人們奮發向上、通過努力奮斗實現偉大中國夢的獨特與多重功能,就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一、新媒體時代新聞影像的發展有著厚重的歷史沉淀
新媒體時代,為大眾獲取新聞影像資訊提供了更為方便、更加多樣化的路徑。然而,由于PS、PR等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新聞影像資訊真實性的取舍帶來了難度,因此新聞影像資訊的真實性尤顯彌足珍貴。
在王一川先生主編的《人與審美》叢書中所選的蘇珊·桑塔格撰寫的《柏拉圖的洞穴》一文中,提及了后世廣為引用的關于“洞穴”的比喻。然而,最重要的是因為故事的含義與影像之間有著驚人的密切關系。所以可以這樣講,事實上是影像幫助大眾將虛擬的現實搜集起來,并將此視為了昨天或今天的“真實”。
誠然,對于生活在柏拉圖洞穴里的人類來說,想要分辨出什么是真實的,什么是真實投射出來的影像,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隨著170多年前“銀版攝影術”的問世,便徹底改變了這一窘態。通過攝影“幾乎萬事萬物都被攝制下來,人類開始用照片作為真實世界的替代物,影像取代了真實,并啟發我們在一種新的視覺過程中,用影像改變并擴展了對于世間萬物以及社會發展的認知”。
新聞影像與其他文化藝術形式一樣,在孜孜以求真實性與藝術美的前提下,都走過了漫長的歷史發展之路。隨著時間的推移,“理想化的作品”(諸如威武雄壯列隊出發的特戰隊員、優美動人的山山水水、吊車林立的現代化建設場景以及憨態可掬的大熊貓等)在真實與美的進取性方面,“并不比營造出樸素無華效果的作品”(諸如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分類照片、視覺平淡的靜物等)遜色?!斑@一點在19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即攝影術高歌猛進的20年,乃至其后的年代中都非常明顯”。
進入20世紀,隨著影像技術和材料的改進,促進了新聞攝影以及影像藝術的發展;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后,更先進的影像技術和材料都發展到了一個極高的水平;當時間跨入21世紀后,新聞攝影已經從容、大踏步地邁進了數字化時代和全新的網絡時代。隨著社會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所說的新聞攝影已經不僅僅是攝影本身,而是真正成為了一門具有以真實性為基礎的美的藝術。正因為新聞攝影成為了一門藝術,才有了世界上第一個新聞攝影師的國際獨立權益機構——瑪格南圖片社;才有了“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他,你都得從這道門下經過”的世界攝影大師亨利·卡蒂?!げ剂兴蓜撛斓臄z影史上的一道門;也才有了新媒體時代下的“攝影與新聞、攝影與旅游、攝影與家庭、攝影與廣告”等等與攝影有關的影像大千世界。當然,這也使生活在新時代的人們,特別是從事新聞事業的影像工作者,通過創新,進一步探索和追求新媒體時代新聞攝影的真實與影像之美,以及充分發揮新聞攝影在推動社會發展前進中的多重功能成為了可能。
二、新媒體時代新聞影像對真實與藝術的追求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大眾需要藝術的時代,也是藝術更需要大眾的時代”。新聞攝影與各種文化藝術形式一樣,無窮無盡地表現著社會現實中真真實實的萬事萬物。然而,無論是自然之美、工作之美還是生活之美,都遠遠不能滿足新媒體時代人們的審美之心、之愿。于是,新聞攝影的真實與藝術之美便被不斷地挖掘和創造出來。
新媒體時代的新聞攝影,與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美術、建筑、書法、電影、電視等多種形式的文化類型一樣,都可以稱作是藝術。藝術之美是由各種文化藝術形式創造出來的美,新聞攝影位列其中。由于“人類社會生活有其歷史階段性,所以各歷史階段就各有其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處于新媒體時代的大眾,其審美能力和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同時在工作與生活中,時時處處不斷創造和追求著新的真實之美和藝術之美,包括新聞攝影的真實之美和藝術之美。視覺影像正在覆蓋社會的每個角落,而作為視覺影像的重要手段——新聞攝影正在迅速的發展。作為一門造型藝術,新聞攝影是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真實的且極富魅力和潛力的藝術形式;作為一門實用技術,新聞攝影被廣泛應用于新時代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以及工作、生活的各個領域,如科技創新、對外開放、全媒體發布、文化旅游、家庭生活以及各種各樣的新聞報道等等,并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和發展中發揮著多重功能和巨大作用。
“一幅圖片(一段視頻)或任何圖片(視頻)對于藝術與真實之間的關系,比起其他模仿的事物更為直接,因而也就更為具體”。影像自發明以來之所以能夠得到迅速發展,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新聞攝影在追求真實的基礎上,不斷地接受現代意識,不斷地在技術與藝術的結合上進行探索與研究,不斷地在實踐中創造與創新,從而有力地推動了新聞攝影以及影像藝術的健康發展。新聞攝影追求真實,本身就是對藝術的追求,是發現“真”的一種方法,是傳承“善”的一種途徑。新聞攝影最本質的東西不在攝影技術本身,而在于它可以“凝聚畫面傳遞思想,可以定格瞬間成為永遠,可以雕刻時光延伸流傳,可以予人黑暗中光明、寒冬中溫暖、雨夜中晴天”。
三、新媒體時代新聞影像應將目光投向未來
創新與創造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影像,也只能在不斷創新與創造的宏大歷史背景下贏得進一步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大眾對新聞攝影以及影像藝術也有了更新的認識和更深入的了解,這就要求新聞攝影要適應新時代,進一步發揮創新精神,引領新時代浪潮。
數字化作為新媒體時代的本質特征,對以往新聞攝影過于單一、死板的傳播方式形成了巨大的沖擊。新媒體的出現,使各類影像資訊的傳播路徑呈現出更為多樣、多元的狀態,大眾獲取信息的途徑進一步拓寬,多元化的需求進一步增多。這對于影像創作者、特別是從事新聞事業的影像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把握好新媒體時代的特點和規律,在新聞攝影實踐中盡快實現轉型發展;必須提升社會責任意識,深層次挖掘高價值的信息,堅持為大眾傳送積極與健康、真實與美的影像資訊;必須緊貼社會發展、牢固樹立創新理念,不斷豐富新聞攝影的創新路徑和傳播形式;必須關注和了解大眾的閱讀與觀賞習慣,加大新聞影像資訊與大眾多元化需求的契合程度,大幅度提升新聞影像資訊的點擊(閱讀)量;必須創新提高運用數字化技術手段的能力,充分發揮新技術在新聞攝影中的巨大支撐作用。唯如此,才能將新媒體時代為新聞攝影帶來的新的挑戰,轉化為新的機遇和更亮麗的舞臺,也才能促進新聞影像事業多元化向前發展。
近些年,新聞攝影在新媒體發展中也呈現出許多新的變化。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眾開始注重精神文明需求和多樣化藝術形式追求,傳統新聞攝影視角的單一性,已經無法適應新媒體環境下大眾的審美需求;新媒體時代下技術手段更加豐富,新聞攝影創作者所體現出的作品兼具了現代化與個性化特點,從客觀記錄逐漸轉化為主觀思考,更加傾向于體現微觀世界、內心世界等,同時對抽象的影像藝術展開了更深入的思考、追求與創新;新媒體時代下傳播方式呈現多樣化,新聞攝影已由單純依賴傳統紙媒轉向了網絡與數字化,傳播方式的多樣化,也推進新聞攝影作品有了更大的影響力。與此同時,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新聞攝影的傳播速度明顯加快;網絡流動性與開放性的特質,使大眾可以相對自由的發布并分享自己的影像作品;手機屏幕的社會化,更促使大眾與新聞影像作品的距離拉到了最小值。毋庸置疑,新媒體時代下的千千萬萬大眾,已經不僅僅是各類新聞影像資訊和信息的接受者,更是海量新聞影像資訊和信息的傳播者和參與者。
從這個角度看,“攝影”天生就自帶著“大眾”的屬性。事實上,世界上很多著名的新聞攝影大師都來自民間。新聞攝影正在變成目前最為大眾化的藝術表現形式,讓更多的大眾能夠參與到光與影的世界中來,也讓他們創造出了更優質、更高級的新聞影像的真實之美與藝術之美。
新聞影像為大眾賦能。新媒體時代,新聞攝影以及影像業已成為大眾日常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這樣說,未來的新聞攝影一定會融入大眾,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或正在成為新聞攝影的實踐者和藝術家,而“人人都是影像藝術家”的時代,也許就在并不遙遠的明天。在新媒體時代強勁浪潮的沖擊下,從事新聞事業的影像工作者,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陳沖.從對立到融合看攝影與繪畫的發展之路[J].四川戲劇.2013(4):65-67.
[2]王一川.人與審美[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01.
[3]許夢宇.新媒體時代主流媒體傳播方式的新探索[J].記者觀察·中旬刊.2021(6):21-22.
作者簡介:劉墨墨,內蒙古日報區域傳播中心記者;劉璨,內蒙古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節目制作傳播中心記者
編輯: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