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展平
【摘要】本節基于深度學習的復習課通過中考題的練習,引導學生整合一章知識點,整體把握核心內容,選用典型素材,設計引發學生深度思考的問題,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再探究”的,不僅著眼于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落實,更著力于學生關健能力的提升及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深度學習;復習課;教學設計
1 內容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階段一元一次方程、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延續和深化,是刻畫現實世界數量關系的有效模型.所以,抽象出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布列一元二次方程,運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求得方程的解(根),進而解決實際問題,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中心問題.
2 復習目標
(1)構建整體知識脈絡;理解配方法,強化公式法,能根據方程的結構特征,選擇最簡潔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能根據具體問題的實際意義,檢驗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2)經歷運用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學生數學抽象、運算能力.
(3)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數學問題的熱情,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學科素養.
3 教學過程
3.1 建構知識體系,形成整體認識
1.(2020·黑龍江鶴崗市)已知2+3是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4x+m=0的一個實數根,則實數m的值是()
(A)0.(B)1.(C)-3.(D)-1.
2.(2021·山東臨沂市)方程x2-x=56的根是()
(A)x1=7,x2=8. (B)x1=7,x2=-8.
(C)x1=-7,x2=8.(D)x1=-7,x2=-8.
3.(2021·浙江臺州市)x2-4x+m=0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根,則m的取值范圍是()
(A)m>2.(B)m<2 .
(C)m>4 .(D)m<4.
4.(2019·廣東)已知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x2-2x=0的兩個實數根,下列結論錯誤的是()
(A)x1≠x2.(B)x21-2x1=0.
(C)x1+x2=2.(D)x1·x2=2.
5.(2020·湖南邵陽市)中國古代數學家楊輝的《田畝比數乘除減法》中記載:“直田積八百六十四步,只云闊不及長一十二步,問闊及長各幾步?翻譯成數學問題是:一塊矩形田地的面積為864平方步,它的寬比長少12步,問它的長與寬各多少步?利用方程思想,設寬為x步,則依題意列方程為.
答案:1.B 2.C 3.D4.D
5.x(x+12)=864
設計意圖 復習中應完成的基中一個任務是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建構,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整體的認識.以上5題精選自近年各地市中考真題,題目基本覆蓋本章主要知識點,學生容易入手,能讓學生快速進入本節課的主題.既讓學生以題目中涉及的相關知識點為線索,完成全章的知識梳理,又讓學生通過練習中考真題,直觀感受中考怎么考、考什么,可以讓學生熟悉中考的考查方式,提前適應中考的感覺.
教學引導 讓學生獨立完成5道題目,完成后讓學生思考解決以上問題時所運用的主要知識點、方法有哪些.然后讓學生以適當的方式呈現全章知識結構,并與同伴交流.如果學生梳理知識的經驗和能力不足,教師可以以下幾個問題進行引導:教材上本章有幾節內容?(本章內容教材分6小節)哪些內容可以整合為一個小單元?(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求解方程可以整合成一個小單元)整合后可以概括為幾個小單元?(大致分為三個小單元:對一元二次方程的認識、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每個小單元有哪幾個主要知識點?對較好的知識結構圖教師利用投影儀進行展示交流.
3.2 解答典型例題,強化基本技能
例 將一條長為56cm的鐵絲剪成兩段.
(1)要使其中一段比另一段長10cm,該怎么剪?
(2)把每一段鐵絲做成一個正方形,且兩個正方形的面積之和等于100cm2,該怎么剪?
(3)把每一段鐵絲做成一個正方形,這兩個正方形的面積之和可能等于200cm2嗎?
設計意圖 為盡可能在同一問題情境下呈現列方程、解方程、用方程的完整過程,這里選用教科書復習題第11題,并添加了問題(1).
首先,通過問題(1)的解答讓學生再次明確方程的本質是“量與量之間的等量關系的刻畫”,而且可以利用方程求出未知量,同時讓學生感受方程之間的聯系,通過解法的類比,體會消元、降次的化歸轉化手段,參透數學思想.
其次,讓學生從對問題的分析解決過程中,再次感受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步驟:設定適當的未知數,建立符合等量關系的方程,選擇恰當的方法解方程,檢驗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題意,最終得出實際問題的解,讓學生掌握基本方法.
再次,在設未知數、列方程中,學生經歷用字母表示未知量,用代數式表示未知量,用方程表示量與量之間的相等關系,即建立方程的意思是用符號來表達一個用文字表述的條件,從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
然后,在運用不同的解法解方程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怎么算?”“為什么這樣算?”“哪種算法好?”等一系列問題進行思考,幫助學生提高運算技能.
教學引導第(1)題引導學生利用表格1的形式,把文字語言轉化為代數語言,體會建模過程;用不同的方程模型解答,體會一元一次方程與二元一次方程的區別與聯系.通過回顧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代入消元、加減消元,基本思想是化歸為一元一次方程,為得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數學思想提供類比.
3.3 拓展反思總結,提升學科素養
拓展1 把每一段鐵絲做成一個正方形,若兩個正方形的面積之和為m,求m的取值范圍.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對圍成的正方形的面積的范圍進行討論、方程的有整數的分析,提高學生的探究分析能力,一方面滲透配方法在確定代數式的最值中的應用,另一方面讓學生注意到,在學習中不要刻意追求一些解題的特殊技巧,要掌握通性通法(公式法),特別是近年來,新課程改革越來越強調初高中知識的銜接,中考命題逐漸向高考命題方向靠攏,而高考命題的一個原則就是淡化特殊技巧.
教學引導 教師鼓勵學生先獨立思考并嘗試完成,再進行組內交流,小組派代表展示成果.
解法1配方法 S=x42+56-x42=18(x-28)2+98,
又由0 通過解法1,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配方法的作用:既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又是推導求根公式的方法,而且還可以通過配方求代數式的最值. 解法2公式法 由x42+56-x42=m, 得x2-56x+8(196-m)=0,其中0 在把原方程化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后,可向學生提出以下幾個問題:文字表達“把每一段鐵絲做成一個正方形,兩個正方形的面積之和為m”,從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角度來說,意味著什么?如何解這個方程?方程的解是在全體實數范圍內嗎?兩個解哪個大哪個小?引導學生用數學符號語言表達實際問題,把原問題轉化為方程在區間0 由Δ=-562-4·8(196-m)=32(m-98)≥0, 得m≥98,由求根公式得 x1=28-22(m-98), x2=28+22(m-98), 且x1 解得98≤m<196. 通過解法2,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性方法,要熟悉公式法的基本步驟. 拓展2 若分成的兩段鐵絲長為整數,且兩段鐵絲做成的兩個正方形的面積之和為m也為整數,則m的可能取值有幾個? 設計意圖 對學生進行一題多變的訓練,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比如改變條件的敘述方式,改變條件、題設背景,改變設問方式,或把相似的幾個題目組合改造、引申演變成新的問題等,都是重要手段.善于進行一題多變訓練,是培養思維靈活性、深刻性的關健. 教學引導 方程角度看以上問題的數學表達為:若m為整數,且方程x2-56x+8(196-m)=0在0 師生共同分析方程有整數根,需要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①Δ=b2-4ac為完全平方數; ②-b±b2-4ac是2a的整數倍. 因為方程的根為x=28±22(m-98),由m為整數,當2(m-98)為完全平方數時,方程的根為整數,設2(m-98)=n2(其中n為整數),所以n為偶數, m=n2+1962,由98≤m<196, 得98≤n2+1962<196, 得-14 所以n=0,2,4,6,8,10,12, 所以m的可能取值有7個. 4 強化練習 解方程 (1)x2-2x+1=4; (2)3x2-4x-1=0. 解關于x的方程 mx2-(3m+2)x+2m+2=0. (2021·四川南充市)已知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1)x+k2+k=0. (1)求證:無論k取何值,方程都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根. (2)如果方程的兩個實數根為x1,x2,且k與x1x2都為整數,求k所有可能的值. 5 設計說明 首先,深度學習的“深”在于能讓學生對核心內容有整體的、本質的認識.學生學習了方程之后,如果僅僅記住了“方程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但對方程的本質即“量與量之間的等量關系的刻畫”這一特征沒有體會理理解,那還是只學習到了外在的、形式化的東西.所以,在復習中應該盡可能在同一問題情境下呈現列方程、解方程、用方程的完整過程,同時可以把方程知識與不等式的概念、解法進行橫向對比,以融會慣通的方式對學習內容進行組織、整合,形成整體認識. 其次,深度學習的“深”在于讓學生掌握核心知識,形成基本能力.基于深度學習的數學復習課重要目標是讓學生基于整體的知識框架,掌握數學學科核心知識,發展數學學科關健能力.如何幫助學生發展關健能力?關健在于教師的引導、分析要“深刻”. 然后,深度學習的“深”在于讓學生學會數學地思考,提升學科素養.本節課在復習完具體實系數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通過拓展的形成把問題引申為解含參一元二次方程及整數根問題,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通過改變條件的敘述方式,改變條件、題設背景,改變設問方式,改變條件的范圍,提出新的問題;另一方面讓學生學會最基本的數學思考方法——借助數學工具(公式、法則)分析問題、解答問題,從而提升數學學科素養. 基金項目:興寧市教育科研課題《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XNJY202102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學科教學指南·初中數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9.